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方可树 于 2012-4-24 09:36 编辑
毒胶囊是社会治理之殇 华商网-华商报 2012-04-21 谁也不会料到,央视主持人赵普一条语焉不详的“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的微博,在几日之后竟然会蔓延成沸沸扬扬的毒胶囊事件。尽管赵普当初所言的老酸奶和果冻,基本都顺利从舆论风暴中脱身而去,但藏在两者背后的工业明胶,却在原本该治病救人的胶囊上幽灵重生。 面对毒胶囊风波,公众难免要生出一种异常熟悉的感觉。毒胶囊的种种“前尘往事”,与曾经震动全国的毒奶粉实在是太像了。毒奶粉背后,是工业用的三聚氰胺被加到了奶粉中;毒胶囊背后,则是用烂皮鞋制成的工业明胶被非法加到了胶囊中;此外,一样的“事前不知,事后严查”的监管套路,一样的民声鼎沸…… 有人开玩笑说,一个中国人死了,倒在路上,碾碎了,拍扁了,最后就是一张元素周期表。虽然只是玩笑,但这个玩笑中却充斥着浓郁的无奈与悲凉,也清晰地说明,当代中国人要被迫吸收多少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于是,同以往一样,此番毒胶囊风波爆出之后,舆论又一次猛烈追问监管的失职与失守,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然而,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之后,每个人都会沮丧地发现,在不同的“毒物”面前,永远都是相似的愤怒、相似的无奈。 不得不说,倘若是偶发的个案,将板子全部打到监管身上,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在目前这种多频次的戕害面前,在简单地追责监管部门,恐怕只能陷入无穷的迷茫中,永远不能走出来——监管部门当然是有责任的,但某种意义上而言,某一个或几个监管部门,是无法扛起所有责任的。 之所以这般判断,是因为在稍稍梳理记忆之后,我们便会发现,不堪的其实不只是入口的药物与食物质量。这些年来,我们见过频发的矿难,见过灭绝人寰的黑砖窑,见过悲惨的校车与动车,见过无数豆腐渣工程,见过肆意妄为的司法,见过前腐后继的官员,见过无所顾忌的拆迁……当这些集体浮现于心头之后,谁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我们似乎在社会治理上出了问题。 稍有医学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当人的免疫系统出了问题之后,必然会大病小病接连发生。显然,这个社会的免疫系统也出了问题了,否则,不至于如此多的行业都会和丑闻相互勾连,不至于有如此多的悲惨事件不停地撞击公众的心灵。所以,某种意义上而言,要从根本上铲除毒胶囊、毒奶粉之类的事情,远不是收拾几家不良企业,严惩几个渎职官员,整肃几个行业的事情,只有重建整个社会的免疫体系,增强社会的“体质”,才能看见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情的希望。 构建社会免疫系统的,不是高涨的GDP,不是豪华的大楼,不是气派的景观工程,只能是那些有关人的尊严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理念。如果说,飞奔的经济是拉动社会前行的高头大马的话,那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理念,就是刹车片。只有刹车正常运转,马匹才不至于将车辆拉向歧路,才能避免车毁人亡的可能。 以频发的食品药品安全为例。药监等监管部门,之所以多次被公众诟病后,依然积重难返,还是因为公众无法决定官员的去留,无法让自己的满意不满意,成为决定官员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很多官员的逻辑再简单不过,永远都只向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人负责,如果你不能决定我的命运,即便骂声再怎么强烈,又能奈我何?但是,如果权力有制衡、公众可以决定官员命运的话,官员绝不会如此怠慢民意。 在类似毒胶囊这样的事情面前,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这些行为都是踩破社会底线的行为。不过,与其说社会底线是被某些不良商家踩破的,还不如说是被眼中只有GDP的经济思维拖垮的。宛如一个木桶,当你将大部分木料都用到经济这一块板子上的时候,其他地方必然只能是短板。 很多人还想不明白的是,这些年来政府在社会管理上费的心思不可谓不多,管理之手已经全面渗透到了包括社区、村庄在内的每一个社会细胞之中,但是,那些被公众诟病已久的问题,不但没有舒缓,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就像维稳,投入的财力、人力、物力不可谓不巨大,但依然杜绝不了群体性事件。无疑,这些现实足以说明,我们的社会治理似乎出现了问题,因而才会有事与愿违的后果,才会在毒奶粉之后继续见识毒胶囊。 这个社会怎么了?这几年,总会有人如此喟叹;这个社会会好吗?喟叹过后,也总有人这般发问。没有人不希望这个社会远离罪与罚,拥抱善与美,然而,必须要再次强调的是,所有的希望,不在于愤怒,不在于质问,不在于对某个官员或某个行业的整肃,我们唯一的希望所在,就是让民主、法治及公平、正义的理念,能够普照整个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