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返回首页 安全人

wzs622 https://bbs.anquan.com.cn/?9617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48小时”工伤认定应回归立法本意(转)

热度 10已有 908 次阅读2015-3-7 17:15 | 工伤保险, 劳动部门, 人道主义, 司法部门,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9日电(记者甘泉、汪军)42岁北京医师昌克勤因突发疾病晕倒在手术室,经过一个月抢救,于日前遗憾离世。然而由于抢救时间超过了48小时,昌克勤不能被认定为工伤,这引起网络巨大争议。

  人们质疑法条缺乏温度,但背后还有法律实践上的问题。面对48小时限制性设定,劳动部门和司法部门应更多从立法本意出发,在具体的执法、司法中体现立法的本意。

  工伤认定48小时时限,源自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其中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才能被认定视同工伤。正是这个规定,将抢救超过48小时的职工,划定在工伤之外。这一法条被认为是有悖人道主义。有网民直言:“如果我上班时不幸倒下,抢救时间请不要超过48小时”。

  然而回到立法本意,实际上体现了立法者对劳动者群体的保护精神。事实上,在很多国家“病”和“伤”适用不同法律规范,疾病不属于工伤保护的范围。《工伤保险条例》将“突发疾病”纳入工伤保护的范畴,虽然限定了一些条件,但这样的立法即使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立法相比,也是有所突破和超前的。48小时的规定性限制,是立法者为了避免将突发疾病无限制地扩大而作出的限制性规定。

  然而,由于因工和非因工死亡,家属所获补偿金额相差巨大,一些贫困家庭进退失据,甚至出现“单位拼命救死人,家属拼命埋活人”现象。2013年9月,农民工龚廷开的家属选择了坚持抢救,家属因此少获赔偿近40万元;而2012年11月,农民工尹广安的儿子则选择在最后时刻撤下呼吸机,让父亲“自然”死亡。目前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突破2亿人,这个基数下特殊案例很容易出现。坚硬的法条与柔软的人性碰撞,给社会留下伦理风险隐患,也让司法裁判的公信力受损。

  工伤认定的关键不应是时间,而是造成死亡的致害因素是什么。国外的一些做法是,虽然对工伤赔偿的认定往往比较严格,即必须与工作有关,但不在抢救时间长短上纠缠不清。只要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与工作时间或强度有一定的关联,则不论抢救的时间是多长,将其视同工伤都不违背立法本意。而我国工伤认定中过于纠结于抢救时间节点,未免扭曲了立法本意。

  法律的正确与有效适用永远是对执法和司法过程中人的考验。因此,在对48小时这一限制性规定作出修订完善之前,劳动部门和司法部门可以更多地从立法的本意去实践和适用法律,在执法、司法中给法条赋予温度,给逝者以慰藉,给生者以关怀


路过

雷人

握手
5

鲜花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c002 2015-3-9 08:22
很喜欢这句话:法律的正确与有效适用永远是对执法和司法过程中人的考验。
请知法者不要亵渎法律。
回复 nibomomo 2015-3-11 13:27
很好。
回复 fly135672 2015-3-12 09:59
规定48小时,是“一刀切”,本质就是懒政,缺乏科学论证和人文考虑
回复 0404zl 2015-3-14 15:32
立法的本意是好的,有时被执法者给歪曲了,最后不是有其他可以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两条结合起来不就成了
回复 kuaxili 2015-3-16 14:54
还有工伤认定的申报时间限制也很无语,很多普通就业者根本不懂这些,影响工伤认定和赔偿!
回复 kuaxili 2015-3-16 14:54
还有工伤认定的申报时间限制也很无语,很多普通就业者根本不懂这些,影响工伤认定和赔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5-5-18 16:28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