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主题
- 好友
- 帖子
- 日志
- 精华
- 分享
- 威望
- 点
- 魅力
- 点
- 经验
- 点
|
《沉沦的圣殿:缅怀“朦胧诗”和一个逝去的时代——在杭州某中学的演讲》
涂国文
请同学们全体起立,闭上眼睛,为中国诗歌默哀3秒钟!
我们为什么要为中国诗歌默哀?因为今天中国的诗歌已经死了!
请同学们看看中国诗歌的尸体——
(1)徐乡愁的“垃圾派”诗歌——“屎是米的尸体/尿是水的尸体/屁是屎和尿的气体/我们每年都要制造出/屎90公斤/尿2500泡/屁半个立方/另有眼屎鼻屎耳屎若干//庄稼一支花/全靠粪当家/别人都用鲜花献给祖国/我奉献屎”(《屎的奉献》)
(2)沈浩波的“下半身”诗歌——“她一上车/我就盯住她了/胸脯高耸/屁股隆起/真是让人/垂涎欲滴/我盯住她的胸/死死盯住/那鼓胀的胸啊/我要能把它看穿就好了/她终于被我看得/不自在了/将身边的小女儿/一把抱到胸前/正好挡住我的视线/嗨,我说女人/你别以为这样/我就会收回目光/我仍然死死盯着/这回盯住的/是她女儿/那张俏俏的小脸/嗨,我说女人/别看你的女儿/现在一脸天真无邪/长大之后/肯定也是/一把好乳”(《一把好乳》)
(3)赵丽华的“梨花体”诗歌——“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 ”(《我坚决不能容忍》)、“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一只蚂蚁》)
中国诗歌已经无可挽回地死了!中国诗歌圣殿已经无可挽回地沉沦了!
对于死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追悼和缅怀她曾经有过的辉煌与荣光!今天我将以“沉沦的圣殿”为题,与同学们一起,追悼和缅怀30年前发生在中国诗歌史、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思想解放史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的文学事件——“朦胧诗”的横空出世,在这深情的追悼和缅怀中,重新拾回诗歌的尊严、文学的尊严和人的尊严!
一、什么是“朦胧诗”?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所谓“朦胧诗”,本身就是一个不科学、不准确的提法,正像“朦胧诗”领袖人物之一的北岛所说,“‘朦胧诗’是因为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而得名。命名本身和那场争论同样可笑”。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一股具有新的美学特征的地下现代诗潮,冲破长达30年的“左”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桎梏,从地下转入公开。这股诗潮主要包括两大群体,一个叫“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河北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根子(岳重)等(同时在福建、四川等地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一个叫“今天诗群”——1978年前后,诗人北岛和芒克在北京创办与主编了中国自1949年以来第一份地下诗歌刊物《今天》,前后总共出版了9期,聚集了一大批在“文革”中有过曲折心灵历程的青年诗人,主要成员有北岛、芒克、多多、舒婷、食指、江河、杨炼、方含(孙康)、严力、顾城、梁小斌、林莽(张建中)等人。
1979年9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诗刊》发表了北岛的诗歌《回答》和舒婷的诗歌《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诗刊》又以“青春诗会”的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青年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这股现代诗潮迅即席卷全国。这些诗人们的作品尽管风格各异,却呈现出了这样一种鲜明的共性,即:在思想内容上,它一反“文革”时期诗歌一味“唱赞歌”、“唱战歌”、“反人性”、“假大空”的写作模式,从心灵出发,弘扬人性,探求人生,反思现实,批判社会,揭露黑暗,寻找光明;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一改“文革”时期诗歌单一、直白、浅露、亢奋的做法,大量采用总体象征、隐喻、通感、反讽、蒙太奇和冷抒情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
这股现代诗潮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1980年8 月,《诗刊》发表了老作家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文章把这些诗歌贬称为“朦胧诗”,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否定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朦胧诗”因此得名。老诗人方冰、臧克家、周良沛等人也持此观点。与此相反,诗评家谢冕、孙绍振和也是“朦胧诗人”的青年诗人徐敬亚等,则先后著文,力挺这一新诗潮,誉之为“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把这些青年诗人称为“崛起的诗群”。
“朦胧诗”真的那么“朦胧”、“叫人看不懂”吗?待会儿我请同学们看几首“朦胧诗人”的代表作,大家自然就能得出结论。15年前,我与著名诗人、《诗刊》编辑部主任王燕生老师在一起时,我对他说,我好像每一首“朦胧诗”都看懂了。王燕生老师说我“吹牛”。其实我真的没有“吹牛”,也许我对诗歌的理解与诗人的本意根本不是一回事,但我确实觉得我读懂了那些诗歌,那些诗歌在我的心里是“通透”的、“豁亮”,而不是“淤塞”的、“晦暗”的。读者没有义务保证自己的理解与作者的本意完全一致,也不可能保证完全一致。
其实“朦胧诗”在我国古已有之,唐朝诗人李贺、李商隐就是那个时候著名的“朦胧诗人”。李商隐所写的那么多《无题》诗,就是古代中国“朦胧诗”的代表作;20世纪20年代从法国留学归来的诗人李金发,就是现代中国一个“朦胧诗”巨擘。不过那时候并没有“朦胧诗”这种说法。
二、“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与作品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的“朦胧诗人”有一大串,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梁小斌、徐敬亚、王小妮等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诗人的代表作。不过,在介绍这些诗人之前,我们不能不介绍另一位诗人——“食指”。
(1)食指和他的诗歌
食指,原名郭路生,生于河北,长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朦胧诗”的开山鼻祖,“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人,正是在读了他的诗歌之后,才开始走上了诗歌创作之路。著名诗人廖亦武这样评价食指,“他在中国新诗中的地位相当于惠特曼在美国诗歌中的地位”。1968年,还在读高中的他因为写出了传诵一时的诗歌《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由此遭受江青集团的迫害,成了自朱湘自杀之后中国第一个因写诗而精神分裂的诗人。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1968年12月20日)
这首诗表现的是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家园、奔赴边陲乡野时的悲壮的送别场面,在知青们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迅即如春雷一般传遍了全国,凡有知青的地方,就传诵着这首诗。
(2)北岛和他的诗歌
北岛,原名赵振开,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78年同芒克一起创办地下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被迫流亡海外,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中酣睡的人们。在他的诗歌《宣告》中,他大声宣告——“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由此成为一代青年的精神领袖。请读他的代表作之一《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回答》对不公的社会现象作出的愤慨的控诉,引起了亿万读者的共鸣。特别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两句诗,更是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新诗名句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