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
- 在线时间
- 小时
- 主题
- 好友
- 帖子
- 日志
- 精华
- 分享
- 威望
- 点
- 魅力
- 点
- 经验
- 点
|
自《安全生产法》颁布以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始终是党和国家对安全工作的一贯方针。随着一系列五年计划的实施,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极大的投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企业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遏制重大、特大事故,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秉承“安全为天”的理念,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是企业的第一要务。尤其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安全是生命线,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正确处理好重安全与保生产、要效益与出速度、图发展与促和谐之间的关系,是企业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
一、不安全行为的外在因素分析
集团企业出台的《反违章禁令》是安全生产最基本的防线,事实上在日常安全生产中,可能存在很多违章行为,那么这些违章行为都由哪些因素形成呢?
一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人会受到外在环境、制度的影响。
1、设备因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企业都下大力气对设备机具进行更新换代。员工要不断花时间和经历熟悉操作新设备,部分员工由于自身惰性的原因抗拒接受新设备,怕费事,嫌麻烦,省去在其看来繁琐、不必要的检查和操作,甚至不按要求穿配最基本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久而久之,这样一起起的违章行为就为酿成事故埋下了祸根。
2、学习因素:正如上面提到的,随着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与其相对应的安全知识培训不应落后于设备更新的速度。但有些企业往往重视安全生产却忽略了安全培训,直至发生事故、得到惨痛教训后才将安全培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对待。
3、习惯因素:员工对原有设备和原有规章制度因适应而产生的习惯,对于设备和安全知识不断更新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人们总有这样的心理暗示,即当越多的人去做一件有风险的事情是,对个人而言是降低了风险。实际上恰恰相反,在安全生产中,更多的不安全行为只会导致更大的安全隐患。
4、经营因素:近年来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良好,各行各业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一需求也带动了石油企业的高速发展。随着企业发展,员工自身的效益和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和改善,可以说,员工体会到了由于企业健康发展给个人带来的利益,从而产生对工作的激情和对企业的依赖,珍惜本职工作,在主观上增加安全意识和使命感。
5、制度因素:企业采用正向激励机制而不是惩罚问责机制,会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员工觉得提高安全意识不是出于被迫而是出于自愿。正向激励机制能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对自身岗位的热爱,自觉主动地遵守企业有关安全环保的规定,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从根源上遏制事故的效果。
二、不安全行为的内在因素分析
杜邦企业是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企业,它所创立的一套安全管理理念如今已经成为其企业的金字招牌。杜邦企业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认为:引发事故的根源,96%来自与人的不安全行为。单拿交通事故来说,有统计资料表明,人与环境因素的合成占43%,单纯人为的因素就超过了50%。
一起事故的发生看起来是忽然之间的,但究其本源,这是一个个不安全行为,一处处安全隐患,一项项违章操作积累成的金字塔,事故位于塔端,最终的结果是带来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奉献能源、创造和谐是中国石油的使命,要想从根本上遏制事故发生,就要从心理上、从主观意识上抓起。事故由人的行为导致,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意识又是人的心理反应,因此,事故与人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人具有什么样的心理就会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因此,可以说如果每个人从主管意识上牢固树立安全思想,就可以从源头消除发生不安全行为的因素,也就大大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总的说来,不安全行为的内在因素主要有:
1、从众心理:在前面的习惯因素中提到了这种心理,有些员工在看到别人在违章操作时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就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没事,放松了警惕。比如看到别人违章穿越工作区域,自己也这样做;看到别人没有佩戴防护设备,自己也就干脆不戴了。这些现象在现场较为普遍,这种心理习惯也是造成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2、应付心理:有些员工觉得安全工作是做给安全检查、监督人员看的,和自己切身利益没有关系。有安全检查时,就按照要求穿戴劳动保护用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检查一过就松散下来。殊不知,安全制度保障的是员工切身的利益,劳动保护用品是员工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3、侥幸心理:这种心理是导致违章作业的主要心理原因。有些员工怀有侥幸心理,就是抱着“违章不一定有事,有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伤到我”的想法。通常存有侥幸心理的都是经验相对丰富的员工,认为自己对该项工作极为熟悉,盲目自信,认为自己不需要繁琐的安全保护和检查过程,凭经验就可以完成工作。这样一来则将自己置于高风险的环境中,加之心理上轻视,大大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4、不以为意:有些员工尚未意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工作中总想省点事,偷点懒。对身边的不安全因素和不安全行为觉得小小不然、懒于纠正;在操作过程中将安全规章制度抛于脑后、马虎应对。
5、心思过重:有些员工心思很重,会把生活中或工作中的心情带到操作中来。遇有烦心事可能会溜号、走神,遇有喜事又可能会过于兴奋而放松警惕,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行为完全受情绪控制。
三、从根本上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有效手段
分析了以上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后,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采取哪些有效的手段来从根本上消除以上不安全因素呢?
1、加强硬件投入,完善安全操作规章。企业要加大对安全生产保护设施的投入力度,为员工提供充分的硬件保障。伴随着设备机具的更新,相应的操作规章也应同步甚至早一步完成换代。操作规程上做到有章可循,在行为上为员工安全操作提供正确理论指导。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培训。有了理论指导,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就随之体现出来。企业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安全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安全心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活动,尤其对于重要职责、重点岗位的员工更要有侧重,让其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加强视觉冲击力;选取贴近岗位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讨论交流增强互动,在思想上让员工切身从培训中受益。
3、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职业道德。在工作区和生活区明显的位置张贴安全招贴画,利用平面媒体带来的视觉愉悦感,让员工“耳濡目染”身处安全氛围中。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将员工个人的价值与企业的价值融为一体,使员工从心理上树立“只有人人安全企业才能安全、只有企业安全才能高效发展”的意识。
4、逐步营造具有HSE特色的企业文化。安全工作更高一层的境界,莫过于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对于企业而言,建章立制也好,加强培训也好,大力宣传也好,其中最目的都是为了将HSE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
简言之,安全生产是头等大事,是企业生存之本。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形成具有HSE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安全工作不断前进的目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时时处处把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的安全放在首位,从心理分析入手,找出不安全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因素,以此制定更适宜员工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培训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工作热情,从而实现企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