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1概术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有限空间分为三类:①密闭设备:如贮罐、反应塔、冷藏箱、压力容器、锅炉等;②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暗沟、隧道、涵洞、地坑、污水池(井)等;③地上有限空间:如发酵池、垃圾站、温室、水箱等。 2管理 有限空间作业审核、审批制度,有限空间作业在作业前要有专门的施工方案、专门的施工作业票和相应的应急预案。 3内容 3.1有限空间的安全操作规程如下: 3.1.1有限空间作业前,必须严格执行“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根据施工现场有限空间作业实际情况,对有限空间内部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在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施工单位应对作业场所中危害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时检测。 3.1.2对随时可能产生有害气体或进行内防腐处理的有限空间作业时,每隔30分钟必须进行分析,如有一项不合格以及出现其他情况异常,应立即停止作业并撤离作业人员;现场经处理并经检测符合要求后,重新进行审批,方可继续作业。 3.1.3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处于安全环境,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工作业。 3.1.4检测指标应当包括氧气浓度、易燃易爆物质浓度值、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值等。。 3.1.5有限空间作业危害因素检测可由施工单位自行检测,检测时应认真填写《特殊部位气体检测记录》,相关人员签字; 3.1.6 根据检测结果,施工单位现场技术负责人组织对作业环境危害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预防、消除和控制危害的措施,确保作业期间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3.1.7有限空间作业的施工单位应在有限空间入口处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告知存在的危害因素和防控措施。 3.1.8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可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险,保持空气流通,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 3.1.9当有限空间作业可能存在可燃性气体或爆炸性粉尘时,施工单位应严格按上述要求进行“检测”和“通风”,并制定预防、消除和控制危害的措施。同时所用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作业人员应使用防爆工具,配备可燃气体报警仪器等。 3.1.10呼吸防护用品的选用符合要求的隔离式呼吸器。 3.1.11进入密闭空间作业时,应当至少有两人同行和工作。若空间只能容一人作业时,监护人应随时与正在作业的人取得联系,作预防性防护。 3.1.12有限空间作业时,如作业面狭小,操作人员必须系安全绳。 国家案件总局《有限空间安全作业务条规定》 一、必须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严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二、必须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严禁通风、检测不合格作业。 三、必须配备个人防中毒窒息等防护装备,设置安全警示标识,严禁无防护监护措施作业。 四、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严禁教育培训不合格上岗作业。 五、必须制定应急措施,现场配备应急装备,严禁盲目施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