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1 目的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和作用。
5.1.2 编制依据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5.1.3 适用范围
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范围,以及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型、级别。
5.1.4 应急预案体系
说明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情况。
5.2 基本情况简要阐述危险化学品单位基本概况、危险源基本情况、周边环境状况及重要防护目标调查结果。
5.3 危险性分析主要阐述危险化学品单位存在的危险源及风险评价结果,以及可能发生事故的后果和波及范围。
5.4 组织机构和职责5.4.1 应急组织体系
明确应急组织形式、构成单位或人员,并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5.4.2 指挥机构及职责
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总指挥、副总指挥、各成员单位及相应职责。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根据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
5.5 预防与预警5.5.1 危险源监控
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5.5.2 预警行动
明确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和方法。
5.6 信息报告和通报5.6.1 信息报告
明确24 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发布程序,确定现场报警方式,如电话、警报器等。
5.6.2 信息上报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
确定24 小时与相关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
5.6.3 通报
明确可能受影响的区域的通报方式、联络方式、内容及防护措施。
5.7 应急响应和救援措施5.7.1 分级响应机制
针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程度与影响范围、危险化学品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以及可以调动的应急资源,将危险化学品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指定不同响应级别的现场负责人。
5.7.2 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5.7.3 救援措施
5.7.3.1 人员紧急疏散与撤离
依据对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a) 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与方法;
b) 应急人员撤离事故现场的条件、方式;
c) 可能受影响区域的说明和最短响应时间;
d) 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地点,以及基本防护措施;
e) 临时安置场所。
5.7.3.2 危险区的隔离
依据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确定以下内容:
a) 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
b) 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
c) 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d) 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道路交通管制或疏导办法。
5.7.3.3 抢险救援及事态控制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及事故类型,事故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需确定以下内容:
a) 应急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
b) 应急过程中生产环节所采用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
c) 明确危险化学品火灾扑灭的基本方案;
d) 明确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置的设施与措施及程序;
e) 明确事故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伴生/次生危害的消除措施;
f) 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
g) 明确应急人员的救援方式、方法及安全保护措施;
h) 明确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及物质保障供应程序。
5.7.3.4 受伤人员现场救护与医院救治
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特点、附近疾病控制与医疗救治机构的设置和处理能力,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置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可用的急救资源列表,如急救中心、医院、疾控中心、救护车和急救人员;
b) 抢救药品、医疗器械和消毒、解毒药品等的区域内和区域外的供给情况;
c) 事故现场伤检、救护基本程序;
d) 伤员转运及转运中的救治方案;
e) 针对化学品特性,确定伤员治疗方案;
f) 根据伤员的分类,明确不同类型伤员的医院救治机构。
5.7.3.5 现场监测
根据在事故时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类型和性质,配置必要的监测设备、器材和现场监测人员,需确定以下内容:
a) 明确现场监测方案;
b) 明确现场监测方法和标准;
c) 明确可能受影响区域的监测布点和频次;
d) 明确根据监测结果对现场环境污染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对危险化学品扩散范围进行预测的方法,适时调整监测方案;
e) 明确监测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
f) 明确监测仪器、防护器材、耗材、试剂等日常管理要求。
5.7.3.6 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明确现场保护、清洁净化等工作需要的设备工具和物资,事故后对现场中暴露的工作人员、应急行动人员和受污染设备的清洁净化方法和程序。包括:
a) 明确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b) 明确现场净化方式、方法;
c) 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d) 明确洗消后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
5.8 应急结束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结束。应急结束后,应明确:
a) 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
b) 明确应急终止的程序;
c) 明确应急状态终止后,继续进行跟踪事态监测和评估方案。
5.9 后期处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b) 事故现场清理及事故后果影响消除;
c) 应急过程评价;
d) 事故原因调查;
e) 事故应急总结报告的编制;
f)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修订;
g) 事故损失调查与责任认定;
h) 受灾人员的安置及损失赔偿;
i) 生产秩序恢复。
5.10 保障措施5.10.1 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的单位或人员的通信联系方式,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5.10.2 应急队伍保障
明确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
5.10.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明确应急救援需要使用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5.10.4 经费保障
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
5.10.5 其他保障
根据本单位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技术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
5.11 培训与演习5.11.1 培训
依据对本单位员工能力的评估结果,制定培训计划,应明确以下内容:
a)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培训内容和方法;
b)本单位员工危险化学品应急基本知识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c)应急指挥人员、运输司机、监测人员等特别培训内容和方法;
d)应急培训内容、方式、考核、记录表。
5.11.2 演习
应明确应急演习的内容、方式、范围、频次、组织、评估、总结等内容。
5.12 奖惩明确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奖励和处罚的条件和内容。
5.13 附则5.13.1 术语和定义
对应急预案涉及的一些术语进行定义。
5.13.2 应急预案备案
明确本应急预案的报备部门。
5.13.3 维护和更新
明确应急预案维护和更新的基本要求,定期进行评审,实现可持续改进。
5.13.4 制定与解释
明确应急预案负责制定与解释的部门。
5.13.5 应急预案实施
明确应急预案实施和生效的具体时间。
5.14 附件主要包括:
a) 信息接收、处理、上报等规范化格式文本;
b) 企业内部有关应急部门、机构或人员的多种联系方式;
c) 企业外部相关机构(政府有关部门、救援单位、专家、重要防护目标等)的联系方式;
d) 企业区位图、厂区平面布置图、周边重要防护目标分布图;
e) 企业危险化学品、危险源一览表、分布图;
f) 应急设施(备)、物质清单及布置图;
g) 企业内部及周边区域人员撤离路线、安置场地位置图;
h) 危险化学品运输(输送)路线图;
i) 危险化学品单位雨水、清净下水和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图;
j) 与本应急预案相关的或相衔接的应急预案名录;
k) 与相关应急救援部门签订的应急支援协议或备忘录;
l) 有关制度、程序、方案等;
m) 其他。
6 应急预案编制格式和要求 6.1 封面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编号、应急预案版本号、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应急预案名称、编制单位名称、颁布日期等内容。
6.2 批准页应急预案必须经发布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方可发布。
6.3 目次应急预案应设置目次,目次中所列的内容及次序如下:
——批准页;
——章的编号、标题;
——带有标题的条的编号、标题(需要时列出);
——附件,用序号表明其顺序。
6.4 印刷与装订采用A4版面印刷,活页装订。
|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5-5-17 08:56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