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56|回复: 6

安全意识是一项硬指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全意识是一项硬指标

近几年来,曾经和很多企业领导、安全管理同行一起讨论安全问题。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是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在我翻看各类安全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时,却发现企业界对执行安全制度强调的很多,而对如何提升安全意识本身涉及的很少。究其原因,企业里各层级管理者普遍把安全意识当作软指标,嘴上说的多,实际做的少。企业安全生产最薄弱的环节是什么?
   
统计显示,98%的事故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而根据有关部门针对大中型企业近3年来发生的事故所作的另一项统计显示,人的不安全行为中,安全意识薄弱的因素占到90%多,而安全技术水平的因素所占比例不到10%。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企业界的安全培训,90%的精力用在占10%比重的安全技术水平上,只有不到10%的精力用在占90%比重的安全意识上。90%10%的倒挂说明什么?说明——员工安全意识差,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安全生产的瓶颈。
   
安全意识不强,必将酿成安全事故。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事实。员工安全意识薄弱,首先弱在他们安全第一的意识没有建立。安全第一是世界通行的公理,但却弱在预防为主的意识没有落实。安全第一意识的体现,就是预防为主,不能等到大难临头再去考虑安全第一。其次弱在主体安全意识淡薄。人们之所以做不到安全第一,之所以没有预防为主,根子在于主动性不够,在于不知道安全究竟为了谁。如果人人都把安全当作是别人的事,不把自己作为安全的主体,没有了主动性,员工安全意识的普遍薄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安全工作依赖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的主要是安全设施,精神的主要是安全意识。广义的安全意识,包括有关安全的意愿、意识、知识等。如何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必须遵守安全实践中的三大法则。
   
法则一:安全知识胜于安全设施。
什么是安全知识?就是人们面对风险时,知道该怎么做,包括安全规程、安全制度、安全常识等等。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调查,我国46%的民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7%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我国国民的消防安全素质的抽样调查显示,将近50%的民众在火灾发生时不懂得如何逃生自救,52%的人甚至不认识消防安全标志。有些人就是不知道,旋转的部件不能碰,高压容器会爆炸,这就是安全知识不具备。每个员工都要明白,只要是合法经营的企业,都是在政府监管之下,具备基本安全设施的。所以,你的注意力应该放在知识储备上,用安全知识武装你的头脑,平时知道如何操作,出现紧急情况会采取紧急措施,这要比设备的安全性能更重要。
   
法则二:安全意识强于安全知识
以前公司的一位会计朋友准备买车,也许是他长期从事数理分析的缘故,在发生日系汽车大批量召回以后,他搜集了一大堆欧美和日本汽车安全性能检测指标的数据,来征求我的专业意见。我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这些数据对你完全没有意义!他瞪大眼睛看着我:难道人命关天的安全不重要?!我告诉他,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销售的汽车,都是经过国家检验,达到基本安全标准的。美国人早就出过一本书,叫《任何速度都不安全》,我们也可以说,任何车辆都不安全。你调查一下,全国有多少人不系安全带?有多少人喝了酒还坚持开车?又有多少人见前面没有车,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踩油门?太多了!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那么,有多少气囊管用?什么样的安全配置够你消费?这就是安全意识问题。狭义的安全意识,指的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对于安全的认识,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警惕性等等。我们工作中的三违,是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绝大多数人不是不知道规章,而是有意无意地违章,这就属于安全意识淡薄。在生活中,闯红灯的人,不走天桥的人,不是不知道红绿灯的含义,不是不知道天桥的用途,这也属于安全意识问题。
没有安全知识,员工就会稀里糊涂受伤害;没有安全意识,事故就会不请自来。安全知识重要,安全意识更重要。当员工有了安全意识,就会主动学习安全知识,就会有安全保障。
   
法则三:安全意愿优于安全意识。
所谓安全意愿,是指员工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实现安全绩效的意志和愿望。安全意识往往停留在思想上,而安全意愿不仅仅是在思想上,同时还在情感上主动地去追求。一个不具备安全生产意愿的员工,一定不具备主动履行职责的行为。只有在强烈的安全生产意愿的驱动下,员工才能自觉地履行安全职责。这个问题,中外的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的认识是一致的。譬如很多企业提出的责任重于泰山,还有我们公司的安全原则第十条明确指出“安全工作——我的责任”,这些就是希望员工树立责任意识,进而靠责任意识促进安全意识的树立。西方企业的安全培训,首先是安全意识培训,其次才是安全技能培训,而培养雇员与管理层的合作态度,又被放在安全意识教育之前,也就是靠培养雇员的合作态度来逐渐培养其安全意识。
安全意愿是安全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中外莫不如此。企业的安全管理要从员工的安全意愿入手,用意愿强化意识,用意识保证安全。
   
那么,如何培养员工的安全意愿就成了问题的核心。人的安全素质分为三个层次,安全知识是基本层次,安全意识是深层次,安全意愿是核心层次。要让员工形成强烈的安全意愿,企业管理者就需要从情感角度入手,有了情感依托,才会有态度的转变。就像我们集团引进的杜邦安全管理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安全观察”,就可以证明杜邦的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讨论的时候更多的从员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们的安全管理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之一就是鼓励员工的安全行为。近几年通过和一些高层管理人员及安全管理的同事朋友们探讨,我发现,搞清楚安全为了谁,是解决安全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楼主| 发表于 2011-9-2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员工知道安全为了谁,才能从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很多企业和单位,安全制度没少订,安全教育没少做,安全管理没少抓,为什么落实不下去,执行力不强?究其原因,员工觉得这些都是外界强加给自己的,只是被动地接受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意识,正所谓是要我安全。明白安全为了谁,员工才能理解管理层的良苦用心,才会清楚为什么要那样做。一个个安全制度,才能当成是有效的保护;一次次安全教育,才能当成是善意的提醒。安全教育才能入脑入心,安全意识才能深处扎根,正所谓是我要安全
   
第二,员工知道安全为了谁,才能警钟长鸣,紧绷安全弦。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是没有一点安全意识,而是不能长期保持安全意识,很多事故往往就发生在一时的疏忽上。究其原因是,要么就不觉得安全重要,要么长时间的生产安全出现安全意识疲劳。明白安全为了谁,人们就不会忽视安全的重要。明白安全为了谁,员工才可以战胜单调、枯燥和紧张,消除麻痹等意识,克服安全意识疲劳,保持安全警惕性。
     
第三,员工知道安全为了谁,才能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生成败在于习惯,安全与否也在于习惯。习惯性违章,违章成为习惯,习惯会让人抱憾终生。安全也可以成为习惯。只要人们明白安全为了谁,就可以保证第一次就做对。当员工心中有了安全意愿,第二次做对就不存在问题。正确的一再重复,就会形成习惯。安全的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

明白安全为了谁,是安全意识之母,是安全工作之魂。

发表于 2011-9-3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9-3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帮顶一下了,字太多没有细看,但是还是一句话,目前的中国环境想达到国外的环境,没有一百年赶不上
发表于 2011-9-3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1-9-3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9-3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硬指标?如何测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5-5-17 19:36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