注册 登录
返回首页 安全人

枯鱼的泪 https://bbs.anquan.com.cn/?103005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第一管理

已有 3546 次阅读2011-6-17 16:33 |个人分类:安全文章|

总序

新安全观,你不能不知道的血泪法则(1

    伤残患者汇集病房,呻吟哀嚎不绝于耳。

    ——我遭遇车祸后住进医院,所见所闻刻骨铭心。

    全国一年的事故损失,相当于1000多万个职工一年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相当于近亿农民一年颗粒无收。

    ——我国第一部安全经济学的作者罗云痛心地说。

    上百部法律为何管不住事故频发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的《劳动保护》杂志的文章感慨万千。

    这一切源于一个亘古不变的命题——安全。从宇宙洪荒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被赋予了无比沉重的意义;生命的足迹未来无论拓展到哪里,人类都无法摆脱,必须面对;人类要生存生活,劳动创造,拥有财富,它是这一切的保障;它更代表着道义和责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它的存在。

    第一位的问题

    现实让人无法轻松。

    安全的对立面是事故。事故在这个世界上面目狰狞,大行其道,泛滥猖獗。厂矿企业、建筑工地、交通运输、机场码头、商场学校、家庭住宅等等所有生产、生活场所,总能见到事故的魔影;矿难、空难、海难等等灾难性的事件总是打碎世界的祥和宁静;工业伤亡、交通肇事、环境污染、食品卫生、药品安全等长期困扰社会,总让世人一筹莫展。事故的背后是哭声,是血泪,是家庭的破碎,是企业的泥潭,是社会无法承受之重。

    形容往往是空洞的,但数字会说话。人类学家统计,二战结束后60年来,地球上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我们要问,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事故的日子能有多少天?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最新报告显示,事故的发生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全世界每年因公死亡人数达到200多万人,是每年全球战争死亡人数的3倍。平均每7秒钟死1人,每分钟死8人,每小时死500多人,每天死6000多人,相当于每天发生一次像美国“9?11”恐怖事件那样的大灾难。这还不包括工伤以外的各类事故人数。人们害怕疾病,害怕战争,但事故同样让我们心惊胆战,让我们失去健康,失去生命,失去财富,失去物质基础。事故是除战争、瘟疫以外的人类大敌。

    事故的损失是惨重的。事故经济损失占企业成本的比例,各工业国最低的为3%,最高的达到8%以上,甚至超过很多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英国安全卫生执行委员会(HSE)的研究报告显示,工厂伤害、职业病和非伤害性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约占英国企业获利的5%~10%。全美安全理事会(NSC)的一项调查表明:企业在安全管理上每1美元的投资,平均可减少8.5美元的事故成本。我国企业界一年发生70多万起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500亿元。

    安全事故如同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可能落下。不幸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注意到它,但却无法预测它会不会落到自己的头上。中国安全监管官员会见外宾时说:安全问题没有国界,它是全人类关注的焦点。

    安全问题是人类社会和企业经营管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更排在我国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327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三个不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6123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对人民负责。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充分认识搞好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安全第一,安全管理永远是企业的第一管理。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预测:随着中国政府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强硬,未来35年,事故处罚将成为致使企业亏损,经营难以为继,从而倒闭的重要原因。承担安全、环保和职业健康责任的企业,将会在政府的监管行动中获得新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机会。政府的严厉监管、事故的成本压力和保障员工生命健康的责任,将迫使每个企业都写好安全生产这张答卷。

    安全,我们曾经误解你

    怎么才能安全?我们疑惑,我们寻找,我们想知道答案。

    在从猿到人的劳动中,事故陪伴着人类的童年。原始社会时,人类栖息山林,以狩猎为生,身陷虎口之类事故不断,生产劳动总是与伤亡相伴,人们在安全生产面前是那么的弱小、无力。人类对安全产生了第一次误解:原始社会的部落图体制腾,分明都是人类对之无能为力的动物的化身。人类企望用崇拜、敬奉的方式感化凶残的野兽,对人类大发善心或者保佑平安,以此求得安全。

    据说,留守后方的妇女有意无意中将温顺的小动物驯化放养,把谷子撒到地里长出庄稼,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出现显著降低了生产劳动的伤亡率,无论是逐草而居,田间劳作,还是手工业生产,劳动过程和劳动对象对人身都够不成威胁,安全问题渐渐淡出了人们的工作生活。这次人类安全生产史上的飞跃,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一经验,也使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再次唤醒事故恶魔的时候,产生了幼稚的幻想,以为技术进步就一定可以根绝事故。

    工业浪潮的涛声打破了田园诗般的宁静,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力的广泛应用,正当人类陶醉于改造世界的壮举中时,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发明创造的机器反过来成为吞噬自己的魔兽;人类用血汗换取了利润,但前所未有的大产出的背后却是滴滴血泪、森森白骨;矿业开采、石油化工、加工制造、建筑安装、电力能源、交通运输……几乎所有工业社会的产业门类都出现了严重的安全问题。人类掌握改造自然的力量越大,事故比以往具有的破坏力也越强。以战去战,以暴易暴,人类挥舞着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主动出击……

新安全观,你不能不知道的血泪法则(2

    应该看到,把企业安全作为工程,特别是系统工程,与人类第一次的安全误解相比是巨大进步。可是,为什么最近100多年来,安全手段和事故总是此伏彼起,给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感觉?科学进步提高了物的安全状态物的安全状态:为了论述简洁,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将用品、设备等生产工具,原材料等生产对象和厂房、场地等生产环境统称为物。物的安全状态是与人的安全行为相对应的概念,是安全管理的物质基础。,确实会减少事故,就像管制刀具、枪支、毒品等工具能够减少犯罪一样,但如果一个人具备了犯罪动机,即使没有刀枪也照样可以杀人越货。技术崇拜正像远古图腾一样,是人类对安全的再次误解。预防犯罪从根本上讲应该靠法治、靠教育,而把安全工程带来的物的安全状态,转化为企业的本质安全本质安全,又叫本质化安全、安全本质化、本质安全型等,意思是本质上是安全的。狭义的本质安全是指机器、设备、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即使出现人为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的安全状态。广义的本质安全还包括人的安全行为,指从业人员处处按照标准、规程作业,消除事故风险,和物的安全状态一起构成系统的安全。,则需要靠科学管理来影响人的安全行为。

    安全管理,管理的位置占几分?我们常说安全管理,但是整个社会注重的只是安全的工程性质,而非管理性质。在职称序列里,有安全工程师,没有安全管理师。在大学里,企业管理专业没有安全管理课程,少得可怜的安全知识被放在了人力资源或作业管理课程的某个角落;想较为全面地学习安全管理知识,要到安全工程专业去学。与此相反的是,海外的安全管理却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美国研究生教育开始培养管理方向的安全硕士,我国台湾地区将安全管理师设为企业的常设岗位。安全牵涉到的不仅是安全工程,还要考虑人力资源、投资管理、质量管理、法律责任等等。我们的一些知识界人士对安全生产认识尚且存在偏差,那么,更不能想象我们325万家企业(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都能对安全生产具有正确的把握。

    新安全运动与新安全观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在事故高发期发起了各自的(第一次)安全运动。美国公路安全运动,导致新的联邦机构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诞生和联邦安全性能标准的颁布。日本自发布《第一次交通战争宣言》后,又在工业生产领域开展“5S”五常法运动,发起零事故运动,增强了国民的安全意识。美国、日本的全民运动经验,引来事故多发国家的仿效。欧盟的道路安全运动,英国的工作场所注意脚下安全运动,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国在进入事故高发期后,政府、媒体、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安全,各方力量共同交汇成一场安全运动。这场有别于唤醒安全意识、突出安全技术的安全运动,被企业界称作是新安全运动新安全运动旨在倡导新的安全观:安全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第一位的大事,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是企业的第一部门;安全是人力资源、投资管理、运营流程等一切经营管理行为的否决标准;所有事故都可以通过管理预防;事故预防可以产生效益,安全是最大的财富,人的伤害是最大的损失;管理人员对于事故预防有直接责任,所有员工必须对自己的安全行为负责。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过去半个世纪里,谈得最多的是责任。本书的两位作者,作为报纸经营管理专栏专职撰稿人和世界500强企业Sinopec开展国际合作的安全管理干部,同样深切地感受到,落实责任是一切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不二法门。开展新安全运动,就是要从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员工的责任和企业的责任开始。

    一、企业安全,谁该负责?

新安全观,你不能不知道的血泪法则(3

    按照新的安全观,政府、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利害共同体,安全生产维系着三者的利害关系。政府对大众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的和谐发展负责;SA8000标准SA8000即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是Social Acoutability 8000的英文简称。由设在纽约的社会责任国际(SAI),联合欧美11个国家的工会、人权、儿童权益维护等非政府组织和认证行、会计师事务所等跨国商业机构,于199710月起草发布。该标准规定了企业必须承担的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等提出了具体标准。代表未来,企业在现代意义上也是公民,要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绿色利润;员工要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负责,要及时报告及纠正不安全的状态及行为,不被伤害也不伤害他人。三方各负其责,安全生产,才能做到企业有钱可赚,工人有活可干,政府有税可收,实现和谐社会的安全发展目标。

    二、企业安全,谁在负责?

    国家、企业和岗位都有责任,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责任上移的现象。

    从社会层面上看,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崭新执政理念,国家出台年度《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和分解办法》,安全环保指标成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硬杠。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正在表明某些企业作为经营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不到位。

    从企业内部来看,多数企业勇于承担安全生产的责任,企业负责人在安全面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下班听不得电话响,半夜害怕敲门声。其实,最应该懂得珍惜生命的应该是员工自己,可是,一些员工却竟然认为安全责任有领导扛着,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安全责任,违章操作,违规作业,致使隐患不断,事故频发。

    责任上移的原因,就是基础不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三、企业安全,怎么负责?

    安全管理责任缺位,是现阶段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让每个人真正地负起责任?新安全运动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将过去单纯的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状态,化为走进员工的心灵深处,调动起全国2.15亿员工(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勇于负责的愿望。

    延续了半个世纪的第一次安全运动,促进了系统工程在安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完善了风险控制技术,解决的是物的问题,诞生了无数的安全工程师。新安全运动是在此基础上,通过管理手段对安全责任意识持续强化,解决的是人为因素,探讨负起安全责任的思想和方法,使系统工程所分析的安全工作,事事有人负责,环环有人负责,必将把安全管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请记住:会刹车才可以驰骋千里,讲安全方能够幸福一生。

第一章 为什么有人一生平安,有人事故不断?

生命至高无上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这一理念,多次作为我国的安全生产活动主题。

    国际上有关人权的公约,我国参加了20多个。这20多个人权公约涉及最多的是什么?——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基本人权,而且是首要的人格权。活着,并且要获得健康,是每个公民的最高利益,现代国家都用立法的方式对此加以保护。危及生命健康的安全利益,属于公共利益,中国政府采取了尽可能的干预政策。这种干预,不附带任何条件,不论生命健康遭受的危险是现实的还是潜在的,是自愿承受的还是不自愿的,而且不论这个人的职业、地位、学识等的影响,国家都会干预,用宪法、刑法、民法和一些部门法严加禁止。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不能破坏公共利益,危及他人安全。有人说,我自己剥夺自己的生命健康,可不可以?这叫自杀。按照立法精神,自杀也是不能允许的。

    尊重生命健康的权利,体现的就是人权、人本、人性。过去我们常讲为人民服务,现在常说以人为本,其精神实质是恒定不变的,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命健康权属于基本人权,没有生命健康,人的生存发展、人的价值体现和生活的幸福美满就是一句空话。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安全生产,是政府、社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

    中国管理界第一部红色经典《向解放军学习》指出,向军队学管理、从军队借鉴管理经验,这是组织管理的普遍现象。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透过战争形态的变化趋势,让我们在思考组织管理和效率管理的同时,更应该从另一个侧面思考安全管理。我也更加坚信,我们政府在安全生产中提倡的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符合人类的共同愿望,代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有史记载的人类战争,打的都是规模,都是人海战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多多益善干什么用?消耗呗。兵书有云:杀敌一万,自损三千。战争胜负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在不计成本的惨烈死伤中谁能坚持到最后。两次世界大战,投入的军队人数都是用千万来计算的。不仅军人死亡,老百姓也不被放过。翻开史书,屠城的历史惨剧曾多次出现,距今最近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手无寸铁的平民丧生,成为中国人心头永远的痛。世界战争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就意味着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和人口的锐减。

    未来的战争不一样了,随着信息成为改变战争文化和战争思维定势的新技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核心理念必然会在战争中得以体现。进入21世纪后,在局部战争中已经有所表现,用精确制导炸弹打击敌方的军事政治目标,而且还要尽量少伤对方的军事人员。战争的成本效益概念也不一样了。精确制导武器成本大大下降,差不多相当于一枚特种炮弹。高科技条件下战争成本选择的结果,演变成大量使用精确武器,而不必大量使用成本高昂的人员,不再轻易地付出一个士兵生命的代价。太空武器已经在准备部署之中,未来战争主要是靠急速精准的目标打击,来代替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就在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理念影响未来战争的时候,跨国公司管理中体现的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精神,也在冲击着我们对安全的理解。

    天津有家拉法基铝酸盐(中国)有限公司,他们把所有不能上班的工作日损失都叫事故。一名女员工去北京办事,由于穿的是高跟鞋,下楼梯时崴了脚,一个星期不能上班。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引起了拉法基公司的高度重视,在全公司开展了一次高跟鞋危害的宣传。拉法基一贯的做法是千方百计去找事故,再在公司里大肆宣传,不断地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消除因长期不出事故而可能产生的麻痹思想。

    在拉法基这类公司,高跟鞋崴脚也叫安全事故。

    很多城市都有施工挖坏管网造成停水停电的例子,这算不算事故?我父母住的小区20066月也发生了类似施工事件,被当地媒体称为宽带网破供水网,造成生活供水中断。但居民并未认识到这次停水是一起事故。主管部门认为,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响,就是事故,并且召开了停水事故分析会,进行深刻反思,制定防范措施。

    杜邦公司甚至把别人的事故当作自己的事故。2000125,杜邦在苏州的生产基地附近有一家工厂因电焊火星引发火灾,最先赶到现场的人员中就有苏州杜邦的安全管理人员。他们对照别人的事故,检讨本厂的动火许可程序、消防设施、消防设备检测、人员培训和消防演练、火警预告和自动喷淋系统,别人生病我吃药,从思想和行动上力争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贯彻,容不下一点对人生命健康的伤害。

    现在,随着安全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从系统理论、行为科学等多个角度观察事故,定义安全。无论哪家哪派,都不能离开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理念,是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安全管理的根本所在。

    然而,在实践中,整个企业界正陷入系统性的误区。在安全工程观指导下的企业界,普遍把物的安全状态放在远远高于人的安全行为的地位,这是对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数以万计的安全工程师,除了港台之外,却鲜有安全管理师的踪影。这种物大于人或者只见物不见人的安全实践现象,证明大家已经习惯于接受貌似科学实则荒谬的流行。诚然,物的安全状态和人的安全行为都是企业本质安全的基础,但是,物的安全状态不会自动生成,背后仍然要靠管理者和操作人的行为。完全可以说,安全生产,关键在人。人是安全的决定性因素,最终决定本质安全的是人而不是物。无论生产形态怎样变化,安全设施怎样发展,都改变不了人在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你真把安全第一了吗?

    事故频出,重大特大多发,已经成为困扰企业的难题。安全第一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高频词。对于我们企业中人来说,安全第一更是随处可见的常用语——在报纸上、电视上、企业领导的讲话中,单位工作的总结里,在公司大门的门楣上,在车间厂房的墙上。

    对很多人而言,安全第一太熟悉了,就像有个相声说的:咱哥俩太熟悉了,太亲切了,太想念了。那什么,您贵姓?想念得我都记不得您叫什么名字了。天天念叨得不知道对方叫什么,还真有可能,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条件反复刺激形成抑制,就像安全第一,许多人耳熟能详,却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置若罔闻。

    “安全第一现在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国际公认的公理——“安全第一公理。

    “安全第一源起何处?谁率先提出的安全第一公理呢?

    最早提出安全第一公理的是美国人。1906 年,美国US钢铁公司生产事故迭发,亏损严重,濒临破产。公司董事长BH凯理在多方查找原因的过程中,对传统的生产经营方针产量第一、质量第二、安全第三产生质疑。经过全面计算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还有事故影响产品质量带来的经济损失,凯理得出了结论:是事故拖垮了企业。凯理力排众议,不顾股东的反对,把公司的生产经营方针来了个本末倒置,变成了安全第一、质量第二、产量第三。老凯理首先在下属单位伊利诺伊制钢厂做试点,本来打算是不惜投入抓安全的,不曾想事故少了后,质量高了,产量上去了,成本反而下来了。然后,全面推广。安全第一公理立见奇效,US钢铁公司由此走出了困境。

    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办法抓经营,安全还能创效益,这对企业界就有了极强的冲击力。这一方针诞生后,迅速得到全球企业界的认可。1912 年,美国芝加哥创立了全美安全协会。英国和美国不愧是同文同宗,学得最快。1917 年,英国成立了安全第一协会。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1927 年,日本以安全第一为主题开展了安全周活动,至今已坚持了80年。德国、法国、意大利、苏联等国在二战前后,我国是在建国之初,都开始提倡安全第一。那些年,世界各国因主义不同分成几大阵营,一种思想很难为各方认可,但各个国家都一致接受了安全第一公理。

    对照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现象也就不奇怪了。马斯洛1943年写了《激励和人》一书。按照他的研究结果,个人的需要有5个层次:第一层,生理需要,要吃,要喝,要睡觉;第二层,安全需要,人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否则就会产生威胁感和恐惧感。这两个层次是基本需求,人们只有活下去,并且平安地活下去,才能够顾及高层次的需求,才能够有第三层社交需要,社会交往,寻求友谊;才能够有第四层尊重需要,考虑名誉、地位这些身外之物;才能够有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发挥潜能,追求成功。对一般人,即社会大众来说,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最最基本的需要,安全地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少数人可以不管肚皮不要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实现后面的高级需要而牺牲基本需要。

    任何社会普通人都是大多数,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会长期忽视普通人的基本需求,所以,安全第一能够超越意识形态,超越政治利益,成为各国所普遍接受的公理。

    新中国于1949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煤矿会议的决议中就提出:在职工中开展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尽可能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生产。到了80年代,政府全面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正式把安全第一纳入工业交通等经济生活的指导方针。到现在又过去了20多年,安全第一公理在很多地方很多企业竟然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绝不是个别现象。有家企业2005年安全生产月文艺晚会上的小品《好消息》,能够说明一些现实问题。

    某县县委领导:好消息。经过全县上下一致配合,艰苦争取,我们终于被上级有关部门正式评为国家级贫困县,从今年起财政拨款有保障了!

    某公司领导:好消息。由于企业领导班子四处奔走,八方游说,上面终于将难得的破产指标给了我们,本企业可以正式进入破产程序了!

    某造纸厂负责人:好消息。县环保部门收了我们的×万元罚款后,同意我们的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产时间后延一年。在这一年内,我们可以继续往河里排污,不必再担惊受怕了……”

    某单位负责人:好消息。经过我们不断争取,有关部门终于同意我们的安全生产指标维持去年的数字不变:全年仍然可以死××人!只要我们把死亡人数控制在××之内,年终发奖金就没问题了……”

    当看到这个小品的时候,我也明白,这是反面诠释安全第一公理的极端例子。确定指标是为了有效控制,科学管理,但不能指标富余就放松责任。否则,就是对第一公理的背叛。当然,有指标比没指标要好。我们知道,人类要生存繁衍,社会要发展进步,安全是先决条件,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过去对待安全第一公理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简单化,仅仅喊几句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口号了事。

    我们要明白安全第一公理的内涵,要明白安全生产的目标。安全生产目标从理论上说永远是零,但不等于说,零事故就是安全生产。安全的对立面不是事故,安全的对立面是风险;零事故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零风险才是我们的永远目标。因为零事故仅仅是证明没发生事故,但并未证明消除了发生事故的病灶”——风险。有风险就有隐患,就有可能发生事故。

    “安全第一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最高准则。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方案原来设计了数百米的超高层建筑,但是因为消防部门的云梯只有100高而被否决。我们还应该看到,真正零风险的企业是不存在的。常态下的安全是灰色的,是相对的,介乎于发生事故的黑色与绝对安全的白色之间的中间状态,各个企业之间,彼此只是色度的不同。坚守安全第一公理,树立安全是灰色的观点,代表了一种进步。不以是否发生了危害来判定安全,只有提高警惕,才能保卫安全。

     做事就有可能犯错误,不做事永远不会犯错。安全第一公理是不是在提倡不要做任何事情?全社会都不生产岂不是最安全?当然,不做事情是不可能的,生产一天也不可能停止,因此,需要强调的是:安全第一是在社会可接受程度下的安全第一,是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力做到的安全第一。我们永远不要指望天下太平,太平到全国全世界不发生一起事故,但是,尽量减少事故发生,尽量缩小事故损失,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企业要认识自己的安全责任,把法律和国家监管的政策作为尺度,充分衡量安全环保、职业健康和产品品质、成本效益等多种要素,确保风险可控制之下(under control安全第一

安全机构是第一部门

    现在几乎很难找到没有安全机构、没有安全管理人员的企业,但是为什么还会出那么多的事故?

    “察言观色很重要——安全的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精神饱满,神清气爽;事故频发的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垂头丧气,士气低落。现在讲究企业内部的机构生态,就是指机构之间的关系。要考察一个企业的安全重视程度,就要看安全管理机构的地位。安全管理机构地位高,安全管理人员有权威,说话才有人听;安全管理机构地位低,安全管理人员夹着尾巴做人,谁也不敢得罪,生产就无法保障安全。

    通用电气的原CEO杰克?韦尔奇说:一个组织是否重视某种理念,只要注意观察他们安排的领导班子即可。我们之所以单独拿出安全机构的地位说事,是因为,一个企业是不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是不是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管理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我所在的单位属于世界500强的中石化,现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局长李毅中早年曾做过中石化下属企业的经理。1987年,他升任中石化总公司副总经理时,安全处还只是生产部下面的一个部门,一支队伍五六条枪。他主抓生产后,把安全处升格为安全生产监察局,和生产部门平级。1992年,精简机构,由于总公司高层的不同意见,安监局又被重新降回到五六个人的安全处,结果当年中石化接连发生多起安全生产事故。第二年,中石化重新成立安全生产监察局。这几年,我每次外出开会都能听到很多人说中石化是中国安全生产最好的超大型企业,但是,却没多少人注意到安全机构在中石化的强势地位。

    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五官争功”——

    年终总结评比,评选先进部门,CEO“脑袋让各部门发扬表扬与自我表扬的精神,推荐自己或者推荐别人。销售部经理口腔说,销路是他们打开的,效益好他们功劳最大;品管部门经理眼睛说,销得好是因为质量好,质量好品管部功劳跑不了;研发部门经理耳朵说,产品好是因为设计好,没有研发部门哪来的设计好;财务部门经理鼻子说,效益好是因为成本控制好,财务人员心没少操……各个部门都加入了争功大合唱,只有负责生命健康的安全部门经理没话说,好像这一年除了花钱没别的成果。

    最高首长终于说,鼻子眼睛耳朵五官争功,都觉得自己重要。确实都很重要,可是你们知道谁最重要吗?命最重要,命没了五官都不需要。

    这个故事在说,安全最重要,是基础,没有安全,其他工作都是白做。

    由于工作中和跨国公司业务合作的需要,我对国际企业界安全管理的变化给予了较多关注。我再举一个在业界有代表性的例子。在中海油南海油田的施工单位中,有一家来自美国的菲利普斯公司,这家公司对待安全和安全部门的态度非常鲜明。菲利普斯规定,生产管理第一重要的是安全,不搞安全环保,就不能搞生产。公司有几个部门,其中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叫HSE3个英语单词健康(healthy)、安全(safety)、环境(environment)的缩写。安全和员工健康、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是国际安全管理的总趋势。国内有些企业在引用HSE管理时加进了质量(quality)管理内容,并称为QHSE。部。公司规定,HSE部是第一部门,别的部门负责人可以外聘,唯独HSE部门负责人不可以,必须是本国培养的有经验并懂得系统工程、善于安全管理的人才。

    我们的企业对此应该有所启发,知道企业中哪几个部门最重要。

    管安全、管人才、管效益的三个部门应该处在龙头位置,开会坐前排,发文件居前列。国内的企业管理逐渐现代化,组织结构也逐渐变得科学合理,企业的岗位序        列出现了财务总监、市场总监、人力资源总监这些改革开放前没有的职务。但是,安全总监职务在国内却不多见,而国外的企业特别是风险大的行业则非常普遍。有人认为,安全总监,这不就是换个好听的名称吗?可不能这样说。企业里一般安全管理部门的级别如果与各部门的级别一样,那么管理安全工作就时常会遇到不少阻力,监督力度就不会大。

    国外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如果安全机构领导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部门经理,很难有足够的权威,还会产生我们称之为的箩筐现象”——各个部门把安全管理部门当成箩筐,都把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甩进安全管理部门这个箩筐安全总监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安全管理机构的领导变成了总监,级别比各部门领导要大一级或大半级,具备较强的安全专业技能,拥有较高的资质,主要负责监督工作,独立行使安全生产监督权利,拥有很大的监督权和处罚权。

    现在企业有CEO(首席执行官)、COO(首席运营官)、CFO(首席财政官)等,安全管理方面则称“CSO”。美国“9?11”恐怖袭击之后,安全问题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CSO(首席安全官)应运而生。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等大公司也纷纷设置CSOCSO在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含义,有的负责职员人身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有的负责防止公司网络免遭黑客攻击,有的主要保证提供产品的性能安全。CSO的注解也不断增加,现在已经被称为首席安全策略家了。职责范围要求CSO们,必须从管理角度而不是技术角度,预见并防止潜在的安全隐患,还要能够指挥对付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各类安全问题。著名的猎头公司——克里斯蒂安?延伯斯公司调查了《财富》前1000强企业的390名执行总裁,高达95%表示对CSO感兴趣,25%称准备聘用CSO8%已经着手招聘CSO

    国内外的厂长经理是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这点是共同的。但是,无论是安全总监还是CSO,国内的企业却很难找到对应的领导岗位。我们主管安全的企业副职领导都兼着主管生产的重任,没有专门以安全为业。这会造成生产吃紧时容易忽视安全,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和心思用在安全管理上。

    人们常说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可是,对于安全管理来说,这句话得反过来,有地位才能有作为。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地位重要了,才能谋划出重要决策,也才能发挥出重要作用。安全管理机构成为企业的第一部门,有了第一部门的权威,整个企业才能形成重视安全管理的氛围。

一切事故皆可预防

    两千年前的荀子说: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上学时读这段话并没有多想,现在我明白了,对付事故保障安全,可以借助古老的中国智慧。因为,荀子说了三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预设警戒,防患于未然,这叫预防;第二种办法是在事情或者征兆刚出现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防微杜渐,防止事态扩大,这叫补救;第三种办法是在事情发生后再行责罚教育,这叫惩戒。荀子列出了三种方法后认为,预防为上策,补救是中策,惩戒是下策。

    有位客人去拜访一家主人,他见那家人的厨房里烟囱做得很直,一烧饭就直冒火星,而灶门旁边还堆了许多柴草。这个客人看到这种情况,就劝主人把烟囱改成弯曲的,把柴草搬得离灶远一些,这样不容易引起火灾。主人听了,却当作耳边风。不久,这家人果然失火了,幸亏邻居们赶来抢救,才把火扑灭。事后,主人设宴酬谢救火的邻居,凡是那些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都请入上席坐,其他救火的人也都按照功劳大小排定座次。于是有人对主人说:如果你早听那个客人的话,就不用备办酒席,更不会发生这场火灾。今天你按功劳大小来请客酬谢大家,光把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当作上等客人,而那个劝你改造烟囱、搬走柴草的人却没有得到你的什么好处,这是什么缘故呢?主人听后恍然大悟,赶紧把那个人请来,敬为上宾。

    《汉书》中曲突徙薪的故事告诉我们,安全管理就应该把功夫花在预防事故发生方面。那么,这又牵涉到对安全的认识,对事故该不该宿命式的等待,就是该不该认命,该不该被动接受,消极等待?问题关键的一点是,事故是不是能够预防?

    平时做培训,我不愿讲那些谁也听不太懂的专业术语,但是在这里,我还是得谈谈理论。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风险,管理的结果要么是安全,要么是事故。我们说安全的规律,确切地说,就是事故发生的规律,就是事故是怎么发生的。世间的事都有个前因后果,事故这个结果也有原因,原因就在于事故相关的各个环节,就是说,事故是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后果。这些事件是一系列的,一件接一件发生的,就是一连串的事件。所以,安全管理上就有了事故链原理。事故让人们看到了一个锁链:初始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这是一个链条,传统、社会环境、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失误、事故伤害;又像一张张多米诺骨牌,一旦第一张倒下,就会导致第二张、第三张直至第五张骨牌倒下,最终导致事故发生,出现相应的损失。按照事故链原理的解释,事故是因为某些个环节在连续的时间内出现了缺陷,这些不止一个的缺陷构成了整个安全体系的失效,酿成大祸。

    “事故链很有价值,任何人了解到事故链以后,都会得出结论: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这一系列和一连串事件中有一件不发生,事故就会戛然而止,不会发生。要想打破连锁反应,就要从中间抽取任意一张骨牌,形成豁口,就能避免后面的骨牌倒下。这是我以前陪孩子玩骨牌游戏时小孩子的做法,我们成年人应该比孩子更有经验。制止一连串事件中的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而不仅仅是最后一个导致事故的行为,就能截断事故链

    2003年底,重庆开县“12?23”特别重大井喷失控事故,夺去了243条人命,震惊全国。事故发生后,从政府主管部门的调查报告中,让人不由得一再感叹——

    如果长时间停机检修后,没有卸下钻具中防止井喷的回压阀,事故就不会发生;

    即使卸下钻具中防止井喷的回压阀,如果起钻前按规定的足够时间循环泥浆,将井下气体和岩石钻屑全部排出,事故就不会发生;

    即使循环时间不够,如果起钻过程中按规定灌注了泥浆,悲剧也不会发生;

    即使没有按规定灌注泥浆,如果及时发现溢流征兆,悲剧还不会发生;

    即使没有及时发现溢流征兆,如果能够及时在放喷管点火,将高浓度硫化氢天然气焚烧处理,也不会导致人员中毒伤亡的事故发生。

    面对一个个事故,我总是忍不住感叹,太多太多的如果,太多太多的即使……如果……也不会发生……”。我发现,这些是每一个事故的共同特征。事故不仅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用杜邦公司的话说,从科学出发,一切事故均可避免。

    杜邦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历史最悠久的企业,已经有了200多年的高寿。杜邦CEO贺利得总结企业基业常青的核心原因,是永不动摇的4个承诺:安全、职业道德、环保与健康、对人的尊重。在企业界提起杜邦,人们就会想到安全;各大公司制定安全技术标准时,杜邦是最好的参照物,甚至许多航空公司都在引进杜邦的管理系统。“9?11”后,就连美国政府也在向杜邦咨询安全管理问题。

    我们要知道,杜邦公司可是靠生产黑火药起家的。一开始时,杜邦也是时有事故发生,之所以没有倒闭关门,是因为那时正处于大规模建设中的美国,需要大量高质量的黑火药,而杜邦公司的产品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但从这些事故中,杜邦公司的决策者们却认识到安全检查的重要性,他们在重视产品质量的同时,开始注重员工的安全。20世纪40年代,该公司提出了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理念,而提出这个理念的基础,就是这个公司从1912年开始的安全数据的统计工作。大量的统计数据,所有的事故分析,都支持了这个结论。因此,杜邦公司把所有的安全目标都定为零,包括零伤害、零职业病和零事故。他们有严密的安全原则和必胜的安全信念,尽力斩断事故链的每一个环节,达到工作时比在家里还要安全十倍的理想境界。所以,最近的半个世纪以来,杜邦公司超过60%的工厂实现了“0”伤害率,在中国的27家独资及合资企业和3个分公司在安全生产方面全部实现了伤害率为“0”的目标。

    杜邦公司的示范作用遍及世界上各个著名公司。他们不仅接受所有事故都可以避免理论,而且在实践中努力实践。

    近几年多次排在世界500强企业第一位的沃尔玛,每个商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他们未雨绸缪,未火先防,新店建设中消防安全总投入都超过500万元,硬件配置相当过硬。他们专门使用一种消防通道控制锁,这种锁易出难进,一有险情,只需轻轻一推锁把,就可以打开安全门跑出商场。他们的预防工作还走出了商场,面向供应商传播预防理念。2005121,沃尔玛ES部门进行了第一轮针对供应商的健康安全环保知识强化培训课程,用一个月时间,培训在中国现有的5000多家供应商。

    《财富》2005年度全球最大500家企业排名居第2位的BP集团公司,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BP和中石油合资在中国组建公司,成立之初就提出要有出色的HSE表现: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保证提供安全的环境。成立之后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安全程序,业绩考核的第一部分是安全问题,会议的第一个话题是指示安全通道。

    “所有事故都可以预防。这就是新安全观最重要的内容。有了这一理念做武器,我们才能超越事后的、被动的传统事故追究型管理,进入超前的、系统的事故预防型管理阶段。

安全背后的责任

    在一个工地上,有个工人戴着安全帽还被空中坠物砸伤了。检查发现,安全帽上的裂纹沾满了油污,证明破损早就存在,是一顶破损的安全帽。一些企业习惯的做法是,调查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戴了顶破损的安全帽,物的不安全因素是安全帽破损,整改措施是废弃这顶安全帽。按照新安全观分析,为什么安全检查中没能发现安全帽破损?安全意识教育是否到位?为什么明知破损还要戴在头上?安全帽在采购、保管、使用的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怎样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安全监理是否失职?为什么会出现空中坠物等等,会有一连串的问题,最后归结为一点,是管理问题。这就要进行管理评审,改进程序,检讨标准和职责。所有的安全问题都是管理问题,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那么,一旦发生事故,就证明没能够有效预防,就需要弄明白究竟是谁拔开了瓶塞,让魔鬼冲出了魔瓶。

    要搞清楚一些问题,就需要从企业的本质上考察。

    如果问:企业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踊跃回答。

    一些员工的感性说法是:企业就是公司,就是工厂,就是工地,就是上班的地方。

    不少管理专家的理性说法是:企业是一个赢利性的经济组织。

    事实上,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政治组织,确切地说,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对此,一定会有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说法,但是,我可以翻开历史找到证明。从国际国内看,企业最先都是政治组织,担负政治功能。先看世界经济史,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荷枪实弹,开拓市场就是开拓领地,公司董事会就是殖民地政府;再看美国史,美国的一些州最早就是商人从英国国王手里领取执照后开办的公司;最后,看看中国的现当代历史,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国家综合平衡的一个基本单元。近十几年来,企业不再从政府那里获得指令,企业变成了唯利是图的经济动物,如不加以限制,发展的结果将是为社会所不容。现在,企业界强调社会责任,是对企业本质的回归。任何企业都是靠收益、利润维持经营,但它从一诞生起就无法逃避社会赋予它的责任。

    企业在投入期或者市场发生变化时,可能赔本经营,可能保本维持,可能一段时间内没有利润不见效益,但是不能在一段时间内安全事故不断。创造效益是经营常态,保证安全是社会责任。企业可以暂时偏离经营常态,但不能须臾摆脱自己的社会责任。正因为责任,企业才叫做具备独立承担责任能力的法人。

    企业的责任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提倡的公益性质的,比如,向灾区捐助,热衷于慈善事业,企业完全凭意愿和财力进行,参与不参与国家不强求。另一类是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做的,比如纳税、产品质量性能符合标准等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是国家强制实施的企业责任。就像一个人,你是不是行善积德,是不是学雷锋做好事,国家只是提倡而并不限制你,但是,你不能做坏事,做了坏事可就对不起了,罚款、拘留、劳教、判刑,甚至让你吃枪子儿。安全生产对企业来说就是守规矩,就是本分;生产不安全出事故,就是犯事,就是做坏事,就要受到惩罚。

    2005年全国发生的11起煤矿特别重大事故,到年底调查结案的有:辽宁阜新孙家湾煤矿瓦斯爆炸,山西朔州细水煤矿瓦斯爆炸,河北承德暖儿河矿业公司煤矿瓦斯爆炸,山西忻州宁武县贾家堡煤矿瓦斯爆炸,新疆阜康市神龙煤矿瓦斯爆炸,广东梅州兴宁市大兴煤矿透水。经调查认定,都属重大责任事故。对以上6起特别重大事故的相关责任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了处理,构成犯罪的,已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调查结案1起重大事故发现1起重大责任,调查结案6起重大事故发现6起重大责任,每一起事故都有责任。我们可以推而广之,即使一些当事人确实没有责任,那当事人之前的当事人一定有责任,事故链理论的背后是责任链。我们在一步步逼近事实真相。安全意味着责任,一切事故背后都有责任。

    安全责任首先是企业的责任,但是,企业如何才能承担责任呢?

    企业要承担责任必须有自己的形式。我们说企业法人代表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并不意味着,安全仅仅是经理和生产副经理、厂长和生产副厂长的责任。企业作为独立承担责任能力的法人,在它的内部需要找到责任的实际承担者,这才叫落实责任。具体形式就体现在组织内部的岗位分工上,是代理、委托关系。企业和岗位职工作为委托人和被委托人分别承担法律责任,出了事故,企业管理者和岗位上的职工都跑不了干系。发生事故意味着责任缺失,一定是某个岗位没有尽到责任。

    上述推导就像做数学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安全生产应该谁负责?企业首先应该负责。

    那么,企业里呢?无论什么职务什么工种,只要承担具体岗位的工作,就应该对安全负责。企业里有的岗位,所以,企业安全我负责!

    这就是新安全观的归宿,应该根植于管理者和全体员工脑海中的安全价值观。

    认识科学的安全价值观,对我们企业安全工作的作用非常大。中国的管理界近几年普遍承认,优秀的管理者是要把自己变成领导者,变成下属的老师或教练。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统一企业的价值观。安全管理也不例外,通过引导、建立、推广新的安全价值观,影响企业运行方式和员工行为方式,就能达到企业本质化的安全。

第二章 还有什么比丢掉责任更可怕?

堵住事故漏洞靠人人尽责

    每个事故的背后都有责任,而这些事故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和责任联系起来的呢?

    不止一位伟人教导我们: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本质。现在我们就要对事故作进一步的考察。

    事故看上去是在某个瞬间发生的,但瞬间发生的事件不是孤立的,是一连串互为因果的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请注意相继二字。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者物的不安全状态产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美国工程师海因里希(Heinrich)根据这些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

    根据这一理论,传统、社会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不是某一个企业、个人所能控制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却是可以尽力避免的,消除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就不会发生,更不会出现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

    海因里希抛出事故因果连锁论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许多专家沿着事故原因相互作用这一方向继续前进,于是,诞生了一个圆盘漏洞理论。这个理论很像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无外乎金木水火土,造成事故的因素也有五个,哪个事故都逃不过人、机、料、法、环这个五行轮指的是所有的设备都是由人来操作的,是机械设备,是所用的材料、燃料,是生产运行和维修的方法和必须遵守的法则,是环境。这五个因素穿在一根轴上,但又按照自己的规律在各自的圆盘上运行,每个圆盘上都已经存在或者正在出现不同的漏洞。不安全因素就像一个不间断的光源,当这束光源能够穿透所有五个圆盘时,事故就发生了。

    我们可以把人、机、料、法、环五个圆盘拆开了看。

    人:指人为个体因素,如人的技能生疏,经验不足,文化水平低,责任心差,应变能力不够,培训不到位,规程不熟悉,麻痹大意,管理混乱及其他人为因素。

    机:指设备、器材不能满足条件,如设计有缺陷、维护操作不便等。

    料:指材料本身质量有问题。

    法:指安全管理的法律规章,比如操作规程不健全,对技术手册、标准的制定和理解存在偏差。

    环:指环境因素,包括维护环境和使用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物理环境因素有温度、湿度、光照、噪声、振动、辐射、电磁波等;化学环境因素有粉尘、气体、熏烟、蒸汽、雾滴等。

    五个圆盘,各自都可能出现漏洞,举不胜举。用成语形容,可谓是漏洞百出险象环生。我很佩服我们古老的民族,能造出这样的成语,一定早就领悟了圆盘漏洞理论。

    “人、机、料、法、环的提法来自于管理工程学,是现场管理的五要素,质量管理学将它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强调从人、机、料、法、环诸方面控制工序质量。按照质量管理学的观点,产品质量是由工序质量来实现的,工序质量又是由工作质量来保证的。工作质量来源于企业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的生产操作、技术工作和组织协调,起关键作用的是责任意识、业务水平等人为因素。人、机、料、法、环作为圆盘漏洞的方式被安全管理理论借用,基本的原理应该是一样的。

    讲一个生活中的例子。19955月,我儿子在距离我家3公里的地方上幼儿园,每天上班时我都要骑车送他。有天早晨,我们起床晚了,眼看要迟到了。我将儿子往车后座上一放,跨上自行车,喊了声坐好,抱紧我,小心别掉下来,然后一路狂奔。不料,路面出现一个小坑,刹车已经来不及了。说时迟,那时快,我边捏车闸,边歪车把,好歹拐过了小坑。我还来不及庆幸,就感到车身嘎噔震动了一下,听到孩子在后座上一声惨叫。回头一看,儿子的脚后跟被夹进了后轮辐条与支架的空当处,皮凉鞋也被夹掉了。把脚拽出来时,鲜血已渗出了袜子……

    按照人、机、料、法、环圆盘漏洞理论分析这起自行车伤害事故:”——我为了赶时间,违规作业,超速行驶;”——自行车本身有问题,支架和辐条之间没有塑料隔离网;”——孩子穿的凉鞋材质有问题,不是长统靴,硬度不够;”——我在前方遇到障碍后,采取的方法有问题,摆车把也摆动了车架,致使孩子的脚甩荡进了危险区;”——路况环境有问题,小坑是直接原因。无论是父亲看到儿子受伤的心痛自责,还是孩子母亲做出的事故调查结论,除了人、机、料、法、环中的人没有尽到责任外,其他都是托辞,都是借口,不是理由。人尽到了责任,其他四个环节都可以解决。

    尽管圆盘漏洞理论比事故因果连锁的链条丰富了,但是,它仍然是在海因里希设定的领域内,对准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两个导致意外伤害事故的罪魁祸首。根据统计数据,随着安全科技的进步和投入的增加,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事故大幅下降。进入21世纪,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大约占事故总数的88%~90%。人、机、料、法、环五个圆盘,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人人尽到了责任,圆盘就不会出现漏洞,就不会透光,就不会出现事故。

    如果责任缺失,哪一个圆盘的某个局部都可能出现漏洞,都会引发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事故危害甚于战争

    我们人类生活到现在,对事故是不陌生的。刚开始在树林里爬高蹬低,打猎谋生,很多时候猎物没打着,反而被老虎、豹子、野猪、狼这帮野兽们叼了去,丢了性命,让它们美餐一顿,这就是事故,而且是死了人的重大伤亡事故。不过,当时人们连话都不大会说,肯定不会有事故这个词。

    现在我们说事故,从哪儿开始呢?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作用,比如,事故和现代大工业就紧紧地连在一起。没有蒸汽机的发明、火车轮船的使用,我们可能不会想到现在事故会是这么的频繁。蒸汽机从一诞生起,就比农民锄地充满着更大的危险。安全问题是与工业生产、道路交通的发展相伴而生的。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这100年间,美国大约发生了1万次蒸汽锅炉爆炸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万人。一次事故死一个人,那时候,事故对于我们人类还是比较客气的。

    当代社会,事故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可以用恐怖这个词来形容。1984123,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的生产基地发生剧毒化工原料异氰酸甲酯泄漏事故,2000多人死亡,5万多人双目失明或严重伤残,2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伤害。惨祸震惊了全世界。两年以后,带着人类探索太空希望的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刚飞离地球就发生爆炸,7名宇航员罹难,这是全人类的损失。紧接着,苏联设在乌克兰共和国基辅市切尔诺贝利郊区的核电站,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周围几十公里地区严重污染,32人死亡, 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有3万人可能因此在20年内患上癌症,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

    举世皆浊我独清,难,众人皆醉我独醒,更加不现实。世界范围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个区间的国家,事故呈现着高发态势。到2003,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迈进了事故高发期的门槛,重大事故不断。这一年冬,重庆开县发生的特大井喷事故,剧毒气体弥漫四周,吞没了243条生命,近千人住进医院,近万人受到毒气伤害,6万人变成灾民。这起特大井喷事故,为进入事故高发期打下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公布的各类安全生产伤亡事故情况,2005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727945起,死亡126760人。数字是枯燥的,但是拿2005年和上一年度相比,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国家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有了多么大的进步——事故减少了75628起,死亡人数减少9995人。在事故高发期降低一个百分点是很难的。这证明,我们在迈进事故高发期门槛后遏制住了事故增长的势头,下降幅度非常明显。

    但是,将近13万的死亡人数,放在全国13亿人口上看,每1万人中就差不多有一个人在事故中丧生,仍然是一个无法让人轻松的数字。尤其是,特大事故、重特大事故都在增加,20051113,吉化公司发生爆炸,产生的污染物越过国界,成为国际性事件。2005年,全国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就有134起,比上一年增加了23个百分点。其中,矿难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煤矿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就发生了58起,死亡1739人。你可能看得眼花缭乱,但是,这些数字展示了我们身边血淋淋的事实。2005年有5986名矿工在各种矿难事故中丧生,平均每天就有16名矿工死去。

    根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报道:作为世界最大的产煤国,2004年,我国产煤166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32%,但是1名中国矿工年平均产煤量仅为321吨,是南非矿工年均产量的81%,美国矿工的22%,而与此同时,全国的矿难死亡人数却达到了6027人,占全世界矿难死亡总人数的80%。每百万吨死亡率居世界第一位,是印度的9倍,是俄罗斯的11倍,是南非的30倍,是美国的100倍!

    国家公布的事故死亡人数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所占的比重最大。

    汽车的出现改变了现代社会的交通方式,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隐患。

    1769年,法国陆军工程师古诺制造出第一辆蒸汽机驱动的汽车。由于试车时转向系统失灵,撞到般圣奴兵工厂的墙壁上散架。这是世界上第一起机动车事故,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1898年,美国发生了世界上第一起汽车轧死行人的事故。

    1899年,德国人西韦尔成为第一位死于车祸的汽车司机。

    100年来,全世界死于车祸的人数已超过2000万,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年死于车祸的大约有50万人。人们把交通事故称作是马路上的战争,可是,我们想想看,在当代世界和平的大环境下,哪一年局部战争死亡的人数能够超过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没有吧,这说明,事故危害更甚于战争。

    中国正处在交通事故的多发期,近5年来,道路交通事故年均死亡人数为10万。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可以坐满两个北京工人体育场。200410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交通事故死亡报告,中国汽车总量占全球汽车总量的19%,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15%。汽车本是人类不会说话的伙伴,可是,到了国人手里却俨然成了杀人武器。我国交通事故的致死率为273%,居世界首位,而美国仅为13%,日本只有09%。可是这10万人的死亡人数并没有引起国人的太多注意。如果一场战争死亡人数达到10万,在现代条件下我们可以想象是多么惨烈。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一场颠覆一个国家政权的战争,双方部队伤亡人数也仅以千计,可和平时期一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仅仅中国就达到10万人!

    可悲的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马路战争的危险性。根据最近一年的年度统计,我粗略计算了一下,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身车轮下,每1分钟都会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在你抽根烟、品杯茶的工夫,一个生命就消失了。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我国累计交通事故死亡人数200万人,而目前我国有187万公里的公路长度,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个多生命消失。当你高速驾驶穿行在马路上时,你是否意识到正穿行在墓碑的丛林中。按照我国的公路里程数,你的时速是120公里,每1分钟就从两个马路死难者的墓碑旁匆匆掠过。穿行在墓碑之林中是什么感觉啊!

事故损失是个无底洞

    综合分析代价,我们要用经济数字说话。

    尽管生命无价、安全无价,但不等于说就不能用价格衡量。我们常说的事故损失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除了伤亡数字之外,造成的经济影响、经济损失也应该在我们的关注范围之内。除了感情之外,客观上也要求我们从经济损失的角度看待问题。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正在努力,要在2006年把亿元GDP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等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指标。

    一般人认为,出了事故,作为企业就是承担医药费、误工费、赔偿伤亡者的损失,整个事故的损失好像仅此而已。而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业内人士却不这么看,会开玩笑地说,事故造成的损失就像冠军的胃

    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冠军的胃的故事,它说的是某个国家的一个小镇上每年都要举行好胃口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吃得最多。有个人刷新了全镇的纪录,在规定的时间内,他吃了1只鹅,1乳酪,10个鸡蛋,还吃了5黄油夹馅面包。当这位冠军离开赛场时,转过身来说:喂,诸位,请不要让我妻子知道,否则我就吃不上午饭了。

    看看这是个什么胃,装进去那么多东西还嫌没吃饱,简直就是个无底洞。

    你是否发现,很多时候,事故损失也是无底洞。

    有关的统计测算结果显示,事故后用于赔偿和花费的医疗费用等直接经济损失,只不过占事故总经济损失的1/52005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名义GDP与实际GDP。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出的价值。按修正后的2004GDP数据计算,将达到179060亿人民币。全国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727945起,死亡126760人。大约创造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就发生4起事故。据国际劳动组织的统计,伤亡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占各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5%左右。苏联公布的工业生产事故与职业病一直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但1988年仅工伤事故一项就造成材料损失165亿卢布。1980年是日本自1958年以来安全生产最好的一年,而工伤事故仍造成经济损失3000亿日元。英国1974年发生事故造成经济损失为9亿英镑。美国1980年至1985年,每年工伤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300亿美元以上。

    在中国,每年因各类安全事故伤亡的人数已经相当于一场灾难性的战争,引起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比地震、水灾等不可抗力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总和及经济损失还大得多。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等机构的研究结果,近几年来,平均每年因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亿元,各种自然灾害损失达1500亿元,事故总损失超过自然灾害、卫生传染病突发事件之和,达到2500亿元,仅此一项,即平均每年抵消国内生产总值2%

    请注意,一年事故损失2500亿是个什么概念:250 000 000 000元,25后面足足有100

    在这个时候,请诸位花一点点时间,跟我一起回顾一下中国的世纪工程三峡大坝的建设,你可能对事故惊人的损失会有更深的认识。

    关于建造长江三峡大坝的设想,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他1919年发表的《建国方略》中就已经提到,长江自宜昌以上,入峡行的这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利20年后,国民政府与美国垦务局签约,准备借用美国资金建设水电站,后来计划落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江上游水患频繁,长江中游城市的安全受到很大影响。毛泽东1953年初视察三峡,再次提出修建三峡大坝,激情豪迈,赋词一首: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督办此事,但因为需要花钱太多,不得不暂缓执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三峡工程被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将工程议案提交给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199243获得通过,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为什么三峡大坝这样利国利民的工程,在建还是不建的问题上,会耗费多年的时间论证,会花费前后几代人的心血,会需要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作最后决定?为什么?因为国力,就是一个字——钱。三峡工程预测的静态总投资大约为900亿元人民币,其中工程投资500亿元,移民安置400亿元。预测动态总投资将可能达到2039亿元,估计实际总投资约1800亿元左右。三峡投资1800亿,即使是预测动态总投资2039亿,也还顶不上全国一年的事故损失费用。

    按照我国第一部《安全经济学》的作者罗云的话说,全国一年的事故损失,相当于1000多万个职工一年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相当于近亿农民一年颗粒无收。

    这等损失程度,国家都不堪重负,企业、个人更是承受不起。

    其实,企业老板也知道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保安全,等于增效;出事故,赔个底儿掉。

    我有一个朋友商场打拼了二十几年,资产也已经达到千万,可就是没有自己的私家轿车。我问他:别人都是挣了钱首先要买车,钱不够贷款也要买,你为什么这样委屈自己?他微微一笑,道出了他的那块心病。他原来倒腾过服装,开过饭店,赚赚赔赔,到1993年经营一个小涂料厂,落下点钱,买了辆送涂料的货车。谁曾想,不到一年时间就出事了。事故的过程他不愿细说,总之,一死两伤,处理事故包括医药费和各种赔偿花去了好几十万元。

    他很感慨:辛辛苦苦七八年,一场事故让我回到解放前,涂料厂卖了还不够赔的,又过了五六年才翻过身。直到现在,他事业重新步入正轨,走向辉煌,仍坚持不买车,而从运输公司租了好几辆车。痛定思痛,只租不买,这就叫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一场车祸放在全中国几十万起事故中,可能算不了什么。可这个芝麻大点的事儿砸到谁头上,那都是天塌下来的大事。

    可就是有很多人不会算这笔账。安全设备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落后的生产工艺、野蛮简单的管理方式和素质低下的员工,成为矿难频发的三个重要原因。一些小煤矿靠人拉肩背的原始方式野蛮作业,东北一些煤矿伪满时期的设备还在运转。敦不知小洞不补,大洞受苦的道理,安全投入上舍不得花钱,事故来了就要面对挡不住的损失。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图示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 6721-86)》制作。

追究责任,厂房挨着班房

    事故的背后意味着责任,失职就应该受到追究。让职工失去生命和健康,让企业的财产受到损失,让社会承担连带损失,直接责任人就会受到刑事的追究,而政府管理部门的官员也会因为失职渎职而丢掉乌纱帽。

    因为事故丢掉官职,新中国刚建国时就有之。我所在的河南省,19503,新豫煤矿公司宜洛煤矿发生沼气爆炸事故,174人死亡。中央大张旗鼓,严肃处理,当时的省政府主席等16人就受到了政务院给予的行政处分,煤矿负责人被逮捕法办。具体这位省政府主席的大名,我没有透露,不是为尊者讳,而是时间太久,问了不少人,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查出究竟。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各位知道,中国政府在开国之初就对事故的责任追究非常重视。

    19809月,我当时13岁,到石油系统一个机械厂上技校,当时距系统内一起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不到1年时间。报到时,看见厂部办公楼墙上写着大标语:深刻吸取渤海2号翻船事故,认真搞好安全生产。当时的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有艘渤海2钻井船,违章指挥,冒险降船、拖船,导致翻船,72人死亡,国家财产蒙受重大损失。邓小平同志在用餐时接到这一报告,气愤得将饭碗推到了地上。当时的石油工业部的最高首长宋振明主动请辞,国务院接受请求,解除了他的石油部部长职务,提请人大常委会批准。石油部老部长,时任主管石油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因负有领导责任,受到记大过处分。

    1987年,大兴安岭的一把火烧了将近一个月。至今很多人还会记得中央媒体的大篇幅报道。造成这场特大森林火灾的原因是管理混乱,纪律松弛,违反规章制度,违章作业,领导官僚主义严重。大火扑灭后第5天,国务院开始向事故责任人动刀,撤销杨钟的林业部部长职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又过了不到半个月,他的一位副手副部长董智勇受到了撤销职务的处分。

    1988年是龙年,有人总结这一年是龙抬头火车出轨,飞机坠地。这年还真是事故扎堆发生——118,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伊尔18-222号飞机在飞抵重庆时发生空难事故,10名机组人员和98名旅客全部遇难。124,昆明开往上海的80次特快列车在贵昆线运行时发生颠覆事故,死亡88人,重伤62……铁道部部长丁关根主动向国务院请求辞去职务,民航局局长胡逸洲受到行政记大过处分。

    ……

    20世纪末,国家对事故责任人的严肃处理还是个案性质。21世纪初,国务院302号令,颁布《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根据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了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必须对安全工作尽职尽责,不尽职责就应该被追究,受到行政处分;构成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至此,责任追究成为常态。

    20015月,针对陕西省连续发生3起特大安全事故,国务院给予陕西省省长程安东行政记过处分,并通报全国。这是《规定》颁布施行后受到处分的第一位省部级高官。

    随后,国家制定《行政许可法》,规定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作为行政许可范围。随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实施问责制,把责任追究上升到法律的层次。

    20031223,四川油田在重庆市开县高桥镇晓阳村的钻井施工,发生特别重大井喷失控事故,造成24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四川油田的上级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富才引咎辞职,成为中国实行问责制之后,因为事故辞去职务的第一位省部级官员。

    20051113,吉化公司的一个化工车间发生连续爆炸,吉林松花江段长达80公里高污染带顺流而下,迫使下游哈尔滨市断水4天。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步了马富才的后尘。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严治军,纪律严明,严肃处理事故责任。20034月海军361潜艇在海上训练时,因机械故障失事,艇上70名官兵不幸遇难。中央军委决定,给予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丁一平、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陈先锋行政降职处分。

    我们之所以在这里列举中国省部级高官因为事故丢掉官位,就是要特别强调,事故面前,谁都脱不了干系;责任追究面前,高官官位尚且不保,何况企业的普通管理者和岗位职工。事故的直接责任人,根据造成损失大小,情节轻重,或拘留、或劳教、或判刑,严厉的处罚在后面等着。

    请看《安全生产法》是怎么规定的——

    81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本法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有前款违法行为,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90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不服从管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者操作规程的,由生产经营单位给予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92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

    请注意,这每一条后面都是追究刑事责任,《安全生产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就有11条。另外一部重要的安全法律是200451起施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拘留;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追究刑事责任这几个字可不是轻易用的,追究刑事责任就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处罚。无论在哪个国家,用上了刑律大典就是最严厉的处罚。

    一般人可能没留意,不过你数一数就会发现,一部《刑法》,条款中竟然会有22处出现事故一词,量刑标准一条比一条重:拘役,罚金,判刑3年以下,7年以下,10年以上,直到无期徒刑。

    治乱世当用重典,遏制事故高发势头,靠的就是动真格”——

    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4名被告被判刑;

    1999年綦江虹桥垮塌案,13名被告被判刑;

    2003年重庆开县井喷特大事故案,6名被告被判刑;

    ……

    特大事故的直接责任人无一例外,全部受到了刑事制裁。我们不可能穷尽列举,事故直接责任人被判刑的实在太多太多,要把他们的罪行和名单全都列出来,恐怕是一部大书。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公布,2005年前11个月,全国法院共审结各类涉及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类案件844件,判处罪犯969人。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12月份。

    我们据此可以推测,一年时间,因为安全事故被判刑的就有上千人之多。

    这也是事故面前付出的沉重的代价!

责任意识增强核心竞争力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有句光照未来的名言:企业并不是为着自己的目的,而是为着实现某种特别的社会目的并满足社会、社区或个人的某种特别需要而存在的。

    国际企业界已经经历了纯粹挣钱、追求影响力、争做企业公民三个阶段,正从经济动物向企业公民迈进。公民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和平民相比,它强调的是个人在文明社会中的责任。企业也应该充满人性,企业的字,上面是一个,下面是一个,意即人决定着企业的行止。所谓企业公民,就是企业要遵守社会责任。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硬件竞争上升到软件的竞争,从技术、产品的竞争上升到企业理念和道德的竞争。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忽视对环境和员工生命健康的义务,先天地存在着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随时会转化为商业风险,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冠生园和美国的埃克森面对事故的两种处理方式,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20019月,中央电视台揭露南京冠生园公司用陈馅做月饼。老字号企业南京冠生园面对突发危机,既不坦承错误,也不主动与媒体和公众沟通,反而指责中央电视台歪曲事实、别有用心,并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宣称使用陈陷做月饼是行业普遍的做法。结果可想而知,在媒体、公众、同行、消费者的批评浪潮中,经销商纷纷退货……

    19711月,美国埃克森公司发生两艘油轮相撞事故,导致一艘油轮船体破裂,船上84万加仑的原油泄漏港湾。埃克森公司在事故发生后一小时之内,调集设备、人力迅速清理泄油,其规模足以对付比实际泄油大20%的事故。公司新闻处专门安装了特别线路,每天编辑两次简报,向北加利福尼亚的30多家报社介绍事故现场的处理情况。埃克森公司出色地完成了清理工作,收到了大量赞扬清理工作的信件。

    1989324,在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处的海湾发生了巨型油轮瓦尔代兹号触礁事故,而埃克森公司的表现却明显退步。当时,800多万加仑原油泄出,形成一条宽约1公里,长达8公里的漂油带,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一起原油泄漏事故。埃克森公司对此既不彻底调查事故原因,也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清理泄漏的原油,更不向当地政府道歉,致使事故进一步恶化。美国、加拿大地方政府和环保组织以及新闻界联合起来声讨、反对埃克森公司。埃克森公司付出的赔款、罚款等直接损失高达几亿美元,间接损失更不用说,产品受到客户抵制,经营发生困难。

    埃克森后来与美孚合并组成埃克森美孚公司。作为世界5002006年度排名第1位的公司,埃克森美孚在安全环保方面的投资总额每年超过15亿美元,制定出了一套作业完善性管理系统,在全球各地200多个分支机构推行。

    如今,没有一家国际性大公司敢于轻视自己的社会责任。2006年,监管机构授权进行的试验发现,普拉德霍湾油田有条石油管线老化,严重腐蚀。无论是被迫还是主动,拥有1/4股份,代表埃克森美孚和康菲石油公司经营着整个油田的BP公司,于86宣布紧急停产。尽管此举会导致普拉德霍湾油田被关闭1年,整个BP公司收益将会因此下降2%

    中国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起感受到安全环保等社会责任对经营的压力。19946月,广东接连发生两起事故,一起是深圳一个工人宿舍倒塌,另一起是江门市一个鞋厂发生火灾。美国《新闻周刊》19941212根据这两起事故,发表了一篇名为《亚洲的死亡工厂》的文章。作者夸大其词:“在亚洲,没有哪个地方比中国的工业安全措施更松弛的了。这个不实论断引来了国际关注,国际皮革、服装和纺织工人联合会秘书长尼尔?克内甚至致函中国政府,我们要求你们政府建立相应的监察制度,并停止将工人宿舍设在工厂厂房的做法。否则,我们将不得不联合所有发达国家,对你们的皮革、纺织的出口实行限制。

    安全环保等社会责任不仅来自于社会,更多情况下来自于市场,来自于竞争对手,成为继产品质量、知识产权之后的又一道非关税市场壁垒。

    事故里面有商机。跨国公司成熟的危机攻关,凸显企业负责任的形象,就是无论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事故,都是我们的机会。阜阳劣质奶粉严重损害婴幼儿健康的事件曝光后,国产奶粉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受到影响。伊利、南山、圣元等国内著名奶粉制造商,纷纷向阜阳劣质奶粉受害家庭捐赠奶粉,显示企业责任和产品品质,随后,主动与媒体联系,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广告投放量,挽回人们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乘势挤压小奶粉厂的市场空间。

    很多欧美跨国公司都制定了各自的社会责任守则,很多地区性的、全球性的行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制定了各不相同的守则。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这样的守则超过400种,其中包括诞生于瑞士,由来自美国和欧洲一些公司和非政府组织参加的SA8000标准;包括诞生于大型石油公司,正在被国际各类施工市场普遍接受的HSE标准。这些标准守则都把健康安全环保作为核心内容。

    我在新疆、山东等地多次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国家在陆上、海上划出一部分区域向国际招标进行风险勘探,请老外投资。一些国际上有实力的企业中标,我们国内的专业施工队伍再向老外们投标承包工作量,靠施工挣钱。这个时候,HSE标准就成了第一道门槛,安全环保达标了,才能进一步考察设备、技术、资质等施工能力。多数企业都做好了准备,场地平整、厂房翻新、设备维护;可是人家老外来了,先看食堂厕所,再看钻台机房。厕所食堂体现的是人的健康,设备防护表现的是物的状态。一些专业施工队伍在市场上败北,还不好意思向人们说是败在了厕所卫生上。

    安全环保的社会责任标准,以前还只是业内人士思考的内容,如今,已逐渐成为大众化的话题。20057月,全球轮胎制造企业中的老大固特异公司要选择合作伙伴。其总裁来到山东威海的三角集团考察,只是在厂区转了一圈,当即拍板定了,向三角集团采购商用卡车轮胎。这么容易就成为世界著名公司的合作伙伴,得到梦寐已久的合作机会,三角集团都不敢相信。人家固特异的总裁解疑说:三角的厂区治理得这么好,我相信用不着再去其他的公司考察了。

    跨国公司的合作理由,在很多中国企业看来是那么的匪夷所思。沃尔玛在中国的年采购金额将近200亿美元。可是,所有的供应商都要随时接受突击检查,如果疏忽大意,车间没有配备急用药箱,你可就死定了,沃尔玛就要和你说拜拜,撤销合同,生意泡汤。

    一边是内部员工的利益,一边是外部对手的紧逼,两面夹击,中国企业不得不觉醒了。在“2005年中欧企业社会责任北京国际论坛上,与会的企业代表宣读《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北京宣言》:价廉物美将不再是未来市场竞争的不二法门,只有对员工、对环境和对社会高度负责任的价廉物美才具有可持续的国际竞争力。

    现在很多企业已经表现出可贵的责任感。我所在的河南油田在安全月会议上,领导要求管理人员要到事故受害家庭探望,看一看事故给家庭带来的伤痛,以更加敬畏自己肩上的安全责任。我在深圳出差发生车祸,单位两届领导到我家中探望,关心我的工作、生活和治疗、休养。我的一位同伴在车祸中不幸丧生,他单位的领导每逢忌日,都与遗属联系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可以说,个人懂得责任是长大的标志,企业承担责任是成熟的标志。

第三章 能承担责任,才能安全生产

不能有效制止,局面就会失控

    我所在的河南油田属于中石化管辖,中石化的老领导李毅中卸任后在政府部门的任职情况,人们有浓厚的兴趣关心。在2005年岁末,从职工的谈话中,普遍对老领导、中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新局长的管理遭遇感到不解。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总局,从副部级单位变为正部级单位后,更具权威性了。几乎与此同时,国务院颁布《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使安全生产有了更好的社会环境。李毅中可以说全力以赴,殚精竭虑,被称作是2005年全中国骂人最多的官员。那年,死亡人数在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煤矿事故共有8,其中7起的现场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尤其是,李毅中怒斥黑龙江爆炸煤矿矿长不如小煤窑主,成为2005年中国社会难以消化的传奇故事。

    在黑龙江七台河东风煤矿事故现场,李毅中问矿长和总工:你们知道《紧急通知》和《特别规定》吗?

    二人一脸茫然。

    李毅中提高声调,再次问:你们到底知不知道这两个文件?

    二人低下了头。

    李毅中怒斥:你们连民营小煤窑主都不如!

    李毅中怒斥后,各地官员怒斥不安全行为的报道不绝于耳。可是,煤矿安全事故仍然频繁,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竟出现4起,2005年成为建国以来特大事故发生最为密集的一年。全年安全生产呈现出三多一怪的特征。所谓三多,是指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多;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多;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多。所谓一怪,是指事故类型多样,很多事故在以往发生的概率都很小,表现形态很怪,比如四川成都市一个在建的隧道发生瓦斯爆炸、黑龙江巴彦淖尔市一辆客车掉入深冰沟等,都是以往极为罕见的事故类型。

    有人把这些现象归结为李毅中命运不济。实际上,这当然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安全管理的现实,不仅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多发,社会公共安全同样亮了红灯。污水、噪声、光污染、室内空气污染成为现代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的四大元凶”,欧美大城市因此出现空壳化,人们纷纷流向城市边缘或卫星城镇追求生活的质量,我们开始领教四大元凶的厉害。用水安全形势严峻,空气质量令人堪忧,流行病传播严重干扰社会生活,食品药品安全撞击人们心理防线,辐射、转基因等高科技危害敲响警钟……考验人类社会的种种公共安全问题,也在考验中国人。2006826,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执法报告中说,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不同阶段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爆发。这就是管理学上所说的28天的荷花塘现象。

    有一道推理题,叫荷花塘之谜:如果池塘中有一朵荷花,每天的面积扩大一倍,30天后就会占满整个池塘。那么,第28天的时候,荷塘里会有多大面积的荷花?解这道推理题,需要一点数学知识。根据计算结果:1/4面积扩大到占满整个池塘的水面需要两天,也就是说,第28天荷塘里会有1/4面积的荷花。

    “荷花塘之谜28天的荷花塘现象说明了因果之间的一种时滞关系——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时间延迟。如果不加制止,从一到二、从二到四的倍增,就有如只要池塘里有一朵荷花,就意味着一定会有荷花占满荷塘的一天。不要看哗啦啦长了那么多,好像是一时之功,其实,第28天的1/4面积荷花,是前28天累积的结果。安全生产问题就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最近几年,迫于能源紧缺的巨大压力,煤电油运绷得过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行业管理弱化,安全欠账太多,致使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

    一些媒体呼吁,我们需要给李毅中理解,需要给李毅中时间。

    时间会证明一切,长期累积的结果造成28天的荷花塘可以理解,最好不要发展到第29天的局面;第29天的情形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发展到第30天那种无法收拾的结果。目前,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到位,管理松弛,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问题严重,安全隐患大量存在。你说局面会滑向第29天吗?

    出现事故不要紧,重要的是那些教训,而不是一起事故。这句话是1988年阿尔法平台火灾事故后,英国HSE委员会提交的调查报告中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在第14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世界500强企业中居于前列的各大石油公司与会。壳牌公司人才资质委员会主席在会上说,如果出了事故总结经验,然后在别的方面发生事故又总结经验,这是恶性循环。因此,必须从分析危害入手,事先采取行为解决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石油工业也经历了一段事故高发期。国际石油界大力推行健康、安全、环保一体化的HSE管理,使全行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了平稳生产。

    2005年,全国发生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上一年下降94%73%2006年前11个月,全国发生各类伤亡事故576223起,死亡101942人,两个数字和上年同期相比都下降了10%以上;相比较2005年矿难频发,2006年前10个月,全国煤矿事故中的死亡人数为3818人,比上年同期下降幅度更大,达到了1/5还多。这3组数字显示,中国的安全生产形势趋向好转。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吸取教训,找出事故背后的制度、人为因素等管理隐患,杜绝失职渎职,科学管理,抓好预防,就会有好的安全生产局面。需要引起注意的是,200611月份,随着天气转冷,煤炭产销缺口加大,忽视安全的势头再次呈现,当月特大瓦斯事故频繁发生,特大以上事故8起,死亡197人,25日、26日两天3起特大事故,78条性命丧生地下。黑色11再次给人们敲响警钟,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安全生产任重道远。

    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付出了沉重代价,但不能白白付出。

    我们需要真正认识安全,把握安全。

政府在行动

    从全国来讲,安全生产是个棘手的事。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通过统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率等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结论:工伤事故死亡指数与GDP同步增长。他们对经济增长率与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之间的相关性和线性回归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个死亡弹性系数:当我国GDP增长率大于5%时,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死亡人数指数随之增加22%;当GDP增长率超过7%,这种同步增长的趋势更为明显。

    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中国政府进入角色,肩负责任,开始行动。

    关于政府应该担负什么角色,我和中南财经大学行政管理学院的学者们进行过探讨。曾有一种理论,说最好的政府是管事最少的政府,就是尽可能地少管,不管,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对市场、对社会放任自流。

    可是政府不管行吗?市场有缺陷,企业的行为有负外部性,一些企业或者是因为短视,或者是因为自身效益的压力,而忽视安全生产,这让人民的生命安全怎么才能得到保障?这个时候,一直主张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调节的亚当?斯密,提出了政府应充当守夜人的著名理论。

    这个守夜人,我们知道就是值夜班的人,过去夜间打更报时报平安的人。电影上有这样的镜头,打更人拿着灯笼一边巡视一边喊:小心火烛,平安无事。亚当?斯密说的守夜人,是个类比,就是说,保护全体公民的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使公民有安全感,是政府时时刻刻的责任和义务。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工业安全形势,政府的守夜人的定位发生了问题——政府仅仅做个守夜人填补市场的角色缺位,国家的公权只停留在发生违法行为的事后制裁或事后救济上,显然是不行的。发达国家二战后无不强调和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和制度干预。

    我们原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配置一切,政府掌管企业的各种行为,包括安全生产,政府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改革开放以后,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政企分开,政府做政府的事情,企业做企业的事情,政府的角色定位就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一些地方的政府片面地把自己当作守夜人,行政行为滞后,甘做企业安全工作的灭火队,哪里出事故就往哪里灭火,疲于应付。在安全生产面前不能有效的作为,甚至无为而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五中全会提出安全发展的新理念,把安全发展与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提到同等重要位置,共同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给安全生产以更加明确的定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327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新一届政府把安全生产作为影响大众利益的公共安全,重新定位政府和企业的职能,明确安全生产是企业的责任。政府要做的就是政策调控、制度干预,对市场和企业在安全、环保、质量标准方面的行为实施管制。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对它辖区内所有的企业安全进行监督。安全生产逐步成为经济行为的硬约束

    曾经和事故遇难者家属一同落泪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538在人代会分组讨论时回忆:大年初四我上班时,看到发生几起交通事故的材料,心里很不安宁,就拿起笔写了几段话,意思是春节还有3天时间,各地各部门要落实安全生产措施,防止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国办很快把这个意见发下去,第二天,各地的反馈材料也过来了。可偏偏初六就发生了辽宁阜新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死亡200多人啊!”“那天得到消息后,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我在春节后召开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说,作为总理,我有责任。

    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完善了安全生产的立法。在安监总局的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公布的和安全有关的法律有13部,如《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矿山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这还不包括涉及事故责任的《刑法》等法律。立法机关授权行政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则更多。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加大事故责任追究力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确定强制性提取安全费用、实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大幅度提高事故伤亡赔偿标准等政策措施,为安监部门遏制事故多发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6629,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4条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放在了最前面,把原来的重大责任事故罪分解,并提高了相应的刑事处罚标准。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国家层面组织编制的第一部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2006817出台,量化亿元GDP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事故死亡和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起数三项指标。根据《2007年全国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和分解办法》,中央将把安全生产指标纳入对各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

    国家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机构安监总局的首任局长李毅中上任后提出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的安全生产五要素,五管齐下。他表示,我本人无意刮起一场安全监管的风暴,但加大监管力度是必然之事。他所面临的局面,考验着他的意志和果决的执行能力。政府管理部门2005年以来的作为,印证了李毅中上任时的决心:我讲一句土话,搞安全生产要六亲不认,要敢于严格要求,要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当然还要廉洁执法。我们严格要求,可能得罪了一些人,得罪了一些地方,得罪了一些部门,但是减少了伤亡的人数,这是最重要的。

    在国务院第116次常务会议上,着眼于安全生产领域一些深层次矛盾,研究确定了安全生产的12条治本之策;

    从中央到地方,安全生产被列为重中之重,矿业秩序整顿,雷厉风行;

    辽宁阜新一起事故,从主要责任人到副省长超过30人分别受到党纪政纪甚至刑事处罚;

    把安全生产指标列入官员的政绩考核,也在紧锣密鼓地运作之中……

    所有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在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安全发展的新理念方面所采取的切实行动。

    所有这一切,推动了全社会的安全意识,构成了从职工、企业、市场到政府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掀起了深入持久的新安全运动。

    所有这一切,给企业界提出了一个崭新而宏大的问题:政府已经开始行动,作为企业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们应该怎样做呢?

安全责任需要共同承担

    我们的社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安全,各个组织、各个团体、各种媒体,都在做安全工作,从消防安全日、安全生产宣传周、安全生产月活动再到安全年的提法,我们可以感受到来自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学校、社区、政府机关,还是车站码头、工厂工地,新安全运动已扩展到全民全社会。可以说,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这场影响深远的安全运动中,谁是责任的主体?

    我们说安全生产,谁在生产?企业在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是安全生产运动的中心,毫无疑问,责无旁贷。我们国家的安全生产体系,首要的一条就是政府监管、企业负责。企业是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主体,执行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出资人机构的监管责任,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并不是说他是主体,他就是主体,这不像给孩子起名那么简单,叫你张三李四,你就是张三李四。社会各界还必须让企业真正成为主体,承担起安全的责任。首先要做的就是调动愿望,让企业认识到,安全才能生存,生产才能正常进行,消费者和社会才能接受,才能有效益,企业才会有市场竞争力。认识到了,企业就会自觉地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当然,对一些浑浑噩噩的经营者,政府的监管责任就是制定规则,加强管制,迫使就范,让企业在安全、环保和维护员工健康以及社区利益方面与政府合作。

    按照现在的安全体系,企业是理论承担者。看上去企业已经成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了,但是,企业能够天然地承担责任吗?现在看来,还是有些问题。企业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安全责任如果仅仅是在名义上承担责任,不是事实承担,各项安全生产的管理就不会落实到位。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某些企业减员增效,精简机构,把安全机构取消了,只是安全的标语口号还在墙上,安全的台账制度还在桌面上,这就很难说企业已经承担起安全的责任了。

    作为有生命的组织形态,安全生产的责任必须进入企业的骨骼、溶入血液,甚至渗入神经系统。企业内部要有能够进行责任传递的机制,责任分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在企业内部形成纵横严密的责任机构。江泽民同志告诫我们责任重于泰山,企业内部必须具备钢筋铁骨才能承担起这泰山般的责任。

    企业仅仅把自己作为公民,拥有责任意识是不够的。在主体责任面前,愿意承担和能够承担,是两码事。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构建责任体系,就拍胸脯,无疑是在开空头支票、建空中楼阁。

    企业的老一辈管理者都知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句话说的是企业的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不扎实,就不能够承受整个企业大厦,就会火山爆发,发生地震,地动山摇。仅仅企业负责安全或者仅仅企业法定负责人负责安全,是无法实现安全的。

    我孩子小的时候对动画片《变形金刚》很热衷,每天晚上准时出现在电视机前。憨厚莽撞的钢索,语音奇特功能多样的声波,可爱却弱小的大黄蜂,还未成熟的红蜘蛛,狂妄强悍的威震天,还有大哥擎天柱……一有事件发生,擎天柱就命令:“汽车人,变形出发!”立刻,一个个汽车人迅即咔咔地变成汽车飞速驶往出事地点。他们个个非常英勇,遇有强敌,难以战胜,就再次变形成为合体战士,身体重合在一起,成为力量强大的超人,每战必克,战无不胜。变形——组合成为孩子们玩耍时的口号。

    作为责任主体的企业,也要能够调动企业内部各个方面的力量,配置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变成责任合体。企业内部像变形金刚一样,各个分支机构,各个分散的岗位,以责任作为黏合剂,经过变形、组合完成之后的企业,才能成为安全责任的载体。我之所以用责任合体这个词,是因为企业内部各个部分既是一个个责任体,又不是独立地承担责任,各个部分相互支撑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承担安全责任,这才叫责任合体

    如何实现责任合体,就需要借助一套特定的机制来传递责任。

    BP公司承诺:我们所做的每件事以及我们的所有设施对于我们的员工和顾客来说都是安全的。我们在安全方面从不妥协。顾客、承包商、供应商以及员工的安全是我们的首要目标。为实现承诺,BP公司制定黄金定律,提出,“个人对安全的要求完全合法,同时它还是一项长久的个人责任。每一位员工都应该能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安然回家,不受任何损伤。在一个充满风险的世界及行业里,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每个人都牢记安全的重要性,肩负起他们个人的责任,并深知应该如何行事。以下是一些简单的关于安全的黄金定律,能够提供基本的安全指导。我们要求每一位员工都仔细阅读它们并按例行事。我们每个人的安全都需要我们大家随时随地坚持高标准地遵循这些定律。”BP公司力求通过黄金定律来落实安全责任。

    企业的董事会和经理层仅有安全责任意识还远远不够。佛教讲究醍醐灌顶,用上好的醍醐浇灌人头顶,让人开窍。这于责任合体理论极有借鉴意义,就应该把责任意识作为清醒剂,作为一剂良药,从企业的头顶浇灌下去,使整个组织都能接受主体责任意识的滋润,让安全真正成为企业内部各个结构、系统、细胞的一项行为原则或者日常行为意识。

    有了主体责任意识的浇灌之后,企业应该对运行方式、经营理念、内部组织进行细致的分析,重构企业的肌体,再造生产管理运行流程,建立安全生产的各种程序和实体制度,形成组织内部上下相互负责、工艺流程前后相互负责的运行机制。把安全责任作为企业组织的整体责任,在企业的各个岗位、各个部门中形成安全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从责任主体到责任合体的组织转变。

共担还要靠分担

    企业内部责任主体变成合体,每个人都有安全责任,大家共同承担,千斤重担大家挑。

    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是经济人、社会人,既能够承担责任,也会自主选择逃避责任。由每个人构成的集体、单位,也有这种逃避责任的智慧。我们见得太多了:决策机构里应由集体承担责任,但就是没人承担责任;所有制形式面前,集体所有,属于大家,但不属于某个人,就会出现大家拿,拿大家的现象。经济学上叫做公共绿地问题牧羊悲剧”——各家都去公共绿地上放羊,过度放牧,最后导致绿地寸草不生。因为共同承担责任,结果大家都把责任寄托在他人身上。

    我曾经在《文艺报》上发表过一个文学作品《绳》,记述的是一件真实的事。农村修公路,采用人海战术,出动很多民工,用的是原始的生产工具。轧路时没有轧路机,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就用拖拉机拖着圆柱体的大石磙代替。一次要轧上坡路,小队长还算有点安全意识,不放心,害怕绳子断了,叫来4个人,让他们每人拿根绳子,重新连接拖拉机和大石磙。拖拉机上坡后,绳子的接口相继脱落,大石磙从坡上滚下来,人们躲闪不及,多人受伤,小队长的腿也压折了。他不明白,为什么4个人绑的4根绳子,不如一个人绑的两根绳子结实。

    这种大规模简单劳动发生的事故,也在印证一个管理上的命题。管理学上有一个克希纳定律,是说对于一件事,由一个人单独做,他会全力以赴去完成,因为他要独自承担责任,但一群人一起做,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承担责任,就形成责任分散现象,每个人往往都不会太卖力。同时,由于人数的增多,相互沟通联系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增加了齐心协力的困难,整体的效率便大大降低。责任共担需要责任分担。只有责任分担,压力落在每个人的肩膀上,才能够最终做到大家共担。

    责任共担不是一句简单的话,不仅是一个概念,也不仅仅是一个理念。责任共担,要求对我们企业管理的方式进行反省,要让责任传递到岗位上。要用安全责任重新审视我们的部门分工、岗位设置,理清单位部门和岗位承担的安全责任,避免出现不承担安全责任的岗位、部门和单位,避免在企业组织的内部出现无安全责任的个体和部分。

    有一句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就是因为一个和尚的时候,他必须独自承担起供水的责任;两个和尚抬水的时候,每个人也都无法逃脱供水的责任;但是,三个和尚的时候,就会出现某一个和尚偷懒耍滑的情况。这就是问题的症结。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在很多场合喜欢讲三个和尚的故事,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也讲过:

    有三个庙,这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第一个庙,和尚挑水的路比较长,一个人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边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这是协作的办法,也叫机制创新

    第二个庙,老和尚把三个徒弟都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要引进竞争机制。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水挑得少,吃白饭,没菜。三个和尚都拼命去挑,一会儿水就挑满了。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

    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想办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打通所有竹节,然后买了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在地上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就灌满了。这叫技术创新

    为什么会出现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的新局面,厉老先生归结了三个方面: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以我的愚见,所有这些创新都不可能离开一条:让每个和尚都承担起责任,这是根本的根本。

    岗位作为承担安全责任的最小单位,需要系统地决定各个岗位的责任边界。安全责任的大小、范围,以岗位来确定。无论什么人,也无论他的身份、学识、资历,只要他在某一个岗位,他就应该承担这个岗位分内的安全责任。

    直接责任者,是指其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的人员,或者说,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员。

    主要责任者,指对事故的发生起主要作用的人员。

    直接领导责任者,是指在法定职责范围内,对其直接主管的工作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负主要领导责任的人员。

    重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法定职责范围内,对自己应管的工作或应由其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负次要领导责任的人员。

    一般领导责任者,是指对下属单位存在的重大问题失察或发现后纠正不力,以致发生重大事故,对造成的损失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

    企业是一张纵横交错的安全责任网,安全责任不能挂空挡,每一项工作的安全责任,要有对应的岗位、对应的职务,要让岗位上履行职务的人承担直接责任。不要让岗位在安全责任面前出现空缺,即使是后勤辅助岗位也一样。企业的采购、设计、信息等岗位,在安全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俄罗斯近年来空难事故频发,就源于航空公司维护保养环节出现了问题。必须建立以安全责任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监督制约机制,调动各种手段,具体落实安全责任,夯实安全管理的基础。每个岗位都要分担具体明确的安全责任,不让安全责任出现缺失,安全共担才能实现。

让岗位负起责任

    对社会来讲,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但它不能够自动承担主体责任,还必须在它的内部进行责任划分,实现责任分担,才能让各个环节共同承担起主体责任。很多企业已经在做责任分解工作,把安全责任逐层分解,直到把人头作为企业安全系统最基本的责任单位。

    这没有错,责任应该分解,但是,如果不了解企业的真正内涵,仅仅在形式上分解责任,这个责任在人头上也是无力承担的,并且仍然没有到位。

    企业是典型的组织,具有明确的组织特性。

    组织至少由两个人或者由两个人以上组成。如果对组织下定义的话,那么,组织就是具有特定目标,又具有一定资源,保持某种权责结构的群体。请注意,这个定义已经包含了企业作为组织的三层意思:第一是有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为了赚钱实现利润,也可以是某种的愿望抱负,比如实业报国、产业报国。第二是企业必须有运作所需要的资源,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人、财、物。现在是信息社会,信息也是企业内部的一种资源。第三,企业内在地表现出一种权责结构,就是在企业内部,某个人处于什么位置,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权利,有什么样的责任,而这种权利和责任又相互关联,这就是企业内部所表现出来的权责结构。

    一般的教科书都把权责结构解释成权力和责任结构,而我的观点,应该是权利和责任结构——不能遗漏了利益,责权利要统一。

    这里要着重强调岗位的概念。我们拿着放大镜来看这个权责结构,它一个个的结点就是岗位。岗位是企业中最小的最基本的责任单位,企业的安全责任就是由这样一个个的岗位相互关联共同支撑起来的。企业的安全责任只能落实到岗位上,不能落实到人头。为什么?因为人员是流动的,只有他在某一个岗位的时候,才需要肩负该岗位的责任。我们一个时期提倡领导干部深入车间工地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些企业还有领导带班制度,领导在工人岗位上干活,那么这时,他就要承担这个工人岗位所肩负的责任,比如质量,不能出次品;比如安全,不能出事故。个人从某个岗位上升职、降职、开除,但是他带不走那个岗位的责任。安全责任永远和岗位联系在一起。

    “责任落实到岗位责任落实到人头,代表了安全管理的两个认识角度。要承担安全责任,也需要相应的权利。责任落实到人头就会出现经验管理的盲区,我看张三顺眼就给他权利,看李四不顺眼就不给他权利。但如果责任落实到岗位,责任面前就没有了人的区别,只要在岗位上,无论是谁,都会给他配置相应的权利。

    安全管理中责权一致非常重要。对每个岗位都要实行职权与职责一致的原则。有责无权,想安全做不到安全,主动负责意识就会受到抑制。有权无责,将必然导致滥用权力、官僚主义、瞎指挥。

    管理界有句行话:“有责无权活地狱。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春秋时期,中山国的相国乐池奉命带领百驾车马出使赵国。为了管好队伍,他在门客中找了个很能干的人来领队。走到半路,车队乱了方寸。乐池责怪那个门客:我认为你是个有才能的人,所以叫你来领队。为什么会弄得半路就乱了阵脚?那门客回答说:我是您的下等门客。您只给了我领队的责任,却没有授予我权利,出现失误为什么要责怪我呢?

    法国是总统当家。在一次专访中,7名法国前总理不约而同地一起向公众大倒苦水。由于只有责任,没有相对应的权利,他们担任欧洲政界这个最不讨好的职务时如同身陷地狱”,离职后备感轻松。包括皮埃尔?梅斯米尔、雷蒙?巴尔、米切尔?罗卡德在内的7位前总理都承认,法国总理这份工作就像一部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磨机

    责权一致原则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金科玉律。岗位的权利和责任越接近相等,安全管理的效果越明显。权利和责任是围绕岗位的一体两面。权利不能离开责任而存在,责任同样也离不开权利,岗位的效用是通过权利和责任的对等共同发挥作用实现的。有一则老鼠和狗的故事,说明了责任和权利的共生关系。

    一群老鼠爬上桌子准备偷肉吃,却惊动了睡在桌边的狗。

    老鼠同狗商量,说:你要是不声张,我们可以弄几块肉给你,咱们共享美食。

    狗严词拒绝了老鼠们的提议:你们都给我滚。要是主人发现肉少了,一定怀疑是我偷吃的,到那时,我就会成为案板上的肉了。

    我们很难分清守望这些肥肉到底是权利还是责任,但狗的驳诘态度已明确表明:这是一份权利,更是一份责任。

    岗位是企业中安全责任的主体。个人服从于岗位,在岗位上履行职务,在岗位上承担责任,在岗位上享受利益。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办公室的门上有句话“barrelsstophere”。意思是,麻烦的水桶传递到此为止。这个办公室是总统的岗位,任何问题到这里结束,不再传递给任何人。解决问题是这个办公室主人的责任。企业成员个人对安全负责,就是指对岗位负责,而不是对某一个人负责。因为,企业是岗位相互关联的责权结构,企业的安全责任是靠相互关联的责权机构共同支撑的,所以,企业成员既要对岗位的安全负责,还要对岗位相关联的安全负责,对岗位的上下工序负责,对岗位的前后流程负责,对岗位的上下级结构负责。

    岗位是责任的核心。在安全管理中,每个岗位上的每位企业成员都应该属于高级管理层。德鲁克说过:不论一个人的职位有多高,如果只是一味地看重权力,那么,他就只能列入从属的地位;反之,不论一个人职位有多么低下,如果他能从整体思考并负起成果的责任,他就可以列入高级管理层。

    我们处在责权结构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对企业的整体安全负责。

第四章 安全是你的职业底线

责任是第一素质

    军队和企业的管理是相通的。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军军官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转业到福特汽车公司,后来又从福特汽车公司总裁的位子上回到军界,成为美国国防部部长,政绩卓著,再从国防部部长的位置转到经济界,在世界银行主席的位子上结束了职业生涯。麦克纳马拉作为一位出色的管理者,无论在军界还是企业界,都纵横自如,成就伟业,很说明问题。所以,我们谈安全管理,不妨换个角度,从军队对士兵的要求,来看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新需要。

    “狭路相逢勇者胜,说的是两军交锋,谁更勇敢,谁就会胜利。勇敢历来被作为士兵的第一素质。中国古代把士兵叫做兵勇,胸前一个斗大的字,要么是要么是。兵勇一体,兵是载体,勇是灵魂。军队无论是战斗还是训练,要的是士气,士气中很大成分就是勇气。

    历史上任何一支军队都以士兵勇敢为荣为傲。有一个关于各国士兵比勇敢的故事。一位德国船长想要证明自己的船员勇敢,指着一个100高的桅杆对一名水兵说:快爬上去,行个礼再下来。水兵很漂亮地完成了任务。于是,德国船长很骄傲地说,这就是德国人的勇敢。一位英国船长想证明自己船员的勇敢,指着一个200高的桅杆对自己的水兵说:快爬上去,敬个礼再下来。英国士兵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于是英国船长说,这就是英国士兵的勇敢。美国船长见状,指着一个300高的桅杆对自己的一名士兵说:爬上去,敬个军礼再下来。这名士兵说:要我做这样的事简直疯了。拂袖而去。美国船长说:看到了吧,这就是我们美国士兵的勇敢。

    各位不要把故事当笑话。记得印度尼西亚海军德瓦希号军舰访问上海时,电视上就有类似的镜头。德瓦希号是一艘帆船训练舰,有3根桅杆,主桅杆高3587。当德瓦希号驶抵并靠近上海扬子江码头时,在每根桅杆的横梁上都站满了水兵。站这么高,安全吗?”“德瓦希号舰长西帕苏尔塔很自豪:在印度尼西亚海军,越难的科目越要上,越险的科目越要上。在桅杆横梁上站立,既是印度尼西亚海军特有礼节的体现,更是印度尼西亚海军官兵勇敢无畏的象征。

    像上面的故事一样,现实中的美军也对勇敢有不同的解释。他们要求在平时的训练中严格管理,严格训练,让士兵们表现出一定的勇气。但是,在实战和接近实战状态下,却强调尽量消除危险状态,减少伤亡和损失,不给士兵表现勇敢的机会。美军第七舰队蓝岭号指挥舰也曾经到过中国上海访问。美军第七舰队经常性地把部队拉到陌生海域训练,让部队在陌生和恶劣环境下接受摔打。越是在这种环境中,薄弱环节越容易被发现,隐患越能被排除,战斗力提高得也越快。美国海军在训练中每年舰艇碰撞等突发事件多达几十起。我感兴趣的是,恰恰就是这些训练时的严格,使战时安全管理水平反而有了更大的保证。自1968年美国天蝎号核动力攻击潜艇神秘葬身大西洋以来,美军海上军事行动中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率竟降到了极低的水平。

    我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他说几十年前部队里有一句笑话:怕死的兵只能去放哨。什么道理呢?勇猛的士兵放哨站岗,遇到敌人一定会战死,胆怯的士兵则会跑回营中报信。可见,在军队里也不是处处都需要勇敢。

    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随着在战场上以人为本、减少伤亡指导思想的贯彻,我们可以看出,勇敢已经不再是士兵的第一素质要求,相比而言,纪律性和文化科学素质,已成为士兵需要首先具备的。

    从近来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和平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已经超过了军事行动的危险性。美军士兵和平时期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要比打仗时死的还多。美联社就曾报道,当22岁的安德烈娅正在为丈夫能够从战场上安全回家而激动不已时,她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丈夫居然会在家乡的一场车祸中丧生。她的丈夫马克是海军陆战队士兵,在车祸发生前几周从伊拉克安巴尔省返回美国家中。美国安全管理报告显示,美军在美国本土未执行公务时死于摩托车车祸的人数要远远高于“9?11”后阿富汗战场上的死亡人数。自“9?11”以来,大约有350名士兵死于此类车祸,而美军在阿富汗的死亡人数仅为259人。另外还有大约1000名士兵在车祸中不同程度地受了伤。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味苏沃洛夫在《制胜的科学》中列举的士兵应该具备的素质。这部俄罗斯帝国时期著名的军事著作称,士兵要服从上级,加强训练,听从指挥,努力学习,遵守纪律,执行军人守则,讲究卫生,锻炼身体,着装整洁,精神饱满,勇敢顽强,争取胜利,光荣,光荣,光荣,核心就是体现责任。著名的西点军校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更把责任列在了第一位。我可以重新概括,在任何组织中,组织的成员要履行职责、严守纪律、勇于进取。我们说的履行职责、严守纪律,就是指服从服从再服从,服从于组织的宗旨,服从于组织的信条,服从于组织的规则;勇于进取,就是指有好的精神状态,不怕牺牲,但绝不是勇于牺牲,安全生产尤其需要如此。

怕死的才是好员工

    在部队中,勇敢已经不再是第一素质,但不是不要勇敢;在企业中,员工的勇敢往往会断送了个人和企业的前程。士兵不能怕死,员工一定要怕死。说这话并非犯政治错误,而是讲求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要让企业的员工明白敬畏,知道害怕。

    过去不知道怕,不提倡怕,甚至强调不能怕。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新中国的第一个事故高峰。当时是大跃进时期,超英赶美,放卫星,各个领域蔓延左倾冒进思想。企业搞生产,谁敢提遵循客观规则?谁敢讲究严谨的科学态度?那个时候要的是头脑发热的浪漫主义。

    70年代,我父亲在河北省保定专区的一个代号六四六的工厂上班。我们家住在与工厂隔一条马路的家属区。我记事后有段时间总爱在工厂院墙外闲逛,院墙上残存着据大人们说已经粉刷了十几年的标语,这些标语成了我学龄前识字的教材。墙上有:大干快上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革命加拼命。大人们解释,拼命就是不要命,所以,后面还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还有更绝的:活着干,死掉算。人人都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出事故是家常便饭,不出事故倒叫人感觉到奇怪。出了事故,死了人,大家也不知道怕,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

    近几年矿难频繁,各界都很关注,大家谈腐败、谈机制的比较多,现在我要从人力资源角度谈这个问题。

    素质对于安全的重要性,在煤炭行业最为典型。全国550万矿工中,农民工、协议工、外包工等各类临时工约占一半。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安全思想意识和技术素质偏低,自我保护能力和防护意识差。员工素质低,使小煤矿简单粗放的管理方式为患更烈,违规指挥,违章作业,野蛮施工,90%以上的事故就这样必然发生了。

    我国有一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英勇无畏的,世界上最胆大的矿工。井下矿工的人员构成中,很少有煤矿的正式职工,大多数是从贫穷农村招来的农民工。对企业来说,这部分人只支付工资就可以了,比正式职工少负担养老、医疗、住房公积金等等的负担。给他们每个月只需支付2000块钱左右的工资,对他们来说,这就算高薪了。现在劳动力过剩,很多大学生甚至博士生的起薪不也是这个价吗?一个农民工要想找到一个月薪2000块钱的工作,简直是天方夜谭。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不知道井下有危险,他们也听说过很多矿工死在了井下,但是无论安全条件多么恶劣的矿井,总是有矿工在井下作业,地面上还有源源不断甚至在煤矿驻地随时等待替补工作的外来打工者。很多人心里怕死,但是行动上却没表现出怕死的迹象,生活的艰难让高薪的诱惑更加强烈。少数人对此表现出了大无畏的气概,因为一旦出现意外,家人可以拿到最多高达20万元的死亡赔偿金。

    这里不探讨人力资源以外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分矿工不怕死的精神面貌,使他们没有心思去关心什么消除安全隐患,甚至有人主动配合某些管理者破坏瓦斯报警器。

    如果都不怕死了,事故还能避免吗?不怕死就一定会出事故。反过来,怕死,警惕性就高,事故就一定会少,甚至能够避免事故。

    为什么?太简单了。小孩子知道怕被狗咬,见到狗就会躲远一点。在企业里,在工作中,怕死怕被伤害,会使工人提高警觉,也会提前识别危害,更会主动避险。怕死不仅是怕自己死,当领导还害怕部下死,做工友的还害怕同事死,唯其如此,才能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整体危险的恐惧,才会面对安全责任知道惧怕。处理事故知道害怕,事故之后知道后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德国生产的降落伞的安全性能差。虽然在厂商的努力下,合格率已经提升到999%,但还差一点点。军方要求产品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可是厂商不以为然,他们强调,任何产品都不可能达到绝对100%的合格,除非出现奇迹。但是,降落伞999%的合格率,就意味着每一千个跳伞军人中有一个人会送命。后来,军方改变了方法,决定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背着这个伞,亲自从飞机上跳下去。这个方法实施后,奇迹出现了,不合格率立刻变成了0

    仅仅害怕是做不好安全生产的,需要的是科学,需要的是管理。但是,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害怕作为应激的心理状态,会激发出责任人的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想办法采取措施保证安全。正因为降落伞生产商害怕了,才实现了合格率的100%,从物的安全状态上解决了空中跳伞的本质安全。

    大家都怕死,企业才会安全顺畅。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在媒体的报道中,在安全生产做的比较好的地区和企业,都能听到这样的话: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最害怕的事就是晚上12点后接到电话。这些话出自不少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之口。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在谈到企业发展经验时,说的竟然是因为我们一直怕死,所以我们才活到今天。李毅中说国家安监总局抓安全最厉害的一招就是让企业的管理者害怕怕丢帽子的抓住帽子,怕丢票子的抓住票子,怕丢资质的把资质抓住,才能治到痛处。

    所以,我给企业管理者开的一剂药方,即心理疗法:知道害怕,颤颤巍巍,战战兢兢。

    安全管理应该是一种常态,应该尽量在制度内予以解决。但奇怪的是,在很多管理者眼里,甚至安全管理者自身也这样看,搞安全的人就是黑脸包公,要不怕得罪人。对于没有先例的事故处理,应该是不怕得罪人,个别的事故处理也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但如果长期的安全管理一直是在得罪人中进行,至少证明这个企业的安全管理没有程序化,缺少制度化,还没有走上正规化。我们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避免事故。制度是公平的,制度的目的也是为了每个职工的平安;执行也是公平的,执行的过程充满人情味儿,职工就不会有怨气,管理者也不需要拿出多么大的勇气。

    企业人力资源要适应安全管理的需要,就不能忽视了害怕。怕死才是好员工,对于这一点,企业在选聘员工时需要考虑,在培训员工安全意识时也要考虑。

选恋人也要讲究安全责任

    怕死才是好员工,这句话还是太笼统。在安全生产中,人力资源的具体需求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企业应该选择的员工?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企业的特性不同,需要的人也不同——造原子弹的军工企业和做茶叶蛋的食品工厂,需要的人能一样吗?工作的性质不一样,需要的人员也不一样——坐办公室的和在流水线上干活的,对安全素质的要求肯定不一样。

    20世纪初,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Woods)统计研究发现,某些人具有事故频发倾向。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岗位安全条件和工作分析。

    要全面考察一下企业的需要,搞明白之所以设置这个岗位的原因,弄清楚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全面分析岗位所处的环境、劳动条件。人力资源的岗位安全分析和一般的岗位分析不一样,它要充分考虑可能会遇到的职业危害、工作风险,当然还要考虑到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全面考察,综合分析,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岗位安全分析和工作需要分析的结果,是制定岗位规范和工作说明书等等这一类人事文件的依据。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上世纪泰勒先生做过的事情,进行岗位的工作设计。

    科学管理的鼻祖泰勒,在近一个世纪前就按照职能专业化、工作简单化、运行程序化的设想,用较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产品,进行工作设计,那么,我们就应该更进一步,将具体的岗位安全高效地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工作内容、资格条件和工作报酬全部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制作出一份完整的岗位说明书。这份说明书通常都有工作标志、工作综述、工作活动、工作程序、工作权限、工作规范、绩效标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岗位说明书可不能少了与安全工作条件相关的工作风险、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了这些内容,才能完整准确地确定聘用条件,准确地告诉老板和管理层应该聘用什么样的人。

    “教一只兔子上树,不如直接找只猴。有了具体的聘用条件,才可以面对广阔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进行甄别和选择。

    姑娘们找对象也常常把安全意识作为考察标准,甚至是人事选择的依据。

    在发达国家,交通安全管理非常规范,人们都自觉地遵守规则,闯红灯的后果非常严重。如果一个人在这样的国家和女朋友横穿马路时,红灯亮了,他还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女朋友就会跟他说拜拜”——“这人连红灯都敢闯,还有什么不敢做?太危险!不可靠!如果是在我国的某个城市和中国女朋友在一起,过马路时遇到了红灯,停住了脚步,女朋友却会埋怨:这人连红灯都不敢闯,还能干什么大事?真窝囊!结果一般也是拜拜

    我们的企业选人,千万千万不要学某些中国女朋友,那样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学习洋妞儿好榜样,选择那些坚守规则、懂得安全的人,能够安全地过一辈子才踏实。招聘时,把有意外倾向、安全意识较差的人杜绝掉,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率,降低安全生产的管理成本,对企业的未来是一笔效益账。这是洋妞儿择偶的标准,也是国外企业录用人员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有人觉得这样很残酷,想给落榜者辩护。

    比如说,她的男朋友之所以会闯红灯,是因为视力不太好,近视或者色觉异常。那么好,企业招聘人员时就要加上一条规定:视力要达到什么标准。驾驶员等工作岗位需要的就是视力好,视力好可以避免很多事故的发生。

    有人还觉得小伙子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不小心多迈了一步。那么好,企业招聘时又要加上一条:一些公司要搞体能测验,看你的动作协调性如何,动作协调性差稳定性差,那么某些岗位就免谈。

    还有人说男朋友是年轻人,年轻人好动容易犯规。大量的统计数据已经说明,发生事故的人群中走上社会参加工作10年以内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快退休年龄的人发生事故的几率就会很低。企业招聘时就要根据岗位的风险程度、熟练要求,确定年龄的限制,并测定该人的自控能力。

    有人想当然地认为,一定是那小伙子陪姑娘逛商场逛累了,没有注意到红灯。我们知道,女人逛商场是天性,男人们很少会有这个耐性。但是,企业招聘人员时就要考虑到个性和兴趣爱好。情绪稳定、积极,对岗位工作有兴趣,这样才不容易疲劳,而疲劳很容易让人产生麻痹大意,麻痹大意则是安全生产的大敌。

    这里举的例子只是岗位安全的一般标准。岗位不一样,安全需要不一样,人员的选择也一定不一样。这里提到了一个顺序:先岗位分析,然后才能做人员选择。这对企业招聘来说非常适用。但是,很多企业已经在正常地生产运营,不可能把所有的人员辞退,再做岗位分析,再搞人员选择。

    这个时候,有3种方法。

    一种是把企业内部作为一个人才劳动力市场。进行岗位分析后,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进行人员选择。

    另外一种办法,可以把事情倒过来,立足于现有的人员素质、队伍结构,确定培训计划,同时,改进岗位设计。具体的方式方法很多,比如扩大工作范围,丰富工作内容,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这就是教科书上说的工作丰富化,可以消除因从事单调工作而产生的枯燥厌恶感,增大安全的系数。

    再一种方法就是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优化劳动环境,适应员工的生理心理健康需要,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安全生产。

安全是职业进步的阶梯

    这里要谈一谈职业人生。

    我们说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可是,很多人在一生中的大部分岁月里并不学习。人的一生其实是劳动的一生,劳动是光荣的,工作是美丽的,不管劳动光荣还是不光荣,工作美丽还是不美丽,每个人在他完成学业,实现了最初的生存技能储备之后,就是工作劳动。工作将持续到退休,甚至退休以后,离开这个世界才是工作的终点。

    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组织行为专家道格拉斯?霍尔用一个短语进行了概括,叫职业生涯。

    我所在的企业这几年开始搞职业生涯设计。企业制定公布职业进步的梯次,规定了三条线:操作线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技术线有技术员、业务主办、主管;管理线有办事员、科长、处长。员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具备的条件,决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设想。企业做好引导管理工作,帮助员工制定生涯规划,帮助员工实现生涯规划。

    我们把员工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探索期、建立期、职业中期、职业后期和衰退期。无论做什么工作的,都脱不开这五个阶段。

    我曾长期在诸葛亮读书躬耕的地方工作生活,就拿他做例子吧。探索期,就是还没有上班挣钱,就先考虑从事什么职业,从电视、电影、图书、网络、家人、亲戚、朋友等方方面面搜集信息,做出决策。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上苦读,四处交游,广泛搜集信息——天下英雄众多,究竟要投到谁的帐下效命呢?探索期后,接着就是正式实施决策的建立期。建立期是从找工作和找到第一份工作开始,走上工作岗位,不断发生错误,不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工作表现,是学习者。诸葛亮初出茅庐,在曹操大军面前一路败走,后来借助东吴的帮助保住岗位,并在错误中锻炼了才干。之后进入业务熟练的职业中期。诸葛亮成为蜀国骨干中的骨干,不过,部属关羽大意失荆州,老板刘备被东吴火烧连营,他面临第一次严重的职业危机。错误容易使职业中期的人付出巨大的代价。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成功地经受住阶段挑战,稳定局势,进入职业后期,职业后期阶段通常是令人愉快的时期。最后,诸葛亮不可避免地进入衰退期。职业历程的最后阶段对每个人都是艰难的,后主昏庸,国势尚弱,令他无奈地灯灭五丈原。

    罗贯中把诸葛亮遇到的挫折也写成胜利,而我的这番解释,可能比《三国演义》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职业生涯,又叫职业进步。职业生涯是曲线型的,就像人生有高低起伏。职业进步,是箭头朝上,是职业生涯规划中良好的愿望。它包括了职业生涯中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责任的不断加重。职业生涯管理也是在做职业进步的工作,是想让员工在职业不断进步的体验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美国微软公司人力资源部制定的《职业生涯潜力发展计划》,设计了富有激励性的职业阶梯,让员工顺着阶梯往上爬。

    职业不断进步,是个良好的愿望。人们在职业阶梯上不断攀升最大的障碍和阻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玻璃天花板,另一个是脚底失控坐滑梯。出现玻璃天花板现象,与企业岗位设置的瓶颈现象有关,更多的是员工个人业务素质无法进一步提升,就像一顶看不见而事实存在的透明玻璃天花板,挡住了职业上升的步伐。坐滑梯现象,就是工作失误出现事故,造成损失,受到公司处罚,结果就是降级甚至开除,前面多年的职业努力算白费。相比之下,玻璃天花板尚表示事业达到了顶峰,到头了,而坐滑梯则是遭遇了事业滑铁卢,不仅不能原地保持不动,还要顺着职业阶梯倒退若干年。况且,玻璃天花板并非真的打不破,只要痛下决心努力提高素质,事业的进步还是指日可待的。

    夏天天热,一只乌鸦坐在树上。树叶挡住了太阳,它无所事事地悠闲地纳凉。一只小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像你一样整天坐在那里,凉凉快快,什么事也不干吗?乌鸦答道:地上树阴里也很凉快,你为什么不像我这样坐着呢?于是,兔子来到树阴里,收起了前爪,像乌鸦一样坐着休息。突然,一只狼出现了,猛地扑向兔子并把它吃掉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怎么做(坐)无所谓,关键是必须做(坐)得安全,这是职业生涯中最关键的一条。三国时丢失荆州的关羽,还没等到职业的衰退期,就在一次意外中丧生了。

    职业生涯的五个阶段中,安全都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在建立期、职业中期、职业后期,都会遇到各自阶段的安全问题。

    建立期最大的安全之敌是生疏。最初进入工作岗位,由于不熟悉,很容易发生事故。要做的就是熟悉业务,提高技能,认识岗位的风险,了解具体的漏洞在哪里,适应工作环境。

    职业中期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疲倦感。任何有意思的工作,做时间久了都会出现厌倦的感觉。有人甚至干一行,恨一行。尤其是干了510年后,工作的环境、职位、业务范围没有太大变化,更容易出现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倦、烦躁的心理状态。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处于职业中期的很多人经受不起错误的打击,面对受到的惩罚,挫折感更强,工作泄气。这个时候,事故便会乘虚而入。职业中期的人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进取心,是安全管理的重要课题。管理者应该有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使工作的内容变得丰富有趣有前景,帮助工作中这部分中坚力量保持稳定的情绪。

    处于职业后期的人的进取心不再强烈,考虑最多的是维持,维持目前的职位和收入水平,挺到退休算了,希望有一个压力较轻的工作,正像强弩之末。职业后期中人绝不是企业的消极力量。因为,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能够安全地走到现在,都有自己的体会心得。这是企业的一笔财富,可以让他们担当起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让他们个人的安全经验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岗位收获。

    企业要做好职业生涯的安全管理,要引导员工认识到,无论什么时候,安全都是职业阶梯,更是职业生涯的坚实底线,是晋升和保住饭碗的前提条件。

绩效考评要强调安全责任

    安全管理不能没有考评,除了还没成型的小作坊,尚没有见到过不考评安全的企业,这表明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都很重视。只是考核方式不同,有的年初缴纳风险抵押金,年末没出事故双倍返还;还有的半年一次、季度一次或者月度一次安全大检查,检查不合格扣奖金。总之,上下下下,没少花时间费精力。各个企业都认识到,考评是安全管理的主要手段,于是,认认真真,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你也不妨对照自己所在的企业,是不是把安全考核当做每年的例行公事,每年下发同样的通知,用同样的检查方式,得出每年大同小异的检查结论?事实上,多数企业的情形的确如此。企业内部对安全生产喊得多,对安全考核讲得少,宣传不到位,贯彻起来就得不到全面的支持和理解。安全考核成了管理层和执行层的文件履行,安全检查成了机关人员另外一种形式的到基层或兄弟单位探亲访友活动,安全考评的实际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山里狼群出没,狼国兴旺,是因为狼王推行绩效考核,业绩与晚餐直接挂钩的结果。狼们为了吃饱肚子,捕猎都很努力。于是,生产出现了剩余,在狼王那里,捕猎业绩考核就不再重要。有些狼偷懒,狼王不再计较,可是狼们却相互攀比,最后每个狼的考核分都差不多,差距很小。犯了错的狼也不在乎:爱扣就扣去。考核失去了效用,业绩普遍下滑。狼王又开始对考核重视起来,但狼国的经理们已经习惯于走过场,考核过程当中,就尽可能地照顾情绪,平衡各方利益。哪个狼考核坚持原则,就会受到群狼的抵触,从而,绩效考核的氛围缺失殆尽。结果,狼国闹饥荒,狼丁不再兴旺。

    据说,这就是你现在很少能够见到狼的原因。

    安全考评现在已经成为影响各个企业安全业绩的最重要的一环,可不少企业安全考评随意性比较大。我曾经看到国内某个著名企业制定的一套安全管理系统文件,洋洋洒洒十几万字,装满了整整一个档案袋,里面规定的基本程序看上去科学而又规范,但是,考评在里面只是一项条款,仅区区百十字。一整套的科学管理程序需要考评来帮助落实的时候,可由于考评本身没有确实严密的制度安排,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考评随意性。尽管在奖金收入等利益上动了真格,但是,考核的目的不正确,不是为了有效激励,而是把划分等级作为考核的终极任务,再加上考核的形式不公开,掌握标准不公正,结果争议很大,反而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

    如何考评才能科学有效,有一种方法叫绩效测量和监测。这个方法是国际劳工组织(简称ILO)中政府、雇主及员工组织三方代表共同做出的,已经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绩效测量和监测,看上去只是对传统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检查考核换了种说法,其实大不一样。传统安全考核是结果导向,仅考核千人死亡率、千人重伤率等指标季度年度是否超标,而绩效测量不但测量安全活动的结果,还重点监测安全生产的过程,判断整个流程是否处于安全状态。

    过程管理是绩效测量的先进之处。因为,结果安全并不一定代表状态安全。就像汽车的刹车不灵是一种不安全状态,如果在年底1231刹车已经不灵,但还没出现车祸,被评为安全标兵,但他次年必然会出现事故,这样的结果看上去很荒唐。这类考核,我们见到很多,有些安全生产总结表彰大会刚刚开过,刚刚捧回安全生产管理优胜单位、先进单位、标杆单位等等一类荣誉的企业分支机构,转眼之间就有大祸发生。荒唐至极的是,事故的苗头在该机构被评为安全生产标兵标杆优胜单位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绩效测量更像江河水库中水位的标尺,随时呈现水位的安全状态,达到什么水位预警,什么水位泄洪,一目了然。

    在绩效测量操作中,首先应该明白安全考评的目的,确定企业的安全方针和目标是否得到实施,风险是否得到控制。绩效测量,重点监测各项具体计划、绩效标准和目标是否实现;系统检查各项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流程的安全合理性;全面监测厂房、车间、场地等作业环境和设备状态;对员工实施健康监护,以确定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安全考评的结论包括三个方面:安全绩效的反馈信息;日常的危害辨识、预防和控制措施是否有效的信息;为改进危害辨识、危险控制,并为员工安全行为激励政策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我们再以煤炭行业为例。山西省阳泉煤矿集团的高招儿是,用安全信用衡量员工的安全状态。集团给每个井下工人建立个人技能安全账户,每月将安全奖金和岗位技能奖金从职工工资中暂扣,直接注入个人安全技能账户;逐月考核职工的安全状况、违章情况,开展岗位操作和安全技能训练月月测试,逐月公示。如无违章,岗位操作和安全技能训练考试成绩合格,则在年底将账户金额全部兑现给本人;如果出现个人违章的,视情节轻重,按比例扣除累计到当月的自主保安工资和安全奖金。个人技能安全账户里的金额多少,代表了员工的安全信用水平。当然,实践中暴露出的新的问题值得研究:账户累计金额越多压力越大,年低全部兑现后变成空账户,职工会不会马上就没有了安全压力;账户中是否应该维持一定的金额,实行有限兑现。

    绩效测量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是以个人、岗位为基础,考评整个组织的安全绩效。根据我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如果考评能够改善企业的安全绩效,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安全责任明确;人力资源和财务方面的保证;内外部绩效测量和监测利益的超脱性;制度完善、流程改进、奖勤罚懒等措施的跟进。我们不能为了考评而考评,要始终不忘考评的改善安全绩效的目的。如果企业规模小,工序不复杂,考评也可以简化。其他公司其他行业的考评细则能不能为我所用,要看适合不适合,很多时候应该是学习精神而非细则。

    要认识到,安全考评不是人力资源部门或者安全管理部门的专利,而应该是各级管理者的常规武器。考评的标准出台以后,专业的管理部门就应该对考评者和被考评者进行辅导,让他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一工具考评。要把业绩考核和素质评价、状态评价结合起来,使安全状态评价贯穿于考评工作的始终。业绩考核应该落实到每周或者每月,不能等到年底算总账,安全素质评价却可以每年一次。上级主管、人力资源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在安全业绩、状态评价、素质评价中要担负起不同的职能。考核把这项人力资源管理和安全管理有机有效地糅合在一起,当然,考评必须做到程序化、制度化、经常化,企业的平稳运行才能实现。

第五章 让先进的管理本土化

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

    诸位可有这样的经历,哥儿几个凑在一起刚开始议论某人,某人就进来了。有人说,邪门了。还有人说,这是说曹操,曹操到

    再有,单位里一些女员工上班时间刚抽空出去买点菜,正赶上查岗,她们前脚走领导后脚就进来了:婆婆妈妈的,整天不好好上班,又跑到哪去了?结果,给领导留下了恶劣的印象。

    有些人在夫妻之外有了相好,陪情人去吃饭、上歌厅、进商场,越是害怕熟人看见,就越会遇到熟人。邪门了。这就叫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这类邪门的事经历多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我们这些搞安全管理的有一种职业病,只要情绪烦躁,心情无端的不好,立即就会浮想联翩:上次安全检查时,甲车间的两台刨床漏掉了,莫非要出事?前些天,上技术措施时,忘了隔离带,莫非要出事?这一阵儿,动力分厂的记录太完美,没有深究,莫非要出事……担心的结果就是:如果某件坏事可能会发生,它就会发生。

    我们搞安全时间比较长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开玩笑:莫非,莫非,都是莫非惹的祸。

    真巧,世上还真有墨菲这个人。他的全名叫爱德华?墨菲,是位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在1949年开的一个玩笑,他认定一位同事是个倒霉蛋,就打趣: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这位同仁去做就一定会弄糟。真是乌鸦嘴。后来,这句话流传很广,扩散到世界各地。

    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被称为墨菲定律,或者叫墨菲法则:其一,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其二,凡有可能搞错的地方,一定会有人搞错,而且以最坏的方式发生在最不利的时机。其三,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其四,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通常的一个规律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用数理统计、概率论可以对墨菲定律做出解释。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观上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做法,或者存在着发生某种事故的可能性,不管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小,当重复去做这件事时,或有某人按照错误的做法去做,事故总会在某一时刻发生。再说明白点,只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

    有个修理工在洗车槽上给汽车换机油,在给第一辆车换好机油后,槽面溅上了一些废油,他就撒点沙子,发动车子下平台。接着,又给第二辆车换机油,加好机油后,槽面溅上的废油增多,他再次撒点沙子,发动车子下平台。等到第三辆车换好机油再这样做的时候,他就没有好运气了,车子一发动就下滑,翻到一边。车辆受损,人也受伤。

    轮胎遇油会打滑,何况是机油,最后肯定要出事故。

    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安全态度,我们一定要对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所认识,我们一定要有效地避免事故。这就是墨菲定律对我们的安全管理的价值体现。

    人们为什么会迷信?就是因为感觉到无能为力,无助才会迷信。过年放炮,最早是为了驱除年魔。现在,很多工程开工之前也放炮。炮是不是响,该有多少响,放炮中间不能灭火等等,似乎都成为预示该工程的吉凶之兆。一些管理者对工程开工仪式上放炮的关心程度,超过了工程安全本身。有的企业事故频发,老厂长因之入狱。新厂长上任以后不是首先考虑消除隐患,而是请来神仙塑像,每天上班时烧香磕头,祈求神的保佑。一些员工认为人的命,天注定,遇到事故,首先想到的竟是命运中本该有此劫难。墨菲定律则科学地说明,要破除迷信,相信科学。事故发生背后有人为的原因,有工作的差错,有侥幸的心理,凡此种种,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这句话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消极的人,心理素质差的人,会把墨菲定律作为借口,感到无能为力,听之任之,无所作为,只好等待事故的发生。这不是强者的态度,也不是科学的态度。正确的心态则是,对待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的判断,既看到可怕的结果,更看到它的前提可能出错。为什么可能出错?是因为在前期人们已经做错。如果不出错,事故的结果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避免的办法就要紧紧抓住可能出错不放。变被动的事后管理为事前事中的主动管理,做好每一个细节,消除发生事故的诱因,坚决不出错,这样一来,墨菲所说到的结果就没有了前提。

    造成墨菲所说的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很小,但这个很小的可能性却必然造成严重的后果。墨菲定律给我的启示是,不能忽视概率小的危险,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麻痹大意必然会痛悔终生。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做任何一件工作都要精益求精,力求符合安全标准。多么宏伟的工程也要做好点滴的细节。摩托罗拉、联合信号、通用电器这些世界著名公司,都把着眼点放在了9999%以后。为什么?因为9999%的标准太宽松。要保证质量、不出事故,必须把标准定得比9999%更高。世界航天业曾长期把运载火箭每个零件的可靠度达到9999%作为目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均在万分之一以下,但由于零部件数以万计,累积的风险概率便会增大,火箭发射失败的事故仍然频繁出现。

    我们要编织安全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安全管理必须严密,严密到不能漏过任何细微的隐患,哪怕万分之一也不行。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严密防范万一,这也是墨菲定律的题中应有之义。

向美、德、日学习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拿来主义开始的。当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主导设立特区的目的主要在两个方面:利用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知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吸纳国外资本源源不断地流进来,中国的企业也在这股潮流当中接触学习到了国外的先进管理知识。我们现在所通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过去是从没有过的。

    企业的安全管理也在走这条路。我们的安全管理过去更多的是经验成分,科学成分较少。国外在安全管理上已经有了许多成熟的经验、先进的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我们走出去,引进来,以形成全球化的思维,本土化的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知识,已成为挡不住的潮流,这股潮流也带动了国内企业迅速向国际先进管理水平靠拢。

    在借鉴国际先进安全管理模式方面,有两种较极端的认识:一种认为国外的那一套不顶用;另外一种认为国外的东西就是好,国外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

    为什么会有国外的那一套不顶用的说法,是因为,国外有很多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模式,在国外的企业很管用,我们的一些企业见到好,立即照搬,却没有消化吸收,还没来得及等它显灵,看到更好的又换了一套。昨天刚刚搞完安全动作写实,还没来得及规范操作动作,就嫌弃它没有效用,今天又换上人机环境匹配。钱没有少花,安全管理部门也忙得颠三倒四,只能限于狗熊掰苞米的状态,结果,再好的方案也不顶用。

    而第二种认识虽然认为国外的那一套就是好,却仅仅是把自己原有的管理方法贴上了国际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标签。虽然用的还是传统管理的招儿,安全工作碰巧搞得好或者碰巧没事故,在会上介绍经验时,总要说我们学习国际上什么什么模式,用了很多英文字母,一大堆的技术术语,搞得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士都听不明白,晕头转向,只知道人家的管理就是国际化,就是到位。

    这两种做法都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拿来主义。有感于这种情况,有人在大会上发言,坚决反对拿来主义。可是,这位反对者连真正的拿来主义是什么也不知道,就开始反对了。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发明——

    传说,鲁迅有个朋友是个有志气的穷小子,继承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处理呢?小伙子有志气,不愿被这宅子旧主人的东西玷污了,鲁迅便用方言骂他孱头;小伙子勃然大怒,要放把火烧光,鲁迅再骂混蛋;小伙子决定全盘接受,大吸存留的鸦片,鲁迅气急,更加大骂废物。小伙子没辙,让鲁迅支招。鲁迅上前耳语拿来主义,应该如何如何。小伙子开始占有、挑选:鱼翅有营养不扔,吃掉;鸦片也不扔,送到药房治病用;还有一群姨太太,不能有试用期,不能搞留岗察看那一套,总之,不能看到眼馋自己留用,打发她们走就是了。

    按照鲁迅的说法,对待外国的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拿过来的是对我们有益的部分,这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实际上,鲁迅本意的拿来主义,代表了对待安全管理先进经验的第三种认识,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总结起来,上述三种看法,第一种属于完全照搬,第二种还是传统管理,第三种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哪种做法好,我们可以作一下收益代价分析,可以根据6项指标给出综合判据:(1)风险大小;(2)综合代价大小;(3)可操作性强弱;(4)管理成本大小;(5)运行成本负担大小;(6)效益大小。

    判据指标

    具体做法风险综合

    成本可操

    作性管理

    成本运行

    负担效益完全照搬较小较大较强大较小较大传统管理较大很大强很大大小拿来主义很小较小很强小小大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得很清楚,面对国际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视而不见,继续走自己的经验管理那一套,显然不行;完全照搬,对企业来说,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效果不佳;套用一句广告词:拿来主义是你的最好选择。

要使国外好的东西为我所用,首先要评价安全状态,对本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状况有清醒的认识,根据本企业生产运行的特点,学习国外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并选择国外相近行业的安全管理先进企业作为标杆,制定适用本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企业根据潜在风险、管理目标和企业资源,认真做好管理评审,策划制定出成熟的适应安全需要的制度方案。贯彻标准的方案出来以后,保证制度的稳定性,操作中要突出严格执行,拒绝自由发挥。在制度方案运行一个周期后,再来检讨制度的细节,做必要的修改订正。

    下棋要找高手,和弱者下棋,棋艺只会越来越差。在安全管理方面,我们应该向谁学习?肯定是那些经济建设搞得好,事故发生得少的国家。到2005年,中国的GDP排在世界的第4位,前3位是美国、日本、德国。美国、以德国为发动机的欧盟、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安全管理的水平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不能眼睛只盯着比我们落后的国家,那样,就会像司机开车一直盯住倒车镜一样,是会翻车的。

写你干的,干你写的(美国——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面旗帜,这方面美国企业家的表现远远超过该国的政治家:摩托罗拉的肯定个人尊严;惠普有推崇人的惠普之道;鼓吹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英特尔前总裁葛洛夫,经常到大餐厅和员工一起就餐;IBM公司三个核心信条是,对个人的尊重,人人平等,终身雇用;花旗银行最早提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美国企业的安全管理也鲜明地体现出以人为本。我的雇主属于能源行业,所以,我对国外石油、煤炭、电力等企业的安全管理经验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美国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制订的安全誓言,不仅有总经理和安全副总的签字,还有每一个雇员的签字,制成镜框挂在墙上,印成小卡片让雇员随身携带。意思就是,安全生产不仅是我要求你做的,而是你自己发誓要做到的。各个公司抓安全首先考虑的是人,不少公司招聘时对应聘人员要进行安全资质审查。

    如果出现违章甚至发生事故,很多公司也是尽量做到有人情味。根据情节轻重,一般会有三种待遇。(1)情节轻微的,予以口头上的提示。领导会让员工知道哪个环节违规了,并告知只有安全工作才能受到雇用,员工口中表示出今后一定要安全工作才算结束。(2)问题比较严重了,就用书面形式责罚。责任人要在发给自己的比如过失单等书面文件上签字,承诺改正过失,注意安全,当然个人利益上就会受到一定的处罚。(3)违章不能再犯,再犯就成了我们所说的习惯性违章。这个时候,责任人就要停工一天,在家里认真考虑能不能做到安全生产,这很像我们的闭门思过。如果,自己觉得确实做不到安全生产,那就离开公司好了。真的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公司就会请你走人,把你开除。

    美国安全管理方面的以人为本,来源于美国社会的价值观。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看美国的大片。美国大片往往是大制作、大场面、大投入,有英雄,有美人,有电脑制作的让人眼花缭乱的特技。看多了,你会发现,无论是反映过去的战争题材、传说中的历史故事,还是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总是能够看到主人公感情的存在。哪怕是超人、蝙蝠侠、蜘蛛人,他们也一样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还会谈恋爱,有着普通人的弱点,总是被坏人利用。你会发现,他们除了比我们多一项技能之外,在内心世界和我们普通人并没有两样。

    我们的企业也在提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那么,我们和美国的安全管理方式在以人为本方面区别在哪儿呢?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久。

    相比而言,我们的以人为本,只是一个看待安全的角度;强调的是,尊重员工的基本生存权、健康权、安全权,对员工表现出充分的同情。我们很多人纳闷儿:我们采取了那么多措施,花费了那么多精力,不都是在为员工的安全考虑吗?为什么很多时候得不到员工的积极配合?为什么会感觉到,安全管理越管越难,越管压力越大?有些企业甚至出现很大的抵触情绪,竟然包括某些安全管理人员。

    之所以出现事与愿违,是在于我们没有把以人为本作为方法论对待,没有使之成为我们企业的管理方式、行为方式,没有使之走进员工的内心世界;员工们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未形成主体意识。

    美国企业的高明就在于,在安全管理的过程当中让员工体验一种主导地位,招聘时就先看你有否安全意识,能不能做到安全;投入工作之前,发誓要做到安全,如果违反安全规程,要让你知道错在哪儿,让你去想我能不能做到安全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安全。工作尚未展开,安全意识先行;出现违规事故,责任意识迫使自己作主。

    我所在的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教育就很具有可操作性,不是在那儿光喊以人为本,而是像美国人那样,突出被管理者的安全主导地位,提出了四自原则:感受自己谈,责任自己定,文件自己写,方案自己拿。自主负责,写你干的,干你写的,如此产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效果自是不同凡响。

    “以人为本,并不是完全放手个人随意执行。每个部门的负责人、每个员工,不是天生就会制订方案的,需要培训。培训领导层、培训骨干、全员培训,让大家都知道安全法规,企业的安全责任,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岗位应该负的责任,明了如果失职会受到什么责任追究。河南油田15个主管部门负责人全部通过安全培训,取得省级安监局颁发的上岗资格证。一级管一级,油田主管部门对机关220名管理干部也进行了以责任追究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接下来,根据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描述责任,安全主管部门从内容、标准、职责等方面对上交的责任书进行审核。审核通过才能在主管部门指导下,自订方案。有了方案,就可以自主落实。专业安全管理部门还要督察。

    “以人为本是一种管理哲学,是安全管理的指导原则,实现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要使以人为本真正成为安全管理的利器,就应该做到安全意识以执行者本人的愿望为本,调动起职工自主负责安全的愿望,从而化为自觉行动。改变过去那种安全管理就单纯靠领导压任务,成为一种企业施加给执行者压力的状况,从而消除被动被迫的感觉。通过宣传、培训,举办学习班,发放学习资料,启发职工树立一种自主负责的安全意识:安全生产是我的责任,如何安全生产需要有我的措施,面对压力我能够承担起安全责任。

    如此,才能从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

量化细化全面化(欧洲——制度至上)

    安全管理和制度,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安全管理离不开制度,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保证。

    在制度建设上,放眼世界,个中翘楚应数欧洲。欧洲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要特色是制度至上。从近代历史来看,欧洲相较于世界各地,制度创新成效最为显著。资本主义制度最先是在欧洲出现,社会主义制度最先也是在欧洲建立。制度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法律,欧洲出现的《拿破仑民法典》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可见,欧洲有制度传统。美国的那个三权分立,也只是在欧洲人已有的贡献基础上做的改进,亚洲的日本经济虽然很发达,但制度建设的经典例子是找不到的。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欧洲企业的制度创新也令人佩服。国际社会责任制度SA8000就是由瑞士的一个通用公证行最先提出的,很多欧洲的公司和非政府机构积极参与,美国人也参与进来,才有了应用广泛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欧洲人制定的制度美国人遵守,美国牵头制定的标准,欧洲人总想另搞一套。在通信、环保、食品卫生等等方面,欧洲人都出台自己的制度应用于国际市场。

    在制度建设上,德国人更加典型,是欧洲人在这方面的代表。有一则笑话说:

    一只德国公鸡在山坡上碰到一只美国公鸡,正要打起来时,发现山坡下面来了一群母鸡。

    美国公鸡说:我们俩现在就冲下去,一人分一只最漂亮的母鸡,如何?

    不料,德国公鸡断然拒绝:不,我们先制订一个方案,把她们包围起来,一网打尽!后面还要有一个利益分配制度……”

    美国人崇尚自由、个人奋斗,有很浓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而德国人理性,崇尚的是遵守制度、标准、方案、规则、条款、规范。德国人在19世纪就开始用法律制度来规范管理安全生产。早在1884年,德国就颁布了第一部工伤保险法律,建立了以工伤保险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911年,德国议会又颁布了《社会法》,规定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及具体的管理制度,以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

    世界管理大师德国人马克斯?韦伯是经济管理学古典行政组织理论的代表。我们从他总结的科层制定义中,看到的是服从严格而统一的工作纪律和监督。按韦伯自己的话说,纯粹科层制的、文牍式的管理,在精确性、稳固性、纪律性、严谨性和可信性上,以及在对一切对象的可计算性上,都可以达到技术上完善的程度。

    德国管理的灵魂人物强调的是,排除一切人格化因素,不带有任何个性化色彩,严格执行制度、履行程序和奉行原则。

    要求微笑服务是笼统的制度,规定露出上8颗牙齿则是精确的标准。德国的公司在安全管理上,让我们看到的是可具体操作实现的标准,是细化了的制度,是量化且全面覆盖的制度。上世纪初承建胶济铁路的一家德国企业,20068月给淄博市第八人民医院发函,告知医院里一栋1919年兴建的3层小楼,已经超过了使用年限,存在安全隐患,提醒注意检修。未见回复后,德国方面再次打来电话表明立场,直到获得满意答复为止。

    德国西门子公司是中国人很熟悉的,我在一本反映清朝末年京城人生活的老照片上,看到过西门子公司商务人员的合影。西门子有一种标准化情结,他们把制度标准化的习惯延续了上百年,至今仍然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它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有上千人,把标准贯彻到设在110个国家的庞大系统中,贯穿于500多家分公司子公司的各个流程。为确保安全,西门子在产品设计的源头上,如汽轮机、发电机等要通过7步审查。为避免协作厂配套产品出现问题,西门子每年都对协作厂及原材料供货商按标准进行审查。西门子正是用制度的标准化,赢得了像时钟一样精密的德国战车的美誉。

    在世界化工行业,美国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是极有特点的,还有一家德国公司德固赛也向安全生产的零事故做着不懈的努力,并且也获得了业界称道的安全业绩。我从德固赛那里,没有找到杜邦那样独特的安全理念,看到的是标准。德固赛在环保、安全、健康和质量方面订立了严格标准,不仅自己严格执行,还要求所有向它供货的供应商,甚至是顾客方也要执行。它把自己在全球的所有生产基地交给别人就是第三方,然后委托第三方对照安全环境质量标准审核供应商的安全条件,借助异体的力量保证标准的贯彻实施。

    我们向欧洲人的安全管理学习什么?学习制度至上。

    西方现代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制度创新作为企业家的最重要职能。依我看,中国企业倒是很遵从熊氏理论,在创新制度、制定制度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到访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愁找不到或多或少的安全制度。有制度当然要比没制度好,但是有制度不等于没事故,有人就感叹:一大本法律法规管不住事故频发。举个例子,很多煤矿制作姓名牌放在井口,矿工下井挂牌、出井翻牌,井下有多少人,谁还没上来,一目了然。可是新井煤矿“5?18”特大透水事故发生后,中央电视台记者在现场看到,该矿管理极度混乱,挂牌翻牌制度形同虚设,当时到底有多少矿工下井作业,没有人能说清楚。这样看来,制度落实最重要,不落实制度等于没制度。我们要向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学习执行制度,如果担心自己执行不了,就要借助外力推动。

    熟悉企业的人都知道,我们在制度落实上很有中国企业特色,各类总结、安排、领导讲话中,总是免不了出现一定要加强强化加大力度加重处罚等等修饰。我原来学的是法律专业,曾经在报纸上支撑过《经济法红绿灯》专栏,对这类修饰词很敏感。

    这说明,我们企业制度制定得有问题,模糊性、修饰性、伸缩性强,而具体性、确定性、强制性不够,给执行者自由裁量权太大,执行的时候,可以加强可以减弱,可以强化可以弱化,可以加大力度,也可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制度好似橡皮泥。可怕的是,加强强化不是嘴上说说就算了,实践中还真的就这么做。一段时间,单位里乱子出得多,事故不断,领导不是做消除危害这些根本性的工作,而是首先选择加大处罚力度,杀鸡给猴看。这么做也可能会有效果,但这种效果是暂时的,是表面上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也反对法外开恩,出现问题不是不要处罚,而一定是要在制度规定之内执行。

    刚性操作制度,人在制度面前少发挥一点主观能动性,这才是制度至上,而不是制度执行者至上。

预知预警,伤害早知道(日本——本质安全)

    我曾在很长一个时期觉得富裕的日本人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没有做出过什么突出贡献。比如古代的种地农耕、文字印刷,近代改天换地的蒸汽机、电力,现代的火车、轮船、飞机,当代的核能、卫星、电脑、网络,都不是日本人的发明。如果不是中国人徐福教他们种地,他们可能还在结绳记事。但是不能因为这些,我们就小看了日本人,因为他们在安全管理上确有很多创见。日本政府向全民发布《交通战争宣言》,半官方的日本安全生产与健康协会坚持每年发起安全运动,全民参与……2005年的日本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上年大大下降,成为近50年来最低的一年。

    事实上,日本是不安全的。这样说,是因为日本人处在本质上不安全的地理环境中。

    日本是火山之国地震之国,富士山就是火山。一个国家的火山数量占了世界火山总数的1/10。火山带就是地震带,日本每年发生的地震,包括人感觉不到的有上万次,有感地震每天大约有4次,5级以上地震每年1次,强烈地震大约每31次。19239月发生的关东大地震,震级为82级,东京房屋毁坏73%,横滨达96%,死亡人数达15万。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摧毁了港口和海湾中的8000艘船舶。

    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性格,也决定管理风格。美国人挣脱了英国人的怀抱,在新大陆上淘金,个性张扬,所以以人为本;欧洲人法制的传统由来已久,所以制度至上;日本人千百年来和灾害作斗争,本质上生存环境不安全,因此与天斗与地斗,要在本质上求得安全。日本每个街心公园和学校设计时都考虑防灾功能,地下埋有救灾和生活物资,地上留出空地用于搭建帐篷。既然控制不了地震,就在预警上多下功夫。

    本质安全,或者说本质安全化、安全本质化,是安全管理的一个术语。什么意思呢?你完全可以望文生义。本质安全,顾名思义,本质上是安全的。比如煤矿适用的电器开关,扳动开关会打火,就有可能引燃井下瓦斯引起爆炸。本质安全就是将这个开关设计得不打火,扳动它不会出现火花。再举个例子,马路上有一个坑,竖一块警示牌,是安全,但不是本质安全,把坑填平才是本质安全。日本在制度上强制要求本质安全,产品设计、制造上存在缺陷必须招回,丰田汽车的高质量缘于召回制度。2004年和2005年,丰田召回150多万辆海拉克斯赛弗车。警方怀疑丰田汽车公司早已知道该款车型存在质量问题,却故意延迟召回时间,便于20067月对此展开调查。这表明了日本政府对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的强制性态度。

    本质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人的本质安全和物的本质安全。人的本质安全是靠安全文化启发引导,让人的行为自动自发自觉自愿地按照安全的标准执行;物的本质安全靠的是科技保障,有严密的防范措施和设施,即使出现误操作也不发生事故。

    本质安全要求工作做到前面,提前预计事故隐患,在产品的设计上、在员工的思想意识里做好预防。日本安全管理本质化的重要特点,就是预警预知,预先知道,有效防范。

    他们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全面开展5S运动,“5S”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习惯五个英语单词的首个字母。运动的原则是:确立零意外为目标,所有意外均可预防,机构上下齐心参与。提出口号:安全始于整理、整顿,而终于整理、整顿。培养员工保持工作场所清洁整齐、有条不紊的习惯,从习惯养成上实现人的本质安全。

    日本企业很重视清洁,我至今仍然记得日本的松下、索尼、三洋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所作的广告,要么展示干净得发亮的设备,要么就是让你看员工穿上一尘不染的工装的模样。

    在此基础上,推广伤害预知预警活动(简称KYT):预测和预防可能发生的事故,控制作业过程的危害,实现物的本质安全。伤害预知预警活动是在开展5S运动中,日本住友公司创立的。是针对生产的特点和作业工艺的全过程,以其危险性为对象,以作业班组为基本组织形式而开展的一项安全活动。后经三菱重工公司和长崎赞造船厂发起的全员参加的安全运动,经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的推广,形成了技术方法,目的是在生产工艺研究过程中不断强化安全技术因素,力争把事故扼杀在设计阶段。它获得了广泛的运用,遍及各个企业。我国宝钢首先引进了此项安全技术。

    被称为运动活动的两项措施,获得了日本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日本政府部门、半官方组织和社会团体,如职安局、日本安全生产与健康协会、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日本劳动安全协会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的一个中学同学去日本做打工仔,回来后给我们讲了很多对日本企业安全管理的切身感受。

    他说,日本的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很有些形式主义,很注重形式。在工作场所,有安全口号、宣传画和书写有安全制度的大牌子,这些我们国内都有。还有我们一般企业没有的,比如说,要填写危险预知预警活动表、安全流程表、无伤害记录表等,这些表格具体到每个流程、每个工序的每项工作;还要填写工作的内容,并要说明这项工作的危害或者潜在危害是什么,应对措施、根本对策是什么,落实人、检查人、负责人分别是谁,实施、检查的结果是什么样?表不能瞎填,做到了才能填。表填好了,原来的形式主义就完全为内容服务了。

    日本的安全巡回检查,不像我们只需要动动腿、动动眼,他们还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这种方式叫指手呼唤运动。每天上班一走进工作间就开始安全巡回检查。你会听见呼唤声此起彼伏,比如,对压力表上的刻度显示,不仅要看,还要左手撑腰,右手往前指,并且要大声喊出来:气压23兆帕。不仅自己喊,还要有人回应,有人确认。有人问:气压23兆帕,OK就要有另一人确认,然后根据情况作答:气压23兆帕,OK班班如此地例行公事。这可不能说是形式主义,因为这种做法刺激大脑细胞活动,集中注意力,减少错觉几率,比我们的哑巴式检查更接近本质安全。

    日本企业的安全管理在我们看来确实像演戏。丰田公司在进行每一项生产之前,都要将具体的工作、生产程序排练一遍。所有员工都是演员,并且要按照固定的脚本进行:可能发生异常——进行异常处理——找出危险性——制定相应的对策——将对策要领化——根据要领对员工进行培训——继续追踪以便及时发现新问题。

    宝钢、攀钢等企业学习日本安全管理经验,特别是开展危害预知预警活动后,效果明显,事故大幅度下降,有些开展活动非常到位的二级单位,连续四五年没有发生一起伤亡事故。

    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要把人的本质安全和物的本质安全结合起来,发动岗位人员对作业现场的危险因素加以预测和控制。控制了生产作业的全过程,危险危害早知道,就为避免事故打下了基础。

第六章 安全监管,为企业运营全程特护

谁说风险看不见?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在战场上,你知道对方阵地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打枪,这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有人在你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朝你放冷枪,让你去感受到这种环境的危险。

    你看到对方朝你开枪,是决定了的事实,不是危险,是正在发生的灾难。危险是什么?是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风险和危险不一样,风险是个更大范围的概念,它是危险事件出现的概率,表示出现危险的可能性大致会有多大;风险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危险出现的后果严重程度和损失的大小比例。危险是一个事实,是定性的东西。风险是可以变化的,能够用数字来表示。

    正像BP公司黄金定律说的那样:我们处在各种危险之中。但是,老板不能说:做企业太危险,我不干了;员工不能说:上班太危险,以后我呆在家里不出门了。就像一个故事里说的一样,有个小孩连跌了两跤,索性躺在地上:早知道我还要跌跤,干脆就不起来了。这样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我看来,我们人类之所以为人,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表现出一种客观面对、积极进取的态度。现在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已经进步到这样一个程度,它能够把潜在的危险、存在的风险,作为企业运行的一个内容进行管理。我们能够管理它、控制它。管理风险,控制危险,预防事故,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

    人们在和风险作斗争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改变危险的发生概率,即使危险出现了,也能够通过措施减少损失。

    武林高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是说武林高手都能避开危险,也不是说危险在武林高人面前都不存在。武功再高,还可能有仇家,有对手,有需要行侠仗义之事。不过,凭借自己的灵敏,能够预知风险,减少危险发生的概率。电视上演过,某武侠把耳朵伏在地上:来了。凭地面的振动,感知远方有一支人马飞驰而来。哪怕要有一番苦斗,但由于有良好的身手,且早做好了准备,也会顺利过关。

    成熟的企业也练就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瞻前顾后的高超本领。工程还没有开始,就开始评估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有定量分析,有定性评价,能够预先知道一项工作具体的操作会对人员的健康、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带来什么影响。这种评估还用上了现代手段,有些软件画面精美,甚至像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画面上的云状图。在高科技面前,风险变成了看得见的美丽图案。近年来,每年都会出现学生食物中毒的报道。2003319,辽宁省海城市发生2500多名学生中毒事故,2006622,韩国发生1500名学生中毒事故。如何保证饮食安全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2006年秋季,上海市大中小学开学后,2000多家学校食堂、食堂配送中心、学生盒饭生产单位启用黑匣子,全程监控学生午餐,对低于65安全温度的食品做出处理。让风险看得见,可以根据评估分析,制订预案和应急措施,防止风险造成的后果扩大化,减少伤亡,降低损失。

    企业界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和做法,已经成为安全管理的常规。专家们给它取了不同的名称,不管是叫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还是叫隐患辨识,说的都是一回事。

    发现风险、减少风险、控制风险,表面上看是技术措施,实际上是管理行为,我们叫它风险管理。安全的风险管理有个基本的流程,首先是辨识危险源,重点查找设备和工艺的不安全因素、危害物质、不安全环境、安全管理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确定哪些环节存在危险,危险有多大,概率有多高;发现高风险的危险源;发布预警信号;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分布、数量,编制预案,配置资源,进行实战演练。

    “小洞不补,成了大洞就吃苦。风险管理的重点,是防止危险源变成高风险的危险源。要补洞,控制风险和进行风险转移,准备好快速、有序、有效的救援,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

    要战胜对手,就要首先了解对手;要化险为夷,就要首先了解危险,知道危险的特性和造成危害的规律。

    危险源、暴露和后果是风险的三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危险源,危险的根源,一般是由于能量或毒物释放失去控制引起的。分析风险,要确定危险源的种类,是毒物释放,还是火灾爆炸;要确定危险来自系统中的哪一部分,是容器管道,还是电力线路,是机器设备,还是厂房地况。第二个要素是暴露,指人员、设备、建筑物在危险区域暴露的程度。第三个要素是后果”,是说危险一旦发生,对暴露目标的有害作用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三要素前后相连,被称为风险链。分析风险时,对链中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具体分析和评价。

    我们拿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作例子来分析危险源。三峡工程危险源主要有6个方面,第一,地理因素。三峡坝区是暴雨、大风、雷击等灾害天气的多发区,受四周高山影响,坝区降水量呈现明显不均匀的特征。第二,承包承建施工因素。包括承建商的能力、技术、管理、职业道德等。第三,协调因素。二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施工中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第四,监理因素。三峡工程实行监理制,监理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工程风险。第五,设计因素。第六,材料及设备因素。施工过程造成施工场地内或邻近地区的人员、设备、建筑等暴露在危险区域内,可能会造成大坝、施工机械的损失和施工者、第三者的伤亡等严重后果。分析结论:三峡工程的建设方,需要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和事故风险控制体系。

    辨识危害,评价风险,目的是控制风险。风险有大小,按照后果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不严重、严重、很严重三种。不严重,是指对人员伤害、对环境污染均很小,经济损失也小;严重,是指对人员可能伤害,甚至死亡,对环境可能污染,有明显的经济损失;很严重,是指有很大可能性导致一些人员伤害或死亡,出现明显的环境污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谁都想风险小,可是,减少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减少风险发生概率,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都需要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零风险一直是我们的理想目标。风险不必减至零,但一定要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这是阿尔伯达的结论。企业要根据影响风险的因素,经过优化,寻求最佳方案,把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上。

反复确认保安全

    我有一次到上海宝钢宾馆参加一家跨国公司组织的会议。会议安排得井井有条,我没有发现任何纰漏。在和会务人员的交谈中发现,他们对会议的管理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和一个很好的方法。标准是,哪怕再小的问题,也是他们的责任,即使话筒中途传不出声音、空调不制冷等小问题也是事故。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他们在会场布置、程序安排、演讲嘉宾接待、与会人员会间休息茶点等等方面,有检查,有确认,在每次开会前,还要有专人再次确认,确保万无一失。我不仅对他们的工作态度肃然起敬,更对他们反复确认的工作方式很感兴趣。

    我坚信,反复确认是很好的安全管理方法。在中国铝业公司河南分公司,我发现,他们将这种方法制度化,把整个公司的安全管理归结为一点——“安全确认制。我们油田的野外施工单位叫油矿,铝业公司施工单位是铝矿,都是采掘业。在我国,煤矿最容易出事故,铝矿、油矿等等,只要带一个字,施工的安全风险都小不了。在我印象中,这家公司被评为省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靠的正是这安全确认制

    安全确认制是在行为实施前对现场设备、设施、环境等情况进行检查认定,确认符合安全指标保持安全状态后方可进行作业的制度。安全确认制的前提是事前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明确控制危险的措施,找到需要安全确认的项目、内容,要求操作者、管理者在作业前排除危险因素。安全确认制包含了确切、确信、确实的意思,要求执行者在作业之前和作业中,针对本岗位的安全要点和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因素,做到确切认定、确信可靠,再去确实准确地执行。

    韩国政府对韩国在伊拉克的公民实行的制度,就是每日安全确认制

    美英对伊拉克战争以后,伊拉克国内动荡不安,兵荒马乱,人们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还经常出现当地武装分子针对外国人的绑架事件。韩国政府首先做的是危害辨识,认为韩国在伊拉克的公民人身安全缺乏保障。风险评价的结果认为,韩国不属于参战方,虽不是伊拉克人的主要绑架对象,但出于安全考虑,韩国的外交通商部仍要求韩国公民撤离伊拉克,同时对于不愿意撤离或者还有业务需要办理的韩国人,要求其提交事由书和安全相关誓约书。韩国大使馆每天要对这些人的安全状况进行每日安全确认,采取措施,备好粮食和寝具,以防一旦发生危险情况,可以及时把所有在伊拉克的韩国人撤到大使馆避难。

    看来,安全确认制确实有效果,要不然韩国政府机构不会采用安全确认的方式。现在企业采取安全确认制的越来越多。在宝钢宾馆,我遇到了一位来自本溪钢铁公司的年轻人。他说,他们采取安全确认制已经好几年了。确认制规定得很详细,执行确认程序,确实能够起到相互监督的效果,他们车间已经几年没出事故了。过后不久,我在一份材料上看到,广州黄埔造船厂实施安全确认制的效果很有说服力。推行安全确认制以后,没有发生工伤死亡事故、重大设备事故,就是轻伤的发生率与以前相比也大大下降。

    安全确认制看上去很复杂,实际很简单。其中,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是基础,然后再制定制度,根据内容采取不同的确认方式。

    安全确认制在实践中的一个问题,就是由谁来最后确认?这就要根据生产项目涉及风险的大小、涉及岗位人员的多少,来划分安全确认的等级,按照权限来规定最后确认人。未出事故的正常生产是最低等级,由岗位人员和检查人员在巡回检查表上签字确认;有可能造**身伤害事故、设备事故、职业中毒的作业方式,上升一个确认等级,作业票或安全确认表需要经过基层车间的负责人检查签字确认;有潜在危险,可能造**员重伤甚至死亡的作业,再上升一个确认等级,需要企业的中层领导检查后在动火施工、带电作业等文件上签字确认;在危险场所施工作业,需要更大的安全管理权限,必须经过安全管理部门甚至是企业领导人检查后,在文件上签字批准才获最终确认。每上升一个等级,对前面所有的检查、确认都不能省略,前面的确认也要对后面的确认负责。

    日常工作要有操作确认、联系呼应确认、行走确认、开停车确认。作业前要想一想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看是否符合安全作业条件,严格按程序、动作标准操作,每做完一个操作动作都要检查。多人作业时,应听从一个人的指挥,被指挥者重复回应无误后才能作业。在生产现场行走时,按照查看、判断、通过程序,对现场是否具备安全通行条件予以确认。在设备的检修作业后,设备运行前、运行后,供电前、停电后,送风前、停风后,要对设备安全状况进行确认。

    无论怎么看,安全确认都很像安全检查,只不过是检查之后再检查,确认之后再确认。这些追加的检查,显得很烦琐,如果企业不讲通道理,在员工当中没有形成共识、达成一致的意愿,执行起来就会很困难。相关负责人一定要告诉员工,为什么在机器的关键部位要上两个螺帽,是因为一个螺帽安全系数不够,可能会滑脱,后面紧跟一个螺帽,就可以保证它不会滑脱,增加了安全系数。这就是安全确认制反复检查反复确认的根本道理。

    像两个螺帽紧固一个部位一样,安全确认制作为一项制度,要真正落实,不流于形式,后面还需要跟着一项制度,就是对实施安全确认制的各个环节落实责任,实施奖罚。任何一个环节实施人,对安全检查疏忽了却仍很肯定地确认,就要负责任。哪一个环节出错,哪一个环节负责,最终环节发现错误,前面所有的环节都要负责。用责任促使各个环节切实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安全确认,用责任落实来保证安全生产。

    安全确认制只是一种形式,根本点还是安全责任。

必要的安全指导老师

    人在成长中需要有两个重要角色,一个是家长,一个是老师。孩子从出生就得到爸爸妈妈的照顾。在法律意义上讲,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监护的含义是监督和护理。监督是指不让孩子犯错误,不让他们受到恶习的影响;护理是指孩子的衣食住行都要由父母来操心来料理,甚至是父母包办,肚子饿了大人要做饭,衣服脏了家长帮助洗。学校的老师是个教育者的角色,传授知识,解疑释惑,指导孩子健康成长。

    这种对孩子成长的监护方式在企业里有个俗称——“妈妈制度,正式名称叫安全监护制:对两人以上的作业,指定一个人干妈妈的活,做专职监护人,对工作人员的行为、状态进行监视和控制,防止发生意外。我在一些电力同行那里看到,所有运行操作都有专职监护人员,没有危害辨识不开工,没有安全交底不开工,没有安全监护不开工;执行挂牌制、工作票制、确认制、监护制,相互监督,及时提醒。这样做能够有效地预防违章,消除事故隐患。

    文明社会中的任何一个家庭,不会让孩子一直躲在父母的翅膀下长大,妈妈不能包办一切。事实证明,抱大的孩子缺乏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一旦离开父母的怀抱,就会堕入迷惘无措的深渊。同理,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仅仅靠别人的提醒,比较容易淡漠自身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一旦没人提醒,就可能出现责任事故。

    社会离不开老师,安全管理也应该有老师,有人传授安全管理的经验、技能、心得,就像妈妈制度一样,但企业还需要有一套老师制度。我参加工作时,工厂实行师傅带徒弟制度,师傅不仅负责传授徒弟技术,还要负责他的安全,这是经验的传承。现在市场环境下,师傅带徒弟手工作坊式的管理方式已经过时。人们频繁地转换工作,一生大概要从事57个不同的职业。新的职业层出不穷,很多旧的职业逐渐消亡,这种状况很难让一个人在每个职业阶段花费1年的时间做学徒,需要有一个更快的更加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经验传递办法。

    上海光明乳业有集体出国拜师的制度。该公司每年都要派出骨干力量前往法国达能公司实地取经。他们不仅学到了真经,还把老师的老师请到了国内。光明和达能两家设备先进程度相近,光明甚至在设备上还处于领先,可为什么管理上不如对方?中国的取经人发现,达能老师背后还有高人,这个高人就是不一般的作业指导书。按照达能的指导书操作,哪怕是上岗几天的新工人也可以很快胜任。但在我国,有经验的熟练工人胜任岗位要求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新工人可能要适应几个月。同样是用CIP系统清洗生产设备,达能的指导书就会细致到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分别干什么,哪个阀门要打开,哪个阀门要关闭。对于这样详尽的指导书,就是新上岗的操作工也会一目了然。

    什么是作业指导书?我叫它书面化的老师。它又叫工作指引、安全指导令,是岗位操作、施工作业的指导文件,指导的是一个完整生产过程的安全,比如砌砖、插件、切割、调试等等过程。它很像传统意义上的操作规程,但是比操作规程更细,更有针对性。因为,任何一份作业指导书都传递出这样的特性:在哪里使用,什么人使用,作业的目的是什么,这项作业的名称及内容是什么,怎样按步骤安全作业?

    我所在的单位这几年一直在做作业指导书,给在岗职工请一个长期的不会说话的老师,在这个老师的指引下搞好安全工作。怎样编制作业指导书?我们不妨借鉴一下麦当劳的经验。我曾经问一些企业员工:知道麦当劳是靠什么发家的吗?一般人都说,麦当劳靠的就是汉堡包。我说,“NO,NONO!麦当劳靠的是作业指导书。他们把每一道菜的操作流程和改进记录都非常详细地记录下来,制作成详尽的指导书,孵化经验,复制模式。麦当劳有了作业指导书,就可以使操作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把经营模式和食品复制到全世界。我们编制作业指导书,也要告诉员工干什么为什么干如何干怎么安全地干。员工看了作业指导书,谁都愿做谁都能做

    作业指导书指导的是过程,实施的是岗位。所以,编制作业指导书,要围绕岗位进行。首先要做的是岗位描述,明确这是一个什么岗位,它处在整个工序的什么位置,它的职责范围是什么,面临的危害是什么?所进行的某项工作涉及的相关权限又是什么?做好这项工作所需的技术参数、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又是什么?除了岗位作业指导书,还有施工项目作业指导书,后者用于多个岗位协同作业,重点是工序的安全规范;每个工序需要多个相应岗位共同完成,是更大范围的岗位作业指导。这些内容牵涉很多方面,应该有安全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技术部门、动力设备部门和行政管理人员共同参与。没有多家的配合,仅仅靠安全部门一家唱独角戏,显然是不行的。

    做老师要讲究教学艺术,企业里的老师制度也不是什么都教,什么都管。管得过宽,不如不管。不能什么都来个安全作业指导书,让作业指导书满天飞,过多就会流于形式。编作业指导书时要动脑子,问几个为什么:哪些工作存在安全风险,哪些岗位需要作业指导?而哪些操作安全又是培训所不能代替的?编制作业指导书有一个最好、最实际的原则,讲求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能取得安全效果。作业指导书要真正管用,还应该像麦当劳那样,简单化、标准化、专业化。

    石油企业运用安全指导书很普遍。20063月,我作为安全检查团成员,审读过不少油田的指导书。但是,好像为了体现编制者的水平,有个别指导书标准化很标准,专业化够专业,就是搞得过于复杂,没有简单化,所用术语基层人员看不懂,还得请技术人员翻译。我们一定要明了作业指导书是给谁用的。要提倡傻瓜型作业指导书,谁看了都懂,谁都会用,这是制作作业指导书的一个重要标准。

小偷进屋先干什么?

    做任何事都讲究留条后路。这里,我说一个社会现象,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小偷入室盗窃,进屋以后最先干什么?给你3秒钟时间思考。请不要不加思考地回答说,找值钱的东西呗。错了,从公安部门审讯反馈的信息看,很多小偷进屋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安全撤离。即使是从窗户爬进去的,进屋以后,也要先找准门在哪里,下手的地点与门的距离有多远,怎么能够全身而退。很多惯犯的预先准备在入室之前就开始了,他们的专业术语叫踩点——事先了解住户附近的逃跑路线、楼梯、出口等,可谓狡猾至极。

    连小偷都能想到职业安全,那么,作为正义事业的安全管理,理所当然地应该比犯罪分子设计得更周全,布置得更细致。2006619上午,东区1客轮被新轮85客轮撞沉入水,珠海市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大陆和港澳救援人员迅速赶往出事海域,避免了一场海难,86名旅客及6名船员全部获救。在这一事故处理中,预警救援机制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前,珠海海事局曾组织多方参与碧洋行动等应急演练,演习对接应急反应预案,为海上搜救做好了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进入2006年,国家一口气公布了9项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核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

    国家公布应急预案,目的是为了规范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保证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企业的安全工作也应该遵守这一原则。我们实施科学管理,打造本质化安全企业,只是具有了一个好的出发点,还要做最坏的打算——一旦出现事故怎么办?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坏打算,出现事故时就会惊慌失措,小事故就可能会变成大事故,结局更加不可收拾。

    我们有很多这样的教训。199835,西安煤气公司储存液化气的球罐发生泄漏。怎么办?以前没有周密的安排,临时动用了80条棉被去堵漏洞。罐里面有400立方、170吨的液化气,你可以想象,洞口会形成多么大的压力,用棉被能堵得住吗?结果,发生爆炸,烈焰腾空而起,形成时长10多秒钟、高达上百米的火柱,方圆3公里范围内的人员疏散,5公里范围内实行交通管制,7名消防战士和5名液化气站工作人员牺牲……

    “棉被悲剧暴露了什么问题?安全管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对事故的发生要预先有所准备,超前实施控制。

    有个故事说,几个学者与一个老者同船渡河。学者们问老者是否懂得什么是哲学,老者连连摇头。学者们纷纷叹息:那你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一个巨浪打来,小船被掀翻了。老者问:你们会不会游泳啊?学者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会。老者叹口气说:那你们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

    会游泳不仅是锻炼身体,还是对意外风险的提前准备。

    我们首先想到要让事故不发生,一旦发生事故,要把事故控制到尽可能小的范围,不让它蔓延,防止事故出现连锁扩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冲击波效应。同时,还要对事故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尽量减轻事故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减少伤亡,减少损失。

    “往最好处努力,从最坏处打算。怎么努力,怎么打算?应该着眼于三个方面。

    首要的一条是预防。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预防的责任,要通过危害辨识,知道岗位上存在哪些事故隐患,应该采取什么对策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从最坏处打算,就是要预测到可能发生的伤害,可能会引发哪一类的事故,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并且,这些损失是具体的,可以量化的,比如,事故会涉及多少个岗位,波及多大的区域,会有多少人多少设备多少建筑受到牵连。估计到由于物料的泄漏,可能引起的爆炸、火灾、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对周边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要有精确预测。

    再者,对症才好下药,要有一整套的事故发生之后的应急处理办法。在事故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要有针对性的措施,力求让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尽可能地缩小事

故影响的范围,必要时还应为了照顾一个大的利益免受损失,而牺牲一部分小的利益。

第三个方面是抢险救援,要抢救生命,保护财产,这是编制安全管理预案的至高目的。

    要做到这一切,就需要提前有方案,有准备。这个方案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预案,包括事故预案、抢险应急预案。这个准备,就是要对预案规定的人员进行培训,做好物资器材的准备,并积极演练,开展事故模拟演习,以备用兵一时

    对于工作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我这里借用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规定,共有10条应急预案的内容可供参考。

    1.最有效的报警(火警或其他突发事件)方法;

    2.人员疏散的策略和程序;

    3.紧急逃生的程序和逃生路线的分配,包括平面图、工作场所布置图、安全避险区位置等;

    4.本单位内外的紧急联系人姓名、职务、部门和电话号码;

    5.留守岗位操纵或关闭关键设备、操作灭火器材,或从事其他必须工作的员工的疏散程序;

    6.指定执行救护和医疗任务的人员的职责;

    7.指定一处作为疏散后人员的集中点,并确定清点人数的程序;

    8.选定一处作为应对火灾或爆炸事故的备用通信中心场所;

    9.在现场内选定一个安全场所,用来存放财务账册、法律文件、紧急情况下员工的联系人(家属、亲友)名单等重要文件资料;

    10.确定通知员工(包括残疾员工)进行疏散或采取其他必要行动,以及报警的方法。

    关于如何编制预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际合作机构用美国的经验提醒我们注意:应吸收管理人员和工人共同参与;他们的承诺与支持是预案取得成功的关键。编制过程中要对工作场所各类突发事件尽可能做出设想,并且要进行风险评估,以便确定有可能引发工作场所突发事件的各种风险。

安全审计必不可少

    我们经常说,建立起安全生产的事故防御体系。这个体系有什么特点,通常的解释是,教育、制度、执行三位一体。教育是基础,增强所有员工的安全意识,强化责任感,提高安全技能;制度是保证,生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有条不紊;执行是关键,再好的制度也要靠执行才能生效。三位一体看上去很严密,但却缺少一项关键要素。我的意见是,三位一体之外再加上一条——监督。监督是保险,有监督才能保证制度的执行,在他律的情况下让每个人自律。

    我们讲安全生产要靠科学管理,企业安全监督也需要有科学性,靠打小报告、安插特务的方法,不是科学。监督的方式很多,审计就是现代意义上具备科学管理性质的监督。目前在国内的管理界和企业生产实践中,却很难见到安全审计这个专业行为。对企业而言,很多时候安全和环保是一回事。我发现,环保很讲究审计,清洁生产审计是政府提倡并组织的一项监督行为,对减少环境污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审计结果已经纳入了企业的日常改进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持续清洁生产。

    我们国家的审计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的,主要用在财务、会计和资金的使用方面。而现在,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安全审计的趋势,主要是在国际石油业最先推开施行的,很多跨国石油公司都在开展HSE审计。有意思的是,HSE包含的健康、安全、环境三层含义也是三位一体

    HSE审计定期举行,讲客观、重证据、有系统,审查健康、安全和环保措施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分析风险,评价后果,并且要有审计结论,针对问题提出建议。HSE审计并不仅仅限于技术上,其重点更多地放在管理上,比如说,涉及被审计企业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机构,甚至包括董事会、经理层安全管理的方针政策、工作方式,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中石油在学习引进国外的HSE管理的同时,也开始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开始实施内部HSE审计。这在国内企业界是很先进的,我们不能因为中石油近年来出了两起特大事故(20031223重庆开县井喷事故和2006113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事故)就否认他们的努力。

    2006113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后,中石油所属油田企业的一位安全同行用了4个字向我表示,不可思议。他说,中石油这两年大会小会都在讲安全,安全教育抓得很紧;每年都在修订制度,每个企业的安全制度都是一大本,制度建设也没有落后;舍得花钱,舍得在安全上投入,作为亚洲最挣钱的公司也花得起在安全上的钱,很多设施拿到世界上比都属于一流;两任领导都很重视安全,马富才到基层视察一再叮嘱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重庆开县井喷事故以后接任的陈耕承担的压力更大,把2004年定为安全管理年,把2005年定为安全生产基础年;对事故有预案,各企业应急处置子预案达25000多份;对生产有监督,建立专业安全监督站上百个。可是,为什么震惊全国的悲剧却两次降临?

    难道HSE审计错了吗?难道领导重视、舍得投入错了吗?难道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会水土不服,到中国来就不灵了吗?我认为,这不能说明HSE审计的失效,但也给我们提出了个问题,安全管理重在落实。审计的结果,提出的问题,改进的措施,是不是能够制度化,并写进操作规程、工艺流程、工作指引,成为刚性的原则?是不是和表彰、批评、奖金、工资、提升、降级、上岗、下岗等联系在一起?还有个前提,是不是能够审计出本质安全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监督不灵,查不出问题?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的分粥故事,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一群人分一锅粥,指定一个人全权负责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大家重新选择了一个信得过的人。开始时,这位品德高尚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便在拍马溜须的氛围中丧失了原则。大家只好每人一天轮流坐庄,平时仍然饥饿难耐,只有到自己掌勺的那天胀破肚皮猛赚一回。但总这样不是办法,大家想到了建立监督机制,成立分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实现了基本公平。监察委员经常提出种种质疑,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于是,每次分完粥,早就凉透了。

    在监督出现问题后,罗尔斯支招,还是让一个人分粥,其他人监督,各人在分析比较后兑现监督的结果,端走自己满意的一碗,留下最后一碗给分粥者。

    中石油发生安全生产悲剧不是因为没有监督,而是同体监督造成的,监督处于了弱势地位。从2000年开始,中石油开始建立安全监督体系,监督者、被监督者处在同体内。上级监督下级——太远,下级监督上级——太难,同级监督同级——太软,法纪监督——太晚,同体监督,监督一定失灵,因为,无论什么形式,由于同一体系利益相关,会使监督总是疲软、乏力,起不到对被监督者的制衡和约束作用。尽管中石油推行施工作业项目监管分离,实施异体监督,但无论是重庆井喷事故,还是吉化爆炸事故,我们都看不到中石油之外的安全监督的影子。

    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同样是中石油,他们有不少在海外施工的队伍。按说天高皇帝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总部的安全指令在海外得到贯彻要比在国内困难得多,至少管理的距离远得多,效用也很可能相应减弱,可是,海外队伍的施工却安全平稳,很少有事故发生。这是因为安全审计的作用发挥出来了。所有的队伍进入海外市场,安全是否决性指标。对外合作方国际石油大公司会对我们的施工队伍提出安全审计的要求,这个审计,不是看我们自己审计的结果,也不是以对方审计的结果为准,而是请第三方的专业审计机构来做。不合格的一律不准开工,直至全部问题整改,并通过复审后方可开工。施工中的安全意识、风险识别、安全管理等方面,只要出现不好的苗头,随时会被勒令停工整改。

    我对于中石油的判断,仅限于资料的分析,可能有失偏颇,希望以后有机会实地深入研究,在本书再版时予以修正。但我们仍然有充分的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安全生产离不开监督,更需要科学的监督,比如采取安全审计的手段;还需要体外监督,比如,有政府部门出面的监管,或者由市场专业机构来做安全监督。

    如果企业有来自体外安全监督的迫切需要,可以预见,未来的安全审计将会有很好的前景。

第七章 抓安全,要靠文化的力量

处罚不是万能药

    “处罚是个宝,安全不能少。给你1块钱是奖励,扣你1块钱是处罚。奖励有奖励的魅力,处罚有处罚的效果。

    为什么要说处罚是个宝,是因为很多时候,离开了处罚,安全管理还真推不动。处罚之所以有效,是源于经济学家提出来的边际效应。1块钱对于每个人影响不同的情况下,价值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家也说,扣除1块钱,比得到1块钱,边际价值也就是感觉到的损失要大得多。鞭策超过激励,大棒在这个时候超过了胡萝卜。

    正因为有用,才出现乱用的现象。

    处罚本来是处理加必要的惩罚。一说安全工作没做好,要加强管理,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大处罚力度。这就很难保证不超出制度标准。到某些人手里,处理不处理不重要,惩罚甚至是加重惩罚才解气,这就演变成了惩罚主义。甚至出现以罚代管,以罚代赔,用罚款处理一切的倾向。制度有规定当然要罚,制度没规定,看来有违反制度的苗头、趋势、可能,也要罚。员工过失造成小损失,理应赔偿,也动用了惩罚程序。安全管理中,如果处罚至上,用处罚代替一切,难免出现执罚人的情绪化。甚至在一些企业,出现了被管理者要看管理者的脸色、情绪行事,情绪不好,小问题很可能会带来大处罚。处罚得心惊胆战、心惊肉跳,这是执罚者希望看到的后果。

    可是他们没意识到,处罚并不是一剂万能药,处罚有它可怕的负效应。处罚至上,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是行为学上的X理论,认为人们是懒惰的、懈怠的,不抽鞭子不会往前跑,需要用纪律来约束。要知道,在安全面前,人们思想意识上都是好的,没有人想到我要出事故我一定要受伤害,要真这样,那就是神经病了。所以,安全管理不应该是只抽鞭子,应该采取措施提醒和要求相应责任人做好防范。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是对等的身份,不应该有强权。做错了,该赔就赔,制度怎么规定怎么执行,不能想怎么罚就怎么罚。何况,现在还有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受到不合理的处罚,你很可能就会把所需要的人赶走了。留下来工作的,也会有很大的压力和挫折感,并不利于平稳操作安全生产。

    吉林石化2005年底的那次爆炸,是个设备问题。设备有问题,为什么在检修时没有发现,或者说,发现了为什么没有能够维修整改好?我看到有一份报道说,没有检修好是因为检修时间不够,于是压缩了检修的时间。按说,停工检修的周期是有明确限定的,可实际上,按时检修者却远未照章执行,但是,各个单位向石化公司报的材料上都说检修合格,检修任务完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处罚措施不合理。公司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检修任务,即使事实上不可能,员工也不敢轻易提出,否则,只能说明不是计划欠周详,而是你的工作能力有问题,要受到处罚甚至严厉的处罚,比如下岗。员工为了保住饭碗,自然将没有完成的检修也变成完成了,这就为后来的事故埋下了伏笔。

    可见,安全管理中单纯依靠处罚,会留下很多的事故隐患。

    现在,我们好好探讨一下处罚的问题。处罚要有效果,让人服气,首先要明白,谁在确定处罚标准。这就是说,处罚要有权威性。企业确定处罚,作为制度性的安排,就像国家制定法律一样,也要有专门的立法机构。企业在安全管理时,也不能随便哪个部门哪个人说一句话写一纸条就作为处罚的制度来源。如果是国有企业,管委会通过之后,要经过职代会,职代会说行才能算数。上市公司、私营企业中,要制定处罚制度,也要由经理层提出并经过董事会的批准,并且还要征询一下员工的意见。

    处罚的程序、权限也有讲究。法律审案子讲究两审终身制、三审终审制。些轻微的处罚可以由基层部门执行,比较严重的处罚由上级部门执行,最为严重的处罚,执行层只能根据权限提出请求,由企业最高当局相当于最高法院审核批准,才能最后确定处罚。决定作出后,应该给被处罚人说话的机会,允许申辩,如果申辩的有道理,可以复议。这样从程序上保证不出冤案。

    还有,我们既然知道处罚对士气和平稳生产容易带来不利影响,不能轻易处罚,就应该考虑有没有同样效果的替代办法。

    司机违反交通规则后,国外替代罚款的处罚手段五花八门。在巴西圣保罗,司机犯规,就会被罚回炉深造,重新学习,不过可不是送驾校学习,而是被送去幼儿园上学,驾驶儿童玩具汽车,在孩子们的嘲笑中思过。印度尼西亚的办法是剃光头。如果违章,小心项上人头的黑发。美国的办法是让违规者去当护士,专门护理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的人。看着前辈已经缺胳膊少腿,兄弟,还敢吗?

    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应该想到,处罚是最后的一招,是不得已才走的一步。运用处罚有一个原则:能用其他管理方式代替的就不处罚,能用赔偿经济损失的办法解决问题就不要罚款,能扣奖金浮动部分达到效果的就不要动基本工资固定部分,能让他自动离开岗位走人的就不要给他留下被开除的伤痕。我这样说,只是针对制定制度需要掌握的指导思想。制度一旦已经制定出来,就要丁是丁,卯是卯,一点都不能含糊,必须按制度执行。千万不要等到出了事故执行制度时狡辩:人家《第一管理》的书中有那么个原则,你就高抬贵手,手下留情吧。那我可不认账。

    最后,我要说处罚问题实际上是企业文化问题。处罚只是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处罚,教育当事人和广大员工遵章守纪,不出事故。要在企业里培育处罚的制度环境,就像烧炉子一样,遵循警告性原则,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诫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处罚,就像炉火通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会灼伤人;遵循确实性原则,只要触犯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处罚,就像你如果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遵循即时性原则,处罚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不搞秋后算账,因为在碰到热炉的同时就立即会被灼伤,而不是在以后某个时间;遵循公平性原则,处罚对每个人都是一样,不管是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概无例外。按照热炉法则处罚,制度的魅力才能体现出来。

    检验处罚的标准,仍然是文化。合理的处罚,能够得到被处罚人的认可,得到其他员工公平性的认可,得到企业文化规范的认可,处罚才有效果。

最危险的地方凭什么最安全

    谁想在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居住?谁想和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炸弹终日相伴?恐怕没有几个人想去尝试,太危险。

    当然,人们可以躲开火山口,但军队打仗、矿山施工却离不开炸药。无论炸药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多么密切,也可以想象出生产炸药是安全风险相当大的工作。靠生产炸药起家的杜邦公司,现在是世界上著名的安全生产典型。刚开始,他们也经历过爆炸,有过死亡,有过巨大的财产损失。创始人老板杜邦于是决定,把家安在生产炸药的厂区。工作的时候是和危险打交道,工作之余,吃饭、睡觉也都没离开炸药的危险区。按照中国人的话说:杜邦不是找死吗?不,他也想活着。他是在给自己增加压力,白天、夜晚,工作、生活,都在危险区,才能逼迫自己辨识危害,控制风险。他的这种直面危险解决问题的精神,带动了整个企业员工安全工作的态度,已经从个人的一种努力上升为企业的精神动力。

    我大学毕业后曾经有段时间在河南油田水电厂工作。去的时候,我就听说过雷公电母,电力企业安全的风险很大,电老虎吃人不眨眼。企业也曾经出现过电老虎伤人的事件。可现在这家企业的情形大不一样了。安全是厂里天天讲的话题,党政工团都在做安全工作,黑板报、文艺演出、厂里的网页,安全总是最显眼的主题。全厂还有个安全文化的造星运动,谁安全工作,认真仔细排查隐患,就会获得荣誉、受到尊重。所以,整个企业里,员工们学技术保安全蔚然成风,有人备课给工友们讲课,有人做安全防护技术的发明创造,还有人自己动手将安全操作知识编辑成册。

    我在电母身边工作时间比较长,对她的脾气也比较了解。但是,对雷公还是有些陌生。2006年,我参加安全大检查,到访我国中部和南方的石油石化企业,才知道什么是雷公企业。

    石化企业、炼油厂、化工厂,集中了有毒有害、易燃易爆这些要命的安全风险。进入厂区以后,你会发现到处都是骷髅头,到处都是防毒面具,到处都是防火防爆,视线所及,满眼都是各类安全标志,就像走进了地雷阵。你就会想,搞不好哪一脚踏错,的一声,就会发生不可收拾的局面。

    记不清是哪部电影的一句台词,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样的情节大概是,我方和敌方斗智斗勇,我军的侦察员或者地下党员,打进敌人内部,往往进入了敌人的心脏部位。电影放到一多半,观众才的一声,原来对方将领的秘书、副官就是我们的地下党员。还有的电影表现的是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电影的主角是个好人,已经回到了驻地,周围都是人民群众,可他的身边暗藏了敌人的特务奸细,随时准备干掉我们主人公的性命。

    在企业里,最危险的地方要变成最安全的地方,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处在雷区,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中石化的安全生产工作还能够保持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先进地位,成为中国企业安全的标志,靠的是什么?按照中石化高层人士的说法,受益于10个方面——

    一是大局观念,保安全就是保政治,保安全就是保稳定,保安全就是保大局

    二是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

    三是安全管理的治本之策,重三基,查三违,反三个主义。重三基是重视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和基本功训练;查三违是查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反三个主义是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好人主义。

    四是一岗一责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很明确。

    五是安全监督,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监督管理。

    六是到位的安全检查,严之又严,吹毛求疵,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七是对生产经营状况的安全风险和隐患的识别,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链长面多,连续作业

    八是强化自身的约束机制,包括完善制度,练好功夫,打好基础,落实问责,还有乱世当用重典治,重病须靠猛药医

    九是下功夫治理隐患,讲究见大风于青萍之末,扼隐患于未然之时,采取总部监督、分级管理、企业负责,用四定作保障:定整改方案,定资金来源,定项目负责人,定整改期限。

    十是对待事故的调查处理有科学的态度。中石化认为任何事故的发生都应归咎为管理上的失误。事故原因要水落石出,吸取教训要刻骨铭心,事故处理要痛之切肤,事故整改要举一反三。

    中石化的治本之法,可以归结成两个字——“文化;如果用四个字表达,就是安全文化

    实际上,安全文化这个词从国际上来说,也是诞生于最危险的地方。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出现事故以后,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评审会。在这个会上,不仅是在谈保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而且提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也是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带有革命性的词汇——“安全文化。两年以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把安全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原则,要求所有的核电厂、所有与核电有关的领域都要进行贯彻。随后,美国宇航局在安全管理中让安全文化飞上了太空,也促使安全文化成为国际安全管理的潮流。

    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包括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五要素的安全管理治本之策,把安全文化作为五要素之首,摆到了中国所有企业家的面前。

安全文化就是金钟罩、铁布衫

    现在的企业界,对安全文化有着很多误解。有不少企业打着安全文化的旗号,说的做的却驴唇不对马嘴,就像一个文化人,看上去很有文化,尽干些没素质的事。常见的有这么两种类型:

    一种是说以人为本。哪一家企业的安全文化不是以人为本,可是好经念歪了,在有的企业那里变成了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也没有大错,但他把这个字做足了,变成了一团和气,组织氛围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在安全管理上也推行民主评议,安全干部在留任、升迁、降职时,不是看安全业绩,而是凭评议的票数,这是很多企业的普遍做法。结果,出现事故无关紧要,得罪了人丢了票可不是好玩的,丢了票也就等于丢了乌纱帽。

    还有一种片面理解安全管理——就知道严厉,没有人情味,人文关怀缺失。一个人出事故一个班组受株连,一个岗位出事故,前后左右的兄弟统统下岗。这样做就会出现如下局面:上级夜间查岗时,值班人员轮流睡觉、轮流放哨,大家想的不是生产,而是如何对付检查人员。这说明,严厉管理的结果,往往会掩盖问题,并没有真正消除隐患,并不是本质安全。

    什么样的安全管理是安全文化?任何企业都已经有安全文化,只是表现的强弱不同,强弱区别的标准,就在于大多数员工的安全意识是不是在一个频率形成共振。安全文化,是一种企业组织和人群对安全的追求、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被大多数人接受,形成组织氛围的东西。

    属于安全文化的内容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也有制度范畴和行为范畴。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包了一层又一层的盒子,最外面一层是表层文化,是显而易见的安全标志、口号、宣传品;揭开这一层,第二层属于制度文化,是企业发布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规程、工作指引等文件化的材料;剥开第三层,进入深层,是行为文化,是每个岗位人员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并且是带有群体特色的行为方式;最里面的核心层是观念,是在员工中形成的安全共识,是企业安全目标和各项规程在员工心目当中的认识、认可程度。

    下面几种现象可以强化对安全文化的认识。

    蜜蜂飞行的路线是一个圈儿一个圈儿地迂回前进,苍蝇的飞行是打对钩直线式的直来直去。有人把几只苍蝇和几只蜜蜂关在一个大玻璃箱子里。时间长了,发现它们的行为方式相互感染,蜜蜂画得不那么圆了,变成椭圆,向苍蝇的直线靠拢;苍蝇打的对钩也不太直了,变成弧线,在向蜜蜂学习。

    我们还知道有关夫妻相的说法。夫妻俩生活时间长了,生活方式、吃饭的口味儿、说话的方式、一颦一笑都在接近,面部表情甚至面相都在接近,让人们一看就知道是一对夫妻。

    有位业务员自豪地讲他有一个本事,走进任何一家公司办公楼,10分钟之内,就知道这家公司员工的精神状态、企业的发展前途。松下幸之助也说过:我只要走进一家公司7秒钟,就能感受到这个公司的业绩如何。

    这些事例说明了的存在,就像磁场一样,是一个文化场。

    知道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一个场,是一个系统,我们在建设和培育安全文化的时候,就不能够简单从事,要采取系统工程的办法。

    先是要诊断,了解企业现成的安全文化是一个什么状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以发问卷,可以到员工中去访谈,可以看材料分析,可以现场观察,并且要考虑企业的内外环境,准确号脉,才能对症下药。诊断结果出来以后,要对安全文化的建设有个全面的规划。要确定企业的安全目标、安全追求、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发动员工参与讨论,形成完整的大多数员工认同的安全文化体系。

    安全文化,重在建设。导入整个安全文化体系,领导要做好示范作用。我们说下头看上头,群众看领导,这个领导包括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安全管理干部。把安全管理体系作为剧本,迅速进入角色,将安全文化体现在领导的讲话和行为上。在员工中推广安全文化,还要寻找、发现、树立,并且是大树特树企业安全英雄、标兵模范,给安全文化在员工中间找到载体,使员工在学习理解安全文化时有一面镜子,能够看清自己的努力方向。

    文化不是宗教,但是文化也需要一定的程式,要用仪式和套路来运作安全文化。给员工发放安全宣传品,组织安全文艺活动,召开安全故事会,让员工讲身边事等等,开展安全文化活动,形成安全文化的气氛。安全文化还需要强制灌输,可以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企业内的所有宣传资源进行灌输,还可以办培训班,组织考试,让员工理解、记忆、消化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固化在岗位上,要不断地强化安全文化,经常用员工行为来检验安全文化,再用安全文化来引导员工安全行为。

    建设安全文化,就是要对安全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地把握,就需要处理好以人为本严厉执行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我们各个企业建设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基础。任何企业都必须首先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人是最宝贵的,人是第一位的,人的安全是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但我们不能说,考虑人的安全就不考虑物的损失,我们首先要强调保证人的安全,其次才是物。在员工中无论采取什么操作方式行为模式,都不能伤害到自身和他人。

    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一大特性,就在于它是执行文化。安全的操作规程要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上级部门的安全指令要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要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强调执行,不是超出制度本身的严厉和加码,而是要有人情味儿,无情管理,有情操作,实现以人为本严格执行的完美统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4-4-18 08:14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