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从诞生那天起,就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和他人、集体、社会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责任关系。因此,在生活中当我们做出某种满足自己需要和愿望的个人决定并且付诸行动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对个人、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整个人类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这种高度的责任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是我们学会做人的基点。那么作为年轻的父母,作为长辈们,怎样使孩子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了,特别是孩子在外面闯了祸以后,该处理的呢?生活中,由于孩子年幼,缺乏知识和经验,经常会造成一些过失,这时,我们做父母,做长辈的如何处理就成了一门艺术。 有的父母或长辈会因为孩子的过失而训斥孩子。如,有的会说:“你是怎么搞的?能这么做吗?”“你这个孩子,简直不给大人省心!”“赶快回家吧,还在外面呆着干什么?回去写作业去!”于是,孩子没事了,什么责任也不必负,回家去该玩就玩,该学习就学习,而父母或长辈则留下承担责任,又是道歉,又是赔偿,如此这般,孩子怎么可能有责任心?仔细想一想,这不正是父母或长辈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吗? 因此,做父母做长辈的要从小培养孩子正确面对过失,勇于承担责任的习惯。 我的孩子现在已经7岁了,我对她的要求是做个有责任感的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言传身教以外,我从不替她遮掩或担当错误。 我记得有一次,大概是孩子3岁的时候,跟着我到超市买东西。小家伙被琳琅满目的物品吸引住了,好兴奋好快乐,小脸蛋都涨红了,一双小手不断的去摸摸这个碰碰那个,我叮嘱她别碰坏了东西,否则要赔偿的,她点点头,说不会的。到了买菜的地方,她更加高兴了,告诉我她今天自己选一样菜,我同意了,她开心的跑开了,我在不远处看着她,只见她一会儿拿起白菜,然后摇摇头,放下;一会儿拿起萝卜又摇头放下了……很久了,她似乎有点累了,靠在货价上,好象在休息,又好象在思考,忽然,她象发现新大陆样的朝放鸡蛋的地方奔去。我知道她要挑选鸡蛋了,她学了大人的样子,把鸡蛋拿在手里左看看右右瞧瞧,还摇一摇放在耳边听听,然后放进塑料袋里,看她选得这么仔细,我也就自己选菜去了。突然“啪”的一声好象是鸡蛋掉地的声音,接着传来女儿“呀”的声音,不好了,女儿把鸡蛋打碎了!我得赶快过去,帮她处理一下,可是我突然觉得得先看看她怎么处理。只见她左右环视了一圈,仿佛在找我,仿佛在看四周有没有人(四周没有一个人),然后坐在地上望着那个打烂的鸡蛋,仿佛在思考,过了有几分钟了,我开始紧张起来,担心孩子会哭,刚想走近她,她却站起来了,大声的叫起来“阿姨,阿姨!”一个售货员来了,问:“小朋友,你要干什么?”“阿姨,我打碎了一个鸡蛋。”女儿直截了当的讲出了喊阿姨的原因(小孩真是心直口快)。“是吗,那可要赔呀。”听阿姨的语气仿佛在逗她,女儿却认真的说:“我知道要赔的,妈妈告诉我的,损坏了东西要赔的。”阿姨看她有趣(女儿也确实长得可爱),就问她怎么一个人在这挑鸡蛋,女儿一一告诉了她,然后阿姨又逗她:“你其实可以不告诉我鸡蛋是你打的呀。”“那不行的,我妈妈说了要做诚实的孩子,要学会付责任的。”阿姨一边蹲下用抹布把碎鸡蛋包起来,一边继续和女儿聊着,我慢慢地靠近了他们,饶有兴趣的听他们聊着,女儿抬眼看现了我,高兴叫了起来“妈妈”,然后告诉阿姨:“阿姨,我妈妈来了。”那阿姨打扫干净后站起来了,说:“你女儿很有趣,她很诚实。”我突然觉得我应该感谢她,如果她呵斥几声女儿,也是应该的,但她没有,她用一个母亲的包容心来宽恕了孩子,于是,我对她说:“真的谢谢你。”她笑了笑说:“我女儿和她差不多大。”然后帮女儿称了鸡蛋放在篮子里,摸摸女儿的头:“鸡蛋是容易碎的,下次可要小心哦。” 在回家的路上,我问女儿为什么要承认了,女儿却说了一句:“花瓶是我打碎的。”我明白,原来女儿是学着故事里面的,那个打碎花瓶的故事正是昨晚她睡觉之前我讲的,我还告诉她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做个诚实的孩子。今天女儿就经历了同样类似的情节,并且女儿的做法非常正确,她敢正确面对过失,勇于承担责任。而那位阿姨和我都给她一个履行责任的机会。更有意思的是,以后看见鸡蛋或者我到冰箱里拿鸡蛋,她都要提醒一句:“小心,鸡蛋是容易碎的!” 由此可见,责任感的教育应当渗透在一时一事中、一言一行中。其中,父母或长辈们特别要注意对孩子所犯过失的处理。一般来说,孩子有过失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有可能使孩子刻骨铭心。当然,在这种时候,父母或者长辈应当保持理智和冷静,尽量不要大声训斥,更不要夸大其辞恐吓孩子,而应当实事求是地讲清道理,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 当然,在一定意义上讲,可以把孩子发生过失的时刻称为关键时刻,因为能否处理过失具有关键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孩子也许会毫不在意责任心,或者过于恐惧而导致精神崩溃;如果处理得当,孩子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现代人。所以,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是现代父母和长辈们的真正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