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2|回复: 8

转——《基于系统思维构筑安全系统》初步读后感及参考导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2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苦其心志”的阅读后,我终于读完了这本厚度不菲的著述译本。在大致浏览了本书的原著后,除少量错别字、漏字外,我认为该译本的翻译质量尚可。如果你认为阅读难度较高,那很正常,因为Nancy Leveson(原著作者)的大部分著作都有长句复合句居多这样的特性,加之本书主要内容为一套安全分析方法,固有难度高,所以即便翻译得“信、达、雅”,读者仍然会觉得晦涩无比。        前一段时间我观察到,很多安全自媒体(例如各式各样的公众号)都在推荐各式各样的安全书籍,有的甚至在搞什么读书会。然而我鲜有看见有自媒体推荐这本书。究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阅读难度高;二是作为一本介绍某一具体安全分析方法的著述,其涵盖内容似乎更加专业但狭窄。但是请问这两个理由成立吗?我认为并不成立:1.虽然我也承认本书阅读难度非常大,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男人(毕竟大多数安全从业者都是男性)逃避困难的理由,因为这并不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都是汉字,只要你想,迟早有一天你能读完。2.认为内容范围狭窄的说法,则更是毫无依据,一看就是没读过这本书的人说的话——通读全书后,要不是版权信息,我还以为是前两天刚刚写出来的呢,内容涵盖设计、运营和事故分析等多个阶段,其中事故案例的挑选和解析也都非常细腻和深刻,这些都是我们安全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得到的问题,具体内容我将在正文详述;同时,这本书原著《Engineering a safer world:Systems thinking applied to safety》的引用量达2600多,但是成书于2012年。在安全领域,十年时间2600多的引用量,已经是天花板级别的著作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本书有不少值得读者去了解的内容、阅读价值高。因此,以内容作为逃避的理由也是不成立的。       我这里从来不会罗列什么安全必读书籍。而我的这篇读后感兼导读的文章也只是写给那些有勇气挑战巅峰的同行。无能不是错,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找一些模棱两可但事实上并不成立的借口,则反映了烂泥扶不上墙的本质。题外话,如果身为读者的你被我说中存在这样的表现,同时你和我是同龄的男孩子,那么我建议你不要那么着急步入谈婚论嫁的阶段,因为真正优秀的女孩是不会喜欢一个懦弱又虚伪的男孩的。可能你们会有一段甜蜜的恋情,但是你们终归无法步入婚姻的殿堂。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你只能找一个不怎么样的女孩过日子,或者是走投无路下去和一群离异妇女、失足女孩和拜金女相亲。这样的人是不是就完全没救了?不。不断提升自己,战胜自己的恐惧,多读书、读好书,以提升自己的涵养。这是你突围自己人生困境的唯一出路。内容梳理       言归正传,这里先对本书的内容做一简单清晰的梳理。       如果单单看目录,你可能会觉得这本书结构混乱:总共四起事故案例,两个在靠前的部分,两个在末尾的附录,而有一则没有详细剖析的事故则是作为某一成功经验的背景来介绍的;无论是事故案例,还是技术应用场景,其涉及的领域有宇航、公共安全、军事等我们接触较少的行业,唯一详述的我们熟知的化工安全领域的事故案例,还是作为训练教材而虚构的......。怎么样,绝望吧?而且有一些事故案例中的关键细节会在下文中反复提及。也就是说,如果你忽略的内容越多,那么你放弃阅读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是,如果你去调查作者的背景,你会发现Leveson曾经的研究领域包括数学和计算机。所以逻辑混乱会是她的所作所为吗?当然不可能。那么如果回到本书的主题——一个基于STAMP事故致因模型的安全分析方法,我们就会发现,整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的。       依照该逻辑,不难发现:(1)本书开头部分,其实是在讲STAMP的产生背景,同时也是现实背景。(2)接下来的两起事故案例,则是使用该事故致因模型进行深度解析。但是鉴于此时还未正式介绍STAMP,所以这两起事故案例难度相对简单许多,其作用只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范例而已。(3)正式介绍STAMP事故致因模型及随之发展而来的分析技术,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同时我认为也是难度最高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基于STAMP模型而衍生出来的诸多安全分析技术,分别覆盖了系统设计、系统运营、事故调查三大阶段,然而同时拥有三大阶段丰富工作经验的读者却寥寥无几。事实上,关注本公众号的安全同行,多数只有运营这一部分的丰富工作经验,要知道重大及特大伤亡事故,你们中的大多数是没有资格去参加事故调查的。(4)当走过了最难熬的部分后,接下来则是大家一无所知但非常喜欢的安全文化的部分和一则实践案例。但是这仍然是一块不好啃的硬骨头:首先作者的立场、原则可能与你大相径庭,你未必会认同,更谈何理解;其次书中的实践案例——SUBSAFE程序,不得不承认,其复杂性与内涵远超大家熟知的杜邦安全管理十大理念,同时本书中描述SUBSAFE程序的这一节,其参考文献注释密度远低于其他章节,其中有不少参考文献其实是私人对话,——换句话说,不排除这一程序是高度保密的;最后,为什么我上面要说很多读者是对安全文化一无所知的呢?因为你们目前被灌输到大脑中的安全文化理念及其相关知识,很多都是没有经过专家质疑的,然而当你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时,不知道有多少读者可以悬崖勒马。(5)作者默认读者在读完正文后,已经熟练掌握了本书核心内容,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附录中的两起事故案例难度飙升。例如人造卫星事故中,其专业名词之多让人一头雾水;而在自来水中毒事故中,由于该事故本质是公共安全事故,而这一领域同样是大多数读者的认知空白,尤其是牵涉到Z策制定背后的利益考量时,读者们更是似懂非懂。因为在大多数同行看来,规则的制定只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由此造成的对他人的损失则可以尽量忽略:只要蒙蔽损失的不是自己、不是这一过程中有发言权的那一部分少数人,那么这一规则就可以顺利推行下去。让自己利益最大化、让别人去承担这一风险,当这一原则已经融入了你的生活与工作时,你自然看不懂这些真知灼见。精髓提炼       基础——想要看懂本书,必须要看懂文中的一个关于系统控制论的结构图,也就是有“反馈”“控制器”等元素的那个结构图。这是整本书的奠基石,而整个STAMP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模型之上的。       进阶——在看懂上述结构图后,经过作者数次提及、分析与应用后,正常来讲,读者会形成以此为基础的思维方式。这正是作者的目的,同时这也是作者的思维方式。有了这样的利器,读者方可在附录中的案例一往无前。而此前提及的关于陌生专有名词的困难便会一扫而空。       可能你会认为我在这里的表述不清,这很正常,因为思维方式本来就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存在。但是步骤我认为描述的比较清晰,按我说的去做,相信你一定会有所裨益。总结与杂谈       这本书还有一个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姊妹书——《SAFEWARE》,而后者目前还未有其中文译本,对国内读者来说的确存在客观上的语言障碍。但是这对于真正好学、追求真理的人来说是不存在的。不得不承认,作为一本综述性著作,《SAFEWARE》的可读性、思想性、实用性、科学性等各方面,在我所见过的所有安全相关著作中是无出其右的。如果不是一些滥竽充数的伪“专家”、伪“学者”出于自己歪理邪说得不到肯定的恐惧而想方设法排斥国外教材,《SAFEWARE》完全可以用作大学安全工程本科生数门学科的通用教材。至于语言,我想作为一名本科生,你可以诉诸没有好的英语学习方法而向他人求助,但是你不应该因为英语这一困难就选择放弃学习:这不是无能的表现,这是你在展现你懦弱的一面,你在逃避。       本书中很多思想、原则,其实都有借鉴《SAFEWARE》中的内容,但《SAFEWARE》的内容已超出本书范围,故不在此赘述。但这不得不说起本书另外一个方面:当你通读本书后,其实你最多只读懂了其中的一半。那么另一半去哪了?就在参考文献中。令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就是,无论《SAFEWARE》还是这本书,其参考文献系统之严谨,是非常值得国内每一位作者学习的。其实书中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就是我在学校写论文时校方要求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这样读者即可找到文中大部分观点、论据的准确出处。尽管一篇优秀的论文做好这点并不难,但是一本书一直都做得很好就很难坚持了,其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篇幅长短。反观国内无论是大学内的安全工程规划教材,还是供从业者使用的注安师等证书考试教材,其中多次提到海因里希法则,但是几乎没有哪本国内教材的参考文献中提及海因里希的《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然而该法则确实最初提出于该著作;加之很多教材根本就没有与参考文献相对应的角标,导致读者想要找到某一内容的出处,则必须通读参考文献中的所有文献。当你作为一名学生照做后,你会发现你所有的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到了他们的歪理邪说之中,你给了他们市场。为什么我认为他们的内容都是歪理邪说呢?当你发现编写这些教材的作者其在安全领域发表所有的文献合起来还没有这本书的2600高时、当你在工作中发现所学并不能解决问题时、当你与我就某一安全方面的问题展开争辩但我虐得你无地自容时,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可能你现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是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在我看来,“毒教材”,不仅出现在小学课堂,大学教育、成人教育,遍地都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思维其实是最重要的,而本书的思维方式也恰恰是作者想展现给读者的。例如在附录中的事故案例里,通过文中有限的简介,得知专有名词所指代的事物在整个事件中所代表的角色和地位,就已经足够了。在高质量的文献中,专有名词、专业术语永远不会成为主角。而我这里也不得不提醒一下读者:你去读这本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提高自己,所以不必担心会有一个滥竽充数的老师突然在卷子里考你一个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技术设备的专业术语。你唯一的老师就是你的心,你到底有没有懂只有你自己知道,对自己坦白一点。对于这本书来说,思想价值是最高的,所以请不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无关紧要的内容上面。       这是一本值得二刷的好书,如果想要掌握书中的内容,在看完后方参考文献所提及的同样大多数也是高引用量的文献后,回头再看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领悟。       而我这篇读后感则是在我读了第一遍以后写出来的,我承认,可能深度不高,还请读者海涵。毫不避讳地说,这本书中的许多内容其实我也不是很懂,所介绍的一系列分析方法,我只能做到看懂,离自己灵活运用还是差的远,依旧有许多内容我没办法将其与上下文相联系起来。在我二刷后,我还会再写一篇读后感作为这篇读后感的补充。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本文同样发表在“安全文化”板块中,上文是转载自笔者自己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安全思想杂家”,感兴趣的读者不妨移步至微信公众号关注公众号,并点赞和转发。(注:原公众号文章中是存在部分图片的,关注公众号并进入相关帖子后即可查看原图。)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关注。不过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踊跃探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发表于 2023-2-23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为什么把这本书炒的这么高?
发表于 2023-2-23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好东西!
发表于 2023-2-23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好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23-2-24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zstory 发表于 2023-2-23 10:39
网上为什么把这本书炒的这么高?

因为人家作者水平确实高,引用量2600多呢。翻译的也还行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5-7-16 08:20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