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59
- 在线时间
- 小时
- 主题
- 好友
- 帖子
- 日志
- 精华
- 分享
- 威望
- 点
- 魅力
- 点
- 经验
- 点
|
节日临近,食品安全问题备受重视,近期媒体曝光的一些造假食品也不断敲响警钟。央视才披露了假葡萄酒、假鸡蛋的制造黑幕,湖北等地又曝出有不法商家生产“人工合成豆腐”,用大豆分离蛋白、变性淀粉和白色素搅拌沉淀制成,并在市场上销售。广东东莞也传来了变质大米漂白为河粉的“爆料”。
一些假食品不时出现,危害百姓健康,已经引起了社会公愤,也不断激发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一方面,不法商家的见利忘义、制假贩假行为,成为千夫所指,社会更加呼唤对市场经济环境下道德底线的认知和坚守。另一方面,假货劣货何以能安然出世,甚至大行其道,也引起了对监管层面问题的反思。
面对假鸡蛋,工商部门说“无权认定”,技术监督部门说“不归我管”,农业部门说“不管人造”,食品部门说“不好认定”等,无不把问题和责任推个干净;“合成豆腐”露馅后,一些工商人员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当记者问合成豆腐是不是豆腐时,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委员会相关人士坦言“不太好判定”,因为国家并没有对豆腐这个宽泛的概念给出定义,很可能存在一个标准监管盲区。
出了事,要么说“不归我管”,要么说“管不了”。其实,这些“说法”本身,就已经能说明食品监管存在问题。一则,造假手法不断翻新升级,食品安全挑战变幻莫测,确实存在制度不完善、职能不健全的问题,相关部门“心有余而力不及”;二则,恐怕还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或者“为”起来也不那么给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