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185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主题
- 好友
- 帖子
- 日志
- 精华
- 分享
- 威望
- 点
- 魅力
- 点
- 经验
- 点
|
本帖最后由 kanghc7777 于 2012-2-15 19:54 编辑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工业安全伴随着科技的变革越发具备挑战性,职业健康,环境系统,工业伤害,防火防爆等事故层出不穷,如何管控之手段越来越受到政府,民众,企业主管们的重视,在一体化的商业运行模式下,以人为本,人命为天的理念永远占据优先地位。
在社会整体环境的要求下,许多企业纷纷招聘专业的工业安全人员,在笔者接触的众多企业中,很多安全管理人员主要是靠目测或经验判定安全隐患,缺乏对工具检测的认识。这里的检测工具通常是指:风速检测仪,可燃气体浓度检测仪,热成像仪,粉尘浓度检测仪,电器万能表,噪声检测仪,建筑消防设施检测工具等。如果缺乏对工具检测的认识,后果是很严重的,以下案例可以说明其中利害关系。
2010年10月份,江苏省某化工企业检修一化工管道,设备部门技术工人按公司管控办法作业,填写了《密闭空间作业申请单》,在环安部的批准后,设备部门技术工人佩戴好防毒口罩,安全鞋,带上防爆矿用灯进入化工管道进行检修,入管道约30分钟后,该工人在管道内大叫“救命”,监护人员迅速下到管道内将技术工人救出,此时,该工人已经面色苍白呆滞,神情昏迷,后送至医院急救,医生诊断结果为:吸入化工有毒有害气体中毒。未遂事故发生后,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检讨时,发现问题的核心是: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的管道未进行气体检测和分析,属安全防护缺失。
从以上的化工案例可以看出,工具检测是诸多任务安工作中的盲点,原因可能有:
1、检测器材一般较贵,企业不愿意投入财力购买相关检测器材;
2、购买了器材,但我们并未用心去研究器材的性能,组织未培训,个人不学习,结果是不会使用;
3、购买了器材,但我们在需要检测的时候仍然凭着经验断章取义,不能按法规或是标准要求提供数据,结果是浪费人力物力,风险却未真正辨识。
如果配置了检测器材,但不会使用器材检测的同仁如果安排去监督密闭空间作业,如何真正辨识密闭空间内是否有毒或可燃易爆气体?可燃气体的深度是否达到爆炸极限?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商榷和探讨。
相关案例告诉我们,认识某些特殊场所、特殊设备使用工具检测的必须性,熟练使用各种工具的功能,确认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为准确辨识安全生产隐患提供有效科学的数据已经是当今工业安全管理的必然性。当然,工具检测有特定的范围,而非所有隐患都可以用工具测出,同时,工具检测只是一种科学的辅助方法,执行“三同时”,“三E”对策,“新项目预评价”等系统管理手段,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才是保证生产工艺本质安全化的根本之策。
工具为人所用,关键具强烈的责任心,落实好计划,执行,检讨,改善,盲点不再是盲点。
注:该案例是安全论坛网友在QQ群里讨论所提供,稍作修改,仅供参考,谢谢!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