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95|回复: 0

两千多年薪火传承 细说屈原故乡的端午习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30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千多年薪火传承 细说屈原故乡的端午习俗
中新网宜昌5月27日电(刘良伟 秭宣)公元前340年左右,伟大诗人屈原诞生于秭归乐平里,是战国末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屈原在汨罗江抱石自沉。
两千多年来,秭归人在端午节(即屈原祭日)纪念屈原的习俗经年不断,时至今日,秭归仍保留着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办农民诗会等古老习俗。
端午习俗之一:粽子飘香
粽子是一种食品,在秭归却是一种文化。屈乡人包粽子很是讲究,他们选用上好的糯米,宽宽的蓼叶,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然后再缠上细细的五色丝线。最特别的是在糯米中间放颗红枣。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直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那颗红枣既是屈原对楚国也是乡亲们对屈原的一颗火热的心。屈原故里还流传着《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 一身洁白,半世熬煎。端午节里,人们扶老携幼早早来到江边,他们向江中抛撒包好煮熟的粽子,召唤屈原的魂魄回归故里。
端午习俗之二:龙舟竞渡
处处划龙舟,秭归特不同。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屈乡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秭归划龙舟除场面壮观、竞争激烈外,特别之处是竞渡前还要举行游江招魂。颜色各异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峡谷中则回响起荡气回肠的《招魂曲》:我哥哟,回哟嗬,听我说哟,嘿嗬哟!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衣食勿须问,楚国好天地……
端午习俗之三:“骚坛”诗会
在诗人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这里起于明清时期的农民诗社——“骚坛”延续至今。“骚坛”诗社是一个民间诗歌组织,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
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端午,乐平里总要举办一次诗会。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们相聚屈原庙,比文赛诗,他们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骚体诗凭吊屈原。这种文化习俗代代沿袭,成为乐平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端午习俗之四:公祭屈原
从南北朝开始秭归就有了由官府出面组织端午祭祀屈原的历史,为区别于民间祭祀而称为“公祭”。在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之中,主祭如歌如吟地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百姓则依次向屈原牌位(或塑像)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此之外,端午习俗还有悬挂艾蒿、菖蒲,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饮雄黄酒,免受虫蛇伤害;悬钟馗像,消灾避难;写符念咒,避邪驱鬼;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保安康等等。(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4-7-1 03:05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