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
- 在线时间
- 小时
- 主题
- 好友
- 帖子
- 日志
- 精华
- 分享
- 威望
- 点
- 魅力
- 点
- 经验
- 点
|
一、应急管理概论
 应急管理:为了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降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给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
 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一、应急管理概论
 突发公共事件特征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形态和后果往往无规则,难以准确预测。许多突发公共事件,如各种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灾难等,人们还难以准确预测其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形式发生;有些突发公共事件,如地震、台风、旱灾、水灾、疫情等虽能作出一定的预报,但对这些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具体形式及其所造成的影响或后果,还难以完全准确预见。
 (1)不确定性。
 (2)紧急性。
 即事件的发生突如其来或者只有短时预兆,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处置和控制,否则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如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等事故发生看,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不能立即采取紧急救助,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将会进一步扩大。

 (3)威胁性。
 即事件的发生威胁到公众的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具有公共危害性。在社会生活中,一般性的针对个体的突发性事件,如交通事故、疾病发作、打架斗殴等情况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如果没有对公共安全或公共秩序构成威胁,就不属于这里所说的突发公共事件的范畴。
 (1)自然灾害。
 指由于自然原因而导致的事件,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 (2)事故灾难。
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者人类发展所导致的计划之外的事件或事故,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
 (3)公共卫生事件。
 指由病菌病毒引起的大面积的疾病流行等事件,主要包括传染和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 (4)社会安全事件。
 指由人们主观意愿产生,会危及社会安全的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
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内涵
 针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为了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降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而基于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它涵盖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包括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采取的预先防范措施、事发时采取的应对行动、事发后采取的各种善后措施及减少损害的行为。
 1.预防
 预防又称缓解、减少,是指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前,为了消除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几率或者为了减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害所做的各种预防性工作。

 2.准备
 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过程。指针对特定的或者潜在的突发公共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各种应对准备工作。“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因而,充分准备是应急管理的一项主要原则。

 3.响应
 响应是指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紧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及时响应是应急管理的又一项主要原则。

 4.恢复
 恢复指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所进行的各种善后工作。应急恢复应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立即进行。它首先应使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区域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基本原则
 (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内涵
 1、加强风险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和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 2、坚持“险时搞救援,平时搞防范”的原则。
 3、解决事故发生后迟报、漏报、瞒报等问题。
 4、强化现场救援工作。
 5、做好善后处置和评估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