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返回首页 安全人

娇月含羞 https://bbs.anquan.com.cn/?518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三大定律”警示基层安全管理工作

已有 796 次阅读2006-5-24 21:23 |个人分类:安全需要三心二意

“三大定律”警示基层安全管理工作

 

  近两年来,频繁发生的“12.23重庆井喷”,“3.29京杭高速公路氯气泄露”,“4.15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吉化11.13苯泄露事件”等等安全事故,让人触目惊心。从这些事故原因中,我们不难看到钻井作业卸掉“防喷阀、危险化学品车辆押运员 “逃逸、化工厂职工现场“处置不当不安全状态(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是导致这些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我们安全管理人员在分析以上事故原因,吸取惨痛教训的同时,不能忽视事故发生的规律,并且应注重安全管理三大定律对基层安全管理和安全培训教育工作上的启示.

 

定律一:“墨菲定律---不能忽视小概率危险事件

 

在数理统计中,有一条重要的统计规律:假设某意外事件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发生的概率为pp>0),则在n次实验(活动)中至少有一次发生的概率为 

 

       pn1-(1pn  

 

由此可见,无论概率p多么小(即小概率事件),当n越来越大时,pn越来越接近1。从中可以看出,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观上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做法,或者存在着发生某种事故的可能性,不管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小,当重复去做这件事时,有某人按照错误的做法去做,事故总会在某一时刻发生。这就是墨菲定律即只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的。例如,在起重作业中,忽视起吊司索人员的信号;在维修带电设备时,忘记拉下电闸,进入受限密闭空间不带空气呼吸器等小概率事件,通过作业人员的努力,可以减少差错的发生,但不能杜绝这种差错的发生。墨菲定律带来如下启示:

 

1、 不能忽视小概率危险事件,实现 “零缺陷作业”。

 

由于小概率事件在一次作业活动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就给作业人员一种错误的理解,即在一次活动中不会发生。与事实相反,正是由于这种错觉,麻痹了人们的安全意识,加大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其结果是事故可能频繁发生。在作业活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细节,培养作业人员日常的安全习惯,不能“忽视小概率危险事件”,必须重视小概率危险事件对我们安全管理工作所带来的恶劣影响。要对基层全员开展危害辩识,进行风险评价,制定作业过程危险控制措施,实现 “零缺陷作业”

 

2、 不能忽视定律警示意义,安全管理需要“警钟 长鸣”

 

安全管理的目标是杜绝事故的发生,而事故是一种不经常发生和不希望有的意外的突发事件。这些意外的突发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一般比较小,就是人们所称的小概率事件。由于这些小概率事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发生,所以,往往被人们忽视,产生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这恰恰是事故发生的主观原因。墨菲定律告诫人们,安全意识时刻不能放松。要想保证安全,必须时时,事事、处处注意安全,安全管理“警钟 长鸣”。

 

定律二“破窗理论--不能忽视暗示性的纵容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根据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如果有人打坏了房屋的一扇窗户,打碎玻璃者未受到惩罚,破碎的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在这种情况下,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最终造成千窗百孔、积重难返局面。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总会有怀着侥幸心理的人去钻制度的空子,或者无意地破坏了制度,成为第一个打破玻璃者。 在建筑作业过程中,常常发现作业人员未带安全帽;在高空交叉作业中,这种违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你不带,没人说,没人管,这不暗示我也可以不带吗?”。这就是安全管理上暗示性的纵容,这“暗示性的纵容”,塑造了多少个 打破玻璃者。有多少块“玻璃”被打碎!“破窗理论带来如下启示:

 

1、不能忽视第一块“破玻璃”,必须及时修好“防微杜渐”

 

破窗理论提醒我们抓安全生产必须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既要及时修理第一块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又要给第一个打碎玻璃者以警示,以防范步其后尘者。

 

3、不能忽视事故苗头,必须“彻底消灭”

 

  破窗理论警示我们任何制度都有被破坏的可能,任何管理上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的祸端。因此必须持之以恒,堵塞各种可能造成事故的漏洞,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维护安全制度的权威性,不能让制度管理流于形式,绝不给任何威胁安全生产局面的人或行为以可乘之机。

 

3、不能忽视事故(事件)责任人的处理,必须“责任追究”

 

 作为管理者,如果缺乏捍卫制度的责任心,或者碍于人情世故对违规者放任自流,容忍了第一块玻璃被打碎,没有给违规者任何警戒惩罚,那么就会暗示周围的人打碎一块玻璃无关大局,纵容更多的人加入破窗者的行列,加剧车窗破坏的进度。这样再好的安全管理制度也会形同虚设,丝毫起不到警戒约束的作用,给企业的安全生产留下隐患。

 

4、不能忽视预防预警工作,必须 “防患于未然”

 

   细微处入手,从点滴上抓起,只有坚持小题大做和四不放过,做到违章必纠和执法必严,才能确保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得以落实。同时,对企业员工来说,要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摒弃侥幸心理,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把每一个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只有人人都不去打玻璃,人人都争做玻璃的守卫者,企业安全的这扇窗户才能更明亮更结实。

 

定律三“木桶定律---不能忽视团队协作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这是管理学上最知名的法则之一。“木桶定律”的三个推论:

 

   其一、只有桶壁的所有木板都是一样高,木桶才能盛满水。如果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装满。

 

   其二、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的越多,浪费越大

 

   其三、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的、也是唯一的途径。据说一个很了解木桶理论的人在修理自己的木桶,他将木桶的短板全部换成长板,装满水后却发现桶中的水位正在不断地下降。经仔细查找后发现,原来是每块长板间存在很多缝隙,水就从这些缝隙中慢慢流走。

 

木桶定律带来如下启示:

 

1、在基层安全管理中,要连续地进行危害识别,不断地识别出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及时地予以修补,通过风险控制达到安全状态。危害识别必须持之以恒。

 

2、安全管理象一个完整的木桶,需要各个部门协作配合、齐抓共管。如果协作配合不好,就象木桶中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缝隙一样,满桶的水还会漏走。

 

3、我们在补齐了短板之后,旧的问题解决了,但新的隐患还会产生。所以危害识别必须动态连贯,才能保证管理的持续改进。

 

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思想、纪律、技能、设施等短木板小概率危险事件、“破玻璃”现象,虽然只表现在个别人、个别时间和个别地方,且带有偶然性,但它们的存在如同定时炸弹随时威胁着职工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安全工作水平。对这样的安全生产的短木板 “破玻璃”能修补的要立即修补,不能修补的必须果断更新。只有如此,才会促使短木板变长,“破玻璃”变亮,使安全生产的木桶的存水量达到最大值,安全生产“玻璃”越擦越亮。

 

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就不能忽视安全管理薄弱的地方。一次不经意的违章,钻井作业卸掉“防喷阀、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危险化学品车辆“带病行驶”等一个个小小的隐患,都是酿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罪魁祸首。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安全生产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无小事的理念,注重安全三大定律对基层安全管理工作的警示作用,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短木板、“破玻璃”“小概率危险事件”的补短上,注重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注重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从点滴工作入手,从小事做起,抓大不放小,抓小以促大,堵塞安全生产工作漏洞,实现长效安全,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安全生产 “100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5-5-17 08:51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