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和耶鲁大学的校园宣传片被网友放在网上,引发关注,数以万计的网友对北大拍摄的宣传片褒贬不一。拍摄北大宣传片的北大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宇称,北大宣传片旨在反映中国文人薪火相传的精神气质,与耶鲁大学的招生宣传不同,两者没有可比性。(新京报2月14日)
陈教授称两校宣传片没有可比性,但既然都是大学的宣传片,网友把他们拿出来比,是很正常的,而且,既然是“宣传”,就是要让观众,从比较中得出优劣来。如果一名考生正寻思是报考北大好,还是耶鲁好,说不定就要认真看两校的宣传片,虽然这不会是选择的主要因素,但很可能影响最终的选择。
陈教授的话,却不经意传递出一层意思——大学的宣传片,是不太在乎大家的比较的,北大的与耶鲁没有可比性,自然,与清华的、复旦的,也没有啥可比性,都可以说是反映本校的精神气质嘛!这正可以解释北大宣传片和耶鲁的不同之处:北大宣传片在乎的是是否反映出北大的成就,获得领导认可;而耶鲁宣传片在乎的是是否反映特色吸引考生。
在我国内地,虽然出国热急剧升温,可北大等名校的招生,是没有多大竞争压力的,最近几年来的自主招生中,各高校“抢生源”貌似很激烈,但其实,由于考生最终只能获得一张内地大学录取通知书,所以大学的抢生源,是用招生手段和录取优惠抢生源,比如北大就用校长实名制,将招生时间提前,并把一些优秀学生提前“圈定”,而不用考虑用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抢生源”,进而,在宣传片中,也就用不着这些方面花笔墨。
如此环境中的宣传片,就更像是学校的办学汇报了。如果读者们感兴趣,可以把各高校的宣传片找出来,然后再对应学校的概况介绍,会发现有很惊人的相似——可能展示手法不同,但说的无非是历史悠久、地位很高、英才辈出、校园优美,画面中出现最多的是历史、校园建筑、现任领导、当下的科研红人。鲜见学生。——即使有,学生也是作为背景中的群众演员。
这很符合时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评价标准,在大学里,领导的地位无疑是最高的,学术研究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越教育教学,大学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校园,以及一些科研数据。相对来说,北大的宣传片还比较具有艺术性,有的高校在进行这些展示时,就像放PPT,接连出现领导出席活动的镜头,以及各种横幅、会标。但就是这样,这些高校照样不愁招不到学生,由于有各种工程、计划的“护航”,有一本、二本等安排,且招考制度坚持一个学生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因此,学校的日子过得很舒坦。只是近年来一些高职高专才开始感受到生源萎缩带来的压力。
可耶鲁却没有这样的“福气”,虽然属于顶尖学校,可他们时刻面临受教育者的选择,拿到耶鲁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很有可能拿到哈佛或者剑桥的录取通知书,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大学,那是要“讨好”学生的,因此,在他们的宣传片中,出现用学生喜欢的说唱形式,宣传学校“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共享客厅,学习聚会”、“每个住宿学院由一位院长管生活、一位主任管教务,他们和我们一起吃住”、“你有机会和喜欢的世界名人会面”就不奇怪了。换着内地高校,说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多少可以说唱出来?那多半会认为是在“恶搞”。
笔者曾到香港中文大学参观,也曾看过他们的宣传片,整个宣传片就以几位在读学生的感想开头,这在国内高校的宣传片中,是很少见。但几分钟的短片,却很感染人,知道在这所大学读书,能获得怎样的教育,得到怎样的教育服务,学生们有怎样的学习生活。而这些,在内地大学的宣传片中,只有通过遥远的历史、美丽的校园风光、豪华的校门“意会”。
内地高校一直在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这也只能“意会”。让大学做到“以人为本”,十分简单而现实的做法是,让其被学生们选择,当大学有被选择的压力,谁还敢孤芳自赏,怠慢学生?这样的大学才会办出活力、个性与特色,也才有可以讲述的丰富的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