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67|回复: 10

忠言:谨防“梯子横放”式的改革错位!(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安徽高考作文: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梯子横放起来就安全吗?》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朋友曾绘声绘色地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这个故事无疑是在讲梯子如何放置更安全。哪一个办法更好呢?以笔者之见,还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前者,提示人们“请注意安全”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而后者虽然提出了具体防范的方法。即“梯子不用时请横放”,以试图彻底消除不安全隐患,但不一定符合该公司车间的实际。一来,车间的梯子是经常使用的工具,不宜颠来倒去地为横放梯子而浪费时间;二来,梯子横着放也未必安全,它虽然考虑了梯子可能倒下伤人,但却没有考虑横放也有可能将人绊到摔伤的隐患。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菜刀是用来居家生活的工具,但它很可能被用作杀人凶器,以致国家逢奥运、世博等盛会都实行购买菜刀实名制登记。即使没有任何工具也能导致人的死亡,大家知道接吻是十分浪漫的事情,可是有新婚夫妻在新婚之夜居然因为接吻使美丽新娘窒息而亡。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我是从乡下长大的,记得小时候的农家院里,每一家都有梯子,有的是砖梯,有的是木梯。砖梯隔窗而建,木梯顺房檐而搭,农家人上房下房都十分便利。还有的人端着饭碗爬梯上房串个门儿、说个事儿。那是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时代。这梯子本来就是向上攀爬的工具,顺天顺势而放是十分自然的事,农家人没有闲工夫整天把梯子颠来倒去的浪费功夫。同时,梯子自然天成的挨房而靠,也为孩子们学习攀爬提供了锻炼机会,因此农家娃大多从小就会爬梯上房,长大之后则背负重物攀爬起来也如行云流水不在话下。当然,也有娃们爬梯摔下的,农家人没有因为爬梯存在危险,而把梯子藏起来不让孩子们攀爬,因为爬梯也是一种生活的本领。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乡下与工厂车间环境不同,但梯子的功能没有根本区别。从某种意义而言,工厂车间的梯子更需要掌握好平衡,因为它更多地是需要工人在梯子上作业,使用次数更多。因此,车间的梯子放在显眼处更为合适,而把它横放起来,看似安全,其实可能埋藏更多隐患。诸如,梯子横放不仅容易将人绊倒,而且还易被其他杂物压盖,一旦车间发生紧急事态需要梯子而又找不到,延误了时机岂不是会造成更大损失吗?大家知道,军人是操枪弄炮的,操枪弄炮就免不了磕磕碰碰,有时甚至会擦枪走火,但我们总不能为了躲避操枪弄炮的不安全因素而刀枪入库吧?刀枪入库的安全,换来的很可能是国家的江山不保。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因此,“梯子不用时请横放”不一定是好主意。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来,一些制度和规则是经过无数次经验教训得来的,对于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必须坚持,不可人云亦云地随意改变。这些年来,一些人打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旗号,目空一切、否定一切,看似标新立异的改革,实为违背自然规律的瞎折腾。比如,把雷锋精神说成是“傻子”,把浪费当成创造GDP的“消费”,更有代表欲将千夫所指的卖淫嫖娼“合法化”,等等。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不过,最近几年回老家时发现,乡下农家院子的梯子不见了。询问缘由,原来乡亲们已经把梯子横着放了。农家把梯子横着放,并不是有高人给他们提了什么建议,而是从实践中来。因为这些年来,小偷小摸越来越多,不少小偷行窃后爬梯上房而逃,于是聪明的乡亲们不用时自然就把梯子横起来放了。实践出真知,我钦佩乡亲们的创造,这毕竟是一个成本不大的可以防贼的自我保护措施。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可见,梯子竖着放还是横着放需根据环境而定,梯子的主人最知道该怎么做,旁人大可不必为此指手画脚、瞎操心。不过,乡下人即使把梯子横放起来,也无法根绝小偷的光顾,因为社会风气的治理绝不是横放一个梯子那么简单的事情,他需要的是人的文明与觉悟。 由梯子横放联想当今改革,有的人把改革作为目的,一味标新立异、胡思乱想、闭门造车,并自我陶醉地自翔为“顶层设计”。但“被改革”的人们对那些脱离实际、无视群众利益的举措越来越不以为然,甚至抵触和反感。这些,难道不值得好好深思吗?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往届考生:忠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梯子不用横着放”咋成了“最刁钻”考题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昨天高考语文结束,网友对各地作文题目评头论足,给安徽卷的考题一个史上“最刁钻”评价,为什么呢?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首先标题中的梯子这一生活用品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因为现在城市的梯子演变的功能已不是传统意义的梯子了,无论是其外观、其安全性、实用性都大有改变,比如可伸缩,宽踏步等等,由于城乡生活环境的迥异,即使城乡孩子如有心,他们对梯子的概念也不一样,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梯子不用横着放”显然是就传统意义的梯子而言,梯子的基本功用是爬高的辅助工具,必要的高度是必须的,这就蕴含了科学道理,用具有了高度,其重心必然抬 高,要增加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必须加固基础,而梯子显然有其特别,因此传统生活中的长梯不管什么材料制成,平时不用的时候横着放是首选,主要是安全的考 虑,其次是环境的制约。也许出考题的老师,就是基于这种主观考虑,使用了“安全意识”这个作为作文立意,一旦打开这个闸门,考生确实是很容易发挥的,你想 大到动车出事,小到一杯酸奶,生活中因为不重视安全,忽视安全,没有安全意识带来的悲惨触目惊心啊。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可是这个很好的立意,被人为有意设置了两道障眼法,一个是出题者没有考虑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成里的孩子很难有机会见到传统用具梯子的日常使用,不了解生活,他就很难破除出题者的这道迷障,所以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的感觉,赋予“最刁钻”也不为过。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其次出题者也没有考虑到梯子这个用具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加之“独一代”们的生活缺陷,他们即使见到过梯子,包括农村孩子,也未必能想到梯子横着放的生活哲理,想不到这个简单的动作蕴含了人们在生活中的根深蒂固的安全理念,这道迷障让更多的考生茫然。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从这个简单的现象中,按照我们目前的作文教育,如和立意,难度陡增,我们习惯按照某种意志来作文,所以要立意第一,至于内容的真与假完全不予考量,形成了一种为得高分的高考议论文的“高考股文”,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这也是件悲哀的事情。所以说他“刁钻”也是一种警示。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好的高考作文题,应该不用在审题上设置种种障碍,应该让考生一眼就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很生活阅历,展开想象,说真话、诉真情, 那样才是作文教育的根本宗旨,因为你要用作文这种形式强调思想内容,就偏离了作文教育本身的轨道,那样功用完全可以有其科目来代替的。(肖勇)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出作文题也要讲实事求是精神(原创首发)  
楼主  [ 田崇善 ] 发表时间:2012-06-08 20:15:17   [ 发短信 ] [ 回复 ] [ 树状 ]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公布了,高考是全民的,于是作文题也成为每年夏季一道别有滋味的佐餐,成人都会品头论足一番,甚至有作家,学者会自己仿照写个范文一类。这无疑是表现了社会公众对于关系下一代选择人才的重视。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今年各地的作文题难易,模式不同,先就来大体梳理一下。全国的题目是细节决定成败,比较平实的一个题目。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还有就是通过一个特定的故事情景来让学生诠释一下自己的看法。比如陕西的是油漆工补船窟窿的故事,北京是火车巡逻员冒险保证火车安全通过的故事,安徽的是梯子不用就放倒的题目,重庆的误入冷库被保安搭救的故事。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出发,上海的普通人不重视自己的灵感而后从天才的成功作品中重新发现,我觉得这是今年最有内涵和价值的一个题目。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其次,辽宁的题目是讲不要喧宾夺主,也比较有哲理意义——对于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价值。还有广东的把时下风行的“穿越”给进行引导,一个是汤因比愿意生活在一世纪的中国新疆,一个是居里夫人的看法……应该说是比较有人文气息和面对现实问题的匠心的。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而江西的要看到现在拥有的不要看没有拥有的则有点太琐碎,当然可能比较切合一般人的视角高度。福建的只讲有限的时间内跑了多少路程的题目就有点外延太宽……对于思想未成型的中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把握,也可以看成挣更多钱等等。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山东的引用孙中山原话的作文题目最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这几个类型的题目,感觉争议或引起兴趣最大的应该是预设情景的题目。尤其那个安徽的放倒梯子的题目。实际这个的原意可能是讲做事应该注意细节,同时要彻底!又隐含注意人身安全的寓意……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但我就想知道这类故事设计的出处,也就是怎么来的?比如就说这个,你如果较真一点就知道梯子都很重的,是不是关系到费力费时的问题?同时梯子与搭着的墙体也有一个角度问题等等……所以这个题目实际是比较含混的。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还有油漆工补船窟窿的故事,是鼓励无私做好事的。我倒感觉体裁如同现在公司的员工培训体的故事。是的,对于高考题目的这些背景是不是应该问个是真是假?虚构允不允许?或者就是虚构都应该讲究一种科学真实的态度!否则就煽情滥情了——实质还是一个出题者的角度问题!你是站在高高在上的发布真理的角度,还是站在和学生平等的探讨的角度。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这个并不是说你出个所谓的“开放思维”的题目就表明你作风平易,事实上我们成人都那么多难以解决的焦虑和现实难题!因此,实际题目的设计就不能完全让对方必须照自己的意思来。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以后出作文题应该记住:欲教育对方必须首先尊重对方!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人对高考作文题何必撒娇

每年形形色色的高考作文题一出,五花八门的“段子”也出来了。

考前请几个笔头子硬的专家坐在电脑前喝茶,语文“下课”铃声一响,赞扬今年的这个题目的键盘声就此起彼伏:很好,很好,比天气还好。先人为主,实际也是表扬加自我表扬。可是无奈有影响的“专家”,很多打字不快,在必须“抢头条”的压力下也拿不出多少有见地的东西,甚至把“专”下意识打成了“砖”。如果要损人,就可以组织投票,让网友选最差作文题。安徽省的“梯子不用横着放”,因一“横”与“躺”近义?所以躺着中枪了,被局部票选为最坑爹作文题。还有一些成人,事后也去写同题作文,这简直就是撒娇。你怎么营造得出人生重要的一次考试压力的心理气氛和考场气氛,你的思维都是变了形的,断无多少“童贞”呈现。

这些搞法之所以连文明的碎片都算不上,只称得起比较轻佻的甚至无厘头手机“段子”,是因为忽略了高考作文题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公平”。

要论出最好最差作文题根本就是个传说,抑或相对好和差也难,不信,你试试。你以为你的出面就真可以让某个作文题市值“涨停”?“坑爹”的帽子扣在任何一个题目上也博得出几挑几箩段子。语文的博大精深岂是几个字就能浓缩得一清二楚;再傻逼的命题者也不会睁眼走向“最坑”。如果出发点是借高考作文题说事,激发起一些热爱中文的热情,可以理解,但要逐步解决高考目前面临的棘手棘心的问题,是否该关心一下笔者送来的“窗口抖动”。

毋庸讳言,现在各种不公平围攻相对公平的高考的手段越来越多,其他例子不须赘述,就拿围绕高考作文题出现的一些现象就值得注意。现在围绕升学考试的各类补习是越限制越多,以高考为甚。只要你是一个升学没把握的孩子的家长,不愁电话不被打爆,一些人的教科书里早已驱逐了“师道尊严”一词。这个赚补习钱的市场份额是很大的,竞争也逐渐白热化。

我曾想,为孩子补习你赚点还不算“罪过”,总比官场上那些卑鄙龌龊的硬拿好一点。错了,只要眼花缭乱的补习存在竞争,很多人不要说学学康德“要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性”,简直就是失去理性。于是在比谁猜题押题厉害的语境下,那些有望参与出题的“绩优股”被锁定。请他们来指点迷津的多,请他们撰写高分作文如何炼成论文的也不少。要是有意无意撞上,就是“巧合”,试想,那资料的发行量是个什么行情?背后的操作团队、“产业链”不是空穴来风。所以,我们对那偶有撞车的作文材料和真题的出现,哪怕是一个月前的出现,要百倍的警惕。这还不仅仅语文作文的单方面。

鉴于此,不才对作文题的认识不在最好和最差的取舍上,而在于起码看起来对考生是公平的份上。这个愿望的实现必须靠“有关方面”在充分了解“江湖险恶”的情况下,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越来越科学的内部制度约束来实现。所以,公开透明一下对命题组的保密约束、让公众挑剔并提出建议不算过分。起码两方面的公平要倾力而为,一是农村的城市的贫穷的富裕的考生都能面对同一个题目,没有“标签”可以单方面识别。另一方面是,题目的材料,更不要说题目,应该是所有考生平常都见不到的。人类文明的典籍浩如烟海,要躲过中学生的阅历不难,难的是不与命题人平时的“辅导”积累沾边。为了我们千秋大业教育的公平,就借鉴一下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段吧:密码与某部长篇小说中一段对接。不是也可以被“狡猾的共军”破译吗------你可能会说。但等两个小时外才“报告首长”,晚了,只有爱好者再去“复述”、撒娇同题了。

题目文艺一点无妨,可以向当前文化的“粗鄙化”发展泼一瓢瓢冷水;通俗接地气也可以,反映吃五谷杂粮中国饭的孩子的心声;抒情一点,浪漫一点又有何不可,血气方刚可以融合儿女情长……这些没有天壤之别、优劣之分,是我们民族的就行。但失去了公平,万万不可以有,不知方家以为如何?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蒲松龄经历的山东“高考”

2012年06月07日 05:49        来源:齐鲁晚报      热点专题      手机看新闻



蒲松龄画像


在中国古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蒲松龄那样,热衷科举却又不满科举,深受其害却又坚忍不拔,才华横溢却名落孙山,科场失败却在文学上大获成功……
□戴永夏

蒲松龄的人生确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在文学上成绩巨大,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的《聊斋志异》被称作“中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集”;另一方面,他在科举道路上却屡战屡败,落魄一生。他除19岁那年考中秀才外,其后数十年间又参加了十几次相当于高考的“乡试”,皆名落孙山,无缘仕途。他悲愤交加,痛定思痛,在晚年又写成长诗《历下吟》,将考试中的辛酸屈辱、录取中的种种弊端以及考官的骄横贪腐等,一古脑儿暴露出来,读了让人感动,也发人深思……
《历下吟》写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那年蒲松龄已69岁。诗中,他首先揭露了监考官的凶残和考生遭受的凌辱:
试期听唱名,攒弁类堵墙。黑鞭鞭人背,跋扈何飞扬。轻者绝冠缨,重者身夷伤;退后迟嗷应,逐出如群羊。贵倨喜嫚骂,俚媟甚俳倡;视士如草芥,而不齿人行……
考生们辛辛苦苦地来到省城济南应考,一开始就遭到监考官的打骂:考前点名时,那些监考官像堵墙一样站在考场门前。他们飞扬跋扈,凶残异常,稍不如意就鞭打考生。考生轻者被打断帽带,重者被打伤。如果点名时答应迟了,就会像猪羊般被赶出场外。这些傲慢的家伙特别喜欢骂人,骂出的污言秽语不堪入耳。他们视读书人如草芥,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待。
不仅如此,“上头”规定的考试时间也异常苛刻:“内翰出司文,趾高气如云。夕发期朝至,愆期褫服巾。”那颇有来头的学正(教育局长)趾高气扬,武断专横,晚上刚发出通知,就要求考生第二天早晨赶到考场,迟到者就被取消考试资格。这多么不近人情!
考生考完后,仍不准回家,要留在济南等待发榜。在这段时间内,蒲松龄跟许多考生一样,生活发生了困难:
羁留几两月,拆名尚未确。看囊无一钱,萧然剩空橐。盎粟储正供,竭赀悉粜却。缶中蛇不存,皮骨尽剥削。
羁留在济南快两个月了,仍然没有发榜。这时大家带的钱都花光了,只好卖掉口粮维持生计,一个个都成了穷光蛋。即使如此,也不准擅自离开,否则就要遭到严厉惩处。蒲松龄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东海有名士,旋归失发落。远牒追逮至,与立三章约。五日一随场,命题试两作。日久资斧绝,历下犹漂泊。踵决衣带断,乞食在郊郭。友朋哀王孙,减餐进杯勺。自言千里人,寄信道辽阔。丐活何可长?恐将葬沟壑!
家住东海边的一个考生,没等到发榜就擅自回了家乡,“上头”知道后,立即发信追了回来,并向他约法三章:要每隔五天随场参加一次考试,每次考试必须作两个题目。这样时间长了,他的盘缠用尽,只能流落济南街头,以乞讨为生。有时朋友可怜他,给他一点吃的。但他离家千里,有家难归,靠乞讨生活又怎能长久?恐怕不久就会葬身荒野……
考生的境况如此,录取情况又如何呢?蒲松龄进一步写道:……独自至般阳,妄听怒嘲啁。云此有关节,案名一笔勾。佳文受特知,反颜视若仇。黜卷久束阁,凭取任所抽。颠倒青白眼,事奇真殊尤。贤守为宽譬,拗怒无夷瘳。良士亦何辜?陷此壑谷幽!芹微亦名器,掷握如投骰!翻覆随喜怒,吸呼为弃收。古来仅一见,闻者心骇忧……
这次“高考”,蒲松龄又名落孙山。他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乡淄川,听到乡亲们议论纷纷:有人行贿打通了门子,考官便营私舞弊,把原定录取的人一笔勾销,把原来赏识的文章视若寇仇,再从已被废弃的试卷中抽出“照顾者”的卷子,作为录取对象。他们如此颠倒黑白,委实世所罕见。当知县前来劝慰蒲松龄时,他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他实在想不通,一个贤良的读书人有何罪,受此沉重打击?这些考官把录取看得像掷色子般轻率随便。他们由着自己的好恶,反复无常,随意决定考生的命运,真是骇人听闻,自古少有!
那时,对于多数考生来说,考试就意味着灾难,“落榜”的打击让他们痛不欲生:“万人被黜落,道路涕纷纷。旋里无颜色,志士死不存”。成千上万的考生名落孙山,他们悲观失望,哭声载道,感到无脸回家见亲人,有些人甚至想以死了之……这是何等的悲惨!
写了这些,蒲松龄意犹未尽。他把考不上的直接原因归之为考官太贪太黑,他对他们恨之入骨:
收录仍弃捐,悲悯怨落拓。乃复被拘留,旅食待敲扑。不得赵孟贵,徒苦赵孟恶。赵孟设身处,无乃太酷虐!怨毒至终身,安能遽忘却?自谓矢清公,道路为一噱。本来可被录取的却终遭黜弃,这已让人悲观失望,可是还需羁留异乡,遭受考官的打骂;来应考不但没被考官提拔,反受到他们的凌辱。如果这些考官能设身处地地为考生想一想,就应感到自己太残酷暴虐了。这些人让人恨一辈子,哪能很快忘却呢?他们自谓正直清白,实则又贪又黑,只能被人们唾弃!
当然,蒲松龄“高考”不中,也有主观原因,他有时太过自信。如他48岁那年参加乡试时,一拿到考题他就感到太容易,于是思如泉涌,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但写完回头一看,忽然发现“越幅”了。所谓“越幅”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因为科举考试对文字形式要求非常严格,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要写完第一页再写第二页。蒲松龄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就连着把第二页也翻了过去,直接写到了第三页上,这就犯了“越幅”之规,不仅要取消录取资格,还得张榜公布。他在《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一词中写道:“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将其在考场发现自己“越幅”后的震惊状态及颓丧心情表露无遗。就这样,他断送了一次考取的机会。还有一次,他考试时状态很好,却突然拉起了肚子,又一次失去了“飞升”的机会……
蒲松龄科场失败,文学上成功,这之间并非没有联系。正因他在仕途上碰得头破血流,才转而发奋图强,潜心创作,写出了《聊斋志异》这样的不朽巨著。可以想象,假如他在科场上春风得意,飞黄腾达,又焉能在文学上取得如此辉煌?

发表于 2012-6-12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不是大家都象蔳松龄那样幸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wxsunhao
发表于 2012-6-12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无厘头的高考作文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chengdaboy123


    是吗???
发表于 2012-6-12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瓜头来过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南瓜头_安全师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5-5-18 16:21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