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997|回复: 75

成都方言俚语字词释义--整的巴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9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吝啬=抠=舌家子
打哈欠=打huohai
偏三轮车=耙耳朵
编谎话=扯慌俩白 赶快=搞紧
差劲=撇火药/西撇/瓦塌
弹弓=弹蹦子
乞丐=讨口子
经常=环是
反而=颠转
土匪=梆老二
便宜=乡因=欺头
捉谜藏=逮墙墙猫儿
拖鞋=杀板儿孩
不踏实=里扯火
轮子=滚滚儿
石头 剪刀 布=石砌儿(石qie'r)
没关系=莫来头
鹦鹉=恩儿
蜻蜓=丁丁猫儿
蟋蟀=叫鸡鸡
东西少=滴点儿
脸上有斑点=麻炎儿/苍蝇屎
老婆=老妞儿
厕所=茅私/茅房
护肤品=香香
内裤=遥裤、火炮儿
风筝=风兜儿
大声说话=精叫唤
厨房=灶房
吃饭=吃莽莽
很凶、不讲理的人=歪人
手肘=倒拐子
膝盖=客西头儿
小腿:连儿杆
肋骨=列巴骨
非常黑=qio马打黑
爱打扮=妖艳儿
天气冷=冷飕飕
不懂事的人=广耳石
小纸条=飞飞儿
全部=一哈
一只眼=边花儿
一只脚有问题:掰掰儿
兔唇=豁花儿
弄不懂=搞求不醒豁
闪电=扯火闪
结束=杀guo
恶心=挖脸
牛奶=牛ber ber
蝴蝶结=咂卷儿
直立的马尾=冲天炮=扎揪揪儿
耍朋友=扇盒huer
每次=盘盘
接吻=啃兔儿脑壳
一耳光=一耳屎
地方=踏踏
里面=吼头
场面宏大=进丈之吓人
青蛙=切猫儿
赖蛤蟆:赖格宝
固执的人=咬(嗷)卵匠/牛黄丸
冷=冰欠
温热=温嘟嘟
有点多=旺实
提=DIA
有点脏=灰巴拢耸
实在=靠实
看=雀(qio四声)
捏=RUA
农民=豁皮/弯脚杆/峦民
胖=登毒=拽实
很瘦=干芯儿/浪呗儿
扎=ju,老子遭蚊子ju了
ok了、搞定了=归意
爱出风头=战花儿/站灵子
调皮=费头子
打架=过孽/打锤/阔到身上/涨人
吵架=扯经/撕皮
瓜=桥
文胸=胸罩
螃蟹=盘海
小便=噢扒尿/改小手
大便=噢扒屎/改大手
不好=稀瞥/好戳
没戏=摸搞
很冷=非冷把冷
很热=非热把热
干什么: 爪子嘛
活该=背时
死人了/钱输完了=洗白了
糟了=喔豁
很急了=憋慌了
装神=装闷.打昏
可怜=兆孽
胖子=闷墩儿
毛巾:帕子
玩的很疯狂=风斯嘛木
左撇子=左刮刮
衣服穿的紧=鼓丁暴涨
干净=清花亮色
嚣张=胀的很/拽的很
皮肤表面被搓下来的很脏的皮屑=夹夹
晒衣杆=叉叉
扭搔=扭到废
一直走再转弯=抵拢倒拐
大腿内侧=咔
里面:=吼头
说话: 开腔
优柔寡断=棉扯棉扯的/死皮
老爸=老巴子/老汉儿
东西煮得很软= 稀溜耙
形容一个人长得很刻薄=清水寡脸
形容做事情很投入= mi到脑壳弄哦
洋盘=提劲=杀杠
中间商=川川儿
酒喝的很慢=蓑衣酒
老白干酒=跟灯酒
换一个东西=左一个
速度很快=撵趟趟儿、跟斗儿扑爬、飞叉叉
擦屁股=开屎
打乒乓(bing bong )球的术语有=惨球/翻山奶提/抬抬板/慌板er/栽栽球/神插/
打麻将:胡牌了=guo了 听牌=下叫
吃多了不消化=丁到了
爱出切晃的=梭爷子
没办法了=莫奈何
挠痒痒=扣甲子窝/哈急gue
东一下西一下=做过场
敷衍了事=走过场
东西少,小气=挖脸
形容人肚子没啥墨水=白伙食 / 王cua cua
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金包卵
刺/穿=夺/居
装怪=der啊当的
吵架时当一方没有还嘴了对方还继续闹时=嘴嚼屁儿酸
肚子=肚啷皮
后脑=后zhuazhua
拖拉机=梆梆车
板车=甲甲车
三轮带棚的车=抱鸡婆
还没有想好如何解释:耍掌了/拉稀摆带
豌豆叶=弯豆颠
东西很多很满=鼓丁暴站=扑秋闷掀
形容闭合的很好捆的很紧=清死严缝/帮紧
很可能=多半
贪小便宜或者抓住漏洞=捡耙淹儿
回来=转来
猜一下=胚一哈
鄙视人=踏雪人/转人
形容看到喜欢的人或东西想站为己有=起打猫儿心肠
把规矩定好商量好=夫起(这盘夫下盘行三盘四盘等赢零)
吃中午饭=吃少午
帅气=称展
肯定词=鳖鳖/批死了
不正经=散眼子
故意=力边
不懂事=不罗教
形容份量多:吭(hang)时
狼吞虎咽=穷劳饿瞎
一贯吃欺头=缠头儿
看得出别人的用意=醒眼/闪板
丰满=泡少
形容一个人不修边幅=日不笼耸/鬼迷日眼
别人家的饭菜味道好=隔锅香 骂人的话=刘前进\梭椰子\秋瓣儿\豁皮\挂挂钱\球逛逛
一种游戏=抓揪儿
形容词=惊风火扯,惊爪爪
形容人傻=瓜西西/瓜迷日眼/瓜戳戳/憨贝儿/瓜丝袜子
形容满=扑秋闷沿
形容词=鬼撮鬼撮的 阴区区

评分

参与人数 1安全分 +3 收起 理由
soaryys + 3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眉[mi]*眼---加重(贬义)语气句式,如怪眉怪眼【奇怪、下流】、胎眉胎眼【傻里傻气】、农眉农眼【土气】、秋眉秋眼【萎靡不振、冷清】、死眉死眼【萎靡不振,没有活力】、贼眉贼眼【像贼一样】
*兮兮----句末加重语气,如:瞌睡兮兮、脏兮兮、瓜兮兮
5757124---抡圆了一耳光
QIO----看、瞧
RUA----捏
Y----不靠谱
Y货----伪劣产品
zhua---踢
挨球---ri,脏话
安逸----舒服
巴不得----很想
巴起----粘住
巴适----舒服
巴心巴肝---专一、专情
白火石----能力低下,没用的人
摆龙门阵----聊天
板眼---花样、名堂
办姑姑妞儿---过家家
拌倒----摔倒
宝器----傻瓜
宝---傻
爆眼子老头---老年男人、临近老年的男人
背时----活该
绷起---死撑面子
比牙齿白---对侃
边花儿----独眼龙
冰欠----冷
不落教----不够意思、不耿直
藏[qiang]猫儿----捉迷藏
草纸----手纸
铲铲----否定词,如“还吃过铲铲”=吃不成了
铲牛牛儿---抽陀螺
抄手---馄饨
超得瞥----混得不好
超哥----混社会的男人
超妹儿----混社会的女人
扯把子----吹牛,搞笑
扯撑---拉直
扯谎(lia白)----说谎
扯火闪----闪电
撑头---帅
撑展---光鲜,帅,顺溜
吃巴片儿---沾别人的光得到好处
吃饱咯----没事找事
吃混堂锅盔---浑水摸鱼
冲壳子----聊天
抽活---支持
抽起---支持
吹屎泡儿----屎壳郎
锤子----脏话、男性生殖器
打豁害---打呵欠
打梦觉[jio]----走神
打平伙----AA制
打阴梭子---暗箭伤人
弹[tan]绷子----弹弓,脑子不好使的人
蛋娃儿----到处游手好闲的小青年
当(dan)球腾---没有用,无效。同义词:蛋球不腾
倒拐----转弯
倒拐子---肘部
滴滴儿---一点儿
地转转儿---长得很矮的人
颠颠---尖尖
丁丁猫----蜻蜓
丢翻----打败
斗(钱)----凑(钱)
抖[tou]----揍,如:抖你娃头儿(揍你)
肚鸡儿----肚脐眼
对穿对角(guo)---对角
儿麻婆---春哥那种人
翻跟斗儿---翻筋斗
飞叉叉---很快
费头子---捣蛋鬼
风兜儿---风筝
风湿麻木----疯疯癫癫
夫碳儿---烧剩的碳
负你两耳屎----打你两个耳光
嘎嘎----肉
该是嘛----是吧、对吧
干兮儿----很瘦的人
港----了不起
哥老官---哥,或对男人的敬称
割[guo]孽----打架、争执
格老子----TMD,川东人常用口语,成都话少见
跟斗儿扑趴---连滚带爬
跟斗儿扑爬----急急忙忙
梗---噎、卡
孤----蹲
鼓捣----执意
鼓丁爆站---内容多而容器小
瓜戳戳----傻、笨
瓜眉[mi]日眼---很傻、很BS
瓜批日掉----很讨厌的人
瓜娃子----傻子
怪迷日眼----下流猥琐的人
广儿屎----木讷、愚钝的人
龟儿子----对人的贬称
过场---形式主义
哈巴儿----笨人
哈戳戳----傻、笨
哈哈儿----一会儿
哈鸡姑---挠别人痒痒
哈就不安逸你咯----一下就对你不满了
哈喇子---口水
哈----嘛
耗子---老鼠
猴跳五跳---不停地跳来跳去
吼头----里面
划得戳----划算
怀儿婆----孕妇
豁别个----骗人
豁皮----很傻的人
豁----骗
火炮儿----内裤
火三轮---机动三轮车
鸡冠儿---特指男性某器官,脏话
几哈----快点
夹子窝儿---胳肢窝
甲甲车---人力平板车
甲甲----污垢,多指身体上的赃物
架势----使劲、用力
假巴意思---假装
焦人----让人着急
叫鸡鸡----蟋蟀
街[gai]娃儿---街头小混混
解[gai]手----上厕所
紧倒----一直、不断
惊叫唤---大声叫喊
惊抓抓---大呼小叫
精灵---聪明
纠起---过不去
嚼嘴----顶嘴
卡卡角角[guoguo]----角落,引申为到处、所有的地方,如:卡卡角角都找焦(遍)了
开腔----说话
靠实----很,如:靠实想
咳咳耸耸---咳嗽
克西头儿---膝盖
哭犀牛咯----痛哭流涕
来不起咯----扛不住了
赖格宝----癞蛤蟆
啷个----干什么、为什么
捞垮松---很松
劳慰你---麻烦你,拜托你
老果果----中年以上的男人
老汉儿---爸爸
老猫儿----老太婆
老妞儿----老婆
老实芭蕉----很老实
老是----经常
利边----故意
流清鼻子----流不浑浊的鼻涕,多见感冒初期症状
楼迷楼眼----形象污秽的人
搂钩子一脚----踢你的小屁屁
妈卖mapi---TMD,相当不雅
妈卖pi---TMD,不雅
麻----1、欺骗,如麻广广=当乡下人骗。2、醉,如喝麻了=喝醉了19楼空间9_*n;S(~/Y4n K"]s/J
麻脱----修理人
麻尾----手掌心向上或向下的一种猜拳游戏
莽莽----饭(儿语)
猫儿起麻起---装闷,想蒙混过关
毛----(脏话)
毛了----生气了,或豁出去了
毛起是的---使劲
毛线(芊芊)---否定用语,同“屁”
茅厕[si]--厕所
么么儿----中年以上的女人
霉得起冬瓜灰灰----很倒霉
霉冬瓜----倒霉的人
梦里梦戳----迷糊不清
摸跟儿---小偷
莫得----没有
母豆儿----举止像女人的男人
母母----生育过的女人、妇女
拿脸---有面子,长脸
奶娃儿----婴儿
男娃子----男孩
喃----呢
脑壳搭铁----脑子短路
脑壳有包(屎)----愚蠢的人、脑子不好使的人
闹(死)----毒(死),再如闹药=毒药
闹喳麻老---很吵
你娃---你【贬低】,也作“你娃头儿”。类似用法:他娃
碾趟特儿----马不停蹄
拧经十八怪---穷折腾
牛牛儿----陀螺
扭骚----找茬
弄不醒活---搞不清楚弄死不开腔----就是不说话
弄醒火----搞清楚
女娃子----女孩
哦豁连天---哀叹不已
哦嚯----哎呀
趴耳朵----怕老婆的男人、或一种自行车加边兜的改装三轮交通工具
爬----滚
批话多---废话多
撇脱----爽快
撇指母儿---经济拮据
瞥----不好
扑秋闷闲----指装得很满
七拱八翘---不平整,不服气
漆(qio)妈打黑---漆黑
悄悄咪咪---静悄悄
切猫儿----青蛙
青钩子(娃娃)----愣头青
青特儿包----头上因碰撞出现的包块
秋贝儿---境况很差的人
秋---冷清、萧条
秋丝瓜---失意的人、没精打采的人
球经不懂---什么都不懂
球莫名堂----无事生非
球莫名堂---做事没有道理
曲蛇儿---蚯蚓
雀雀儿---男性生殖器
日本人---cao本人
日不拢耸---猥琐,形象欠佳
日你先人---cao你祖宗
日p----做爱
撒板儿鞋[hai]----拖鞋
撒窝子---原为钓鱼用语,意为先撒点儿饲料吸引鱼群,引申为让引人上钩
塞边打网----不着边际,不靠谱
三----吧、啊
骚皮---捣乱,丢脸
啬家子----吝啬鬼
杀割----结束
赏门得很---很不厚道,很讨厌
烧----骗,例如:你烧我嗦
石圈儿----剪刀石头布
屎粑粑---大便
屎胀咯才挖茅坑----临时抱佛脚
耍脑壳----小聪明
耍朋友----谈恋爱
耍事---耍法
甩点---找地方打架
甩火腿---走路甩死耗子---食言
塌塌----地方,如哪个踏踏=哪个地方
胎儿宝---很傻(的人)
烫----棘手,悬乎  例如:你娃东西有点烫哦。
腾---句末加重语气,如:高兴腾咯、耍腾咯、笑腾了、哭腾咯
提劲打靶---吹牛、虚张声势、装腔作势
提劲----好、了不起
跳站----爱出风头
偷油婆----蟑螂
坨子---拳头
娃娃家----小孩儿,或不成熟不懂事的人
歪----凶悍
弯尔格扭---弯曲不平直
弯脚杆----乡下人
未必---难道,莫非
乌照照---颜色不光鲜
西趴脏---很脏
洗刷----挖苦,批评教育
虾子、虾爬----贱人(也常用于朋友间戏称)
吓人八撒----恐怖
先人板板----祖宗,骂人专用
相因----便宜
想精想怪---胡思乱想
想精想怪----异想天开
巷巷[hanghang]儿----巷子
心撩肺撩---蠢蠢欲动、多此一举、犯贱
醒鼻子----擦鼻涕
醒场豁----不可靠、不严肃的人或事
醒而活塞---不严肃,不牢靠
凶[胸]----厉害
悬掉掉/悬吙---危险、不确定
鸭血---鼻血
牙尖十八怪----热爱搬弄是非咯
牙尖十怪----很爱搬弄是非
烟锅巴---烟头、烟屁股
眼哥----戴眼镜的男人
眼流花儿---眼泪
要得----好的
夜饭---晚饭
一卡(长)---五指伸开,大拇指到食指之间的距离
阴尸倒阳---萎靡不振
有盐有味---加重(贬义)语气,如“瓜得有盐有味”意“不是一般的傻”
遇得到---倒霉,运气差
贼豁豁---像贼一样,多指无声无息的某件事
咋个----怎么、什么
渣渣----细小的东西,引申为不起眼、可忽略不计的;垃圾,残余物
扎起---支持(某人)
站花儿、站灵子----爱出风头的人
张识---理会
纸飞飞儿----小纸片
猪儿虫----毛毛虫?
猪儿---出租车
猪拱嘴----猪鼻子
拽实----结实
转----挖苦

装疯迷窍----装怪
走过场---形式主义,也可简略为“过场” 嘴臭----不会讲话,乱说话
坐墩---猪屁股,屁股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日报2011年07月18号“天下成都”:有一种心态叫--但糗腾?方言的扩展------

1.Y 呀~ ,你娃有点扯把子哦?你有好扯嘛!老子虚你索。我端起刀头还怕找不倒 庙门啊。 你说娘勾儿啊,听都听不懂。
2.我说你娃吃饭慢点嘛,你的样子抖耸球的很。朗个惹倒你嘛发啥子猫疯啊。闹麻 了,惊乌活扯的,板啥子嘛。
3.你今天不做作业,老师明天给你取起。长太了以蛋屁腾,只有给当摸哥儿,撬杆 儿,爬二哥,一辈子的穷光蛋,当个刀儿匠都恼火。
4.有娘勾儿就说哇,彪装怪围。
5.王小娃心凶的很,彪根他伙倒。
6.不要将将摸倒活路就喊黄啊。做事情把细点嘛。
7.老子这个月给娃报名交学费后,有点儿扯指头儿,牌都不敢打了。
8.你麦倒我是粑耳朵啊,打百分升级肇五个剃光头儿,打输了回给给婆娘下个矮桩 还不是算球了。
9.李二娃是愚骨棒,二百五,龟儿子从田坎上一根头儿载下给,把老和尚得了一个 口口,欠天才告口。我是你表叔儿,你娃不认黄索啊。各老子到处找不倒你,你各 老子墙猫儿索。热扯!我还害怕你跑了哇咋个嘛。
10.龟儿子干活路输边边,水的很,里扯火,净是冲壳子,光是想吃粑和,少午还想 根倒回给吃巴片,求莫名堂,不像拉哥哥,吃皇粮,土老肥,在单位上是顶竿竿儿 的
11.王二娃惯适了,卵子大点娃儿,你晓得球,吊儿郎当,一天到黑磨皮擦痒(磨皮 肇痒)的,只晓得逮丁丁猫儿,写点字鬼画桃符,大而化之的,不好好的看书。哪 个要你开会时开黄腔,不懂装懂,扯地皮风,这下肇了哇,打不出的喷嚏,巴连不 的天上落一坨钱下来,想的安逸,那块批娃儿昼时日白亮谎的,就(哥阿)讨口子、 叫化子一样,朗个整的哦?
12.厌天是逢场天,地下确湿的,走路把细点哈, 你看,你叉水又把裤儿打得浇湿的。 你一喝说在个儿嘞, 一喝说在耳儿嘞, 到底在喝儿嘞嘛..重块子你说在喝儿嘞等我嘛, 要不弄块子,我们在城墙拐拐见嘛。 哟喂!你弄不远的还跑起来看我, 你驾斯跑 嘛,我骑车在前头等你哈。 不要昼时说身上没带钱。拿切请你吃杆烟,拿问你帮我 买东西哈。哟喂!拿问你了哈。这两天天气硬是非热的, 不晓的伙食团从喝儿嘞尽 弄些七姑儿八茄子 的东西哦?爬老海、马胡斗儿、偷屎爬、懒虫子、谷麻子、青竹标、兮兮梭、灶机 猫儿、屁蛋虫、土狗儿、油蚱猫儿、千担公、花姑娘儿、粉抓、偷油婆、屈蟮、打 皮虫、鬼头子……做菜时王师付归儿楼搜婆,烧的汤清花亮色的,油珠珠都没得一 个,吃鱼不扯苦胆,吃起来象中药一样硬是刮苦的。 连茅司头的区儿子都整来老, 其实还好鸡儿多哦! 写都写求不完个嘛。
13.算求老为, 我看你们硬是牙尖求的很。 喝儿嘞有幺姑儿一天到黑说点话神广广的。
14.日那龟油,今天我用的这把刀硬是有点夹吃,不是 Y 货,切起肉来快当的很,二 天你可以买一把嘛。
15.龟儿子张三娃风扯扯勒, 白儿门 ,痱头子,瓜米瓜眼的,一天到黑就晓得梭边边!
16.瓜娃子些,回接冲壳子喂! 一天到黑装猪实像的,横得很,光晓得扯筋,三八二 四的还要洋盘一下,晃儿糊稀的,净和那些瓜婆娘一起日壳子,正儿巴经的事按倒 说。批娃儿老坎球状的很,光晓的日白,正儿巴经的事不干,神广广的,十处打锣 九处在,好事干不来,净当戳锅漏,象瓜儿一样,下河洗澡摇裤都不穿。 男: “妹儿唉,你长得漂亮惨老,老子跟了你半天老,我们找个地方摆一哈嘛! ” 女: “你娃咋个瓜错错的喃?又认不倒你!想黑我嗦?爬哟! ” 用四川话翻译李白《蜀道难》 蜀道难--四川话 唐代.李 白——蜀道难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妈也,恁个高,恁个险,在四川走路硬是比登天都难)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蚕丛鱼凫两哥子,打天下的时候都晓不得啷个做)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就纵个过了四万八千年,都莫得办法和陕西的人来往,兄弟我也只能望长安美眉 兴叹,聊发少年狂)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你看嘛,西边有太白山挡到起的不能前行,即使是那些雀雀也只能造造孽孽飞过 峨嵋山山顶)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想当年,我们的老汉的公公的祖祖的先人,个个雄起,为修路搭上命万条,见山 挖洞,见水搭桥,把那吃奶的劲展,才弄成了那些天梯石栈)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望起脑壳看,大山,高耸入云巅,连给太阳神开车的那几条龙都吓耙了,处倒往 下看,激浪,象房子那么大一砣一砣地往下甩,那个水倒七八拐,硬是把人吓得惨)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黄鹤想充行实,行巴溜实地飞了一米哈儿,最后还是飞不过去,猿猴看到对面有 漂亮MM巴心巴肝想过去,恼火得很,连个搭手的地方都没得,也只好干巴巴流口 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青泥岭你整个铲铲,短短百把步路也要让老子走上九转十八弯)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闷倒吸口气,伸手就可以觅一颗星星来耍,往下看,吓得老子手摸到胸口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兄弟啊,你一个人到外头去耍倒是耍安逸了,可你啥子时候才能回来呢?这条路 实在是太难走了,陡峭的山岩够你龟儿子爬)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一路上只看见老鸦在古树上呱呱乱叫,公的和母的在林子里扑扑瞎飞)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猛然间又听到杜鹃在空荡荡的山里啼血般地哀叫,更是叫人伤心惨了)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四川的路硬是不好走啊,比坐神州六号登月更难,听到这些,焦得米娃儿都变成 了老汉)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连绵的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长,枯松倒纵起挂在悬崖峭壁上)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急流瀑布争着唧唧喳喳向下流,撞击到山崖上,痛得石头满地打滚,雷鸣般哭爹 叫娘)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 (给你老打老实说了的哈,就是恁个危险,你远在2300公里外的上海) 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为啥子还要到这里来?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到处都是坑坑洼洼)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个人在关口扎起,就是你来一万个人也球办法莫得)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守关的这位师兄如果假打,就会变成吃人的豺狼)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一大清早起来就要和猛虎藏猫猫,到了晚第又要提防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它们,磨牙喝血,杀人如麻,吃了你的肉,连骨头都不得吐)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飚起(形容奔跑很快,如:“飚起往前冲”。也可用引申义,如:“那个房价呀,不得了,飚起格往上涨!”)

争点儿(差点儿。如:“我争点儿没命了哦!”)

不摆了(成都话。不必说了,不必谈了;本意是好得很,不消说了。例如:“说起那个味道哈,资格的,不摆了!”)

打烂条(出馊主意)

大声武气(说话声音和语气很大很粗壮)

里路(一路上。例如:“他里路说,里路唱,好不高兴啰!”)

这门(这样)/那门(那样)

屋头(家里,屋里;某些川人又可用来指老婆)后头(里面。这可引申用于抽象事物里面,如:“这后头的道理多得很哪。”)

理抹(调查,处置,处分)

圞不转(圞不转,说话舌头不灵动,说不出清楚的话)

腾到闹(跟着别人一起闹腾)

才将/将将(刚才)

将合适/将将合适(恰好合适,很合适)

装疯迷窍(假装糊涂)

巴幸不得/巴能不得(巴不得)

通泰(血脉畅通,舒坦;也可引申为道理通顺)

摆龙门阵(摆故事;漫无边际的闲闲聊)

冲壳子(吹牛皮,说大话;说故事)

饿怂(极度饥饿又见到食物时表现出的失态,例如说“现出一副饿怂相”。)

恍兮惚兮/恍尔惚兮(语出《老子·二十一章》:“恍尔惚兮,其中有物”。但现在还保留在川人的口语里。形容恍恍惚惚,精神不定的样子;又引申为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粗枝大叶,稀里糊涂。)

硬是(的确是)

寡(只)/寡是(只是)

车转来(回头过来)

醒豁(明白,清楚。例如:“老弟,你弄醒豁没得哟!”)

开窍(脑子想明白了)/不开窍(脑子想不明白)

卯窍(窍门,门道,隐秘的方法)

光生(干净,光亮,漂亮。也可说成“光光生生”)

血股淋裆(满身是血的样子)

弯酸(挖苦的意思。 比如“你莫弯酸别个嘛!”)

豁别个(欺骗别人。豁,欺骗。“别个”,别人,有时也可指代说话人自己)

哦嗬(感叹词,有完蛋了的意味)

吙哟/哦哟/哎哟(感叹词,表示强烈感叹,惊叹意外的意味。如:“哦哟,不得了啦!”)

安逸(安闲,舒服,痛快,“带劲儿”;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比如:“耍的安逸哇,耍出祸事了吧!”这里的“安逸”就有讥讽糟糕的意思。有人认为,这个词出自《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华服”。本来的词义是安闲舒适,在成都方言中运用很广泛,词义也就越来越丰富了。)

跳颤(人很活跃,很精神)

颠转(反而,例如:“他没把别个丢翻,颠转把自家弄来笼起啰!”)

按起去(赶起去。例如:“他们一竿子按起去,结果扑了一个空。”)

淘神(费神)

刁、刁选(选择)

架势(努力地;另,名词,样子。)架势格(努力地)

拐了/没得拐(拐,错。“拐了”有时也指事情发生了以外,出差错或出事了。)

晏(音“按”。“晚、迟”的意思。这个词古汉语就有。《吕氏春秋·慎小》:“二子待君日晏,公不来至。”此义一至保留在四川方言之中,如成都人说:“这么晏了,你才来!”

丢翻(把对方摔倒在地;可以比喻把对方搞下台或者使对方彻底失败)

跟斗扑爬(急急忙忙的赶路的样子。也可说成“扑爬跟斗”。)

高上(某东西的上面,或某事情上。如:“快把盒子放到柜子高上!”如:“这高上的道理,就多得很啰。”)

吃得到筒/吃不到筒(指吃得开/吃不开)

闹昂了(昂,指闹得震耳朵)

清风雅静(形容环境十分安静)

臊皮(丢脸。例如:“你就不要在这里给国人臊皮了!”)

塌塌(地方。例如:“现在街上屁股大个塌塌,甚至摆个地摊,也叫啥子‘腰裤大世界’呀,‘耗子药全国总批发’呀,‘种子大世界’呀,硬是笑死人啰!”)

吃欺头/捡老欺(占便宜)吃抹合(意思是不必付出而得到便宜。如:“他是去吃抹合的哟。”)吃混堂锅盔(意思略同“浑水摸鱼”,占小便宜)

巴起(贴起。例如:“不信你告一哈,我一耳光就把你打到墙上巴起!”)

装舅子(旧时四川民俗,姐姐或妹妹出嫁时,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得十分整洁去送亲,称为“装舅子”。后来借此讥讽某人穿戴讲究、整洁。)

声气(说话时的声音和语气。古汉语就有这个词,但四川话保留了下来。王充《论衡·骨相》:“相或在内,或在外,或在形体,或在声气”。《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

腰裤(内裤。音“摇裤”。有人因此写为“摇裤”,但这会误导,别个会以为是一种大裤脚的裤子,如裙裤之类。所以我主张写成“腰裤”。)

阵仗(声势)劲仗(力量声势很大)

刻刻(尺子上的刻度;也可引申为标准,定准。)

盯(看。注意川话的“盯”,就只有“看”的意思,而没有“盯着”的意思。)

吆猪儿/吆羊子/吆牛/吆出去(吆,驱赶)

莫眼火(没戏了,完了)

找交了(找遍了)

紧都不来(老是不来)

憋倒(被逼迫)

不忙哆(哆,语助词,有等一下的意味)

别个(指他人:“别个可是县上的大秀才嘞!”有时也用于指自己:“别个想您嘛!”)

匀净(质量数量充足和均衡的状态。如说某人“伙食开得很匀净”,又如:“这庄稼长得好匀净哦!”)

凑活(勉强。如:“凑活着过”;“老天不凑活”)

乡垻头(农村里)

筋扎鼓响(容说话的声音很大,刚强有力。例如:“他是个大喉咙,说话筋扎鼓响的。”)

搒到(一遇到。如:“这讨厌,搒到大事小事鸡毛小事,就闹虾了!”)闹虾了(虾,闹腾得很厉害的样子)

默(想)默倒(想到,或一心想到。如:“你默倒我要张视你,你休想!”)

张视(理睬,例如:“不要张视他!”)

不怕得(不打紧)

逗不齐(凑不齐)/逗钱(凑钱)逗拢/逗不拢(逗,合起来,整合起来,加起来)

出脱了(报销了,完蛋了)

拈油大(吃宴席,吃好的)

展笨(干粗话,下苦力)展劲(使劲)

脱不到手(又说成“脱不了爪爪”。脱不了干系,脱不了责任。)

坐蜡(受憋而作难)

遭孽(遭罪,受苦,悲惨。有的人写为“造孽”,我以为不妥,不可将“造孽”和“遭孽”这两个词混淆起来。)

站轮子(排队等候)

说伸抖(说清楚)

显洋/显洋盘(卖派,卖弄,显示自己很漂亮很出众)

落教/不落教(落教,常指人能够驯服道理,按理办事,言而有信)

憨包儿/憨巴儿/闷灯儿(闷登儿)/哈儿/瘟猪子(均指傻子)

瓜(傻。如:瓜娃子/瓜女子/瓜宝器/瓜儿/瓜兮兮/瓜不兮兮/瓜眉日眼/瓜进不瓜出/说瓜话)

哈戳戳/懵戳戳(义同“憨包儿”“瓜兮兮”)

方脑壳(脑子不会转弯,思路只会走直线)(电视剧《方脑壳》片头曲:“方脑壳,方脑壳,哈戳戳,有了祸事跑不脱;不转弯,转直角,吃了亏还很快活。”

宝器(傻里傻气)

疲塌嘴歪(形容过度疲乏,累到极点的样子)

估倒(逼迫,强迫。例如:“估倒干嗦?”)

走展(灵活性,如:“这个价钱嘛,没得走展嗦?”)

喃(语气词,相似于“呢”。如:“那吗,啥子又是大事喃?”)

二天(以后)

啷个(怎样,如:不晓得是天老爷没睡醒吗啷个?)

果不其然(果然)

咹(表反问语气,如:“咹,你说我赔?你没搞错噢?”)

闷(满)塞闷了(塞满了)

绷起(硬摆架子,绷假面子)

开腔(说话)

牛皮渣,渣牛皮(翻来覆去地说废话)

妈老汉儿(指父母。“老汉儿”的“汉”字一定要儿化。)

老嬢儿(成都人称刚进入老年的妇女叫老嬢儿,也有男人称自己的老伴为“我们那老嬢儿”)

咋子(读zuazi,干啥子?要怎样?如:“你咋子嘛?”是说:你要怎样嘛?”)

撇脱(撇脱,做事为人洒脱、干净利落;与人交往办事干脆爽快,不斤斤计较,如:“她是个撇脱人”。也可指事情简单容易,如:“这门做就撇脱多了”)

要得(可以,表示可行)要不得(不可以,不行)

捡顺搁平(把问题处理得有条有理,平平顺顺)

豁皮(加工木料时剩余下的靠树皮的不成料的部分,常比喻不成才不成器的人)

吃铲铲(指没有吃的了。“铲铲”也许原指厨具锅铲。锅里没有饭菜了,只剩下锅铲了。如:“全都农转非了,你我吃铲铲噢?”)

嗦(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如:“以为改个名称就把天下人都哄了嗦?”)

巴适/巴巴适适(烫帖,好。巴巴适适,很好。)

老几(原指排行为第几。有时含轻蔑意,如:“你算老几?”又指某人,如:“沈阳有个老几”)

打冲拳(吹嘘)                             

来的蟒(来得汹)

洗白了(被洗劫一空,破产了;输光了;完蛋了;除脱了,损失得一干二净。)

摸不到火门(火门,灶门,喻途径,门道。)

硬火(原意可能是淬火的刀剑很坚硬,引申为强势,强硬,有实力。例如:“我说的不算数,那吗《宪法》该是硬火的噻!难道说《宪法》你也敢不理视吗啷个?”)

单另来个(单另,另外。另外来一次)

妖艳儿(穿戴打扮艳丽妖娆,有卖弄风骚的意味)

矮一蔑块(矮一个尺寸)

相因(价钱便宜)

现抖摆(现出虚弱或空虚的窘态。如:“要绷起哦,不能当众现抖摆哟!”)

长麻吊线(形容断断续续,拉得很长)

闹咆势起了/搞咆势起了(咆势起了,形容闹腾得十分厉害。有人把“咆”字写为“刨”字,我以为不妥。)

黄了(水了,答应的事情不兑现了。)搅黄了(被干扰破坏而坏了事)喊黄(说出虚弱、无能、无奈、无助)说黄话(不讲信用,说话不兑现,说出食言的话,诡辩的话,搪塞的话,欺诈的话。)

喊皇天(喊天皇老子,即喊天叫地)

松活(轻松)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嘎(嘎了,表示事情已经过去或完成,如:“吃嘎了”,“走嘎了”;另一种用法是单用“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一种征求同意的询问语气,如:“该有点安逸嘎?”)

吔(叹词,如:“吔,吊起下啪儿乱说哇?”)

下啪儿(下颌,“吊起下啪儿”就是随便张起嘴巴的意思)

上好/上好八好(好好的,如:“人家活得上好八好,要你去管他做啥子嘛?”)

假比(比如)

抵满榫(榫头卯得满满的。如:“你娃把话都说抵满榫了,还有啥子走展喃?”)

啄(读如“爪”,如:“把脑壳一啄起”)

打梦觉/爪(啄)梦觉(打瞌睡,比喻脑子不清醒,犯糊涂)

打滥仗(比喻到处谋生,命运不顺)

提劲打靶(提虚劲,逞强)

精蹦(形容老年人身体健旺)

滚龙/烂龙/烂眼儿(指游手好闲、提劲打靶、爪拿骗吃的街娃儿)

水(形容词,指掺假;动词,指答应的话不算数,把人给忽悠了,如:“他水了别个”;合成词“点水”,指知情人向对立的一方点明了内部的秘密,从而使事情失败)

苕/苕气/土苕/苕头苕脑/苕里苕气(苕:土气,土里土气)

噻(“舍”)(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有“是啊”的语气,表肯定语气,有时带幽默感。如:“舍,你说得好,我是傻瓜,但你是啥子嘛?你比我还不如嘞!”也常说成“是噻,……”或“是舍……”仍然用于句首。)

噻(舍)(唦)(语助词,用于句末,表肯定语气,强调就是这样的,绝对正确,相当于北方话“呗”。如:“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噻(舍)!”在这用法上又常写为“唦”,如:“消息灵通唦!”)(王按:许多人将这个字写成“口山”,我不主张这样写,因为汉字中并无此字。)

噻(舍)(还有一种用法,有假设意味,如:“当真话经济规律不起作用了嗦?等到崩了盘噻(舍),就只有喊黄天了哦!”)

噻(用于祈使句中,有催促或不耐烦的语气。例如:“快走噻!”“开腔舍!”)

嗦(语气助词,用于反问句末,如:“当真话经济规律不起作用了嗦?”)

哈(语助词,有亲切地祈求的语气,显得友好温情。如:“兄弟多提意见哈!”“记倒吃药哈!”还有一种用法,用于上一个分句或短语后面,有提示作用,表示请注意下面的话。如:“其实哈,事情并不是这个样子嘛!”“不要着急嘛,你听我说哈,……”)

一哈(全部、一起,一块。如:“一哈喊起走。”)

一哈儿(一会儿。“哈”字必须儿韵化。)

哇(疑问语气助词,表轻微的猜测性的疑问语气,含有“是这样的否”的意味,一般多用于对方不会不同意的情况。如:“您回家哇?”如:“你去超市哇?”也表一般的设问,但仍然含有强调“是这样的吧”的语气,如:“小商小贩都是大大的良民,你说是不是哇?”四川人还常说“来哇”,如:“来哇,这哈弄安逸了,把自己遭笼起了哇!”这里的语气很微妙,似乎有点儿“果不其然”的意味吧。)

得哇/得嘛(语助词,用于句末,强调肯定的语气,表示就是这样的。如:“就是得哇!”如:“那个笑话就闹大了得哇!”如:“你这门整,明明就是违背科学得嘛!”如:“人家正在展劲得嘛!”有时似有申明缘由的意味。例如:“你说我这样舍不得买,那样舍不得用,屋头没得钱得嘛!”)

喃(语助词,表疑问或自问。如:“咋个这么多人都跑来了喃?”“你说是不是喃?”)

乌猫儿皂狗(形容面貌肮脏的样子)

旺实(分量多)

才没好久(刚不久)

贼脚摸手(贼脚贼手。摸,偷。)

挎皮(剥皮)/挎衣服(粗鲁地脱衣服)

戳火了(坏事了)

两爷子(指父子)/几爷子(父子几个)

笼起(穿起,粗鲁地穿衣服;套起,指被事情套住了。)

箢篼(撮箕,如:“狗坐箢篼不受人抬”)

日怪(作怪,使坏)

日白亮谎(成都话,说假话谎话。)

穷痨饿虾(极其饥饿的样子)

哦吼连天(形容大声喊叫吼叫)

扎劲(起劲,带劲)憨扎劲(憨痴痴地拼命使劲,很使劲)

遭得住(承受得起,忍受得了)/遭不住(承受不了,忍受不了)

遭(动词,遭受,遭遇。例如:“遭孽”,遭罪,受苦受罪,悲惨。副词,相当于普通话副词“被”。例如:“他倒好,自己遭笼起了得嘛。”“他这回子遭吓瓜了!”)

耳矢(耳光)

幸喜得好(侥幸)

冰欠(冰冷)

打啵儿(接吻)

豁(裂了口子,如:“看倒没得,我的衣服袖子拉豁了嘛?”四川人称有兔的人为“豁子”。)

豁皮(改木头剩下的下脚料,比喻不成器的人)

交了(完了,尽了。如:“司刀令牌都用交了”)

经佑(伺候)

抽(推,如:“你这不是抽人下坎吗?”)

假场合(设置的假象,骗局)

闹(毒,如“耗子闹死了一大堆”)

梦里梦戳地(糊里糊涂地)

伸不倒皮(形容人遭遇到的事情很麻烦,不能理顺)

谙倒(估计到,猜测到)默倒(想到,如:“你默倒我要张视你,你休想!”)

脚头锭子(踢人的脚头和打人的拳头,指拳打脚踢)

角逆(打架)

内伙子(内行人)

抖倯/现抖倯(抖倯,寒酸,虚弱,窘态)

不打紧/不怕得(不要紧)

麻麻杂杂(不清不楚,含含糊糊)

弄来跷起(把事情搞坏,弄得放不平理不顺。)

弄起来扯(把事情弄麻烦搞尖锐,来扯筋。)

扯(动词,有扯皮吵架的意思,也有谈论讨论辩论的意思。形容词,有善扯皮善吵架善辩论的意思。说某人“扯得狠”,是说某人扯筋很厉害。例如:“他扯得很啰,一般人哪里对付得了嘛。”)

扯筋(斗嘴,扯皮,吵架,闹纠纷。)

扯把子(是说一个人做事耍水,但又说些假话或找些借口来东说西说。如:“你不要给我扯把子,我还没见你翘尾巴就晓得你要屙屎了!”)

扯个垛子(找个借口,或虚构一个理由。如:“他扯了个垛子,把跟到屁股后头的镇干部甩掉了。”

扯怪叫/踩怪叫(故意装怪,或使坏,为难别人)

扯场子(卖艺的人先敲锣打鼓或者表演一些次要节目以引来观众)

扯怪叫/踩怪叫(故意装怪,为难别人)

扯拐(事情原本顺利,但中途出毛病,出故障了。譬如:“我的电脑,今天老是扯拐。”做事故意制造麻烦或故障也叫“扯拐”,例如:“有个司机扯拐了,把一车人摔到路边就不管了。好坏哦!”此一含义同于“扯怪叫”“踩怪叫”。)

扯脯酣(睡觉的时候打酣)

拐了(错了)

气鼓卵账(形容人十分生气的样子)

棒老二(土匪)二杆子(二土匪,骂人的话)

当真话(真的是。例如:“当真话是‘不信但看筵前酒,杯杯只劝有钱人’嗦?”)

告口(伤口或疮口痊愈。也可以用它的比喻意义,例如:“这个事故整了三年了,还是告不倒口。”)

呻唤(呻吟)

张视/理视(看,过问,处理。如:“没得哪个张视你”)

咬到犟(咬到:比喻抓住一个事情或理由)

冷湫八淡(形容冷清的样子)

茄猫儿(青蛙)叮叮猫(蜻蜓)癞疙宝(蟾蜍)耗子(老鼠)灶鸡子(蛐蛐儿)梭儿棒(蛇)螃海(螃蟹)

屎粑粑(大便)

蒲(沸腾而溢出,如:“锅里的水都要蒲出来了”)

匍爬跟头(做事情因为急而跌跌撞撞的形象。也可说成“跟斗扑爬”。)

邦重(形容一个物品很重很重,也可引申为负担很重。)邦紧(形容扎得很紧,或捆得很紧,或管得很紧。)

咋子嘛?(咋,读如“爪”。与“啥子嘛”略微有异,指要干啥,要怎样)

黄棒(形容一个人做事情是个外行,如“他开车还是个黄棒嘛,你还喊他当司机?”)

马起脸(面带怒色,十分严肃。如:“他马起一张脸给我说话。”)

尔了(把东西扔了)

劳为你(让你辛苦了,表示感谢的意思。劳为,是古汉语使动用法。)

趷膝头儿(膝盖)

螺丝骨/螺丝拐(足踝骨)

倒拐子(手肘弯)

戳拐(办事出差错,出了问题)

劳为你(让你辛苦了,表示感谢的意思。劳为,是古汉语使动用法,让你劳为了,辛苦了。这是古汉语在四川方言里的遗存。)

妖艳儿(指女人打扮得很艳丽又张扬风骚的样子)

稳起/稳得起(沉住气,沉得住气)

咬(ngao,痒)

耍横(蛮横无理,耍泼,)

疯扯扯(神经兮兮)

码(估量,推测,判断。例如:“我码不是在。”如:“他这回码冒了把啰!”)

带把子(批评别人说话中夹带侮辱性刺激性的粗俗词语或脏话。如:“你说话不要带把子嘛!”)。

你娃(你这家伙)

决(骂。例如:“把你祖老先人都决交了哟!”)

嗯哪(答应人的声音,表示是,对,好)

伸抖(本是把东西理顺,整理得清楚有条理。也可以引申为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还可以形容人长得匀称端正漂亮或帅气。如:“他咋个把事情说得伸抖哦!”“那女子长得还算伸抖。”

装懵失相(装蒜,装糊涂)

二天(以后。例如:“二天别个问起,我咋个说嘛!”)

莽起(使劲地,如:“莾起格吼”。)

幺不了台(演戏结束叫幺台,幺不了台,形容事情无法了结。)

耙耳朵(趴耳朵)(火巴耳朵)(怕老婆的丈夫)

戳锅漏(形容常惹祸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

煞割(结束,完结)

归一(事情做完,做彻底了,叫做归一了。例如:“东西太多了,一哈吧哈收拾不归一得嘛!”)

背时(倒楣,语含嘲笑意味,如:“该背时!”)背时贴子(原始意义笔者不详。含义大约是祸事,不详的事。例如:“你以为捡到老欺了,背时贴子!”)

臊皮(丢脸。如:“你娃不要给你老哈儿丢脸了!”)

垮起脸/垮起个脸(脸色难看,生气的样子)

登独(墩独)指身体长得壮实)

打锤/角逆(打架)

歪(歪,指某人很凶。说某人“歪得狠”,是说某人凶得很厉害。假的,读去声,是以次充好的意识。如:“这货好歪,连厂家地址都没得!”)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算坛子(开玩笑)

光酮酮(赤条条)

没来头(是指没有关系,不要紧。与“不怕得”略同)

扎起(或“鲊起”,即撑腰、作后台、给人帮忙,支持别人或为别人而雄起。过去属于袍哥话语。如:“今天这个事你哥子要给我扎起哟!”)

鼓倒(估倒)(强迫别人做不愿意的事情。如:“你不要鼓倒干嘛!”

凶(厉害;有本事)

啬夹子(吝啬鬼)

打牙祭(旧时代指吃肉。一般是吃不上肉的,偶尔吃肉叫做“打牙祭”。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拦中半腰(从中途,从中间)

磨皮擦痒(比喻心情不安定,心慌意乱的样子)

毛椒火辣(形容烦躁、急躁的心情)

水凼凼(dangdang)(水坑)

假巴意思(假心假意)

颇倒(表示不惜什么代价。例如:“颇倒我这条命不要,我也要争这口气!”)

经事(指东西结实耐用。如:“这碗还比较经事,落到地上还没有出脱。”)

吃赏午(吃午饭。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川西坝子的农民们边插秧子边唱山歌,知府不让大家唱,农民戏曰:“吼山歌会把田头的杂草吼掉。”知府说,如果真能吼掉杂草,则赏大家一顿午饭。后来果然田里的杂草就没有了。知府又提出农民说过唱山歌秧子要长高,想借此赖掉这顿午饭。当晚,农民把田里的水排了一些出去,外行看起来,秧子果然长高一截。于是,知府只好认输,给插秧的农民每人赏了一顿饭,从此人们便把吃中午饭叫做“吃赏午”。)

碍口识羞(感到害羞,不好意思说出来。例如:“人们一说起性,总是碍口识羞的。”)

关火(指某人有权力,能拿事。如:“这个人很关火。”)

闪火(蒸饭蒸菜时灶里火力闪失,比喻做事情中途闪失,出现意外。)

柳到(纠缠不休,如说“柳到闹”)

闹卯了(关系闹翻了,互不与理采了)

打摔手(“摔手”本指“定额以外备替换的轿夫”。李劼人《死水微澜》:“明天一早,给我喊一乘轿子,多喊两个摔手。”后衍化成“打摔(甩)手”,意为“空着手”。现有“甩手掌柜”的说法。)

取起(被调查处分,被整治。例如:“那些‘职务犯罪’被取起的人还少吗?”)

马起脸(脸上显出怒色或者脸色十分严肃难看)

梭边边(溜到一边,躲避或偷懒。梭,溜走,有时含有“躲”的意思。)

你娃(你小子,有藐视的意思)

打翻天印/打番天印(翻脸不认人。常常用到学生或徒弟背叛、攻击老师或师父上面。翻天印本是神话里的法宝。《封神演义》第四十六回:“广成子暗将番天印往八卦仙衣底下打将下来,一声响,把镜子打碎了十九面。”广成子是传说中的得道高人。)

拗(动。例如:“我老了,拗不动了!”如:“你看我,我看你,大家都不拗。”)

操(卖派自己漂亮、气派、豪华、吃得开,叫“操”。于是川话里有“操漂亮”“操风度”“操哥”“操妹”等语。有人写为“超”,我以为应为“操”。)

清早八晨(清早)

虚你(成都话,怕你)

不存在(成都话,表示没问题,小事一桩)

豁人(骗人。例如:“豁别个!”“别个”指自己)

告一哈(试一下。例如:“买点回去告一哈嘛)

戛戛(身上的污垢;肉肉)

搒到(一遇到,如:搒到大事小事鸡毛小事,就闹虾了!)

闹虾了(虾,闹腾得很厉害的样子)

逗不齐(凑不齐)/逗钱(凑钱)

逗拢/逗不拢(逗拢,合起来,整合起来)

出脱了(报销了,完蛋了)

拈油大(吃宴席,吃好的)

日怪(作怪,使坏)

穷痨饿虾(极其饥饿的样子)

弄来跷起(把事情搞坏,弄得放不平理不顺)

张视/理视(看,过问,如:“没得哪个张视你”)

咬到犟(咬到:比喻抓住一个事情或理由)

谙不到(想不到,猜不到)

默/踏谑(奚落,欺负,侮辱)

默倒(想,估计。想到,估计到。如:“你默倒我要张视你,你休想!”)

踏谑(奚落,侮辱,嘲弄,欺负,欺压。例如:“他就喜欢踏谑那些给他打工的人。”

烂渣瓦儿(成都话,即烂瓦渣子。比喻毫无价值的东西。)

整(这是在成都话和四川话里使用频繁的一个动词。基本意思是:搞,作(做),在这个意思上引申出很多意义和用法。例如:“整清洁”,整,搞。“把城市整成森林”,整,培植,改造。“这个项目整了三年,最后还是一个烂尾楼。”整,修建。“我爸把我整的好恼火哦!”整,管教,挟磨。“整人”,整,有 “害”的意思。“我们还是到馆子里去整一顿哈!”整,吃。“今年子我整了一套家具”。整,制作,添置,买。引申的意义和用法还很多。

整冤枉(胡弄人,让人受苦受害)

焙整(收拾,整治,专指对付人,如:“他太不落教了,靠实焙整得了嘛!”)

麻起胆子(勉强地壮起胆子。)

不是得(不是这样)

跩(形容人调皮、幽默、张扬。)

磨皮擦痒(形容无聊而心慌意乱的样子。)

嘴巴嚼(嘴巴厉害,不服输,不饶人,有时也包含不认错,狡辩的厉害。)

抽底火(比喻抽去成事的关键因素。也比喻揭露出事情的某些关键底细,让事情败露。)

捱到(延误到,拖到。如:“捱到晚上8点过了,还没得结果。”)

出脱了(葬送了)

塌塌(地方。如:“现在街上屁股大的塌塌,打个招牌才吓死人啰!啥子‘腰裤大世界’啦,啥子‘耗子药全国总经销’呀,摆个地摊就是啥子‘种子大世界’呀,这种子招牌多得很哟!”)

抖倯相(饥饿的窘态。例如:“嘿,你这哈搞得安逸,是不是要人家锅儿吊起甩,看到人家一副抖倯相,你心里就舒服了哇?”)现抖倯(显出虚弱、穷困、窘态、毛病或短处。)现抖摆(表现虚弱、穷困、窘态、毛病或短处 来。例如:“这个面子要绷起哟,不能在众人跟前现抖摆哟!”)

何患于(何必。例如:“你把那个高楼修起,没过几年又拆了,何患于喃?”)

哪儿干(“那”儿韵化,“干”念轻声。就是“那里”的意思。)

不懂眼儿(眼,儿韵化。不懂眼色,引申为不懂窍。)

眼哥(成都人对戴眼镜的男人的尊称。)

啭(转)(揭露,嘲讽,批判,挖苦。例如:“你看他说啥子哇?说他在飞机上就听到成都人的麻将声了嘛。他把成都人逮倒架势格啭。”一般人写为“转”,这会误导,我以为还是写为“啭”好些。)

栳(扛;抬起。例如:“他栳了好大一根木头回来哦!”“手儿一栳,金手表”。用来,拿来。例如:“手机戒指都栳去卖了,为啥子喃?还不是耍钱噻!”

嘈(闹。引申为人们纷纷传说或谣传。例如:“这阵外面嘈得凶, 说房价又要飙起格涨,你哪门就把房子急倒给卖了嘛!”有人写为“潮”,予以为不妥。)

邋遢(肮脏,不讲清洁卫生的样子。“不晓得是哪年洗了澡洗了脸,满身污猫儿皂狗的,稀脏滂臭,头发里都长出菌子来啦了”)

呃(叹词,用于句首,发音表示较长,表示突然想到或悟到。例如:“呃,没有对哦!”

奓(zha)起(张开。例如:“你不要奓起嘴巴乱说哦!”)

嗲(dia)起(提起。例如:“他没有嗲起裤儿找茅房的感受,所以把老百姓原来的茅房差不多都拆了。”

穷痨饿虾(极其饥饿)

蛄倒(呆在某个地方。例如:“成天蛄倒深宫大院后头,当然不晓得民间疾苦啰!”

弯酸(刁难)

悄悄密密(阴悄悄地)

巴不到谱谱(一点也不靠谱)

盘(次。例如:“学雷锋活动那天,他们轮番把那个老汉儿洗了两盘脑壳,剪了一盘脑壳,洗了两盘澡。还不是为了向上头汇报交差嘛。”)

才没得好久(不久前)
发表于 2011-7-29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有空大家聊聊这个。
发表于 2011-7-29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有空大家聊聊这个。
发表于 2011-7-29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哇,这么多,要学很长时间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有兴趣,佳作多多。清新惬意!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方言字词释义200项赏析


一:绊和跘
    曾在本市某报看到一则小消息《夜行栽坑里   绊掉两颗牙》。这里的“绊”字应当是指成都人爱用的/bán/(音同“半”)字。
    上述标题中的“绊”字用得不妥(尽管媒体现在几乎都这样用)。这个字普通话读作 bàn,成都方言则读作 /pán/(音同“盼”,成都方言读音,下同),字义是“行走时被别的东西挡住或缠住”(如:“羁绊jībàn”一词成都方言读作/jīpán/(音同“基盼”)。
而成都话中所说的“/bán/”(音同“半”)是指“摔倒”,如果用“绊”字意思不准确。说某人走路时不小心被“绊/bán/倒了”,是指该人被“绊”而摔倒,比如:他不看路,结果遭石头绊/bán/倒了。如果将“/bán/”也用“绊”字,就成了某人遭“绊绊到了”,成都话就要说“/pán pán dào lo/”。而成都话实际上说“/pán bán dào lo/”。笔者建议将成都方言里的“/bán/”用“跘”字来表示,以示与“绊”字的区别。所以,上述标题就可以写作《夜行栽坑里   跘掉两颗牙》。
成都方言里的“跘了一跤/bán lo yi jiāo/”和“跘跤子/bán jiāozi/” 均指“摔倒了”,而不是被“绊pán”住了。
注:双斜线内的拼音为成都方言读音,否则为汉语拼音拼注的普通话读音。

二:颤、溅和灒
最近在某方言小品的剧本中,看到有个角色叫做“颤花婆”。这是指那种爱出风头好表现的女人,是令人讨厌的人。成都人把这类男人叫做“颤花儿”或者“颤灵子”。
尽管成都人把“颤”字读作/zán/(音同“站”,成都方言读音),而且有两本方言词典也都用这个字来表示“爱出风头好表现”的意思。但我仍然认为,用这个字来表达这个意思并不妥当。“颤”字在普通话里有两个读音:chàn和zhàn。读前一个音表示“物体振动”(《新华字典》第10版第50页),读后一个音表示“发抖”(该字典第610页)。
成都人说某个人“/zán/”,还会说某人“跳/zán/”,甚至还会用歇后语来讽刺这个人“砂罐儿头炒胡豆——- /zán/不出来了”。我起初认为,适用于这种词义的字应当是“溅”字。
“溅”在普通话里读作jiàn,成都人则读作/zán/,其字义是“液体受冲击向四外飞射”(该字典第222页)。其实,液体受挤压也会飞溅。比如说:汽车开得飞快,溅了我一身的脏水。实际上,成都人所说的“溅”还不仅仅指液体受冲击或挤压而飞溅。比如,如果炒菜时油锅里有水滴,则水受高温蒸发会使油飞溅而出。又如,在铁锅里炒胡豆、豌豆,豆豆儿因受热爆裂也会飞溅出来。所以才有“跳溅”的说法,才会用那句歇后语说这个人“溅不出来了”(实际上是讽刺其跳溅)。
但是从语音学上讲, jian 音节不会变化为 zan 音节。经朋友提示,笔者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697页查到了这个字:灒。该字条的注释为:zàn〈方〉动 溅:灒了一身水。可见,这个方言字才应该是我们成都人所说的那个 /zán/ 字。
所以,成都人所说的“颤花儿”或者“颤灵子”也就是这种会“四外飞射”的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十处打锣九处在”的人。所以,笔者认为,将上述称谓写作“灒花儿婆/zánhuērpo/”、“灒花儿/zánhuēr/”、“灒灵子/zánlinzì/”或许更为合适。(注:文中“儿”字用小号字体表示是儿化音,下标短横线表示阳平调。)

三:钉、订和扌寨
纽扣一词,北方方言习惯说“扣子”,而成都方言习惯说“纽子”。把纽扣用针线缝在衣物上,北方习说“钉扣子”,成都人则说“/zái/纽子”。
比如,北方人说:“妈妈,我裤子上的扣子被拉掉了,请你帮我钉上。好吗?”成都人则说:“妈,我裤儿上的纽子遭扯脱了,帮我/zái/一下嘛。哈!”
“钉”是个多音字,用于此普通话应读作dìng,字典上的解释就是“连接在一起”,举例即为“钉扣子”(《新华字典》(第10版)第102页)。
好多人都不晓得这个“/zái/”字咋个写。有朋友问过我,当时我也不晓得。后来在研读字典时才发现,其实该字典已将这个方言字收录。在该字典的第608页有一个“扌寨”字(笔者注:这是一个字,因电脑中找不到所以组合成字),普通话读作zhài,对应的成都话就读作/zái/。字典注明这是一个方言字,字义为“缝纫方法,把衣服上附加的物件缝上”,举例为:“扌寨纽扣儿,扌寨花边”。
所以说,我们成都话“/zái/纽子”就应当写作“扌寨纽子”。
此外,成都人还把“装订”的“订”也说成“扌寨”。
“订”字普通话读作dìng,成都话读作/dín/,二者的读音符合对应规律。该字典第101页所列该字字义的第三个义项为“用线、铁丝等把书页等连在一起”。举例即为“装订,订一个笔记本儿”。不少成都人把“订书机”说成“扌寨书机”,把“订一个本子”说成“扌寨一本本本儿”。例句:你把资料些打印出来后一定要扌寨好哈。

四:缝和缭
曾经有一句顺口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在那经济比较落后的年代,人们过日子的写照,说的是一件衣服一般要穿十来年,实际上穿更长时间的情况非常普遍。这里的“缝”指的是缝衣服,字典上的解释是“用针线连缀”。比如北方人说:“妈妈,我的袖子被树枝挂了条口子,有空的时候帮我缝一下。好吗?”
而在我们成都,在说到把布料缝起来的时候,习惯上说/liāo/(音同“料”字的阴平调)。所以上面那句话成都人就会说:“妈,我的袖子遭树枝枝挂了个口口,空了帮我/liāo/几针哈!”
这个“/liāo/”字咋个写,也曾有人问过我。后来,我在《新华字典》(第10版)第296页上查到了这个字,那就是“缭”。这个字普通话读作liáo,对应的成都话读音为/liɑo/(音同“辽”)。它有两个含义,一是“缠绕”,如“缭乱,炊烟缭绕”;二是“用针线缝缀”,如“缭缝,缭贴边”。
成都话所说的“/liāo/”就是其第二个含义,只是读音变成了阴平调。从字典上的字义解释来看,这个字与“缝”字完全一样,都是“用针线缝缀”。所以,前面那个例句中的“/liāo/几针”就应当写作“缭几针”。
除了表示缝缀的意思而外,成都人还将其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说某人和某人“缭起/liāoqì/”在做某事,就是指他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例如:那个铺子是他们几兄弟缭起在做。这句话是说,那是他们几兄弟合伙开的铺子。

五:踩和蹅
成都娃娃爱耍水。这除了儿童的天性而外,还因为成都是个水的城市。记得小时候(五六十年前),成都到处都是河流。除了北门大河、东门大河、南门大河而外,金河、御河是最有名的,因为它们位于市中心,是皇城的护城河。除此而外,还有大大小小的河流遍布全市。在我外公外婆(我们把他们叫做“未爷、未婆”)所住的龙王庙正街,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都有一条河,河的对面就是龙王庙南街。后来修防空洞,把这条河填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家搬到王化桥下街,附近也有几条小河沟,都流进望江楼附近的锦江河段。只要天一热,我们娃娃些最爱的就是到小河沟儿头“cā 水”耍,经常还要拿起竹编的撮箕去撮小鱼小虾。
这儿所说的“cā 水”,就是“踩水”的意思,“cā”即“踩”也,只不过成都人习惯说前者。那个时候住的是院坝,一下雨坝坝头也要积起水,娃娃些也爱在雨坝坝头“cā 水”耍。如果说某人走路不小心,踩到沟里边去了,成都人也会说:一脚蹅到沟沟头了。
这个“cā”字咋个写,曾有朋友问过我。后来,我在《新华字典》(第10版)第46页上查到了这个字,那就是“蹅”。这个字普通话读作chǎ,而成都话却读作不倦舌的阴平调,音同“叉”。我曾经在本地报纸上看见有人就将其写作“叉水”。“蹅”字在字典上的释义为“踩,在泥水里走”,举例为“蹅雨,鞋都蹅湿了”。所以,成都话里的“cā 水”应当写作“蹅水”。
此外,如果一脚踩到烂泥巴或其它稀的东西里头,成都人也会用“蹅”字。例如:他边走边说话,结果一脚就蹅到稀泥巴头去了(或者“蹅到牛屎头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倒和滗
当液体里头有渣渣或者泡着东西的时候,如果我们端起碗或者罐罐就倒,肯定这些渣渣或者泡着的东西就会一起倒出来。如果我们在倒液体的时候不希望固体物也随之而出,咋个办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是拿东西(如瓢羹儿或筷子)放到容器的边沿,挡住固体物,只让液体流出来。比如说,拿筷子放到药罐罐口口上,挡住药渣,只让熬好的药液流出来。成都人把这种操作称之为“/bi/”,比如:/bi/ 药,/bi/ 汤,/bi/ 茶,等等。
例如,有人在喝茶的时候,用嘴唇挡住茶叶,把茶水全部喝掉。这个时候,别人就会说:你咋个在喝茶哦,把茶母子(剩余的茶水)都 /bi/ 干了。
这个“/bi/”字咋个写,原来我也不晓得。后来,在《新华字典》(第10版)第26页上查到了这个字,那就是“滗”。这个字普通话读作bì,按对应规律成都方言应该读作/bí/(音同“币”),而实际上成都人把它读作/bi/(音同“笔”)。它的含义是“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字典举例为“壶里的茶滗干了,把汤滗出去”。
成都话所说的“/bi/”就是这个字。所以,前面那几个例词就应当写作“滗药,滗汤,滗茶”。前面那句话也就写作:你咋个在喝茶哦,把茶母子都滗干了。

七:垂和亸
“垂”者,“东西的一头挂下来”之意也。这是一个常见字,所组的词汇大家也很熟悉。例如,垂钓,垂挂,垂泪,垂帘,垂柳,垂手,垂涎,下垂,等等。
然而成都人在谈到“下垂”时却喜欢说“/tò/”(音同“妥”)。比如说,“两只手 /tò/ 起”指的是“双手下垂”,“裙子 /tò/ 起”指的是“裙摆下垂”,“窗帘儿 /tò/ 起”指的是“窗帘下垂”,等等。
然而这个“/tò/”字一段时间以来让我不晓得该咋个写。经过仔细研读字典,在《新华字典》第10版第113页发现,“亸”字符合成都方言的说法。这个字普通话读作duŏ,字义只有一个,即“下垂”。如果按照成都方言与普通话读音对照规律,成都话应读作/dò/(音同“朵”),好像与上述读音不一样。进一步想,“铎”字在普通话里读作duó,而在成都话里却读作 /to/(音同“托”)。也就是说,普通话里的duo音,在成都方言里除了对应地读作 /do/ 而外(如“多duō”读作 /dō/),还可以读作/to/音。这样看来,“亸”字在成都话里读作 tò就不奇怪了。
因此,上述说法就可以写作“两只手亸起”、“裙子亸起”、“窗帘儿亸起”。而那些无所事事整日亸起双手闲逛的游手好闲者则被人们称为“亸神”。当然,也有人把那些衣裤长大袖子或者裤脚亸起多长的青少年戏称为“亸神”。
(注:最近查到本地的几本方言词典也用的是“亸”字)

八:剪和铰
相信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东西,那就是“剪刀”。不过这是我们成都人的习惯叫法,北方人习惯叫做“剪子”。字典上对这个东西的定义是“一种铰东西的用具”。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都要用到它。
但是,在使用中,成都人和北方人的说法又不一样。
北方人习惯说“用剪子剪东西”,前一个“剪”字与“子”字构成了名词“剪子”,而后一个“剪”字则是动词,《新华字典》第10版第220页上“剪”字的读音为jiǎn,成都话读音为 /jiàn/(与“简”字同音),二者的读音完全符合对应规律。。的解释是“用剪子铰”,例词为“剪断,剪开”。
成都人则习惯说“拿剪刀铰东西”。这个“铰”字是动词,《新华字典》第10版第228页上有该字,读音为jiǎo,成都话读音为 /jiào/(与“剿”字同音),二者的读音完全符合对应规律。该字的第一个义项就是“用剪刀剪”,用法举例为“把绳子铰开”。所以,成都人说的“铰绳子”、“铰报纸”等等说法,都要用到这个字。
此外,成都人在提到用指甲刀剪指甲时,也会用到这个字,把“剪指甲”说成“铰指甲儿”。

九:裂、皴和冰
冬天的成都,尽管湿度比较大,让人感觉阴冷阴冷的,但是有些人的手背还是会因为受冻或者风吹而干裂。这些裂口都比较细,但是数量多。所以手背很难看,那些口子紫红紫红的,有痒又痛,做起事来有时也很不方便。如果是妹妹些遇到这个问题,有的就急得要哭了。前两个月,我的手背也裂了无数的口子,后来还是天天抹润肤霜,痊愈了。除了手会裂口而外,有的女娃娃脸上也会裂口,这对那些爱美的女娃子来说真是一大不幸。
我们小的时候遇到这个问题,大人们就会说“这个娃娃的手 /cēn/ 了”。那个时候没得现在这种润肤霜或护手霜,但是有一种便宜的“蚌壳油”(“蚌壳”成都人说成/bánker/),抹到手背上还是很管用的。
这个“/cēn/”字在《新华字典》(第10版)第76页上就有,写作“皴”,第1项字义就是“皮肤因受冻或受风吹而干裂”,举例为“手都皴了”。这个字的普通话读音为cūn。成都话里虽然有这个音节,但是只适于“春、椿、蝽、鰆、蠢”等字,而这些字在普通话里都读作chun。而普通话里读作 cun 的字,在成都话里均读作 /cen/,例如“村、存、忖、寸”等字。所以,“皴”字在成都话里就读作 cēn,与“称”同音。所以,上面的“手 /cēn/ 了”或者“脸 /cēn/ 了”就应当写作“手皴了”或者“脸皴了”。
成都人还喜欢把“裂”说成/bīn/,相应地把“裂口”说成“/bīn/口”。这里的/bīn/,方言字典都用的是“冰”字,也许是因为冰容易裂口吧。除了把手脚和脸皴后出现的细微裂口称为“冰口”而外,其他如木板、田地等等,只要是出现裂缝,都叫做“冰口”。例句:①天气好干哦,田头都干起冰口了。②地板都冰了,肯定木料没有处理好。

十:扑和潽
凡是烧过水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火太大,或者水太多,水在烧开了以后都有可能从锅头或者壶头溢出。这个时候成都人就会说“水都烧 /pu/ 了”。实际上,不光是水会 /pu/,其他液体也会 /pu/。尤其是烧牛奶、烧豆浆,甚至熬汤、熬药,更容易 /pu/。
有人说,这个“/pu/”字可以就写作“扑”字。理由是液体因为沸腾(成都人说“开了”)而向外“冲”出来了。这个“扑”字就有“冲”的意思,而且其读音与我们说的 /pu/ 完全一样。
其实,在《新华字典》(第10版)第380页上就有我们所说的 /pu/,写作“潽”,其字义就是“液体沸腾溢出”,举例为“牛奶潽了”。这个字的普通话读音为pū,成都话所说的“水都烧 /pu/ 了”的“/pu/”就是这个字,只不过读音为阳平调(与“扑”字同音),与普通话的读音对应规律不符。
所以,我们平常所说的“水 /pu/ 了”、“汤 /pu/ 了”、“药 /pu/ 了”、“牛奶/pu/ 了”、“豆浆 /pu/ 了”等等都应当写作“水潽了”、“汤潽了”、“药潽了”、“牛奶潽了”、“豆浆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嚼、狡和矫

在成都,每当娃娃给大人顶嘴的时候,大人就要说娃娃“/jiɑo/ 嘴”或者“嘴嘴儿 /jiɑo/”。例如:娃娃家不准 /jiɑo/ 嘴哈。或者说:你娃娃嘴嘴儿才 /jiɑo/ 喃。当然,大人之间吵架也会用到这样的说法。这儿的“/jiɑo/”指的是“强词夺理”,其读音为阳平调。
我们的一些方言字典在列举这个词时,有用“嚼”字的,也有用“狡”字的。例如,某方言字典在“嚼”字后面的释义除了“上下牙齿磨碎食物”而外,就是“会说,善强词夺理”,例句为“他嘴巴嚼得很,没得哪个说得赢他”。另一本方言字典对“狡”字的解释为:能言善辩;强辩。所举例句为:你嘴巴狡,我说不赢你。
对于成都人所说的“/jiɑo/ 嘴”,用这两个字都不准确。因为:
“嚼”字有三个读音,无论读作哪个音,都与说话或强词夺理无关。它的主要读音为 jiáo,成都方言读音完全与之对应。但是其字义却为“用牙齿磨碎食物”。虽然可以组词“嚼舌”,但其词义为“信口胡说,搬弄是非”,并没有成都方言里的意思。当它读作 jué 时,只能组成书面复合词“咀嚼”。而当它读作“jiào”时,只能组词“倒嚼”(反刍)。
“狡”字只有一个读音“jiǎo”,不仅读音与成都方言不对应,其意也仅为“狡猾,诡诈”。
可见,“嚼”字和“狡”字都没有“强词夺理”的意思。
笔者认为,成都人所说的“/jiɑo/ 嘴”的“/jiɑo/”,应当用“矫”字。这个字在普通话里有两个读音:jiǎo和 jiáo。当其读作后一个音时,不仅与成都话读音相对应,而且可组词“矫情”,字典上的解释为〈方〉(即方言),释义为“指强词夺理”。虽然这个“矫情”并非成都方言,但由于它的含义是“强词夺理”,所以笔者主张将成都方言的“/jiɑo/ 嘴”写作“矫嘴”。
因此,前面的例句就可以写作:“娃娃家不准矫嘴哈”以及“你娃娃嘴嘴儿才矫喃”。

十二:瞧、看、瞅和觑
成都人在想看别人的东西的时候,喜欢说“给我 /qiò/ 一下嘛”。把这句话翻译成普通话就是“给我看一下吧”。这里的“/qiò/”就是“看”的意思。   那么,成都人说的这个“/qiò/”到底该咋个写喃?
它显然不是“看”字。因为成都人也说“看”,而且其读音与普通话的读音完全对应。比如说,把你的书借给我看一下嘛     “瞧”字的意思就是“看”。但是,成都人不习惯用这个字,从来不说“瞧见”。只有在“瞧得起”和“瞧不起”的说法中才用这个字,但是成都人更喜欢说“看得起”和“看不起”。     有人曾经用“瞅”字来表示成都人所说的“/qiò/”。然而,并不合适。“瞅”字虽然表示“看”的意思,但它却是北方的方言。成都人从来不说这个字,而且成都人将其读作“丑”音,与“/qiò/”完全扯不拢。
经过研究,认为《新华字典》(第10版)第407页上的“觑”字应当符合成都人所说的“/qiò/”。看起来,“觑”字普通话读作 qù,按照成都话和普通话读音对照规律,成都话应当读作“去”音。但是,成都人在说“屈”和“曲”字时,都将其读作“/qio/”音。即是说,普通话里的“qu”音在成都方言里可读作“/qio/”音。那么,“觑”字在成都方言里读作“/qiò/”就完全是正常的了。     何况,该字的意思是“看,窥探”,“偷觑”即“偷看”,“小觑”即“小看”。这个字义也符合成都人说话的意思。成都人说“我去 /qiò/ 一眼喃”也是“窥探”的意思。所以,前面的例句就可以写成“给我觑一下嘛”,“我去觑一眼喃”。

十三:看、瞟、瞥和盯

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其功能主要就是“看”。只要不是盲人,人人都能看,人人都会看。新生儿只要睁开眼,就能看东西。尽管他(她)的视觉还不完善,不会看,但还是会无意识地打量周围世界。当然,除了“看”而外,还可以通过眼神表达情感。不过,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成都人在说“看”时,其读音与普通话完全对应,用法也完全一样。然而,看东西可以是随意一瞥,也可以是专注地看。
在表达“随意一瞥”时,成都人习惯说“瞟了一眼儿”。例句:我只瞟一眼儿,没有看清楚是哪个。在字典上,“瞟”字的意思是“斜着眼睛看一下”,也就是“不正眼看”。成都人在教娃儿时就会说:不准瞟起眼睛看人哈。成都人说的“瞟眼儿”就是对斜视患者的不尊重的称呼。此外,成都人所说的“瞟”还有“很快地大略看一下”的意思,这实际上就是“瞥”的字义。前面的“瞟了一眼儿”正是此意。只不过成都人一般不用“瞥”字。成都人在说“瞟”字时,还有“不时地看一下”或“照看”的意思。比如说:我放了个包包在这儿,你帮我瞟到一下哈。“瞟”字在读音上与普通话完全对应。
在表达“专注地看”时,成都人就会用“盯”字。这个字的字义本来就是“注视,集中视力看”。一般说来,成都人将这个字读作阴平调/dīn/(调值44,音同“丁”),尤其是用于书面语时,如“盯梢”。但在口语里,成都人则习惯将其读作阳平调/din/(调值22)。例如:你紧到把我盯到做啥子?如果某人睁大眼睛注视着一个女娃子,他的女朋友肯定会吃醋,并生气地问:你钉鼓眼儿把那个女娃子盯到做啥子?这里的“钉鼓眼儿”是形容眼睛睁得很大,就像要鼓出来即凸出来一样

十四:差、孬和蹩

人们在说到东西不好的时候,爱用“差”字来形容。比如说:这个东西质量太差了。“差”字在普通话里有三个读音:chā,chà 和chāi,但成都人只读两个音:/cā/ 和/cāi/。除了用到“差遣”之意读作/cāi/ 而外,其余字义均读作/cā/。
但是成都人在说到东西不好时更喜欢用“/pié/”字来形容。比如说:这个东西好/pié/ 哦。如果在谈及一个人“胆小”时,人们也会说“那个人/pié/ 得很”。笔者曾在本地媒体上看见类似的表述用的是“孬”字。
从字形上说,这个字很形象,因为“/pié/”就是“不好”的意思。《新华字典》(第10版)第349页有这个字,其字义有两条,一是“不好,坏”,二是“懦弱,没有勇气”。都符合成都人的上述说法。但是,这个字是外地方言,读音为/nāo/。那么,成都话对应的读音就该是/lāo/。如果借用来表达成都人所说的“/pié/”,也并非不可,只是读音上不能读作 /lāo/。
此外,另一个字好像更符合成都人所说的“/pié/”。那就是“蹩”字。这是一个方言用字,在字典上的注音为 bié,成都人会对应读作 /bie/(音同“别”)。《新华字典》(第10版)第32页上的释义为“扭了脚腕子”,但组词[蹩脚]为方言用词,释义为“质量不好,本领不强”,举例为“蹩脚货”。
成都话尽管不说“蹩脚”,但释义却相同。而且,成都人有时会把 /bie/ 音读作 /pie/ 音。例如“别”字,字典上标音为 bié 和 biè,成都话都读作 /bie/。但是,当用于表达“绷住或卡住”时,成都人却读作 /pie/(音同“撇”)。比如说,把“别针”读作“撇针儿”。例句①:记到拿根大头针把这几张纸别起哈。②:耗子别左轮儿——-起了打猫儿心肠。
所以说,“蹩”字是可以读作“/pié/”音的,用其表示成都人说的“/pié/”是很合适的。

十五:冻、凝和凌

过去的那个冬天是暖冬。如果不是因为暖冬的话,在寒冬腊月,多少子(很多)人都会像以前那样冻僵手脚:不是生冻包儿(冻疮),就是手给脸都皴(参看本浅谈之九)了。
这个“冻”字,主要的意思有三个:① 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遇冷凝结;② 凝结了的汤汁;③ 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103页)。成都人也用这个字,比如:冻包儿,冻结,果冻,肉冻,美丽“冻”人(形容女娃娃爱美冬天只穿很少的衣服),等等。但在谈及 ③ 所表达的意思时,成都人更爱用“冷”字。比如说,这两天又下雨又吹风,好冷哦。
当谈及①所表达的意思时,成都人不仅爱说“/lín/ 起了”,而且含义更广。比如说,熬好的猪油冷了以后就“/lín/ 起了”,车祸留下的血迹结成块也叫“/lín/ 起了”。这个“/lín/ 起了”指的是“凝结”之意,所以可用“凝”字。
“凝”字普通话里读作 nínɡ(见该字典第10版第356页),成都方言则读作 /lin/ 的阳平调(音同“林”,成都方言读音,下同)。该字的主要意思即“凝结”, 例句就是“油凝住了”。成都人在说书面语“凝固,凝结,凝聚,凝神,凝视,凝思,凝望,凝脂,凝重”等词语时,都将“凝”字读作“林”音。但是,在口语中单独说“凝”字时,则读作 /lín/ 音(音同“另”)。所以说,上面的“猪油 /lín/ 起了,血 /lín/ 起了”中的“/lín/”应当用“凝”字,但读作“另”音。
如果是水结成冰,字典上用的是“凌”字。该字第一项字义就是“冰”,举例为“冰凌,黄河凌汛,滴水成凌”(见该字典第10版第302页)。在这些词语中,成都人也将“凌”字读作“林”音,符合普通话和成都方言读音对应规律。然而,成都人在说到结冰时还有一个说法,即“凌冰儿,凌条子”,并将这里的“凌”字读作“另”音。记得小时候(五十多年前),成都还比较冷,那时的冬天在有水的地方都会结一层薄冰,我们叫它“凌冰儿”。现在气候转暖,城头已经看不到这种现象了。至于“凌条子”,那还是我小时候看见家头的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我父亲才三岁多(1917年冬),房檐上吊着许多一尺多长的冰柱(可见当时的成都冬天有好冷)。老辈子说,那叫“凌条子”。不过,我从来没有过过(经历过)那样的冷天。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闷、蛮和莽

“闷”字普通话里有两个读音:mēn 和 mèn(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329页),但成都方言一般都读作 /mén/,而且字义和用法与普通话完全相同。比如:闷热,屋子头闷,闷到屋头,闷闷不乐,心头闷,闷罐儿车,等等。
成都人有时也将“闷”字读作 /mēn/,但已经另有其义了。比如说,闷呆呆的,闷墩儿,等等。这时的“闷”有“鲁莽,冒失”的意思。例如:这个娃儿简直是闷呆呆的(简直是个闷墩儿),那么烫的汤他就喝下去了,结果烫得来跳。而“闷墩儿”一词,还有长得憨头憨脑的或傻乎乎的甚至胖乎乎的意思,也就是成都人说的“瓜不稀稀的”或“胖嘟嘟的”。例如:那个娃儿是个闷墩儿,好乖哦。
“蛮”字普通话读作 mán(见该字典第323页),成都方言则读作阳平调/man/即“瞒”音。二者字义相同,用法无异。例如:蛮横,蛮干,等等。解放前,藏胞被喊成“蛮子”,这是大汉族主义带来的对少数民族不尊重的表现,现在当然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称呼了。在成都人的口语头,会用“蛮革革的,蛮墩墩的”来形容那些粗鲁之人或长得形似粗鲁的人。这里的“革”要读成 /gé/ 音(注意:成都方言没有韵母 e,这里的韵母是 ê,只是电脑里无法输入带声调符号的后者)。例如:那个娃儿长得好蛮哦。
“莽”字普通话读作 măng,成都方言则对应读作/màng/(音同“蟒”)。在释义上,这个字有两个义项,当解释为“密生的草”时读音如上,如“草莽”。在用于表示字义“粗鲁,冒失”之意的书面语时,读音也同上,如“鲁莽”。  
成都话还将“莽”字读作阴平调 /māng/,用于表达:1、粗鲁,冒失;2、大,包括力气大和体积大。例如:1、他做事情莽(冒失)得很,单另(另外)找个把细(细心)点儿的人来做恐怕好点儿哦。2、那个娃儿好莽(气力大)哦,那么大砣石头他都把它搬动了。3、嗬哟,六斤六两,好莽(体积大)的汤圆儿哦。

十七:瓜、木和方

成都人喜欢在开玩笑或生气的时候骂人是“瓜娃子”,或者说别个“瓜兮兮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一点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人都晓得了。不过,这儿的“瓜”与字典上的“瓜”毫不相干,而是“傻”的意思。这也不奇怪,“傻瓜”不就是一个词吗?只不过北方人喜欢用“傻”,成都人喜欢用“瓜”而已。
但凡“瓜”人头脑都有点不灵活,反应迟钝,或者根本就没得反应,就像“木头”一样。不是骂人的话里头有“他就像根木头一样”的说法吗?所以,成都人还把“瓜兮兮的”说成“瓜木兮兮的”。如果单独说“木”,或者在下述说法中,读音还要变成去声调 /mú/。如果说某人“木拙拙的”(或写成“木戳戳的”)或“木头木脑的”,甚至就说“木的”,也就是说他“瓜兮兮的”。例如:你看他木头木脑的,咋个能喊他去嘛。(注:“拙”字成都方言读作“戳”音)
近若干年来,聪明诙谐的成都人又发明了“方脑壳”的说法,于是那些“瓜兮兮、木拙拙”的人就有了正式的称呼。常识让我们都晓得,一根方形的木头在方孔里头是转不动的,就跟(音同“给”)榫头斗在榫眼里头一样。只要是觉得某个人头脑有问题,大家就会说这个人“脑壳是方的”。 于是乎,人们在找他办事的时候就要考虑再三了,否则很可能会把事情搞肇(办砸,“肇”字读作“绍”音)。

十八:追、赶、吆和撵

“追”字(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641页),成都方言读作 /zuī/(音同“锥”),平舌音。其义主要是“赶,紧跟着”。这个字的用法成都方言和普通话差不多,不用赘述。但是成都人在口语头更喜欢用“撵”字。例如:他将将(刚刚)出门一下(一会儿,“下”读作 /há/),你跑快点儿还撵得到。
“赶”字(见该字典第144页),成都方言读作 /gàn/(音同“敢”),与普通话读音相对应。字典上的字义除了第三项“介词,等到(某个时候)”成都方言不用而外,另外三个义项都用。
例如:①赶火车、赶飞机、赶汽车、赶轮船,以及赶任务、赶写报告、赶活路,这些都符合“追,尽早或及时到达”之意。②赶牛、赶马、赶羊、赶猪、赶马车,把他赶出去,这些都符合“驱使,驱逐”之意。③赶到吃夜饭(晚饭)了,则符合“遇到(某种情形)”之意。
但是,成都人在说到上头第②个义项时,还有自己的说法,即习惯把“赶”字说成“吆”:吆牛、吆马、吆羊子、吆猪儿、吆鸡、吆鸭子、吆鹅,等等。
在说“把他赶出去”时,除了可以说“吆出去”而外,还喜欢说“撵出去”。例如:把那个来肇皮(捣乱,“肇”字读作“绍”音)的人给我吆出去。又如:你敢再说,谨防我把你撵出去哈。
在字典头(里),“吆”字组词“吆喝”(见该字典第557页),意为“喊叫,用于叫卖东西、赶牲口等”。成都人不说“吆喝”,在表示“叫卖东西”时只说“喊”或“吼”,在表示“赶牲口”时才说“吆”。后者在成都方言和普通话里都读作 yāo。
“撵”字本身有两个义项:“驱逐,赶走”和“追赶”(见该字典第354页),成都人说话用的“撵”字读音符合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字义亦同,用例见前。

十九:等、缓和稳

在打算做一件事情时如果对情况不清楚,或者拿不定主意,北方人就会说“等一等,待我想想再说。”而成都人就会说:“缓一下,等我想好了多”。“等”字在这里取的是“待,候”之意(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91页),而“缓”字表示的是“延迟”,实际上也是“待,候”之意。
“缓”字普通话读作 huăn,成都方言对应的读音为 /huàn/。该字字义有三,除了上面所说的“延迟”而外,还可表示“慢”和“苏醒,恢复”(见该字典第195页)。成都方言中说的“缓”字其字义和用法与普通话别无二致。
但是,在谈及“延迟”之意时,成都人还喜欢说“稳”字。例如:这个事情有点儿汤水(麻烦、难办),先稳一下再说。这句话中的“稳”字,就是“缓一缓”的意思。
“稳”字普通话读音为 wĕn,成都方言对应的读音为 /wèn/。其字义也有三:稳当,安定,固定;使稳定;准确,可靠(见该字典第505页)。成都人在该字的使用上与普通话完全相同,只不过新增加了“延迟”即“待,候”之意。
有这样一则方言笑话,就是开这个“稳”字的玩笑的。笑话说:有几个人到一间酒楼用餐,女服务员递上菜谱说“请点菜”。因为人未到齐,其中一个就说:“先稳一下”。服务员没有听懂,又说一道(遍)“请点菜”。这个人又说:“先稳一下多”。这回服务员听清楚了,于是红着脸说:“我们这儿是正规酒楼,不能吻。”
成都人还有“稳起”的说法,用来表示“沉住气”的意思。例如:你不要稳起,我们啥子都搞清楚了的。如果说一个人“能够沉得住气”,就说他“稳得起”;如果说“沉不住气”,则说“稳不起”。例如:①他最稳得起了,摆个笑话把大家肚皮都笑痛了,他丁点儿(读作/dīdēr/)都不笑。②要不得(不行),我稳不起,我一看到他就要笑。

二十:急、忙和慌

人都有着急的时候。遇到急事,总会急急忙忙地去做。所以,对这个“急”字,一般人都深有体会。这个字的读音,成都方言和普通话是对应的,且字义和用法也相同(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209页)。比如说,急病,急件,急人,急事,告急,焦急,紧急,水流很急,等等。
成都人在说到这个“急”字时,经常不“急”,而是爱用“忙”字。这也难怪,“急忙”本是一个词,只是北方人爱用前一个字,成都人爱用后一个字而已。这就像“傻瓜”是一个词,北方人爱说“傻”,成都人爱说“瓜”一样。例如,北方人说:你那么急干吗?成都人则说:你那么忙做啥子嘛?北方人说:别急,别急,时间还来得及。成都人则说:不忙,不忙,时间还来得赢。这个“忙”字的读音,成都方言和普通话相对应,字义和用法亦同(见该字典第324页)。
“忙”字又与“慌”字紧密相关。不是有“慌忙”一词吗?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是有“不慌不忙”的说法吗?成都人还有“忙忙慌慌”的说法。比如说,他那个人随便做啥子事情都是忙忙慌慌的,咋个弄得好嘛。有时候看到人家做事情急急忙忙的,尤其是因此把事情弄肇(即办砸,“肇”字音同“绍”)了的时候,就会说:你慌啥子嘛?鬼打慌了嗦!(或:鬼撵起来了嗦!)大人在叮嘱娃娃的时候还会说:过马路不要慌哈!两边看清楚,没得车子过来才过街哦!这个“慌”字的读音,成都方言和普通话相对应,字义和用法亦同(见该字典第196页)。
“急”、“忙”和“慌”三个字关系是如此密切,在表达“急忙,慌忙”之意时字义是如此相通,只不过在口语中成都人不爱用“急”字,而爱用“忙”和“慌”字罢了。
“溅”在桂北全州话中直接读zan
桂北全州话也是“滗茶、滗酒、滗汤”,也有“水潽了”、“汤潽了”、“药潽了”、“牛奶潽了”、“豆浆潽了”,“等一下”也说“等哈”(这里的“下”其语音是ha).
发表于 2011-7-29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靠,这也太多了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凶、港和提

“凶”这个字一看就带杀气,因为“杀”字上面就是一把“叉”。而且在古代,在砍头时要在犯人背上插的斩标上用一把大红“叉”把名字划掉。这个字的读音和字义、用法成都方言和普通话是一样的(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536页)。比如说,凶暴,凶恶,凶狠,凶杀,凶手,吉凶,闹得凶,风吹得凶,穷凶极恶,等等。
然而,成都人在说到“凶”字时,还会有褒义说法。比如说:哥哥好凶哦,门门(每门功课)都得一百分儿。姐姐好凶哦,回回(每次)跳舞都得奖。在这些说法中,不光是说哥哥姐姐得行(厉害、能干),有夸奖之意,而且令人羡慕。
在说别人得行的时候,成都人还有“港”的说法。本来,这个字除了表示江河的支流而外,只能组成名词,如海港、空港、军港、渔港、香港等等。但成都人赋予它以形容词词性,可表示“厉害、能干、时髦”等等内涵。比如说,那个娃儿好港哦,期期(每学期)都得头名。又如:姐姐好港哦,今天穿的新裙子。
除此而外,成都人还用“提”来表示与“港”差不多的意思。比如说:这个娃儿好提哦,今天穿的新皮鞋,还拴了根皮带。我们小时候就经常爱说“提”字,而在该字典上“提”字毫无此意。这应该是“提劲”一词的简略说法。
成都人所说的“提劲”,除了“说大话、逞威风”之意外,就有“帅,拔尖儿”的意思。我们小时候所说的“提”就是这个意思。例如:①那个娃儿太提了,经常在学堂头打人。②今天我穿了一身新,提不提?③他是我们班上最提的,科科(每科,即每门功课)都得第一名。

二十二:扶、扒和掌

人在害病两条腿没得劲的时候,走起路来就不由自主地要想扶到啥子东西来保持身体的平衡。比如说,扶到椅子、桌子、柜子或者墙壁。《新华字典》第10版第638页对“扶”字的释义,第二项就是“用手按着或把持着”,举例为“扶墙,扶栏杆”。该字在读音上成都方言和普通话完全对应。
但成都人在说到“用手按着或把持着”这类意思时,并不喜欢用“扶”字,而爱用“扒”字。后者的主要字义就是“抓住,把着”,字典上举例为“扒着栏杆,扒着树枝”,读音为 bā(见该字典第8页)。这个字成都人也读作 /bā/(音同“巴”),其字义与普通话一样,但增加了“用手按着”的意思。比如:他边走边打手机,结果遭一根树桩桩绊跘到了,半天才扒到树子站起来。
此外,在说到同类意思时成都人还爱说“掌”字。这其实是该字的第二个义项所表达的内容。该义项的释义为“把握,主持,主管”,举例为“掌印,掌舵,掌管档案,掌权” (见该字典第611页)。成都人借以用于“扶,握”等义,比如说:掌方向盘,掌(自行车)龙头儿,掌梯子,掌竿竿,等等。例如:我要垫柜子脚脚,你来帮我掌到一下喃。该字在读音上成都方言和普通话完全对应,只是前者为平舌音。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二三十年前成都流行的一则方言笑话。笑话说:某伙子骑洋马儿(自行车)爱显洋盘(炫耀),经常在街上丢双手(撒把)。一天,骑车经过一个口子(路口),丢双手正得意之际,突然碰到个**。**一看,这个娃娃不要命嗦。于是朝他大喊:手掌好!这个虾子一听,吔,**叔叔今天爪子(读 zuázì,“做啥子”的缩合音)了?竟然对我致意喊“首长好”。他脑壳头一下(读 há)就浮现出电影儿头检阅的镜头来,于是脑壳发热,得意地把手朝**一挥:同志们辛苦了!

二十三:醉和麻

但凡做过手术的人大概都晓得“麻醉”是啥子意思。词典上的释义为“用药物或针刺等方法使全身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多在外科手术时采用”(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906页)。如果是很小的手术,那就采用局部麻醉即局麻,手术大一点儿就会采用半身麻醉即半麻,如果是大手术那就要采用全身麻醉即全麻。
全麻对象在麻药起作用之后一定处于失去知觉的昏睡状态,这有点儿像醉酒汉儿昏沉睡去一样。而喝醉酒的人昏沉睡去又跟(和,读作“给”)全麻对象失去知觉差不多。难怪不得“麻”和“醉”是连用的。
“醉”字主要的含义就是“喝酒过多,神志不清”,字典上举例为“他喝醉了”(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651页)。如果某人因为酒量大,或者喝的酒不够多,还没有达到使之神志不清的地步,也就是说处于微醉的状态,成都人就说这个人“喝麻了”。
“喝麻了”的人不会像醉鬼那样昏睡,他们多半脸红筋胀,处于兴奋状态,话语过多或语无伦次,走起路来也有点儿飘飘然,就是人们取笑说的“左脚打右脚”了,这个时候很容易跘跟斗儿。他们这时说话也容易“走火”,或成为笑柄,或得罪他人。
“麻”的程度轻一点儿的,可能情况好点儿,但还是有点控制不住自己。这时朋友三四些就会说他喝得“二麻二麻”的了。喝得“二麻二麻”的人话语开始多,说话开始“走火”,这时好朋友些一定要阻止他继续喝酒,免得现宝相。

二十四:关、带、掩和别

“关”字成都方言与普通话读音相同。其字义主要是“闭,合拢”,举例为“关门,关上箱子”(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164页)。这个字为常用字,不需赘述。
虽然如此,但成都人在说到“关门”时还是有所讲究的。
如果是顺手关上,那叫“带”。“把门带到”指的就是顺手把门关上。该字在字典上的第四个义项即为“捎,顺便做,连着一起做”,举例中就有“把门带上”(见该字典第82页)。不过,这一带,并不一定都关得很好,即不一定会“关严”,很可能还稀了一条缝缝。有时,要求把门关好,就要说“把门关好哈”。这时,就一定要关严,不能“稀缝缝”了。该字的读音二者对应。
但是,有时又要求稀点儿缝缝,比如说希望透点儿空气,或者一男一女在里面说话怕别人误会。这个时候就只要求把门“掩到”,并不别上或锁上,也就是说没有“关严”。“掩”字在字典上的第二个义项即为“关,合”,举例为“把门掩上”(见该字典第552页)。不过,这个字普通话读作 yǎn,成都方言在读书面语时读其对应的音 /yàn/,如“掩鼻,掩盖,掩护,掩饰”。但在口语中,成都人却把它读成 /nɡàn/。如说“把门掩到”。
以前的老式门都是木头做的,在门背后现在装锁的位置有一个别别儿,那是用来别住门防止从外面打开的安全装置。别别儿是一个蝶形的木块,中间用钉子钉在门板上,在门框对应的地方有一个用木块做的槽子,人在里头把别别儿转来横(读作“环”)起,于是别别儿的一头就插进槽子,门也就别上了。“别”字在此用的是字典上的第六个义项,即“绷住或卡住”的意思(见该字典第32页),但成都方言这时将其读作 /pie/(音同“撇”),“别别儿”也就读作 /piepier/(撇撇儿)。
现在有锁了,除了锁舌而外,在许多种门的背后还有插销之类的东西,这些都是新式的“别别儿”了。

二十五:吗、哇和喃

这三个字都用作助词,只不过普通话习惯用“吗”,成都方言爱用“哇”和“喃”罢了。
“吗”字普通话读作 mɑ,成都方言没得轻声,读作 /mā/。二者在书面上用法一致(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321页)。不过,成都人在口头上一般都不喜欢用这个字。
当该字用于表示疑问时,成都人习惯用“哇”。比如,普通话说“你听明白了吗”,成都人说“你听懂了哇”,也可以说“你听懂没有”。这里的“哇”读作 /wā/,与“蛙”同音。
当该字用于表示含蓄语气时,成都人喜欢用“喃”。比如,普通话说“天要下雨吗,我就坐车去”,成都人却说“天要下雨喃,我就赶车去”。这里的“喃”系借用字,普通话读作 nán,用于叠音词“喃喃”,意为“小声唠叨”(见该字典第348页)。成都话读其对应音 /lɑn/(音同“蓝”),但在借用作助词时,却读作 /lān/。
此外,成都人在说“哇”时,如果口气不同,含义也就不同。比如,读作 /wɑ/(音同“娃”)就有两种意思。如果口气温和,那就是提议,这时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吧”。比如:时间差不多了,走哇!如果口气严厉,则有威胁对方的意思。比如:某人面对歹徒的威胁,为了以正气镇住对方,也会中气十足地对对方说“你来哇”,意思就是“你敢来”。
写到这儿,我想到一则关于“哇”字的成都方言笑话。某女娃子从乡坝头来成都打工,在成都呆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成都话多好听的,于是,下决心要好生学成都话。她觉得成都人好喜欢说“哇”噢,啥子“吃了哇,来了哇,走了哇”,好好听哦。同时她还决心学习一些书面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一天,她正在楼上洗衣服,突然听到楼底下喊她接电话,于是的的笃笃(音“夺”)地跑下去。拿起听筒一听,好像是妈妈从乡坝头打来的,不过杂音大,声音没得好清楚。于是她问一句:“你是……”,突然脑壳头冒出书面语来,马上接着说,“……母亲哇?”话刚出口,就听见对方骂了过来:你才是母青蛙

二十六:软、火巴和瓤

谁都喜欢柔软的东西,它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成都人在说“软”字时,声调与普通话完全对应,但读的是平舌音。在字义上,二者也一样(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418页)。比如:软骨,软件,心软,脚杆软,等等。不过,这些都是书面语。成都人在口头上更喜欢用另外两个字,那就是“火巴”(这是一个字,只是电脑无法输入)和“瓤”。
相信看过中央电视台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人都还记得那个四川方言小品《火巴耳朵》吧。火巴耳朵者,耳朵软也。这是成都人洗刷(揶揄)那些怕老婆的人的说法。在开玩笑时,人们会说某人是“火巴耳朵协会会员”,简称“火巴协会员”。在二十多年前,不少成都人在自行车旁加一个边斗用于搭人(载人),一般都是搭载老婆娃娃,于是人们就将这种改装后的自行车也叫做“火巴耳朵”。成都人在生活中很喜欢用这个“火巴”字,如:火巴红苕,火巴泥鳅,火巴肘子,火巴噜噜(读作/lū/)的(很软和的),稀溜火巴(非常软),火巴和(软和、软弱),等等。例句:奶奶没得牙齿,饭菜要煮得稀溜火巴才吃得动。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014页已收入“火巴”字,并注明是方言用字,用作形容词。字义有二:①(食物等)烂糊;软和。②软;软弱。举例为:①老牛筋炖不火巴,饭煮火巴了; ②经劝解,他的口气火巴多了。不过,成都人并不说“口气火巴”,而是说“下火巴蛋”。
此外,成都人在说到身体软弱无力时,还会用“瓤”字。例如:连到加了几天班,人都整瓤了。又如:妈妈说她的脚杆这几天瓤得很,不想出去耍。上述字典第411页和词典第1139页都有“瓤”字,并都对其在方言中的用法作了说明。不过,成都方言只有“软,身体软弱”的形容词用法,并没得“不好”的含义,从不说某人“技术瓤”。例如:这张纸太瓤了,换张“硬肘”(硬挺)点儿的嘛。这个字的读音,成都方言与普通话声调完全对应,只不过前者读平舌音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方言词语

一 称 谓。
大爷----是对男性老人的尊称; 婆婆----是对女性老人的尊称;
老巴子----是对男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老姆姆----是对女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
娘娘----是对父辈女性的称呼; 幺儿(女)----是对子女的爱称。  
二 骂 人 话。
老子----在别人面前称老子是占对方便宜;虾子----奚落对方是胆小鬼;
讨口----乞丐,叫花子;
说某人傻----瓜娃子;瓜兮兮的;瓜眉瓜眼的;瘟猪;哈儿;憨包等。
三 生 活 用 语。
摆龙门阵----是指漫无边际的闲谈; 冲壳子----是指吹牛皮,说大话;
算坛子----是指开玩笑; 打滥仗----是指不务正业或无法按常规办事;
打锤----是指打架; 扯筋(皮)----是指吵架或闹纠纷;
杀割----是指结束或没有了,用完了; 弄归一 ----是指把事做彻底;
弄巴实----是指做好; 没来头----是指没有关系;
光胴胴----是指赤条条的。
四 形 容 词。
悬吊吊的----不稳当(妥); 红扯扯的----红得难看;粑希希的----烂得很;
淡瓦瓦的----平淡无味,没盐味; 瓜不兮兮的----傻里傻气;温都都的----温热合适
香喷喷的----形容很香; 甜咪咪的----形容很甜。
五 歇 后 语。
一坛子萝卜----抓不到姜(缰);丁丁猫(蜻蜓)想吃樱桃----眼都望绿了(办不到);
下雨天出太阳----假晴(情); 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

安 逸
此词有“安闲舒适”之义。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
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义。“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
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
坝  坝
意为“平地、平原”。“坝,蜀人谓平川为坝。”今四 川人仍称“平地、平原”为坝、坝坝、坝子。

洗 澡 泡 菜
将新鲜蔬菜洗净后切成片或块泡制半天或一天后食用, 这种菜就称为“洗澡泡菜”。因和一般泡菜相比,
浸渍时间较短,类似人在水中洗澡,故名。又称“跳水泡菜 ”。

藏 猫 儿
即捉迷藏,又称“逮猫儿”,是儿童玩的一种游戏,指将一小孩的眼睛蒙上,待其他小孩藏起来后,
再让该小孩将他们一一寻找出来。另有“救救猫儿、电棒猫儿、 沾沾草猫儿”等多种玩法。

打 牙 祭
此词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后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
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
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
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打 摔 手
“摔手”本指“定额以外备替换的轿夫”。如李劼人《死水微澜》中:“明天一早,给我喊一乘轿子,多喊两个摔手。”
后繁衍出“打摔(甩)手”一词,意为“空着手”。
装 舅 子
四川民俗,姐姐或妹妹出嫁时,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得十分整洁去送亲,称为“装舅子”。此词后指讥讽某人穿戴讲究、整洁。
撇 脱
即洒脱,干净利落。已见于宋代。“撇脱”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简单、容易、轻松”等义。
吃 九 斗 碗
九碗(儿)”本指筵席上的九道主菜。“斗”一词在成都等地方言中有“大”的意思,所以成都人又将赴宴称为“吃九碗(儿)”或“吃九斗碗(儿)”。“破费一席酒,可解九世冤;吝惜九斗碗,结下终身怨”。成都地区流 行的这一民谣,形象地道出了筵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另外,成都人之所以将“赴宴”称为“吃九斗碗(儿)”,是因为民间视“九”为吉数。
打 金 章
每年在花会期间,多在青羊宫举行武术擂台赛,参与者多为武林好手,按奖章质量分三个级别,即蓝章、银章、金章。 后比喻显示出惊慌的样子(“金”谐“惊”)。
 鲊 起
即撑腰、作后台、给人帮忙的意思。过去属于袍哥话。袍哥是发源于四川的一种帮会组织,它既是反清的秘密结社,又是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政治、经济互助团体。由于它是非法的民间组织,因此一出现就受到清政府的严禁追查,袍哥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有一套专用的隐语-袍哥话,作为秘密联络的暗号。
吃 赏 午
今四川人仍将“吃午饭”称为“吃赏午”,这和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川西坝子的农民们边插秧子边唱山歌,知府不让大家唱,农民戏曰:“吼山歌会把田头的杂草吼掉。”知府说,如果真能吼掉杂草,则赏大家一顿午饭。后来果然田里的杂草就没有了。知府又提出农民说过唱山歌秧子要长高,想借此赖掉这顿午饭。当晚,农民 把田里的水排了一些出去,外行看起来,秧子果然长高一截。于是,知府只好认输,给插秧的农民每人赏了一顿饭,从 此人们便把吃中午饭叫做“吃赏午”。
  鞋子音孩子
  水稻叫谷子
  最小的娃儿称幺儿子
  当然也可能是幺女子
  肘部即倒拐子
  流氓是二杆子
  蚊帐叫罩子
  铺盖就是普通话的被子
  开玩笑叫算谈子
  撒谎就是扯把子
  非婚生子女叫私娃子
  青蛙喊成奇麻子
  浇头叫臊子
  屁股是沟子
  跛脚即掰子
  小偷叫做贼(音咀)娃子  
  得痢疾是打摆子
  大仙叫做私娘子
  傻瓜是莽子
  也可说成瓜娃子
  说了恁个多做啥子
  骂你一声龟儿子
  川内男女老少
  人人自称是老子
  王保长叫王麻子
  潘龙是个驼背子
  三娃子娶了个三嫂子
  李老栓逼疯了幺妹子
  今天就学这么多“子”
  还是多挣点票子
  准备好房子和车子
  娶个娘子   
  一胎生他三个胖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1)假老练:指没有经验的人还冒充经验十足,在众人面前狂侃。内涵有打肿脸充胖子的戏谑踏血说法。
(2)安逸,巴实:指从主观感受到对一项事物的好感,满足。此词有"安闲舒适"之义。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义。"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
(3)冲壳壳:指不知天高地厚,随口大话。主观上是让人感到很拽。
(4)雄起:四川全兴队的招牌口号!其实质指男人的生殖器官的勃起。现已演化为从精神上甚至武力上不输给对方。原来巴山地城旷野,气候温和,造宜于各类昆虫生长。巴山人便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来发展养鸡业。你看,那家那户不养上十来只乃里几十只鸡呢。公鸡性倔强,从不示弱服输,两只公鸡斗架时,毛翎倒竖,鸡冠直立,那怕斗得羽毛散落,,鸡冠血淌,遍体鳞伤,仍不肯罢休,总想雄起斗倒对方。巴山人很聪明,从公鸡斗架受到启示,于是便把公鸡斗架现象浓缩为"雄起" 这个言子,以激励人们去充服困难争取胜利。由于特珠的地理、气候和生物等原因而形成"雄起"这个言子,它可真称得上是巴山的土特产了。
(5)浪个:意思就是怎么,怎么回事。
(6)摆龙门阵:指大家聚在一起谈论某个话题,或一对一。
(7)撇脱:即洒脱,干净利落。已见于宋代。"撇脱"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简单、容易、轻松"等义。
(8)黑黢(qu1)黢:指很黑的地方。
(9)坝子: 意为"平地、平原"。"坝,蜀人谓平川为坝。"今四 川人仍称"平地、平原"为坝、坝坝、坝子。
(10)嘿霸道:嘿是一个程度副词,在四川话里常见。嘿霸道,指对某事物程度的肯定,比安逸,巴实程度还深。
(11)瓜娃子:指人的傻,而且比普通话的傻更具有幽默感,与后面的"宝气"
(12)拱:读gong4,指到处乱窜。原意指猪用鼻子拱土,现在有扑克游戏叫"拱猪"。
(13)幺儿:对自己小孩的昵称,还有非常爱护之意。
(14)斗:读dou3,指打。
(15)诶:读ei,语气词,无实意。
(16)惹毛:指发脾气。
(17)鲊起:读za3 qi3,即撑腰、作后台、给人帮忙的意思。过去属于袍哥话。袍哥是发源于四川的一种帮会组织,它既是反清的秘密结社,又是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政治、经济互助团体。由于它是非法的民间组织,因此一出现就受到清政府的严禁追查,故袍哥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有一套专用的隐语-袍哥话,作为秘密联络的暗号。
(18)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指帮助别人时绝不犹豫,讲义气,用于朋友兄弟间。
(19)娘(liang1)娘(liang1):对跟自己母亲同辈的妇女的称呼,较老土。
(20)杀虢:读guo2,指有起点的事情,事物的结束。
(21)称(cen1)头(tou3):指帅气的男孩,或指穿着干净整齐的人。
(22)黑(hei1)搓(cuo2):指太差。
(23)扯把子:指谈话不涉及要害,或是撒谎。
(24)匀兑:"匀兑",本是行业用语,属于酿酒工艺。经过匀兑师一番匀兑之后,原本普普通通的酒就成了酒中上品,身价便随之大增。现在,勾兑一词却成了巴山人的头禅。说的是社会上的一些有用"匀兑"之今行开后门、谋私利、弄虚作假和贪污贿赂之实。笔者由于阅历浅,不太了解杜会全貌,恐怕"勾兑''之词, "勾兑"之风,不会是象通江银耳那样仅属于巴山的土特产罢。 虽然"匀兑"不算是巴山的特产,但巴山人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太爷,下至十四五岁的青少年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在街头巷尾只要你细心倾听,便会听到某工程、某项目......是经过勾兑才弄到手的等等。这些议论当然也有想象加估计的成份,不可宣传轻信,但匀兑的事实在杜会上确实存在,匀兑的负面形响而造成的负面效应确实不小,勾兑的毒害确实贻患无穷,、勾兑的风气到了理当制止的地步了。这里指男女之间的感情谋和,而且是静悄悄的,不为人所知。
(25)整饭:读zen3 fan4,不是做饭的意思,而是吃饭的含义。
(26)扭骚:指忸怩,但是比忸怩的含义更广泛,可以指一个人的性格拖泥带水,也可指一个人的行为没魄力。
(27)整,整,整,免得蚊子巴的很:蚊子,指苍蝇;巴就指依附的含义,故整句话就是指赶快吃,不要给苍蝇机会。较幽默。
(28)打牙祭: 此词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后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种: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 "牙(衙)祭肉";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29)鬼扯火:指不可理解,毫无意义的话或事。
(30)踏血:读ta2 xue1,指戏谑。尤指用语言。
(31)洗(xi3)白(bei3):从有到无,最后是无,一点也没有,再打麻将时常用,相当于英语中的few和little


安逸: 此词有“安闲舒适”之义。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义。“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

坝坝: 意为“平地、平原”。“坝,蜀人谓平川为坝。”今四 川人仍称“平地、平原”为坝、坝坝、坝子。

洗澡泡菜: 将新鲜蔬菜洗净后切成片或块泡制半天或一天后食用, 这种菜就称为“洗澡泡菜”。因和一般泡菜相比,浸渍时间较短,类似人在水中洗澡,故名。又称“跳水泡菜 ”。

藏猫儿: 即捉迷藏,又称“逮猫儿”,是儿童玩的一种游戏,指将一小孩的眼睛蒙上,待其他小孩藏起来后,再让该小孩将他们一一寻找出来。另有“救救猫儿、电棒猫儿、 沾沾草猫儿”等多种玩法。

打牙祭: 此词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后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
  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打摔手: “摔手”本指“定额以外备替换的轿夫”。如李劼人《死水微澜》中:“明天一早,给我喊一乘轿子,多喊两个摔手。”后繁衍出“打摔(甩)手”一词,意为“空着手”。

装舅子: 四川民俗,姐姐或妹妹出嫁时,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得十分整洁去送亲,称为“装舅子”。此词后指讥讽某人穿戴讲究、整洁。

撇脱: 即洒脱,干净利落。已见于宋代。“撇脱”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简单、容易、轻松”等义。

吃九斗碗: “九碗(儿)”本指筵席上的九道主菜。“斗”一词在成都等地方言中有“大”的意思,所以成都人又将赴宴称为“吃九碗(儿)”或“吃九斗碗(儿)”。“破费一席酒,可解九世冤;吝惜九斗碗,结下终身怨”。成都地区流行的这一民谣,形象地道出了筵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另外,成都人之所以将“赴宴”称为“吃九斗碗(儿)”,是因为民间视“九”为吉数。

打金章: 每年在花会期间,多在青羊宫举行武术擂台赛,参与者多为武林好手,按奖章质量分三个级别,即蓝章、银章、金章。后比喻显示出惊慌的样子(“金”谐“惊”)。

鲊起: 即撑腰、作后台、给人帮忙的意思。过去属于袍哥话。袍哥是发源于四川的一种帮会组织,它既是反清的秘密结社,又是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政治、经济互助团体。由于它是非法的民间组织,因此一出现就受到清政府的严禁追查,故袍哥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有一套专用的隐语-袍哥话,作为秘密联络的暗号。

吃赏午: 今四川人仍将“吃午饭”称为“吃赏午”,这和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川西坝子的农民们边插秧子边唱山歌,知府不让大家唱,农民戏曰:“吼山歌会把田头的杂草吼掉。”知府说,如果真能吼掉杂草,则赏大家一顿午饭。后来果然田里的杂草就没有了。知府又提出农民说过唱山歌秧子要长高,想借此赖掉这顿午饭。当晚,农民把田里的水排了一些出去,外行看起来,秧子果然长高一截。于是,知府只好认输,给插秧的农民每人赏了一顿饭,从此人们便把吃中午饭叫做“吃赏午”。

成都人在数千年的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语言,如潺潺流水一般,一直没有停息。机趣、幽默、通俗、精辟,成为了成都方言的最大特色。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和四川方言词语汇释

   飚起(形容奔跑很快,如:“飚起往前冲”。也可用引申义,如:“那个房价呀,不得了,飚起格往上涨!”)

争点儿(差点儿。如:“我争点儿没命了哦!”)

不摆了(成都话。不必说了,不必谈了;本意是好得很,不消说了。例如:“说起那个味道哈,资格的,不摆了!”)

打烂条(出馊主意)

大声武气(说话声音和语气很大很粗壮)

里路(一路上。例如:“他里路说,里路唱,好不高兴啰!”)

这门(这样)/那门(那样)

屋头(家里,屋里;某些川人又可用来指老婆)后头(里面。这可引申用于抽象事物里面,如:“这后头的道理多得很哪。”)

理抹(调查,处置,处分)

圞不转(圞不转,说话舌头不灵动,说不出清楚的话)

腾到闹(跟着别人一起闹腾)

才将/将将(刚才)

将合适/将将合适(恰好合适,很合适)

装疯迷窍(假装糊涂)

巴幸不得/巴能不得(巴不得)

通泰(血脉畅通,舒坦;也可引申为道理通顺)

摆龙门阵(摆故事;漫无边际的闲闲聊)

冲壳子(吹牛皮,说大话;说故事)

饿怂(极度饥饿又见到食物时表现出的失态,例如说“现出一副饿怂相”。)

恍兮惚兮/恍尔惚兮(语出《老子•二十一章》:“恍尔惚兮,其中有物”。但现在还保留在川人的口语里。形容恍恍惚惚,精神不定的样子;又引申为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粗枝大叶,稀里糊涂。)

硬是(的确是)

寡(只)/寡是(只是)

车转来(回头过来)

醒豁(明白,清楚。例如:“老弟,你弄醒豁没得哟!”)

开窍(脑子想明白了)/不开窍(脑子想不明白)

卯窍(窍门,门道,隐秘的方法)

光生(干净,光亮,漂亮。也可说成“光光生生”)

血股淋裆(满身是血的样子)

弯酸(挖苦的意思。 比如“你莫弯酸别个嘛!”)

豁别个(欺骗别人。豁,欺骗。“别个”,别人,有时也可指代说话人自己)

哦嗬(感叹词,有完蛋了的意味)

吙哟/哦哟/哎哟(感叹词,表示强烈感叹,惊叹意外的意味。如:“哦哟,不得了啦!”)

安逸(安闲,舒服,痛快,“带劲儿”;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比如:“耍的安逸哇,耍出祸事了吧!”这里的“安逸”就有讥讽糟糕的意思。有人认为,这个词出自《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华服”。本来的词义是安闲舒适,在成都方言中运用很广泛,词义也就越来越丰富了。)

跳颤(人很活跃,很精神)

颠转(反而,例如:“他没把别个丢翻,颠转把自家弄来笼起啰!”)

按起去(赶起去。例如:“他们一竿子按起去,结果扑了一个空。”)

淘神(费神)

刁、刁选(选择)

架势(努力地;另,名词,样子。)架势格(努力地)

拐了/没得拐(拐,错。“拐了”有时也指事情发生了以外,出差错或出事了。)

晏(音“按”。“晚、迟”的意思。这个词古汉语就有。《吕氏春秋•慎小》:“二子待君日晏,公不来至。”此义一至保留在四川方言之中,如成都人说:“这么晏了,你才来!”

丢翻(把对方摔倒在地;可以比喻把对方搞下台或者使对方彻底失败)

跟斗扑爬(急急忙忙的赶路的样子。也可说成“扑爬跟斗”。)

高上(某东西的上面,或某事情上。如:“快把盒子放到柜子高上!”如:“这高上的道理,就多得很啰。”)

吃得到筒/吃不到筒(指吃得开/吃不开)

闹昂了(昂,指闹得震耳朵)

清风雅静(形容环境十分安静)

臊皮(丢脸。例如:“你就不要在这里给国人臊皮了!”)

塌塌(地方。例如:“现在街上屁股大个塌塌,甚至摆个地摊,也叫啥子‘腰裤大世界’呀,‘耗子药全国总批发’呀,‘种子大世界’呀,硬是笑死人啰!”)

吃欺头/捡老欺(占便宜)吃抹合(意思是不必付出而得到便宜。如:“他是去吃抹合的哟。”)吃混堂锅盔(意思略同“浑水摸鱼”,占小便宜)

巴起(贴起。例如:“不信你告一哈,我一耳光就把你打到墙上巴起!”)

装舅子(旧时四川民俗,姐姐或妹妹出嫁时,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得十分整洁去送亲,称为“装舅子”。后来借此讥讽某人穿戴讲究、整洁。)

声气(说话时的声音和语气。古汉语就有这个词,但四川话保留了下来。王充《论衡•骨相》:“相或在内,或在外,或在形体,或在声气”。《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

腰裤(内裤。音“摇裤”。有人因此写为“摇裤”,但这会误导,别个会以为是一种大裤脚的裤子,如裙裤之类。所以我主张写成“腰裤”。)

阵仗(声势)劲仗(力量声势很大)

刻刻(尺子上的刻度;也可引申为标准,定准。)

盯(看。注意川话的“盯”,就只有“看”的意思,而没有“盯着”的意思。)

吆猪儿/吆羊子/吆牛/吆出去(吆,驱赶)

莫眼火(没戏了,完了)

找交了(找遍了)

紧都不来(老是不来)

憋倒(被逼迫)

不忙哆(哆,语助词,有等一下的意味)

别个(指他人:“别个可是县上的大秀才嘞!”有时也用于指自己:“别个想您嘛!”)

匀净(质量数量充足和均衡的状态。如说某人“伙食开得很匀净”,又如:“这庄稼长得好匀净哦!”)

凑活(勉强。如:“凑活着过”;“老天不凑活”)

乡垻头(农村里)

筋扎鼓响(容说话的声音很大,刚强有力。例如:“他是个大喉咙,说话筋扎鼓响的。”)

搒到(一遇到。如:“这讨厌,搒到大事小事鸡毛小事,就闹虾了!”)闹虾了(虾,闹腾得很厉害的样子)

默(想)默倒(想到,或一心想到。如:“你默倒我要张视你,你休想!”)

张视(理睬,例如:“不要张视他!”)

不怕得(不打紧)

逗不齐(凑不齐)/逗钱(凑钱)逗拢/逗不拢(逗,合起来,整合起来,加起来)

出脱了(报销了,完蛋了)

拈油大(吃宴席,吃好的)

展笨(干粗话,下苦力)展劲(使劲)

脱不到手(又说成“脱不了爪爪”。脱不了干系,脱不了责任。)

坐蜡(受憋而作难)

遭孽(遭罪,受苦,悲惨。有的人写为“造孽”,我以为不妥,不可将“造孽”和“遭孽”这两个词混淆起来。)

站轮子(排队等候)

说伸抖(说清楚)

显洋/显洋盘(卖派,卖弄,显示自己很漂亮很出众)

落教/不落教(落教,常指人能够驯服道理,按理办事,言而有信)

憨包儿/憨巴儿/闷灯儿(闷登儿)/哈儿/瘟猪子(均指傻子)

瓜(傻。如:瓜娃子/瓜女子/瓜宝器/瓜儿/瓜兮兮/瓜不兮兮/瓜眉日眼/瓜进不瓜出/说瓜话)

哈戳戳/懵戳戳(义同“憨包儿”“瓜兮兮”)

方脑壳(脑子不会转弯,思路只会走直线)(电视剧《方脑壳》片头曲:“方脑壳,方脑壳,哈戳戳,有了祸事跑不脱;不转弯,转直角,吃了亏还很快活。”

宝器(傻里傻气)

疲塌嘴歪(形容过度疲乏,累到极点的样子)

估倒(逼迫,强迫。例如:“估倒干嗦?”)

走展(灵活性,如:“这个价钱嘛,没得走展嗦?”)

喃(语气词,相似于“呢”。如:“那吗,啥子又是大事喃?”)

二天(以后)

啷个(怎样,如:不晓得是天老爷没睡醒吗啷个?)

果不其然(果然)

咹(表反问语气,如:“咹,你说我赔?你没搞错噢?”)

闷(满)塞闷了(塞满了)

绷起(硬摆架子,绷假面子)

开腔(说话)

牛皮渣,渣牛皮(翻来覆去地说废话)

妈老汉儿(指父母。“老汉儿”的“汉”字一定要儿化。)

老嬢儿(成都人称刚进入老年的妇女叫老嬢儿,也有男人称自己的老伴为“我们那老嬢儿”)

咋子(读zuazi,干啥子?要怎样?如:“你咋子嘛?”是说:你要怎样嘛?”)

撇脱(撇脱,做事为人洒脱、干净利落;与人交往办事干脆爽快,不斤斤计较,如:“她是个撇脱人”。也可指事情简单容易,如:“这门做就撇脱多了”)

要得(可以,表示可行)要不得(不可以,不行)

捡顺搁平(把问题处理得有条有理,平平顺顺)

豁皮(加工木料时剩余下的靠树皮的不成料的部分,常比喻不成才不成器的人)

吃铲铲(指没有吃的了。“铲铲”也许原指厨具锅铲。锅里没有饭菜了,只剩下锅铲了。如:“全都农转非了,你我吃铲铲噢?”)

嗦(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如:“以为改个名称就把天下人都哄了嗦?”)

巴适/巴巴适适(烫帖,好。巴巴适适,很好。)

老几(原指排行为第几。有时含轻蔑意,如:“你算老几?”又指某人,如:“沈阳有个老几”)

打冲拳(吹嘘)                             

来的蟒(来得汹)

洗白了(被洗劫一空,破产了;输光了;完蛋了;除脱了,损失得一干二净。)

摸不到火门(火门,灶门,喻途径,门道。)

硬火(原意可能是淬火的刀剑很坚硬,引申为强势,强硬,有实力。例如:“我说的不算数,那吗《宪法》该是硬火的噻!难道说《宪法》你也敢不理视吗啷个?”)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另来个(单另,另外。另外来一次)

妖艳儿(穿戴打扮艳丽妖娆,有卖弄风骚的意味)

矮一蔑块(矮一个尺寸)

相因(价钱便宜)

现抖摆(现出虚弱或空虚的窘态。如:“要绷起哦,不能当众现抖摆哟!”)

长麻吊线(形容断断续续,拉得很长)

闹咆势起了/搞咆势起了(咆势起了,形容闹腾得十分厉害。有人把“咆”字写为“刨”字,我以为不妥。)

黄了(水了,答应的事情不兑现了。)搅黄了(被干扰破坏而坏了事)喊黄(说出虚弱、无能、无奈、无助)说黄话(不讲信用,说话不兑现,说出食言的话,诡辩的话,搪塞的话,欺诈的话。)

喊皇天(喊天皇老子,即喊天叫地)

松活(轻松)

嘎(嘎了,表示事情已经过去或完成,如:“吃嘎了”,“走嘎了”;另一种用法是单用“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一种征求同意的询问语气,如:“该有点安逸嘎?”)

吔(叹词,如:“吔,吊起下啪儿乱说哇?”)

下啪儿(下颌,“吊起下啪儿”就是随便张起嘴巴的意思)

上好/上好八好(好好的,如:“人家活得上好八好,要你去管他做啥子嘛?”)

假比(比如)

抵满榫(榫头卯得满满的。如:“你娃把话都说抵满榫了,还有啥子走展喃?”)

啄(读如“爪”,如:“把脑壳一啄起”)

打梦觉/爪(啄)梦觉(打瞌睡,比喻脑子不清醒,犯糊涂)

打滥仗(比喻到处谋生,命运不顺)

提劲打靶(提虚劲,逞强)

精蹦(形容老年人身体健旺)

滚龙/烂龙/烂眼儿(指游手好闲、提劲打靶、爪拿骗吃的街娃儿)

水(形容词,指掺假;动词,指答应的话不算数,把人给忽悠了,如:“他水了别个”;合成词“点水”,指知情人向对立的一方点明了内部的秘密,从而使事情失败)

苕/苕气/土苕/苕头苕脑/苕里苕气(苕:土气,土里土气)

噻(“舍”)(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有“是啊”的语气,表肯定语气,有时带幽默感。如:“舍,你说得好,我是傻瓜,但你是啥子嘛?你比我还不如嘞!”也常说成“是噻,……”或“是舍……”仍然用于句首。)

噻(舍)(唦)(语助词,用于句末,表肯定语气,强调就是这样的,绝对正确,相当于北方话“呗”。如:“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噻(舍)!”在这用法上又常写为“唦”,如:“消息灵通唦!”)(王按:许多人将这个字写成“口山”,我不主张这样写,因为汉字中并无此字。)

噻(舍)(还有一种用法,有假设意味,如:“当真话经济规律不起作用了嗦?等到崩了盘噻(舍),就只有喊黄天了哦!”)

噻(用于祈使句中,有催促或不耐烦的语气。例如:“快走噻!”“开腔舍!”)

嗦(语气助词,用于反问句末,如:“当真话经济规律不起作用了嗦?”)

哈(语助词,有亲切地祈求的语气,显得友好温情。如:“兄弟多提意见哈!”“记倒吃药哈!”还有一种用法,用于上一个分句或短语后面,有提示作用,表示请注意下面的话。如:“其实哈,事情并不是这个样子嘛!”“不要着急嘛,你听我说哈,……”)

一哈(全部、一起,一块。如:“一哈喊起走。”)

一哈儿(一会儿。“哈”字必须儿韵化。)

哇(疑问语气助词,表轻微的猜测性的疑问语气,含有“是这样的否”的意味,一般多用于对方不会不同意的情况。如:“您回家哇?”如:“你去超市哇?”也表一般的设问,但仍然含有强调“是这样的吧”的语气,如:“小商小贩都是大大的良民,你说是不是哇?”四川人还常说“来哇”,如:“来哇,这哈弄安逸了,把自己遭笼起了哇!”这里的语气很微妙,似乎有点儿“果不其然”的意味吧。)

得哇/得嘛(语助词,用于句末,强调肯定的语气,表示就是这样的。如:“就是得哇!”如:“那个笑话就闹大了得哇!”如:“你这门整,明明就是违背科学得嘛!”如:“人家正在展劲得嘛!”有时似有申明缘由的意味。例如:“你说我这样舍不得买,那样舍不得用,屋头没得钱得嘛!”)

喃(语助词,表疑问或自问。如:“咋个这么多人都跑来了喃?”“你说是不是喃?”)

乌猫儿皂狗(形容面貌肮脏的样子)

旺实(分量多)

才没好久(刚不久)

贼脚摸手(贼脚贼手。摸,偷。)

挎皮(剥皮)/挎衣服(粗鲁地脱衣服)

戳火了(坏事了)

两爷子(指父子)/几爷子(父子几个)

笼起(穿起,粗鲁地穿衣服;套起,指被事情套住了。)

箢篼(撮箕,如:“狗坐箢篼不受人抬”)

日怪(作怪,使坏)

日白亮谎(成都话,说假话谎话。)

穷痨饿虾(极其饥饿的样子)

哦吼连天(形容大声喊叫吼叫)

扎劲(起劲,带劲)憨扎劲(憨痴痴地拼命使劲,很使劲)

遭得住(承受得起,忍受得了)/遭不住(承受不了,忍受不了)

遭(动词,遭受,遭遇。例如:“遭孽”,遭罪,受苦受罪,悲惨。副词,相当于普通话副词“被”。例如:“他倒好,自己遭笼起了得嘛。”“他这回子遭吓瓜了!”)

耳矢(耳光)

幸喜得好(侥幸)

冰欠(冰冷)

打啵儿(接吻)

豁(裂了口子,如:“看倒没得,我的衣服袖子拉豁了嘛?”四川人称有兔的人为“豁子”。)

豁皮(改木头剩下的下脚料,比喻不成器的人)

交了(完了,尽了。如:“司刀令牌都用交了”)

经佑(伺候)

抽(推,如:“你这不是抽人下坎吗?”)

假场合(设置的假象,骗局)

闹(毒,如“耗子闹死了一大堆”)

梦里梦戳地(糊里糊涂地)

伸不倒皮(形容人遭遇到的事情很麻烦,不能理顺)

谙倒(估计到,猜测到)默倒(想到,如:“你默倒我要张视你,你休想!”)

脚头锭子(踢人的脚头和打人的拳头,指拳打脚踢)

角逆(打架)

内伙子(内行人)

抖倯/现抖倯(抖倯,寒酸,虚弱,窘态)

不打紧/不怕得(不要紧)

麻麻杂杂(不清不楚,含含糊糊)

弄来跷起(把事情搞坏,弄得放不平理不顺。)

弄起来扯(把事情弄麻烦搞尖锐,来扯筋。)

扯(动词,有扯皮吵架的意思,也有谈论讨论辩论的意思。形容词,有善扯皮善吵架善辩论的意思。说某人“扯得狠”,是说某人扯筋很厉害。例如:“他扯得很啰,一般人哪里对付得了嘛。”)

扯筋(斗嘴,扯皮,吵架,闹纠纷。)

扯把子(是说一个人做事耍水,但又说些假话或找些借口来东说西说。如:“你不要给我扯把子,我还没见你翘尾巴就晓得你要屙屎了!”)

扯个垛子(找个借口,或虚构一个理由。如:“他扯了个垛子,把跟到屁股后头的镇干部甩掉了。”

扯怪叫/踩怪叫(故意装怪,或使坏,为难别人)

扯场子(卖艺的人先敲锣打鼓或者表演一些次要节目以引来观众)

扯怪叫/踩怪叫(故意装怪,为难别人)

扯拐(事情原本顺利,但中途出毛病,出故障了。譬如:“我的电脑,今天老是扯拐。”做事故意制造麻烦或故障也叫“扯拐”,例如:“有个司机扯拐了,把一车人摔到路边就不管了。好坏哦!”此一含义同于“扯怪叫”“踩怪叫”。)

扯脯酣(睡觉的时候打酣)

拐了(错了)

气鼓卵账(形容人十分生气的样子)

棒老二(土匪)二杆子(二土匪,骂人的话)

当真话(真的是。例如:“当真话是‘不信但看筵前酒,杯杯只劝有钱人’嗦?”)

告口(伤口或疮口痊愈。也可以用它的比喻意义,例如:“这个事故整了三年了,还是告不倒口。”)

呻唤(呻吟)

张视/理视(看,过问,处理。如:“没得哪个张视你”)

咬到犟(咬到:比喻抓住一个事情或理由)

冷湫八淡(形容冷清的样子)

茄猫儿(青蛙)叮叮猫(蜻蜓)癞疙宝(蟾蜍)耗子(老鼠)灶鸡子(蛐蛐儿)梭儿棒(蛇)螃海(螃蟹)

屎粑粑(大便)

蒲(沸腾而溢出,如:“锅里的水都要蒲出来了”)

匍爬跟头(做事情因为急而跌跌撞撞的形象。也可说成“跟斗扑爬”。)

邦重(形容一个物品很重很重,也可引申为负担很重。)邦紧(形容扎得很紧,或捆得很紧,或管得很紧。)

咋子嘛?(咋,读如“爪”。与“啥子嘛”略微有异,指要干啥,要怎样)

黄棒(形容一个人做事情是个外行,如“他开车还是个黄棒嘛,你还喊他当司机?”)

马起脸(面带怒色,十分严肃。如:“他马起一张脸给我说话。”)

尔了(把东西扔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5-5-18 06:59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