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23|回复: 7

管理是艺术,不是压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8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贴】管理是艺术,不是压迫
管理是艺术,不是压迫

曾经看过一个古训: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三军怒将起来,可以外抗强虏,内杀己帅,血性之至,若加以利用,则使敌国伤俘遍野,订城下之盟;若管制不善,激起兵变,则为巨祸,士卒片刻即成盗匪,杀官掠民,甚至破国散邦,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合理用人,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一个公司便是一座兵营,气可鼓,不可泄。

何谓你们?何谓我们?曾经看过一篇管理学的论文,那里面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中国企业有个不良风气,叫做“人人相轻”,做销售的看不起作服务的,做市场的看不起作销售的,做技术的看不起作市场的,上级看不起下级,下级看不起基层,基层看不起上级,环环相扣,报应循环。经常会听见一种说法:“你们技术部”“他们市场部”“我们董事会”,文章里把这种说法叫做——废话加屁话。一个公司,一个团体,何谓你们?何谓我们?你们是谁?我们又是谁?难道不代表这一个团体么?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称呼出来呢?因为中国人天性中就有种“相轻”的心态,自然而然的认为自己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最不得了,谁也瞧不起,在这种心态下自然出现了概念上的团体分化,把意识中认为和自己在一派的,或者有资格在一派的,列为“我们”,除此之外,就是他们和你们了。

人人相轻,是中国企业最大的劣根性之一,正因如此,“面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可悲的是,如果这种概念形成在企业领导人的头脑中,则团队管理必然会出现极大的形势分化,这种形势分化会将管理层与基层刻意的对立起来,从而使整个企业的员工队伍出现不稳,管理层由于无法统一员工的认识,而侧重于管理上的“压制”一面,甚至是“高压”,导致企业员工阵营如行云流水,更迭不断,由此产生的更可怕的后果就是:人才无法聚拢,导致企业长期无法更换经营意识。在市场变幻莫测的今天,这十分令人担忧。

那么如何管理?有一个概念我认为十分应当引起注意——管理是艺术,不是压迫。

上面说过,一个企业便是一座兵营,气可鼓,不可泄。

在战争中,如果一方处于战争的优势中,则一味严厉治军的方法会有一时之效,因为严厉的管理会使人产生恐惧的心态,被逼上阵,前进也是死,后退也是死,在这种恐惧心态下,士兵们会爆发出一时的力量,这种力量也许会击垮敌军。但这是一时之法,决不是一世良方。

如果一方处于战争的劣势中,则一味的严厉,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激起兵变。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比心,本来存活的希望已经不大,还要拼命的督军上阵,这不是拿人命不当人命么?不如杀了指挥官,投降过去,可能还有条活路!可见,一味严厉的治军方法,不是法宝,不能用于万处。

纵观历史,战斗力十分强大的部队,其长官和士兵一定是同甘共苦的,比如,岳家军、杨家将、袁崇焕的宁远军、陈庆之的白袍军等,这些军队的指挥官除了严格治军之外,还急士卒之所急,想士卒之所想,他们亲自为士兵们端汤喂药,向其家中送钱米,使手下兵将感激涕零,临战时无不以一当十,视死如归。在管理上,这叫做人性化带来的力量。

谁都不是天生的战士,要成长为战士,必须要让他上阵去杀,去闯,去流血,但是身为将领,应该指出士卒在战场上的不足,言传身教,一方面结合士卒的经验,去提高他的本领,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士卒的感受,要肯定他的勇气和技能,要关心他的生活和需求,这样才能让一个士卒迅速的、自愿的、积极的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领。

反之,如果一个士兵百战而还,血流盈袍,当将官的却首先大骂他枪法不精,跑动太慢,这对于一个刚下战场的士卒而言,会是多么失望和痛苦,下次上阵的时候,他还会卖命么?不讲求人性化管理,一味的严厉压制他人的情绪,只强调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样的指挥官,他的将校能服气么?一支上下不服的队伍,能常打胜仗么?能打顺利的仗么?

企业和军队不同,因为军人天生就是去赴汤蹈火,横死沙场的,所谓“古来征战几人回”就是这个道理,死亡是他们的归宿,军人不能拒绝这种归宿,否则他就是一个耻辱的逃兵。

可企业呢?企业是人才构成的,他们的目标决不是去死,也不是去拼命,而是双赢,当然,首先是自己赢,然后是企业赢,否则那些人才何必会斤斤计较于自己的工资?这是人之常情,人之天性,任何强行否定这个天性的企业领导者,他们的员工队伍一定是不稳定的,或者是效率不高的。

因为让一个员工抛弃自己的利益,而去为企业的利益服务,这是违背“物质第一”的自然规律的,因此要想让员工长期做到这些,只有一个办法——严厉监控,而长期的严厉监控,必然会让员工怨声载道,由此又产生出一个负面的管理方法——严厉压制,双管齐下,殃及池鱼,万马齐喑之下,有个性、有经验的人才必然会感到环境的压抑,而纷纷离开,留下的一定是俯首帖耳之辈,此时,企业中再没有其他的声音,领导者的个性就是企业的个性,领导者的意志就是企业的意志,一旦领导者有了失误,企业就有了失误,而此时反悔,往往是积弊已深,回天无力。

企业管理者一味的苛刻,会导致“指责文化”的出现,而指责文化恰恰是大多数老国企和民营企业的失败之路,前车之鉴,怎可视而不见?干多错多,干少错少,不干不错,员工整体积极性下降,只管自己,不管他人和企业的死活,每月工资照拿,企业存亡不顾,这样的团队最终一定会导致企业的覆亡,一定,到那时,领导者却说企业无人才,岂不是可笑么?

雏鹰飞不起,农夫便要将其扔下山崖,如果它仍旧飞不起,必死无疑。

那么如果雏鹰死了,农夫是不是再去搞一只雏鹰回来?如果再飞不起呢?还扔下崖去?再摔死呢?再去搞一只?何时算完?

逻辑学表明,一只从来没飞过的雏鹰,没有任何理由,由于被扔下崖就突然学会了飞行,荒唐!问题不在于雏鹰是否会突然飞起,而在于农夫本身就不会飞行!

一个不会飞行的农夫,却想让雏鹰学会飞行,他的方法自然会出现两种倾向——黔驴技穷、南辕北辙,所以简单粗暴的将鹰摔下悬崖,也就不奇怪了。

再者,就算这只鹰忽然间灵感大现,学会了飞行,但是面对着这个把“飞行”看得比它的命还重要的农夫,它还会飞回去么?

同样,一个把工作看得比员工的生活还重要的管理者,即使在威逼之下使员工就范,甚至“长本领”,那么翅膀硬了的员工,已非昔日吴下阿蒙的员工,会选择继续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么?

更可笑的是,当农夫屡次明目张胆的告诉雏鹰,为了飞行,你必须得冒被摔死的危险,你必须做好放弃生命的心理准备时,我想这只雏鹰已经不知道在心里骂了农夫多少次,更不要说死心塌地的去学飞行了。

人不以史为鉴,不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那么就是一个“有文化的粗人”,往往比“没文化的粗人”更可恶,犯的错误更大,更不可理喻。

历史上有过这么一件事,隋末,隋臣王世充篡权,控制了洛阳,当时有精兵二十万,良将众多,王世充称王之后,便到民间现场访谈,以示“关心疾苦”,但不到一个月,便“不厌其烦”,动辄大发脾气,后来干脆把现场访谈取消了,老百姓对此颇有微词。

王世充暗地里秘访大臣,特别注意流言蜚语,猜忌心十分重,对人忽冷忽热,早晚不同,且刻薄寡恩,臣下犯事则重罚,有功则不赏,相比同时代的唐王李世民而言,心胸十分狭窄。不久,大将程咬金、秦叔宝等纷纷离去,投靠唐军,结果李世民平洛阳时,王世充几无能战之将,终于投降授首。

对于王世充的性格,程咬金有一句话说得十分贴切:“此老巫妪也!”被手下将领说成是巫婆,可见其人格魅力之“巨”,巫婆当然战不赢将军,被历史淘汰也是必然的了。

古时造父为周穆王寻得八骏,天天放牧在草原上,日日梳洗,上等草料喂着,待遇很好,马儿的体力都很充沛,因此当徐偃王造反时,造父赶车,八骏拉着周天子一日一夜便赶回镐京,大败叛军。八骏的效率很高,虽然它们的体力都很好,但是没有一个驾车御马技能娴熟的造父,恐怕也不能那么快赶回京都。同样,一个企业的员工就是骏马,领导者就是造父,企业就是马车,如果马儿不出力,或者用力的方向不同,车子自然走得慢。而赶车的造父,如果不懂得马的习性,不知道马为什么不跑,不了解管理马匹的指令,只会一味的鞭打猛抽,那么骏马久了也会变成劣马,特别是造父如果不相信马的脚力,甚至责骂马跑得步伐不对,更有甚者竟然想用自己的人腿教马儿如何跑步,可想而知马的步伐会怎样,结果会怎样,车子不翻已经万幸,还谈什么“有效率”呢?

对于只会生存不会跑步的马儿,它永远叫声最大,跑起来呼声最强,即使造父们的鞭子打错了,它们也会大声呼喝着表示配合,因为它们太知道造父对它们的重要性了。

哀号不是办法,忍受不是归宿,打工的目的是生活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决不是去忍受生活。企业是船,员工是桨,领导是帆,决策和管理是风向,帆永远不能代替桨,以帆代桨的船遇到礁石时,永远都不知道如何安全靠岸。你们、我们,其实全是船员。

发表于 2012-7-22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非常到位
发表于 2012-7-22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心里去了!
发表于 2012-7-23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收藏了
发表于 2012-7-23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
发表于 2012-7-29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发表于 2012-7-29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2-7-30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riverkoo


    说的很到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4-4-18 18:34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