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引用自安全论坛。最后是本人针对公司自身绩效考核设置合理性而加的。
公司历来把安全生产视为关系生存的头等大事,去年11月组建安全环保部,岁末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最近又明确了安全生产管理负责人,可谓“一步一个脚印”。现在,安全管理队伍初见雏形,也许我们应该共同探讨一下安全人员的职能。
出现专门从事安全职业的人才队伍,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我国直到1997年7月,才确立了安全工程师职称。不仅如此,在国家的职业大典中单列,成为一种独立职业。从此,安全职业人员开始在我国被理解为专业人士。
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安全职业在企业中作为新兴的独立专业岗位,其职能仍然经历了富有意义的争论,“生产人员能取代安全员”、“安全员负责做到安全”就是较为常见的两种观点。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他们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作用,没有对其准确定位,以致企业安全人员工作职责不明,甚至两种矛盾的观点在同一个企业都有市场,交叉影响,工作很难开展,企业安全状况没有根本性好转。久而久之,人们似乎只能“从实际出发”,认为安全员可有可无,生产人员可以取代之。或者配备了安全职业人员,也被摒除在“技术领域”以外,回归到“现场安全员”的定位,仅仅负责直接作业管理、劳动保护和“跑、冒、滴、漏”等“肉眼可见”的隐患督查。
2002年11月《安全生产法》的实施是统一认识的重要标志。它规定高危行业和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终结了“生产人员能取代安全员”的观点。我们公司是精细化工企业,近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若干事故也早已充分证明了安全专业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这部安全生产领域的基本法同样也重申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即“各有关专职机构,都应该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的要求负责”,“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等等。
现在,需要进一步细致思考的是安全员应该“负责做到安全吗”?安全人员的价值究竟又应该体现在何处?
以前,在美国和英国,他们的“安全职业”在实现安全的过程中,是安全的“守法式”的“直接实施者”,负责组织实施安全、直接掌握实施状况,负责全面做到安全。我们把这叫做“系统安全型”工作模式。系统安全人才的培养是以生产理论知识为主体,以安全知识为客体的“拼盘式”知识体系,随处可见“××安全知识”的框架。这个“××”,可以是“建筑”、“机械”、“设备”、“材料”、“电气”、“仪表”、“核电”、“军工”、“航天”、“冶金”、“石油”、“化工”、“计算机”、“公共管理”、“工业心理”……很是有点天花乱坠的意味。甚至有人戏称,“安全工程无理论”!
这种工作模式给安全工程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本科教育阶段甚至于至少要学习普通专业两倍的知识总量。一些优秀的安全工程人员即使到企业工作以后,仍然不得不保持每日勤奋学习的习惯。如果学历稍微低一点,学制短一点,那么根本不可能啃下这个拼盘式“蛋糕”了。在美国和英国,财大气粗的甚至采用双学士学位来培养系统安全型人才,也就是在“××专业”的基础上再学习两年安全知识(或者反过来),但是即使是他们,适应科技创新的速度也很艰难——试问,安全工程人员怎能比生产工程师更熟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呢?
系统安全人员总是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安全,并亲自解决生产中各个环节的安全问题,并且总是觉得自己掌握的生产技术知识不够,对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结构了解不够深、不够多;不知道与生产人员配合解决生产安全问题,总想自己“包打天下”,实际又做不到;处理安全问题时常常是就事论事,甚至习惯于、沉溺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很少做事故的预防性工作,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安全的全局。尽管工作兢兢业业,但是安全生产的局面很难打开,笔者的一些师兄往往就是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而转行。
“系统安全型”工作模式既然要求安全员具体组织实施安全,就迫切要求关口前移,火线配置。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安全台帐、安全维护……全部是安全员一手操办。每个车间都要有安全员,甚至还很不够:班组那么多,还要三班倒!安全员却只有一个,毕竟不是千手观音,每天上班8小时总还是有2/3的盲区。安全员队伍不可避免的存在无限膨胀的趋势,甚至还要求最好都是本科学历以上,成本于是以倍数增长。这当然不可能实现!最后要么是安全部门人员严重不足,要么安全工作效率低下;其影响是,安全工作成了专职安全人员的一家之事,使“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落空。
总之,安全员具体组织实施安全,看似很实在,车间很放心,实际上受人力资源的影响,企业的安全水平总是存在一个高原区和瓶颈。
传统上,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普遍实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这些原则已经说明了“实施安全,人人有责”。安全人员在安全生产上不能包打天下,具体做到安全不是安全人员的工作职能,而是生产管理者和生产技术人员,以及全体员工的职责。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发挥生产工程师的作用,各个环节的生产安全问题必须由相应环节的生产技术人员去管,安全人员直接去管是管不到位也管不好。安全人员只有依靠生产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与配合才能达到工作目的。因此,安全人员与生产人员不能相互取代。只有安全人员履行好安全的“监督、检查、督促、指导、培训、教育、建议、咨询”的工作职能,生产管理者和生产技术人员负责做到安全,一线员工直接体现安全,企业的安全生产才有保障。
换个角度说,从现代组织行为学的观点看,一个企业只应有一套主要的、高效和成功的管理队伍,他们既负责生产计划、调度,也管理设备、安全和环保,是真正的“综合管理”。其他管理队伍,包括专职安全管理队伍,都是这只骨干力量的有益补充。
我们的安全员将“钉”在车间,以期在安全管理的初步阶段更利于和其他管理人员的沟通,调动全体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但是,安全不可能是安全员“盯”出来的!或者说,消防需要值班,但是安全并不是值班出来的。我们必须承认,公司保持了较好的安全业绩,与各级管理人员密切相关,特别是车间管理层付出了巨大努力,正是他们将诸多的隐患——无论是管理上的还是技术上的——直接消灭在萌芽阶段。例如禁烟,如果不是各级管理人员统一思想、高度重视,难道可以由一、两个安全员来控制全厂吗?
安全业绩的取得其实完全依赖于安全文化的整体建设。什么是文化?一个团体中每个人共同观点的集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每一个人对安全都将有些自己的看法;也许这个看法不完全正确,但是没有看法是不可能的。这些“看法”的合力引导着我们的安全生产。禁烟如此,其他问题也将如此。一个反面的教训是:去年连续多次发生了设备检维修过程中的手指轧伤事故,显然与有关人员的安全意识紧密联系。
好比一个打铁师傅,安全人员可以告诉他应该使用45#钢而不是高速钢,加热到800℃以上而不能超过1200℃,必须夹持端正,必须……但是锤头如何下去还是只能是操作人员亲手把握。倘若不重视安全,认为安全是安全部门的事情,安全制度是“条条框框”,那么就是在每个操作人员屁股后面安排一名安全员也是非常危险的。
由于以前安全管理的欠缺,老企业的历史上似乎总会有大把的血淋淋的事故告诫后来人。但是在我们公司,目前确实还存在一部分员工漠视甚至无视安全要求,《安全生产处罚条例》的颁布实行实在是迫于形势。就我个人内心而言——虽然在可见的将来,安全部门和我自己仍将严格执行这部条例——但是我真心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追求高度的员工自我管理是每个公司追求卓越的必然。就安全管理而言,“没有人愿意自己受伤”是一个朴素的真理。只有强调员工安全的自我管理才可能实现“零违章”。或者说,管理阴影的消除与其说依赖各级管理人员,不如说只能依赖员工自身。
安全人员需要做的是培养安全观的传播人,从而传播安全观,让每一个人体悟到自身的安全需求,并且理解安全措施的原因和后果。
安全生产的“三驾马车”,技术、管理以及教育,无论从哪方面说,安全工程都应该是安全系统工程,即以安全为主体,以系统为客体的工作模式。如果说系统安全工程是工业工程,那么安全系统工程是管理工程;如果说系统安全工程是直接实施安全,那么安全系统工程就是间接实现安全;如果说系统安全工程是安全人员个人能力的体现,那么安全系统工程就是“全员参与”的群防群治。
我们希望强调:安全不光是安全部门的工作,而是全体职员,包括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的责任。安全部门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去指导、监督和考核各运作部门的安全工作,去推动安全文化氛围的建设,去帮助别的部门解决安全难题等等;安全部门相当于一个顾问的角色。安全培训、安全检查等多项具体的安全工作内容不是归到安全部门,最优选择是归到从相关的各运行部门挑选的员工、部门或跨部门小组,安全部门的责任是将这些人培训成为其负责领域的兼职安全专家。这可以说是组织安全大检查这类活动的深意吧!
公司为各个部门委派“安全协管员”,能否取得成效,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家对于安全人员职责和任务的认识。必须坦言,这种认识在短期内必然在局部上存在分歧。分歧当然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方面,甚至有人幽默的说:“安全工作就是挑毛病的”。不过我确实认为,安全工作是解决问题的,实践是检验真理、认证分歧的唯一标准,认知性冲突而非情感性冲突对于工作改善反而更有裨益。既然“全员参与”已经是共识,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些讨论,毕竟问题的解决意味着我们的共同进步,而安全人员的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直接关系公司安全生产的前景。
|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5-5-17 21:38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