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3173
- 在线时间
- 小时
- 主题
- 好友
- 帖子
- 日志
- 精华
- 分享
- 威望
- 点
- 魅力
- 点
- 经验
- 点
|
1. 矿井下透水的种类
(1) 老空水:在矿井中分布最广,对人身的危害最大,事故教训也最多。
(2) 钻孔水:是勘探工作中遗留下来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打钻以前,地面汇水区,地下含水层以及洞窑性的喀斯特溶洞岩层都与煤层上下隔绝,但在钻探以后,这些岩层便互相贯通了。因此,当井巷碰到钻孔时,往往会有大量的水涌出。有时采掘工作面虽离钻孔还有一定的距离,但钻孔水也会将煤壁冲溃,造成穿水的事故。
(3) 裂缝水:常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新型矿井开采水平较深,受雨水影响较小,但上下层的含水量较大。如遇隔水层不够厚或开采方法,顶板管理不够合理等,都能引起隔水层破裂,造成严重的顶板淋水现象,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种是土窑复建时所遭受的裂缝水害,一般说来土窑附近都难免有大小不等面积的塌陷区,形成盆地,这些地区雨水汇集,顺塌陷裂缝浸入井下,造成井下排水困难。
(4) 地面水:对井下威胁最大的是山洪暴发,因为它会造成灌井事故。另外,地面河流,湖泊,池沼等水的下渗会使采区地面的裂缝扩展,造成透水事故。
(5) 地下水:主要是指含水层及有溶洞岩层的来水,这些水一经透出也往往造成淹井。
(6) 断层水:由于地质变化,出现断层以后,往往将含水层的水沟通起来,当井巷遇到断层时就有大量水透出。
(7) 层间水:岩层露头部分,受长期的风化作用,裂纹特别发达,因而水就会由岩层的露头流入,形成层间水,层间水常常随着透水岩层的倾斜、标高和构造等条件的不同,有很大变化。一般来说,平缓岩层的补给水,比垂直岩层多,山谷露头的渗水比山岭露头多,破碎地带又往往形成蓄水带。
2. 矿井透水的规律和现象
按照一般的透水规律,积水区水头越高,压力就越大,因此,在处理水头高的积水时,必须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将高水头和积水分成若干段,一段一段地放水。现在普遍采用的“分段下行探放水”的方法,可避免一次处理时煤壁被压破的危险。实践证明,凡是与地面上下汇水区互相贯通,互为补给水源的老空、断层裂缝等,都必定有水,因此,遇到有补给水源的老空、断层、裂缝、钻孔时,特别要提高警惕,并采用周密的防水措施,防止透水。
矿井透水事先都有预兆,可根据八种不同的透水象征,辨别其是否有透水的危险。
(1) 发潮:煤本身是不透水的东西,但当受到一定压力的水的作用,仍会有部分的水分浸到煤体里去。因此,当采掘工作面临近积水区时,就会发现局部的或大面积的发潮现象,这种发潮现象不完全是由于接近水区的缘故,遇到底板岩层为透水岩层时,也常使煤体有发潮现象。
(2) 发汗:当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因受水压作用,通过煤的层理、节理、水就透过煤壁并聚成水球现象,看起来就象人出汗一样。
这里必须指出,上述两种象征,无论发潮和发汗,有时都会出现假象,这种发潮和发汗的真假,往往采用“浅剥皮”的办法加以鉴别,就是将发潮或发汗的煤面,剥去一薄层,观察探试新暴露的煤层是否也发潮,如果发潮,就证明这是透水象征。
(3) 流水或滴水:这种现象是发汗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证明工作地点与积水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也证明隔水煤墙越来越软,隔水性越来越差,抗压能力越来越少,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时必须百倍警惕,加紧处理。
(4) 挂红:这种现象往往是流水现象出现后产生的。这种现象说明水内含有铁的氧化物,或硫铁矿物等,出现“挂红”一般认为是接近老空积水的象征。
(5) 空气变冷:工作面接近大量积水区以后,影响工作面气温降低,感到发凉。
(6) 硫化氢气味加大:二硫化氢气体也是老空区的产物。因此,当工作面接近老空区时,有时可嗅到硫化氢的气味。
(7) 水叫:一般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嘶嘶”的声音,这种声音,很象低沉的雷鸣声或不开锅的声音,这是因为水位有了变动或受滚动岩石撞击影响的结果。
(8) 钻孔底发软或出水。用探水钻或钎子探水时,如发现钻孔底发软,钻屑发潮,就说明钎子快到积水区,如继续钻就有出水可能。
上述现象都是接近积水区(或老空)的征兆,要特别注意采取措施,严防积水突出造成危害。鉴别老空水有以下几种办法:用手指蘸水搓动有润滑感觉;用鼻嗅有腐臭;有时夹杂着臭鸡蛋的气味,用口嚼有涩味;有腐朽质的沉淀物及悬浮物,详细观察比较时,会发现它的透明度较低;化验分析时,耗氧量大,有机质氧化时所耗氧气越明,证明有机质越多。
3. 预防矿井透水的两大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