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73|回复: 18

调查称国人幸福感未随经济发展增加 中年时最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9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调查称国人幸福感未随经济发展增加 中年时最少

2012年10月29日06: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新闻调查
    什么样的中国人更幸福?
越健康,越幸福
越富裕,越幸福
学历越高,越幸福
家庭美满,亲朋好友多,越幸福


    笔者在2000年、2006年和2010年,分别对中国城乡总人口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中觉得自己非常幸福的人,从19.3%增加到23.8%;如果加上觉得比较幸福的人,那么总体上觉得自己幸福的人略有减少,从84.8%下降到83.0%。相应地,觉得自己不太幸福与很不幸福的人,则从2000年的15.2%上升到2010年的17.0%。
  笔者以为,中国人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而显著地增加,反而有所降低。其中的社会文化作用,非常值得进一步探讨。
  越健康 越幸福
  过去的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在,这话应该修改为“健康是幸福的基础”。
  在健康状况很不好的人里,觉得自己幸福的人只占38.4%;在健康状况不太好的人里,占61.9%;健康一般的人里占80.3%;比较健康的人则是90.4%;而非常健康的人里更是高达92.4%。
  这虽然属于人之常情、世之常理,但是笔者希望强调其背景:在21世纪的前10年中,中国人自我报告的健康状况,在总体上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在2000年的时候,认为自己比较健康和非常健康的人占到66.5%,可是到了2006年却减少为61.6%,到2010年再次降低到58.1%。
  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所以健康良好日益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大目标,因此对于幸福感的作用才会如此之大。
  此外,笔者还发现一个“有悖常理”的情况:越胖的人,幸福感越强。在瘦子中觉得幸福的人占77.7%,在体重正常者中占84.6%;在超重者中占87.1%;在肥胖者中则高达89.1%。
  这种现象很可能来自中国古话说的“心宽体胖”,也就是胖子更容易知足常乐;也可能是来自老话所说的“胖就是富态”,就是说胖子代表着生活优裕;还可能是因为胖子更容易受到当今社会的非议,反而磨炼出“心静自然少忧烦”的生活态度。
  受教育程度越高 越幸福
  在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里,觉得自己幸福的人只占80.4%;初中的人增加到85.6%;高中者再增加到86.7%;而在大专者中则占到88.2%;在本科及以上的人里更是高达89.4%。
  从幸福的可能性来看,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相比,上过初中的人增加44.4%;上过高中的增加58.1%;上过大专的增加81.2%;上过本科及以上的增加104.7%。
  这表明,在中国社会文化高速发展的21世纪,那些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由于更加可能获得各方面的资源与机会,因而各种烦恼也就会更少,直接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感。
  越富裕 越幸福
  在收入最低的人里,觉得幸福的只占81.8%;中等收入的人里占88.0%;收入最高的人里则是90.6%。也就是说,与那些收入最低的人相比,觉得自己幸福的可能性,在收入中等的人里增加61.5%;在最高收入者中则增加115.5%。
  虽然俗话说“金钱买不来幸福”,虽然很多人相信“钱多了烦恼也多”;但是在当今中国,收入高不仅仅表示物质需求更容易满足,还意味着更有可能获得声望、地位、自信与安全感,因此才会促进幸福感的提高。
  社会交往越多 越幸福
  从来也不进行社会交往的人,觉得幸福的比例仅为81.6%,一个月以上才社交一次的人里是85.0%,每个月社交两三次的人里增加到85.8%,每周都社交一次的人里增加到87.5%,每周都社交两三次的人里觉得幸福的比例则高达89.3%。这是因为,中国人格外重视亲朋好友,而且可以在社会交往中,排解或减轻自己所遭遇到的生活压力。
  婚姻美满 更幸福
  无论是单身的人还是初次结婚的人,觉得自己幸福的比例在85.1%~85.6%之间。但是同居的人却减少到81.8%;再婚的人降低到78.5%;丧偶的人再降低到72.1%;而离婚的人觉得幸福的则仅仅占67.7%。
  由此看来,当今的中国人仍然把合乎传统的婚姻状况看作自己幸福的重要来源,即使是合法的再婚、合情的同居、合理的离婚,统统都会减少他们自己的幸福感。
  人到中年 幸福少
  在18~29岁的人里,觉得自己幸福的人占到86.6%,但是在30~39岁的人里却只有83.4%,在40~49岁的人里也只占84.1%,一直到50岁以上的人里,也只不过占85.0%。
  这种情况,其实是生命周期中“中年危机”的表现之一。在30~39岁这个年龄段里,人们上有老、下有小,承载着人生中最沉重的负担,一直延续到49岁,直到儿大女大,事业有成,压力才得以缓解。因此,这种幸福感的U型结构不可避免会出现。
  离家外出 幸福低
  人口流动是21世纪中国的一大壮观社会景象。但是它在给人们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也应了一句老话:“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在从不离家外出或外出少于一个月的人里面,觉得幸福的比例都是85.2%;可是如果外出多于6个月,那么觉得幸福的就减少到80.7%。因此,在各种流动人口中,觉得自己幸福的比例只有81.2%,可是在固定居民中却是85.1%。
  结论
  越是身体健康,自己的收入越多,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社会交往的频率越高,那么他(她)觉得自己幸福的可能性也就倾向于越高。反之,如果是人到中年、长期离家外出、经历了离婚或者丧偶,那么他(她)就越可能觉得自己不够幸福。
  21世纪的中国普通人,更多地是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体验出发,来总结自己幸福感的强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潘绥铭 黄盈)

     调查:
中国农民工幸福感调查
稳定又可靠 调查显示公务员“幸福感”最高
街头调查称6成南京人感觉幸福 房价过高冲击幸福感
     现象:
80后逃离北上广 当客栈老板更有幸福感
月薪不惶恐标准引热议 网友:勿让工资绑幸福感
小学生的幸福感,到哪儿去了?
    言论:
让文化提升幸福感
“公益哥”的蜗居透出多少幸福感
透视中国人幸福观 专家称单纯GDP带不来幸福感





延伸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人日报:“压力山大”,幸福在哪里?

2012年10月28日08:53    来源:工人日报     手机看新闻


分享到...



  “‘压力山大’,幸福在哪里?”是当下网友们热议的话题。
  一项调查显示,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职场人士中,认为压力高于去年者,中国内地人士占75%,列第一位。不许多人甚至形成了与压力“相依”的习惯,认为“有压力时觉得累,没压力时觉得可怕”。很多人觉得生活的幸福指数远不及过着田园生活的农民,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管理好“压力”二字。
  压力源于何处?压力源于工作,源于金钱,源于房子、车子,源于结婚生子的使命,源于物价的飞涨,更源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源于恨铁不成钢的愤怒,源于凡事追求完美的奢求。于是,我们每天都在高强度地工作,都要应付职场上复杂的人际关系,都要参悟为人之道、处事之理。内心时时充满压力的我们,就这样你追我赶、不甘落后,担心受穷、担心受伤,导致身心疲惫不堪,健康透支疾病上身。
  除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还有来自社会不公的压力。有调查显示,超过40%的人认为,社会不公是给他们生活带来压力的最主要原因。人们感到生活压力不仅来自糟糕的感情问题、吃住条件差、同伴之间的攀比、赡养父母、人际关系不好,还来自各种各样无法言喻的苦衷。比如,享受教育、劳动就业、参与竞争、发财致富、社会福利等等方面的不公,让我们感到沉重的压力,这种压力我们既无法排遣,更无力改变,只能忍气吞声,在隐忍中成为内心之痛、时代之殇。
  有人说,幸福就是一种感觉。这话没错。在农耕社会,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是幸福的,再加上人丁兴盛、六畜兴旺则更是幸福的;耕读传家之家族,有人金榜题名,整个家族的人是幸福的,荣耀地幸福着。而在如今这物质主义泛滥的年代,每个人都在追逐着名和利,倘若突然一问:你幸福吗?相信很多人都会回不过神来。因为,过多的压力已经销蚀了我们的幸福感。无怪乎央视在《你幸福吗》栏目调查中,会有如务工人员一样“我姓曾”的回答,更有如莫言一样“我不知道”的回答——不管是务工人员,还是莫言,都有各自所面临的压力。
  不让压力销蚀我们的幸福感,一方面需要我们的政府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环境,不断健全保障体系,提高个人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切实解决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防止出现公众集体焦虑心态。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努力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多从积极的方面认识问题,以积极的心态来考虑问题,及时舒缓不良情绪,建立健康的生活心态,平衡好“期望值”与“现实值”的关系,淡泊明志,回归理性,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如此,我们才能静心感悟幸福,才能真正拥有幸福。

(来源:工人日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人日报:“压力山大”,幸福在哪里?

2012年10月28日08:53    来源:工人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分享到...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压力山大’,幸福在哪里?”是当下网友们热议的话题。

  一项调查显示,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职场人士中,认为压力高于去年者,中国内地人士占75%,列第一位。不许多人甚至形成了与压力“相依”的习惯,认为“有压力时觉得累,没压力时觉得可怕”。很多人觉得生活的幸福指数远不及过着田园生活的农民,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管理好“压力”二字。

  压力源于何处?压力源于工作,源于金钱,源于房子、车子,源于结婚生子的使命,源于物价的飞涨,更源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源于恨铁不成钢的愤怒,源于凡事追求完美的奢求。于是,我们每天都在高强度地工作,都要应付职场上复杂的人际关系,都要参悟为人之道、处事之理。内心时时充满压力的我们,就这样你追我赶、不甘落后,担心受穷、担心受伤,导致身心疲惫不堪,健康透支疾病上身。

  除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还有来自社会不公的压力。有调查显示,超过40%的人认为,社会不公是给他们生活带来压力的最主要原因。人们感到生活压力不仅来自糟糕的感情问题、吃住条件差、同伴之间的攀比、赡养父母、人际关系不好,还来自各种各样无法言喻的苦衷。比如,享受教育、劳动就业、参与竞争、发财致富、社会福利等等方面的不公,让我们感到沉重的压力,这种压力我们既无法排遣,更无力改变,只能忍气吞声,在隐忍中成为内心之痛、时代之殇。

  有人说,幸福就是一种感觉。这话没错。在农耕社会,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是幸福的,再加上人丁兴盛、六畜兴旺则更是幸福的;耕读传家之家族,有人金榜题名,整个家族的人是幸福的,荣耀地幸福着。而在如今这物质主义泛滥的年代,每个人都在追逐着名和利,倘若突然一问:你幸福吗?相信很多人都会回不过神来。因为,过多的压力已经销蚀了我们的幸福感。无怪乎央视在《你幸福吗》栏目调查中,会有如务工人员一样“我姓曾”的回答,更有如莫言一样“我不知道”的回答——不管是务工人员,还是莫言,都有各自所面临的压力。

  不让压力销蚀我们的幸福感,一方面需要我们的政府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环境,不断健全保障体系,提高个人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切实解决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防止出现公众集体焦虑心态。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努力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多从积极的方面认识问题,以积极的心态来考虑问题,及时舒缓不良情绪,建立健康的生活心态,平衡好“期望值”与“现实值”的关系,淡泊明志,回归理性,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如此,我们才能静心感悟幸福,才能真正拥有幸福。

(来源:工人日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发布居民幸福感调查:二线城市居民最幸福

2012年09月13日07:30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分享到...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人生活得幸福吗?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日前联合中荷人寿发布《中国20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城市居民有近四分之三的人感到幸福,但相对幸福感不足。

  据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专家透露,本次报告覆盖全国一、二、三、四线共20个城市,大部分被调查人员拥有所在地户口和自有住房,男女比例各占一半。

  报告显示,在绝对的幸福感受调查中,有51.6%的城市居民感到“幸福”,有近22.5%的居民感到“非常幸福”;而在相对的幸福感受调查中,只有近38%的人感觉到“我比大多数人都幸福”,有近50%的人感到“我处于中间水平”,还有12%的人认为“大多数都比我幸福”。

  从区域上看,二线城市幸福感最高,平均幸福感为7.35分(总分为10分),而一线城市只有7.22分。

  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特约专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表示,社会的公平正义程度、安全感以及价值的多元化程度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幸福感的三大影响因素。(记者 孙春祥)

(来源:北京晨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慧:“不太幸福”是个啥感受?

2012年07月13日15:11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分享到...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北京市的家庭幸福指数研究表明,六成民众认为自己不太幸福。(7月12日京华时报)

  报道称,负责这项调查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沃建中牵头环度智慧智能技术研究所认为,人内在的幸福感往往会通过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反映出来。因此在调查中设计了众多问题,答案分值从0至48分分为五段,低于9.6分为很不幸福,随着分数增加依次为不太幸福、一般幸福、很幸福和非常幸福。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由想到一个问题,“不太幸福”是个啥感受?

  幸福是人们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也就有不同的幸福感。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同一个人,面对“很不幸福、不太幸福、一般幸福、很幸福和非常幸福”五个选项,琢磨与不琢磨,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调查者称,“很不幸福、不太幸福、一般幸福、很幸福和非常幸福”的幸福感表明从低到高的顺序。不过,仔细琢磨,似乎并非如此。

  这几个选项的区别,在于几个形容词。“太”形容达到极端,“很”形容程度加深,“非常”形容不同一般。如果把幸福作为一个中性值,把幸福的程度看做一个直线数数轴的话,那么,在“幸福”的左边,“不幸福”的程度应该低于“幸福”的感受,“很不幸福”应该低于“不幸福”的程度。在数轴的右边,“很幸福”的程度应该高于“幸福”的程度,“非常幸福“的应该高于“很幸福”的程度,“太幸福”则是幸福的极致。这样看来,在“太幸福”前加上一个否定词“不”,应该是介于“非常幸福”与“太幸福”之间的状态。

  这样琢磨,“不太幸福”的指数应该属于幸福感很高的指数了。不过,这种琢磨,纯属于文字琢磨,与人们真实的幸福感无关。值得关注的是,如果在被调查者中,有些人琢磨了文字再填选项与有些人不琢磨文字就填选项,二者夹杂在一起,这项调查的幸福感就很复杂了。六成,或多了,或少了。

  再琢磨一下,幸福感是人们欲望的外在表现。进一步问:幸福感可调查,人们的欲望可以调查吗?这或许是说也说不清的事儿。

  “不太幸福”是啥感受,千人有千人答案。只能说,调查仅供参考,切莫把它当回事。

  稿源:荆楚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个城市最幸福

  中国城市幸福大排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闲暇经济研究中心 魏翔

  人们一般通过考察工作和生产来考察经济状况,但是,闲暇和生活,是经济硬币的另一面,掀开这一面,得见新篇章。

  国际经验显示,当收入水平越过中等收入线后,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将从生产边向闲暇边转移,也就是我们说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倾斜。

  在这个过程中,国民拥有多少闲暇,如何拥有,又如何使用这些闲暇,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要素之一。

  今天,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开始放缓后调整质量,而我们关注闲暇经济,掀开硬币另一面的时机也同时到来。

  今年是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的第六年。“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2011-2012)”携手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闲暇经济研究中心,历时4个多月,描绘2011年中国经济脉络走势,探测未来发展的内驱力。

  本次调查的一个新特色在于,增加了对国民闲暇时间和闲暇活动的调查,不但从消费、民众注意力、经济预期等方面反映了客观民意,也从闲暇和生活方面反映了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微观基础所在。

  70%的人每天休闲不到3小时

  今年,我们首次对国民的休闲时间数量进行了调查。70%的受访者,日均休闲时间少于3小时,从国际对比来看,这部分人处于奔波劳累、闲暇缺乏之中。还有8%的受访者表示几乎没有休闲时间,忙碌不堪。

  总体上看,中国人的休闲时间不太充分。这吻合了大多数百姓的直观感受,也吻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处于经济腾飞阶段的工业化国家,休闲时间基本上都偏少。如1960年代的日本和韩国,以及后来的亚洲四小龙。

  从经验数据看,休闲时间和经济增长率大致呈反比胀率呈反比的菲利普斯曲线。但是,劳动经济学的理论预测是,随着经济进一步增长,休闲时间和经济增长有可能出现同比增长。休闲时间增加是一种福利体现。如果说国家需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的话,个人的增长质量提高就表现为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和健康寿命。因此,休闲时间在这里成为国家和个人在增长方式转变上互通有无的桥梁。


    北方城市比南方城市幸福?

  休闲时间较少,意味着什么?

  社会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显示,休闲时间充裕有助于提升幸福感,而休闲时间少,过于忙碌,会降低幸福感。

  本次调查显示,在我国现阶段,幸福感主要由收入决定,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休闲时间、健康状态、婚姻质量等)。这种幸福感的收入决定论迎合了目前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特点,但从休闲等其他影响因素的分析上,也可以看到未来中国人幸福感的需求走势。

  根据调查,休闲时间排名前十的省会城市(十大休闲之城)是:贵阳、海口、广州、杭州、拉萨、成都、重庆、太原、福州和长沙。幸福感排名前十的省会城市(十大幸福之城)是:拉萨、太原、合肥、天津、长沙、呼和浩特、石家庄、济南、银川、重庆。

  可以看出,休闲时间多进而幸福感也强的城市占了四席:拉萨、重庆、太原、长沙。这四座城市,幸福感之所以跻身前十,除了由其市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决定外,市民拥有较为充分的闲暇也是理由之一。

  另外六座休闲充裕的城市没有进入幸福十强,主要的原因是收入水平和个体因素(健康状况、情感质量等)拉了后腿。

  在此,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十大休闲城市中南方城市占了八席,这些城市环境优美、服务业繁荣,展现出很好的休闲经济特点,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力大。二是,十大幸福城市中北方城市占了七席,这些城市最近几年GDP增速显著,收入带动幸福,实现了短期内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互相促进。在一定时期内,北方城市市民的幸福感将紧密和收入提高挂钩,但是,幸福感提升的幅度将越来越受休闲、健康、情感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本次调查显示,在感觉“很不幸福”的受访者中,有19.31%的人没有休闲时间,而在感觉比较幸福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为4.52%。同时,引领经济增长的产业也需要向服务业调整,方能保证增长的平衡和质量。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年收入10万元是休闲门槛

  忙碌的城市总有一些共同点:外来人口多、快餐店多、交通便利、物流兴旺、城强民富、跳槽现象频繁、品牌消费流行、交通事故多、排队多、人们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堪忧等等。而闲暇的城市却各有各的姿态:一张八仙桌,一壶浓绿茶,树阴下、门庭间,麻将、棋牌,是很多南方家庭居家旅行的必备单品,哪怕吃吃喝喝都是工作的状态。慢节奏的生活,不等同于游手好闲,当然也未必就是“有闲有钱”。

  根据“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2011-2012)”数据显示,休闲时间较少,也就是最为忙碌的地区集中在辽东半岛、长三角和京津地区。这些地区也是当前经济发展较快、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

  从这个分布看,闲暇经济研究中的“闲钱悖论”(有闲和有钱不能得兼、收入高的地区通常休闲时间少)表现得较为明显。尤其,人均收入处于国内顶端的北、上、广的休闲时间在所有343个受访城镇中的排名十分惹眼:北京的休闲时间排239位,上海排177位,成为中国最忙碌的城市之一,广州的表现勉强及格,排第95位,成为在休闲和收入上较为均衡的城市之一。

  休闲,是对工作的替代,是种比较昂贵的商品,需要用收入来购买。在收入水平没有越过“休闲门槛”之前,在社保水平没有达到“休闲安全线”之前,人们无法实现“有闲有钱”的和谐状态。人们只能牺牲收入去换取休闲,或是靠减少休闲来获得更高的收入。

  本次调查证明,年收入10万元大概是收入上的“休闲门槛”所在: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较低收入人群中,12.01%的人没有休闲时间,休闲时间在1~2个小时之间的比例最大;而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较高收入人群中,只有5.87%的人没有休闲时间,休闲时间在2~3个小时之间的比例最大,休闲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高达33.87% 。

  本次调查中,70%的受访者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也就是说,大部分国人依然处在“闲钱悖论”的挣扎之中,并无法保证同时拥有高收入和高闲暇。

  如何摆脱这种挣扎,如何实现自由和快乐。闲暇经济理论指出:第一,在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的收入分配调整和社保提升势在必行,这是对闲暇的基本保障;第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生活方式的转变来配套,积极健康的闲暇活动能高效地积累人力资本、营造优良的制度氛围、提高国民的消费动力、激发原创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此类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和活水之源;第三,学会工作,更要学会休闲、学会生活。

  “闲暇经济”将成为文化发展的先导,成为“生活引领经济、自由激发创新”的新经济形式。这种新经济的表率,就是遥远而美丽的北欧地区。该地区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国家群,北欧五国的人均收入在最近20年稳居全球的前二十名,同时,北欧人的休闲时间和休闲活动也走在全球的最前列。这是一个典型的“有闲有钱”的社会。北欧人用更少的时间,获得了更多的收入,玩得更多,挣得更多。

  国人的休闲时间不够充分,但更让人遗憾的是在闲暇时间内的休闲安排。

  调查显示,国人最热衷的休闲活动是“看电视”和“上网”,这两项选择并不受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表现出稳定性和全民性。同时,体育健身、学习培训、社交娱乐的从事比例很小。被动而消极的休闲活动,占据了国民大多时间,大众休闲时代仍未到来。

  看电视和上网这类活动,在闲暇经济学研究里,都算是相对被动型的休闲活动。而当一个社会休闲活动单一,且多是从事这种被动型的休闲活动,不利于提高从事者的效率,不利于激发创新思维时,我们通常认为,大家患上了“休闲病”。

  如果说这几十年,中国人激发出了无穷的工作热情,学会了如何工作、如何挣钱的话,那么现在,或许已经到了该学会如何玩,如何花钱的时候了。有一种说法是,不会玩的人,就不会学,这是闲暇经济研究的一个真理性命题所在。

  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大源

  幸福感源于对未来的预期《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北京报道

  从2006年关注幸福感开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大源和央视财经频道的“经济生活大调查”一起走过了6年的时间。“老百姓从来不用GDP来衡量幸福。”2012年,对比6年的数据积累,胡大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与老百姓幸福感最密切的就是对未来的预期。”

  收入问题连续四年成为“第一难题”

  收入问题在6年的经济生活大调查中都是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

  胡大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2012年,中国百姓预期自己收入会增加的比例达到了54.4%,也就是说超过半数的人对今年的收入增长是有信心的。具体到地区,胡大源介绍,最为乐观的受访者来自上海、重庆和海南。而从年龄段来看,这6年对收入增加最有信心的,始终是18岁到35岁的年轻人。“这一结果也符合地区经济发展和年轻人的特点。”胡大源说。

  调查显示,2011年,百姓最关心的国内经济生活事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物价上涨,第二位是个税免征额的提高。“显然,这两件事都跟收入有关。”胡大源说。与此同时,在2012年百姓最期待改善的问题中,排在首位的仍然是收入状况,高达65.25%的受访者选择了“希望未来收入状况能有所改观”。而且在本次调查中,列出的6种家庭困难中,被选择最多的选项仍然是收入(54.62%),收入问题已经连续4年排在百姓家庭主要困难的第一位。“这表明如何切实提高百姓的收入、如何从根本上改善民生仍然是我们面临的艰巨问题。”胡大源说。

  50%的人认为房价会下跌

  在历年的“经济生活大调查”中,房价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出席两会记者会时也明确表示,“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调控不能放松。”

  楼市调控政策虽然密集出台,但是调控效果并不明显,也处处体现在受访者给出的答案之中。

  在今年的调查中,有30%的受访者认为,2012年自己所在城市的房价会下跌10%以内,21%的受访者认为会下跌超过10%,24.5%的受访者认为房价仍会保持现状不会有太大变化。预计房价下跌超过10%以上的城市前三位是南昌、沈阳、杭州;预计房价上涨超过10%以上的城市前三位是昆明、南京和太原。

  胡大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排名在前三位的有买房意愿的省份是黑龙江、广西和海南。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预计房价下跌或上涨的前三位城市,都不属于这三个省份。胡大源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消费者没有“追高”或者“逢跌买入”等“投机”心理,更多的是“刚性需求”。

  不过,胡大源也指出,调查显示,2010年有买房意愿的人占41.6%,但2011年实际买了房子的人只有24.88%。这一数据的变化也正说明了房地产调控正在影响人们的购房心理,降低了人们的实际购买力。“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2011-2012)”编委会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年收入10万元是休闲门槛

  忙碌的城市总有一些共同点:外来人口多、快餐店多、交通便利、物流兴旺、城强民富、跳槽现象频繁、品牌消费流行、交通事故多、排队多、人们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堪忧等等。而闲暇的城市却各有各的姿态:一张八仙桌,一壶浓绿茶,树阴下、门庭间,麻将、棋牌,是很多南方家庭居家旅行的必备单品,哪怕吃吃喝喝都是工作的状态。慢节奏的生活,不等同于游手好闲,当然也未必就是“有闲有钱”。

  根据“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2011-2012)”数据显示,休闲时间较少,也就是最为忙碌的地区集中在辽东半岛、长三角和京津地区。这些地区也是当前经济发展较快、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

  从这个分布看,闲暇经济研究中的“闲钱悖论”(有闲和有钱不能得兼、收入高的地区通常休闲时间少)表现得较为明显。尤其,人均收入处于国内顶端的北、上、广的休闲时间在所有343个受访城镇中的排名十分惹眼:北京的休闲时间排239位,上海排177位,成为中国最忙碌的城市之一,广州的表现勉强及格,排第95位,成为在休闲和收入上较为均衡的城市之一。

  休闲,是对工作的替代,是种比较昂贵的商品,需要用收入来购买。在收入水平没有越过“休闲门槛”之前,在社保水平没有达到“休闲安全线”之前,人们无法实现“有闲有钱”的和谐状态。人们只能牺牲收入去换取休闲,或是靠减少休闲来获得更高的收入。

  本次调查证明,年收入10万元大概是收入上的“休闲门槛”所在: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较低收入人群中,12.01%的人没有休闲时间,休闲时间在1~2个小时之间的比例最大;而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较高收入人群中,只有5.87%的人没有休闲时间,休闲时间在2~3个小时之间的比例最大,休闲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高达33.87% 。

  本次调查中,70%的受访者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也就是说,大部分国人依然处在“闲钱悖论”的挣扎之中,并无法保证同时拥有高收入和高闲暇。

  如何摆脱这种挣扎,如何实现自由和快乐。闲暇经济理论指出:第一,在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的收入分配调整和社保提升势在必行,这是对闲暇的基本保障;第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生活方式的转变来配套,积极健康的闲暇活动能高效地积累人力资本、营造优良的制度氛围、提高国民的消费动力、激发原创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此类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和活水之源;第三,学会工作,更要学会休闲、学会生活。

  “闲暇经济”将成为文化发展的先导,成为“生活引领经济、自由激发创新”的新经济形式。这种新经济的表率,就是遥远而美丽的北欧地区。该地区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国家群,北欧五国的人均收入在最近20年稳居全球的前二十名,同时,北欧人的休闲时间和休闲活动也走在全球的最前列。这是一个典型的“有闲有钱”的社会。北欧人用更少的时间,获得了更多的收入,玩得更多,挣得更多。

  国人的休闲时间不够充分,但更让人遗憾的是在闲暇时间内的休闲安排。

  调查显示,国人最热衷的休闲活动是“看电视”和“上网”,这两项选择并不受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表现出稳定性和全民性。同时,体育健身、学习培训、社交娱乐的从事比例很小。被动而消极的休闲活动,占据了国民大多时间,大众休闲时代仍未到来。

  看电视和上网这类活动,在闲暇经济学研究里,都算是相对被动型的休闲活动。而当一个社会休闲活动单一,且多是从事这种被动型的休闲活动,不利于提高从事者的效率,不利于激发创新思维时,我们通常认为,大家患上了“休闲病”。

  如果说这几十年,中国人激发出了无穷的工作热情,学会了如何工作、如何挣钱的话,那么现在,或许已经到了该学会如何玩,如何花钱的时候了。有一种说法是,不会玩的人,就不会学,这是闲暇经济研究的一个真理性命题所在。

  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大源

  幸福感源于对未来的预期《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北京报道

  从2006年关注幸福感开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大源和央视财经频道的“经济生活大调查”一起走过了6年的时间。“老百姓从来不用GDP来衡量幸福。”2012年,对比6年的数据积累,胡大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与老百姓幸福感最密切的就是对未来的预期。”

  收入问题连续四年成为“第一难题”

  收入问题在6年的经济生活大调查中都是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

  胡大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2012年,中国百姓预期自己收入会增加的比例达到了54.4%,也就是说超过半数的人对今年的收入增长是有信心的。具体到地区,胡大源介绍,最为乐观的受访者来自上海、重庆和海南。而从年龄段来看,这6年对收入增加最有信心的,始终是18岁到35岁的年轻人。“这一结果也符合地区经济发展和年轻人的特点。”胡大源说。

  调查显示,2011年,百姓最关心的国内经济生活事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物价上涨,第二位是个税免征额的提高。“显然,这两件事都跟收入有关。”胡大源说。与此同时,在2012年百姓最期待改善的问题中,排在首位的仍然是收入状况,高达65.25%的受访者选择了“希望未来收入状况能有所改观”。而且在本次调查中,列出的6种家庭困难中,被选择最多的选项仍然是收入(54.62%),收入问题已经连续4年排在百姓家庭主要困难的第一位。“这表明如何切实提高百姓的收入、如何从根本上改善民生仍然是我们面临的艰巨问题。”胡大源说。

  50%的人认为房价会下跌

  在历年的“经济生活大调查”中,房价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出席两会记者会时也明确表示,“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调控不能放松。”

  楼市调控政策虽然密集出台,但是调控效果并不明显,也处处体现在受访者给出的答案之中。

  在今年的调查中,有30%的受访者认为,2012年自己所在城市的房价会下跌10%以内,21%的受访者认为会下跌超过10%,24.5%的受访者认为房价仍会保持现状不会有太大变化。预计房价下跌超过10%以上的城市前三位是南昌、沈阳、杭州;预计房价上涨超过10%以上的城市前三位是昆明、南京和太原。

  胡大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排名在前三位的有买房意愿的省份是黑龙江、广西和海南。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预计房价下跌或上涨的前三位城市,都不属于这三个省份。胡大源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消费者没有“追高”或者“逢跌买入”等“投机”心理,更多的是“刚性需求”。

  不过,胡大源也指出,调查显示,2010年有买房意愿的人占41.6%,但2011年实际买了房子的人只有24.88%。这一数据的变化也正说明了房地产调控正在影响人们的购房心理,降低了人们的实际购买力。“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2011-2012)”编委会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查显示公务员被认为是最幸福的人

您认为谁获得的幸福感更高 中国广播网

您眼中最能代表幸福感的指标 注:此题为多选题,各项比例之和大于100%。

谁是最幸福的人?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今天发布的“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显示:公务员被认为是“最幸福的人” (59.3%);稳定的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41.6%)是确保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仅次于家庭和睦(48.6%)。

公务员是“大众情人”,也是最幸福的人

谈及谁获得的幸福感更高:59.3%的居民认为是国家公务员,其次是国企人员(10.7%)。同时,在2011年的两会调查中,40.4%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对伴侣的职业有要求,希望他是公务员”。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21.4%的居民认为是“思想豁达,容易得到满足的人”,仅次于“家庭和睦的人”(27.2%)。如此看来,要想与幸福近一点,并不一定非要是公务员。

均衡的社会利益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对京沪穗三市居民幸福感的调查显示:家庭和睦(48.6%)是代表居民幸福感的第一指标,其次是稳定的社会保障(41.6%),接下来是良好的社会治安(29.9%)与“居有其所”(28.4%)。

尽管较高的收入水平不是最能代表幸福感的指标,但是经济条件毕竟是生活的基础,过半居民(53.1%)表示“提升工资水平”可以提升幸福感,同时保证“社会公平公正”(45.1%)对于提升幸福感也很重要。

总体来看,居民的幸福感既需要小家的和谐,也需要社会利益的均衡。(记者冯雅)

(来源:中国广播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证看待幸福指数

2012年02月24日09:22  孟 飞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近日,广东省公布全省幸福指数,广州市以幸福感最强位列第一。而之前,类似“幸福指数”、“幸福城市”、“幸福产业”等词早已进入一些地市级政府的文件中。2月21日,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幸福文化价值观建设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表示,“幸福”一词的热炒从侧面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幸福感的降低。

  经济快速发展使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很多人还有诸多不满意。为什么物质生活的改善反而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用经济学中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解释,幸福感随着最初经济的发展有较大提升,但到一定程度后幸福感就很难增加甚至减少。比如职场新人拿2000元的工资,一般很知足,但当工资涨到3000元、4000元,体验到的幸福感不一定比之前强烈,更有可能在相对层面上因为增长幅度比别人小,而使幸福感大大降低。

  需求层次的提高也是原因之一。经济发展初期,温饱水平同幸福感联系紧密,但现在,身体的健康、物质的丰富、情感的饱满、自我期待的实现等条件才能直接决定幸福感的强弱,这些因素显然不是经济增长可以解决的。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变动的过程中,价值和思维都在转,这种不安定感也加剧了幸福感的不稳定性。

  如何增强人们的幸福感?首先,不能否定市场经济的作用。幸福感离不开发达的经济基础,依然要强调发展,而且是科学地发展,快速地发展。通过发展做大蛋糕,坚实幸福的物质基础。其次,加强幸福文化价值观建设,在肯定其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幸福的超功利境界,使幸福拥有更多价值因素和人文内涵,充分拓展幸福中的文化涵义,让人们的追求更健康、更文明。此外,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竞争环境,让人们在平等的条件下,提升自己,追求幸福。

  回看广东的“幸福指数”,它是一个综合指数,其中包含了很多小项目,比如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人均参与文化活动次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等。当幸福的指标更加多元、更加贴近老百姓的感受,形成一种可以衡量、可以体验的幸福时,幸福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幸福文化价值观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来源:经济日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生的幸福感,到哪儿去了?

2012年10月15日08:30    来源:《钱江晚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推荐阅读更多
“我要留下,新疆需要我”
杭州上城区构建信息化惠民平台
绍兴:治堵得力保畅通
巩乃斯,一片花的海洋
“今天的孩子,为什么感觉不幸福?”昨天(10月14日),全国1100多位小学校长在杭州开大会,“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快乐健康成长”这个困扰中小学校长的问题,成为大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昨天参加大会的不少大学校长,也一起参与到这个话题中来。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第一位的压力,不是学习压力,而是自我掌控的缺失,学习不能自己做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丁钢说。“学钢琴、绘画、舞蹈等,如果不是从兴趣出发,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则认为,孩子的学习如果不能跟着兴趣走,就无法体会到幸福。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丁钢:学习压力大,影响幸福感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丁钢说,现在很多孩子幸福感缺失,原因有两个,一是学习压力大,二是自我掌控缺失。“我们对学生做过调查,年级越高,幸福感就越不足,因为小学里是不需要考试的,到了初中、高中,就有了升学压力。”

丁教授做过一些研究,发现学生真正放在第一位的压力,不是学习压力,而是自我掌控的感觉。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是完全被动的,回到家里被家长‘押’着做作业,不准玩,这种自我掌控的缺失,产生了心理上的孤僻,非常影响孩子的心态,影响心理的成长。”丁教授说,这种影响,小学比中学更大,所以小学很重要。

“我们要告诉孩子这样一种信念,这样一种人生观念,追求幸福的过程本身也蕴含着幸福,尽管过程当中有痛苦,但也有欢乐。我们应该告诉家长,不能在小学阶段给孩子好高骛远永远不着边际的理想,这样会害了他对幸福的理解。”

这种幸福感如何实现?丁教授说,我们要让孩子懂得,怎么从身边每一个进步感到愉悦。“你立一个目标,每前进一步,即使你感觉离它还很远,但你仍然要为自己每进一步感到愉悦。”

丁教授说:“如果学校教育仅仅是,我教什么你学什么,我怎么教你怎么学,学习就不再是学生的兴趣需要,加上应试,学生就不能跟着自己的兴趣走,就无法体会到幸福。”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我们的小学生,管得太多了

孩子的天性就是有点野性,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培养自我的一些必备的素质。

现在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学习钢琴、绘画、舞蹈等。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在会上说,这些并非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我们应该在小时候教会孩子诚实做人、不怕艰苦,才能真正给孩子一生的顶天立地、用之不竭的素养和财富。诚实、勇敢,是大学校长们最希望看到的学生具备的素养。”

中国孩子在小学教育中缺什么?郑强说,就是管得太多,孩子的野性没了。

郑强很不客气地说,中国的教育,“报废”的孩子比成功的多,特别是男孩,受到的伤害最大。“为什么现在学校里女生比男生厉害?我们要让男孩多受一些委屈、磨难,而不是让他们乖乖的。”

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叫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郑强说,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被毁在起跑线上。“浙大招了20年的奥赛冠军,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进了大学还会喜欢这个。他们在中小学学习奥数,也许能得到加分的好处,但他们受到的伤害要多得多。”郑强认为,孩子的成长,不是三十米、三百米、三千米赛跑,而是一万米赛跑,“浙大每年招5000学生,报到当天来的家长,有1.5万到2万名,而学生毕业时,来的家长不到500。”

郑强说:“来开会前,有几个小学生来采访我,问了我一个这样的问题,‘领导力是怎么样培养的?’我就在想,我们的小学教育出了问题。”我们中国的孩子,小时候没有玩,不允许玩,到了大学就拼命玩。孩子都伤在了中小学阶段了!”(陈文燕、梁建伟)




(责任编辑:归鹤、翁迪凯)
186327|||L_17581400|||小学生的幸福感,到哪儿去了?|||2012年10月15日08: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透视中国人幸福观 专家称单纯GDP带不来幸福感

2012年10月14日18:30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幸福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产生了新的选择困惑和幸福困惑;当前世界各国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将注意力转向国民幸福问题,中国政府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曾经指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将提升国民的幸福感作为一项涉及民生的重要工作。今天重提中国人的幸福观,既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新表现。

  日前,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和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探讨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特点、变迁、影响因素及社会意义,为中国国民幸福体系的建设和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政府为啥关注幸福感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提升国民的幸福感应该是中国政府一个比较新的发展理念,这个理念以前提得很少,但从2007年开始不断见诸我们国家的一些大政方针以及政策工作报告。政府和社会对这个方面的认识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它不光是一个民生建设和政策的问题,也涉及到文化、心理、法制、制度等各个方面。这个问题应该是我们社会现在面临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也是政府越来越关心的一个问题。

  我们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影响到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这个问题不是体制的问题,也不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问题,而是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这个规律有人称之为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除了资源短缺、环境破坏,还有心理问题,也叫“3000美金的心理阈限”——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3000美金”就是一个现代化的标志,我们中国进入现代化是2008年,正好人均GDP是3400美金,美国是1962年进入的,英国是1968年,法国是1972年。

  现代化问题出现的第一个标志是心理问题取代心血管疾病成为健康第一大杀手;第二个标志是社会身份认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前是衣食住行的小康水平的问题,在到了3000美金以后国家开始关注“我是谁”这样的身份问题,紧跟身份问题之后,民族冲突和宗教冲突就会显现,国家间的竞争、国际人心的变化就会出来。美国在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发生,大概花了15年的时间才把这个社会的心态变得理性和谐,中国也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美国,1960年肯尼迪当选总统,恰逢现代化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成为第一个邀请心理学家做国策顾问的美国总统,而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有29位心理学家顾问。所以利用心理科学来管理国家是美国总统的治国秘密,这是时代周刊2009年4月2日揭露出来的一个事实。但是我们国家只请一些经济学家做顾问,这就是有偏差的地方。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近年来一直提倡创新理念。而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积极幸福的情况下才更易发挥创新思想,有积极幸福心绪的人才更有创意和思路,所以创新和幸福是未来政府发展的两个重要的智囊。我们中国下一步发展只能走幸福和创新的路,没有别的路可走,这是几十年现代化国家发展路径指出来的基本方向。

  单纯GDP带不来幸福感

  李义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2007年4月27日《人民日报》上有一篇文章,叫《幸福的经济学分析》,里面有一段话:“幸福是一种主观评价。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这种感觉来自充足的食品、清洁的用水、快捷的交通、便利的通信、多彩的生活等等。一般来说,发展比不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要更强一些。然而,面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为什么还有人不满意,甚至出现‘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现象呢?从经济学角度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虽然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但经济发展对幸福的贡献却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即最初的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较强,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所带来的幸福感反而降低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人们会有新的期待,那么,继续发展经济能解决人们幸福感降低的问题吗?答案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但不能完全解决。因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除了物质财富,人们还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声誉、提升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拥有物质财富不等于实现了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如果这些非物质追求不能得到满足,人们就会感到失望,幸福感就会降低。

  另外,对人们幸福感影响最大的不是绝对收入水平和地位,而是一个人与别人特别是与熟人朋友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和地位。这就是说,即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由于提高的幅度不一样,提高幅度较小的人会感到不公平、不幸福。这些现象或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生的。那么,解决的途径在哪里呢?首先,要认识到生产目的到底是什么。在一些地方,很多项目都是片面追求GDP。单纯追求GDP早就受到了人们的谴责。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写过《经济学和公共目标》,他认为经济发展忽视了人们的公共目标,忽视了人们的幸福,转向了专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他说,无论如何不能妨碍经济增长成了一把保护伞,导致了许多不好的事情和做法,对经济增长数字的关心超过了对人的关心,对物的追求超过了对人本身的关注,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虽然有些地方GDP增加了,但很多GDP是没有效率的GDP,很多就业是没有效益的就业,因为这个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在这里工作的越多损失就越大。我们应当坚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其次,还要注意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失衡。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结果是社会保障跟不上,教育医疗跟不上,人们缺少安全感,没有稳定的保障,幸福感会大大降低。因此,提升国民幸福感需要政府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从幸福中国到幸福国际

  王辉耀(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据了解,现在中国已经有20多个地方政府在谈幸福,比如现在广州提出要打造幸福广东,江阴也说要打造幸福江阴。但是很多地方的幸福建设还是GDP的建设,停留在建了多少硬件,建了多少活动中心等。实际上,建设中国人的幸福观是个软件的建设,是个观念的更新,是个价值观的新革命。

  越来越多的人衣食无忧,住房良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为什么很多人感觉不幸福,或者说很多人不幸福,这值得我们思考研究,也是对学术界、政府包括给产业提出的问题。

  能不能提出一个建设幸福中国的概念,原来《东方红》里就有“他为人民谋幸福”,幸福这个事也不是一个新的东西,但为什么要重提建设幸福中国?第一,这比说建设第二大经济强国,更贴近老百姓的思维;第二,提如何建设中国的幸福观,这样能把它跟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得更密切;第三,这样能够在政府官员的考核里淡化GDP导向的考核,加一条人民幸福考核导向,可以作为一个官员的价值取向;第四,有了幸福中国,就能够推广成幸福国际。当今国际出现的金融危机表明世界各国是在一条船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不可能出现别人经济不好我们受益,这已经不是零和游戏的时代。在我们价值观的建设上,包括国际化的角度上,能不能提出打造幸福国际社会,尽量减少国际问题,比如非洲问题、中东问题,从一个更高的战略上提出中国的思维理念。我们奥运会的理念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为什么不能打造一个幸福国际?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责任编辑:陈玲华)
181466|||L_17580539|||透视中国人幸福观 专家称单纯GDP带不来幸福感|||2012年10月14日18: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文化提升幸福感

杨治钊
2012年10月16日08:18   来源:辽宁日报

让文化提升幸福感--理论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你幸福吗? ”这是央视在国庆期间新闻节目播出的民众幸福感社会调查主题。从中可以看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改善民生效果明显,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有一位张姓村民,今年40多岁,他说,现在农村人看病有医疗保险,将来老了,有养老保险,生活困难的可以领到低保,五保户得到政府很好的供养,种田不仅不交农业税,而且国家还给补助。今年他儿子上大学,政府还资助了学费。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只能维持温饱,那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终于实现了。老张感觉生活在这个时代很幸福。

  类似老张这样有着强烈幸福感的人数不胜数,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他们由衷地感到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很幸福的事。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也有少数人感觉并不幸福,或感到迷茫,缺乏精神寄托,到处寻求刺激;或感到生活节奏太快,自己快成赚钱的机器了。

  笔者认识一位朋友,开始做些小买卖,后来经过努力打拼,创建了公司,且不断发展壮大,又有了许多子公司。钱越赚越多,他却跟我说,现在生活得并不幸福。我很吃惊,以他目前的状况,妻子贤惠漂亮,儿子读名牌大学,家庭关系融洽和睦,身体健康,还不缺钱用,这种生活让人羡慕,怎么就不幸福了呢?

  曾经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萨缪尔森总结出一个数学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即效果和用途,欲望即心欲和愿望。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经济收入所带来的效用能使人们感到幸福,而无限的欲望又会使幸福趋于零。上述那位朋友之所以感觉不幸福,就是因为他在物质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其不断增长的欲望却无法得到完全实现。

  因此,单一的经济生活并不能提升幸福感,幸福感要靠文化来提升。只有在不断追求收入增长获得效用的同时,不断调整欲望,以求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幸福才不会离我们太远。有文化素养的人对幸福的含义理解更为深刻,就可能有机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而文化精神上的追求永远没有止境,追求越多越幸福。相反,那些没有文化素养或者文化素养较低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就会很肤浅,仅仅满足于吃饱、喝足、穿暖等物质层面,但物质并非是获得幸福的唯一源泉,而且超过一定的度,幸福指数还会下降。

  物质追求带来的幸福感不是永远的,只有文化精神上的幸福感才是恒久的。在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让文化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这才是根本。一个幸福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文化的社会,幸福的生活最终要在文化的王国里才能实现。 □杨治钊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农民工幸福感调查

2012年10月16日09:31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农民工幸福感城市排名

  2012年4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和工众网联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农民工幸福感”排名中,北京在四大直辖市中排名落后于重庆,位居次席;超过了天津和上海。不过在调查的20个城市里,北京的排名并不靠前,排名14位。

  去年统计我国农民工达2.4亿

  北京的整体农民工幸福感排名不靠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排名更低,仅排名17,在20个被调查的城市里倒数第四。这是我国首次针对农民工的主观生存感受进行调查。

  “农民工的主观生存感受记录了整个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人大心理学系主任孙健敏表示,农民工身上负荷了多重角色,他们的努力最直接承担了整个社会转型的成本,包括社会成本和心理成本,“了解他们是帮助他们的前提和基础。”依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去年5月公布的数据,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4亿。

  不足半数农民工愿留在当前城市

  80%的受访农民工感觉到了城市人对他们的友善;90%认为城市人并没有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欺负;35%认为自己完全被城市接纳;40%认为基本上被所在城市接纳。

  如果再给他们一次选择的机会,46.2%的受访者依然会留在当前的城市,23.3%的人愿意到其他城市,“这说明他们在心理上并不认同当前的城市”。人大心理学系副主任胡平说,调研发现,城市并不是完全接纳所有农民工,其中小部分人群(30%)依然认为他们被拒绝和被排斥。

  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直接对应

  北京的农民工幸福感在这20个城市里只排名第14,而在京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更低。

  胡平表示,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直接对应。北京并不是适宜居住的地方,生活节奏比较快,没有太多机会去关注个人感受,而且城市太大,人际关系相对疏远。这种超大城市提供的友善程度比较低,工作要求也相对比较高,而很多工作可能也让农民工难以完成,有点无能为力的感觉。

  “那些18岁至23岁的农民工有梦想而没实现梦想的路径。尽管北京也提供了很多公共服务,但一些公共服务跟这些农民工不沾边,事实上跟他们关系不大。”胡平说。




(责任编辑:徐腾(实习)、段欣毅)
发表于 2012-10-30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如果有人问我幸福不幸福,或许我的回答跟莫言一样: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幸福不幸福,自己拥有的不会感到幸福,可自己没有的就会感到不幸福。可真的比起那些很不幸的人来说,自己还是蛮幸福。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稳定的工作,和谐的家庭,还有一对身体健康的父母,有夺不走的爱人,这不已经很幸福了吗?真的对于想得到幸福的人来说,还想要追求什么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股民:幸福就是能解套

2012年10月29日08:58    来源:三秦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分享到...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你幸福吗?”是10月很热的一个话题,10月媒体满大街寻找幸福的民众,逮着一个人就问。还剩下3个交易日便是10月A股市场收官日,记者想知道10月股民们对此又该怎样回答?

  昨日,记者就此做了调查,对22名投资者进行了采访。“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爱打小怪兽。而对于我来说,幸福莫过于大盘一直在跌,而我空仓!”股民杨先生调侃。

  对于亏损超过60%的股民刘先生来说,幸福就是能解套。这也反映了昨天几名西安股民的想法。

  故事一 “幸福就是大盘一直在跌而我空仓!”

  A股市场10月的一波反弹行情,让股民一度燃起了久违的热情。然而好景不长,10月A股短暂反弹之后再次陷入下跌,大盘又把股民们狠狠地戏耍了一番。看着大盘上周五一泻千里,此时最有成就感、幸福感的莫过于空仓的人了。

  昨日,西安股民杨先生感到很庆幸,“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对于一个股民来说,幸福就是大盘一直在跌,而我空仓!周围尽是面黑心凉的股友,自己只能偷着乐了。”

  杨先生今年45岁,在股市中摸爬滚打超过12年。谈及空仓的原因,杨先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炒股以不赔为原则,不会天天进场,会做股票的人,一年只做少数几次就够了。我炒股这么多年,今年的股市是最难以把握的一年,10月看不清市场的方向,我就先空着,去了趟成都度假,然后专心工作。我不急着建仓,我要等到市场明朗,等到感觉来临,就算踏空了我也不后悔。其实,空仓最大的好处有两点:一是不会赔钱;二是用钱的时候随便取钱。账户上的钱才是真正属于我的。何况,在“一赚二平七亏”的股市里,只要不亏损就能位居前三了。

  故事二 幸福就是能解套

  入市7年的吴女士,有空就会打开自己的股票账户,每次看后都会叹息一声:“什么时候才能让我解套啊!”

  吴女士是西安一家市场服装商户,攒了一些积蓄,相当一部分投进了股市。为了操作方便,还特意开通了手机炒股业务。不过快捷的装备并没有给她带来利润。昨天上午,她将店里的活儿交给了一名售货员打理,自己抽空跑出来会会老股友,见到了两个以前一起炒过股的姐妹。谁料三人见面,一句寒暄的话都没有,开口就聊起了“你今年亏多少”的话题。“我亏了将近一半,10万元剩了不到6万元。”吴女士回答。随后她从其她俩人口中得知,自己并非三人中亏得最多的一位。另一位姐妹,今年亏了十多万元。

  谈到幸福,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10万元股资可以解套。5年前的赚大钱的想法早已经被磨灭,现在解套成了她的幸福愿望。

  刘先生算得上是资深股民,对于亏损超过60%的刘先生来说,幸福就是股市给他一个改过解套的机会,之后远离股市,努力工作,好好纳税,对于在股市赚钱,再也不敢有任何的非分之想。

  故事三 限制期指做空股民才会幸福

  70岁的周先生说:“我花了8万元亲身体验了股市下滑的寒冷,但我觉得明年股市还是会有戏的。”周先生炒股5年至今未实现正收益。既然如此,何必对股票执迷不悟呢?周先生昨天调侃道:“我现在炒股是逼着自己多想一些问题,这样就可以防止老年痴呆症,不给儿女们添麻烦!”

  谈到幸福,周先生称股市5年来出现了这样惨烈的下跌,越来越难以赚钱,主要原因是什么?是股指期货做多无门,这一条也许是市场下跌的真正原因。目前期指市场三成左右持仓都是来自于套保需求,在股市只能做多的情况下,这意味着机构套保单只能做空。目前市场情况也显示,空单的持仓量长期都大于多单。目前,在机构通过股指期货赚钱的同时,普通投资者却难以从中受益。利用做空 A股赚钱, 成了主力的专利,所以只有限制期指做空,股民才会幸福。实际上,在大盘弱势之时限制做空在欧美股市早有先例,在减缓股市下跌的进程上,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故事四 反弹卖得好也是一种幸福

  时隔近三个月后,A股10月低价股突然“雄起”,周涨幅居前的个股几乎清一色是10元以下的低价股。股民刘先生昨天说,低价股炒作要看天津磁卡脸色,天津磁卡到头则低价股炒作结束。这次“低价白菜股”暴动就像一场百米赛跑,枪响之后不能犹豫,百米过后就要休息,还是赚钱后赶快落袋为安比较稳当。上周一刘先生1.98元抄底马钢股份,上周四2.13元卖得高价。刘先生上周日称,现在股民最大的愿望是解套,已经不是赚钱了,是不赔或少赔,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来当解放军呢?现在抄底,不懂短线进出,死拿的人会深套。反弹卖得好也是一种幸福。

  对于坚守了这波堪称“A股史上最长熊市”的散户刘先生来说,这几年的股市则教会了他一个股民的果断,“懂得卖股也是一种成熟幸福,这应该也算是一种成长吧”。

  故事五 美女私募称卖房买股

  2009年曾有西安新股民“卖房买股票”,把手头的房子卖了38万现金。盲目冲动,没有风险意识,接手老股民减仓筹码。现在回头看,被套的也是这些股民。最后连本带利都回吐给了股市。

  市场在2050点上下波动,当投资者还在为牛市还有多久才能到来迟疑时?星石投资总裁、首席策略师杨玲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我个人用行动来回答:我已经把自己的房子卖了,等在那里买股票型产品;我向最好的朋友们强烈建议,现在卖房子,未来买股票。”

  此言一出,立马引来网友的板砖无数。在股民刘先生看来,这位私募人士的话是想表达两个观点:一是A股行情处于底部,可以持股;二是房地产市场价格现在处于高位面临大幅调整,现在可考虑减少在地产股上的配置。

  其实,如果单纯看待上述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要是放到一起来说,貌似有忽悠之嫌。在当前这样的弱势环境下,1999.48不一定是大底,即便再看好市场也还是少忽悠为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小辣椒2011
发表于 2012-11-20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11-20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为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4-7-1 13:10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