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这样的好民主制度,离目前人类还比较远。等到有了,中华民族或许已经被老人利益集团绑架很久而损失惨重。所以,未来中华民族的未来,为了中国长期的兴盛,未来人民持久的幸福,必须在中国民主化之前废除或彻底改革社会化养老方式,否则中华民族极有可能经历一次大沦落,也从此一蹶不振!



◎鼓励生育刻不容缓——要收税养老人就要先收税养孩子



在现在社会,养孩子的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基本上是父母个人的,但孩子的收益,却是全社会的。比如,现在养的孩子,长大成为劳动者和消费者,国家获取了税收,企业获取了利润,投资因此获取了收益,各种养老方式得以存在。如果没有人养孩子,这一切都无法存在。养孩子,就是养活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就是支撑未来一切财富的存在和一切养老方式的存在。养孩子在现在社会具有极大极大的正外部性,其社会利益远远高于父母获得的那点收益。



获取绝大多数养孩子收益的社会,却支付了极小部分的养孩子成本;支付了绝大部分成本的父母,却获得了养孩子总收益的极小一部分。而且,父母无法阻止养孩子的巨大正外部性收益流出,也难以向社会要求补偿其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养孩子)。如果按照“谁收益谁支付成本”的原则,全社会应该支付养孩子的绝大部分成本,否则就是对父母的不公平。



所有的老人,都是工作人口养活的,而工作人口都是孩子变成的,因此社会所有老人都是养孩子的父母的孩子养的。而 “超生罚款”,也即所谓的“社会抚养费”,完全是颠倒黑白,违背基本的公平和正义。就像哪个农民种粮食越多,养的人口越多,就几倍惩罚农民,还强制结扎人流,还有公理可言吗?这是披着法律外衣的冠冕堂皇的强盗!



而支持强制计生和一胎政策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公知,不是对人口问题极其愚昧无知,就是利益集团的一部分。比如支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知识分子程恩富、李小平、田雪原、宋健,社会公知李银河,财经评论员叶檀,计生委的专家于学军等。建议阅读笔者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未有之困局》、《人口、制度、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三大支柱》、《继续限制生育或导致中国崩溃,鼓励生育是中国自救的唯一选择!》、《中国超低生育率十万火急,人口政策请勿再“穷折腾”!》、《致计生委主任的公开信》、《中国人口要彻底大崩溃》和《未来十年影响未来中国三百年(这篇文章中有我的手机、QQ、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等文章,摆脱几十年来计划生育单方宣传教育引导的谬误,认识中华民族新的千年危机。



如前所述,社会化养老等于是向工作人口无偿征收“养老税”,即向这一代征收“养老税”养上一代老人,再向下一代人口征收“养老税”给这代人养老,每代人都是上代人养老的“公共产品”,而不管上一代人每位老人养了几个孩子或有没有养孩子,反正过去的孩子、现在的工作人口都是所有老人养老的“公共产品”。问题是,谁来养孩子?谁支付养孩子成本?养孩子收益被社会当做公共产品使用谁还愿养孩子或多养孩子?



如果非要社会化养老,既然养孩子的成果被社会化,那养孩子的成本也必须社会化——要社会化养老,就要先社会化养孩子;要征“养老税”给老人养老,就要先征“人力资源投资税”来补贴养孩子。社会化养老也相当于国家化养老人,既然如此,那就先国家化养孩子。否则,别谈社会化养老,否则就会陷入不可持续发展,养老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既然社会必须先养孩子才能可持续的养老人,既然社会化养老不可避免,那这种社会化养老就必须相当于养孩子养老集合化——即大家都养孩子防老,但养孩子的数量不同,每个孩子未必健康存在,为保险起见,共同养孩子共同防老,同时根据投入和贡献分配养孩子的最终所有成果,尤其是养老资源培育的成果。



其具体方式是,首先,国家收税(也可以是名义税收很多,但对多生孩子的人减免)支付绝大部分养孩子成本或全部货币成本加部分时间成本(时间成本还主要是父母承担,建议补贴这个成本),实现社会化养孩子。然后,跟现在差不多,继续征收养老金,然后发放给老人。但养老金发放,要根据孩子数量、以前养老金缴纳情况、孩子缴纳养老金和纳税情况来共同决定。比如,孩子数量权重是50%,激励多生孩子;以前养老金缴纳情况权重是30%,激励缴纳养老金;孩子养老金缴纳和纳税情况权重占20%,监督子女缴纳养老金和纳税,同时也让父母注意提高孩子质量(比如可以认为其孩子纳税多就质量高,但这个标准很欠缺)。



如果中国要实现养老可持续发展,如果中华民族要持续兴旺发达,如果希望中国的经济社会民族国家获得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社会化养孩子和养老与养孩子完全挂钩就是必然选择。否则,养孩子成果作为公共产品而私人支付养孩子成本,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的“公地悲剧”——没有人愿意多养孩子甚至不想要孩子,结果经济社会民族国家都失去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陷入大沦落。对目前中国来说,鼓励生育和补贴养孩子迫在眉睫,停止目前社会化养老和将养老与养孩子完全挂钩刻不容缓!此乃影响甚至就决定未来中华民族千年命运!望已经觉醒者齐努力、共呼吁!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网评:重阳节里思尽孝,您家的老人幸福吗?
李妍

2012年10月23日00:05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分享到...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时候,人们登高远望,总难免发出如斯慨叹。原因无他。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纵使“天若有情天亦老”,却总是难以阻挡人生“几度夕阳红”。或正因为此,九九重阳,既以谐音上的“久久”意喻时光长久,也是以此寄望老人们能够在时光长廊中,活得更健康、长寿与幸福。

    若健康、长寿皆可用刚性的身体指标与时间长短去度量,那么,一位老人在情感上幸福与否,又该如何测知呢?问问身边的老人,那些真正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的,无非是物质上拥有无忧的给养,精神上能够得享安心的慰藉。说白了,只要儿女有孝,能够给予长辈物质扶助与精神安慰,老人多半就会觉得幸福。

中国有悠久的孝传统,作为一种家庭伦理观念,它既是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粘合剂,更是老人情感上心之安处的寄托。古代宗法社会,孝是维系家庭伦理的基本法则,它不仅包括对在世长辈的敬、养、情感交流与陪伴护理,也包括对已故长辈的安葬、祭祀与怀念。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不断拉大,情感距离也往往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情境下,不说孝道完全沉沦了,至少年轻人对老年人表达孝心的那份情感,正在逐渐被淡化与撕裂。有报道说,各自分散的一大家子少有相聚,好不容易子女儿孙凑齐了相约去爷爷家吃饭,孩子们却只顾在饭桌上玩手机,惹得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的老人,最后只能怒而摔盘离席。

这是都市情感被科技绑架的一种侧证,更是当下中国孝文化缺乏的一面镜子。否则,“常回家看看”这种最基本的孝道伦理不会入法;“新24孝”标准中,“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这类寻常生活的家居之事,也不会贸然登上行动标准的大雅之堂。

南怀瑾就曾说过:“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有饭给他们吃,就是孝。殊不知,孝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奉献,是一种回报的爱。”回到重阳节上来,央视《新闻联播》近日连续开播的“我的父亲母亲”、“发放帮助走失老人回家的黄手环”等迎接重阳、关爱老年人的节目,之所以被人们褒扬成向民生与民意的转身,其实就是因为,类似于“文氏四兄弟寻母”之类的故事,让人们重新找回了失落已久的百善之首的孝道。

对老人来说,尽孝其实很简单,陪他们吃一顿饭,打一个电话,就像歌里面唱的,“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只需要生活上一点一滴的爱与付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就能被润物细无声地滋养。无论是重阳节还是寻常日子,别让老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就是最大的孝道吧。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外版望海楼:孝老,还须有点硬措施
沈兴耕

2012年10月23日03: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分享到...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借此九九“老人节”之际,我想接着说点孝以及敬老的有关话题。

  一年前,给“望海楼”写了篇小文:《孝,今天还应大力提倡吗?》。虽然思考了很久,但是胸中仍充满忐忑,担心引起争议。因为,关于“孝”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上出现了许多混乱,是非有时候不是很清楚了。不过,之后来看,受众的反应还算正面。

  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孝”,不光被社会各方面所广泛认同,而且成为媒体上经常谈论的一个热点。前些日子,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等还发布了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号召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养老”。在当前形势下,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然而,我们稍加分析便发现,上述措施主要是面对城市的,强调的内容也更侧重于精神层面。这一切自然不可或缺,只是农村的老龄人怎么办呢?他们在我国约1.85亿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中却是占大头啊,已超过了1亿,目前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而他们遇到的困难绝大多数则属于物质方面。

  此外,对于“孝”,仅仅停留在“提倡”和“宣传”阶段也是远远不够的。不错,有些地方、单位和部门已采取了某些相应措施,如河北省魏县、湖南省邵阳县、甘肃省金昌市等地曾作出规定:“不得提拔不孝官员”;北京大学《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也明确一条:“不孝敬父母者不得被推荐”……但是,第一,此类做法当前仅是个案,并没有形成普遍的规则,而且人们对其意义还在争论不休;第二,它能够约束的毕竟有限,那么,对于更广大的人群,是否也应作出若干必要的可行的规定?其实,要让“孝”成为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一种美德,后者才是需要引起我们特别关注的重点所在。

  从媒体上不时揭露的案例来看,不孝父母、忤逆长辈的现象触目惊心,农村尤其为甚。在一些地方采访调研时发现,不少子女对待父母的行为,岂止是不孝,有的简直就是虐待,在前面提到的小文里,我举了两个例子,要说这是犯罪恐怕也不为过。很多老人的状况连无儿无女的“五保户”都不如。

  特别令人不解的是,这些“不孝之子”们对自己的所为不仅缺少反悔,甚至还“理直气壮”,进而连登上报纸也无所谓。这对于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来说,真是丢人啊!他们之所以还能在社会上混下去,而没有感到什么压力,关键在于社会没有给他们施加什么压力。坦率地说,现在有些地方基本上没有人管这种事。我曾经在几个场合试着“讲点直话”,以至不与他们之中的某些熟人来往,但个人的力量又能起多大作用呢?

  历史上,管理这种事的既有政府,也有学校,还有家族,三者相互配合,具体有力。可如今情况已完全不同,因此,只能主要依靠我们的各级政府,这是责任,也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当然,政府可以委托或责成有关社会团体及群众组织,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加以落实。譬如,我在河南省栾川县采访时得知,该县妇联等在农村组织儿媳妇蒙住眼睛通过“摸手”来找到自己婆婆的“摸手”以及“晒被子”比赛,效果就非常好。

  总之,管好了这件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意义极为重大。让我们一起努力,迎接“孝行天下”的和谐家庭、和谐农村、和谐城市、和谐社会早日来临吧!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如何让长者“老有所养”(港澳在线)

闵喆

2012年10月23日03: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香港的“银杏馆”,全店聘请老人当服务员,促进长者就业。


  (图片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重阳将至,养老再次成为香港报章的热点话题。92岁的出租司机,白发苍苍的拾荒长者,住在鸽子笼板房中的孤寡老人,类似画面常常出现在香港报章电视之上。在香港,除了公务员外的绝大多数蓝领、白领退休时都只能拿到一笔一次性的退休金,没有常态性的养老金可领。那么,香港是如何应对养老难题的呢?
  给老人津贴和房子
  其实香港给老人的福利并不少。最基本的是生果金和“综援”。生果金又称高龄长者津贴,年满70岁即可无条件领取。一周前,香港政府公布了新的生果金政策,把原有的每个月1000元(港币,下同)提高到了2200元。
  综援则是针对特别清苦的老人,资产和收入必须低于一定水平才能申领。综援还有一个颇有争议的限制条件,即子女要提供“确定不供养父母的证明书”,老人才可以领综援。谁又愿意自认“衰仔”?有些老人愿意申领综援,但子女却不愿意签字,两代人之间由此关系破裂,也非罕事。
  另一项对老人十分重要的政策是公屋政策。这条政策不只针对老人,但对老人有特别照顾。从58岁开始,香港的老年人可以开始申请公屋,60岁开始按排队先后租住公屋,公屋租金从200多元到3000多元,视屋子面积与品质而定。政府还推出“共享颐年,优先配屋计划”,为愿意合租公屋的高龄老人优先配屋。
  社会养老功能强大
  相比物质匮乏,老年精神生活苦闷也许是更普遍的状况。10月20日,一项名为“老有所为活动计划”颁奖典礼的活动在香港举行。这项活动已经举行了10年有余,其宗旨是持续推动长者终身学习。香港社会福利署署长聂德权在典礼上表示,该活动10多年来已资助逾3600项活动,资助总额逾3500万港元。
  不管是为生活所迫摆地摊,还是被习惯左右的白发企业家,香港许多老人老来仍在忙碌不停。政府推出的“老有所为”,意涵在于让老年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充实自身,获得心灵满足。
  香港老龄化程度高于内地,700万人口中有98万超过65岁,到2030年,老人比例将高达1/4。应付老龄化挑战,对香港而言一直是个沉重课题。回归以来,香港社会不断有人呼吁建立全民养老机制,但由于财政问题始终未能实现。
  香港政府及民间机构在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方面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政府不仅在财政上支持社区养老,还培养了大量的养老服务团队和民间团体。与政府有关的养老机构现在有长者地区中心、长者日间护理中心、长者活动中心、家务助理队等。
  据统计,2010至2011财政年度,香港政府拨给养老服务的金额高达40亿元。其中,38亿多元是拨给民间机构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仅两成多老人主要靠养老金生活

2012年10月23日02:51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联合国人口基金与全国老龄办于22日举办论坛。调研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以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只有24.1%,与2000年相比增长4.5%,同时,城乡之间差异巨大。
  【老龄化】
  2050年老人约三成
  昨日,联合国人口基金与全国老龄办联合举办“21世纪人口老龄化:成就与挑战”论坛。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代表何安瑞在主题发言中介绍,在中国,老年人口到2050年预计将达到4.3亿,占总人口超过30%。2050年每3个中国人中就将有1个老人。
  何安瑞介绍,预计到2050年世界老年人口将再翻一番,达到20亿,占地球人口的22%,老年人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超过15岁以下人口。从世界范围内,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增速为3.2%,而总人口增速则仅为1.1%。比如今年,平均每秒钟就有两人庆祝他们的60岁生日,即每年有近5800万人度过他们的60岁生日。
  【养老金】
  养老来源城乡差距大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调研报告显示,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中,有24.1%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养老金。40.7%老人依然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在2000年,主要依靠养老金生活的老人比例为19.6%。另外,以低保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人,这10年也由1.6%增加到了3.9%。
  杜鹏分析,这10年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发展迅速,因此依靠养老金和低保生活的老年人比例有较大增幅。不过,横向比较来看,在社保事业健全的发达国家,养老金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
  我国城乡之间的老年人收入来源差异巨大。杜鹏介绍,城市老年人中,有66.3%的老年人主要依靠离退休养老金生活,但在农村,能够依靠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仅为4.6%。杜鹏认为,我国社保体制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社保待遇相较城市较低,使得在农村能够依靠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依然低于城市。
  ■ 调查
  女儿比儿子更孝敬父母
  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毅所做的“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显示:在我国,女儿要比儿子更孝顺。
  老人的成年子女中,女儿孝敬父母观念指数平均比儿子要高出18%至35%。女儿与老年父母的情感关系要比儿子好30%。女儿女婿照料高龄老人的满意度要比儿子儿媳照顾高出45%。而只有女儿的老人,死亡率比只有儿子的老人要低10%左右,这一点农村比城镇更为明显。
  曾毅介绍,这组数据是自1998年以来,六次跟踪调查、累计入户访问90000人次得出的。
  曾毅认为,这组数据一定程度可以说明,尤其在农村,养育女儿的老年人所得到的回报要优于儿子。我国应该消除重男轻女的观念,扭转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危险趋势。
  三分之一老人空巢
  杜鹏介绍,到2010年,我国通常所说的老年空巢家庭共有4013.5万户,空巢家庭老年人口至少有62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三分之一。
  有1824.4万老年人生活在单身家庭中,生活中只有夫妇的老年人户数为2189.1万户。而丧偶的老年人则达到了4748万,其中70.4%为女性。杜鹏介绍,由于女性寿命比男性较长,丧偶老年人中, 女性比例增多,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
  【北京】
  5个北京人 一个是老人
  截至2011年底,京籍老年人升至247.9万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仅两成多老人主要靠养老金生活【2】

2012年10月23日02:51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分享到...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新京报讯 目前,每五个北京人中,就有一位是老人。

  今天是重阳节,昨日,北京市老龄办印发《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截至2011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1277.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逼近五分之一。

  据联合国判断老龄化社会的标准“65岁老人占地区总人口的7%以上”,北京已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速度还在加快。

  为应对老龄化,近年来,北京市多部门从就医、日常照护、文体活动、精神慰藉等多层面,出台优待政策。

  每天410人步入老年

  2010年,北京市1257.8万户籍人口中,235万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年后,全市户籍人口增长20.1万,仅60岁以上老人比前一年增长12.9万,是近年来单年涨幅首次突破10万。平均每天,全市有410位市民进入老龄状态;有近100位市民,步入80岁门槛。

  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分析,户籍老人加常住非户籍老人约280万,相当于欧洲一个城市的人口。

  市老龄办预计,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的常住老年人口将以平均每年17万人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全市常住老年人口将达到360万,占常住总人口的17.6%;北京户籍老年人达到320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3%。

  纯老年户人口达45万

  截至2011年底,户籍人口中纯老年人家庭人口达45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2%,比上年增加0.7万人。

  市老龄办介绍,“纯老年人家庭”是指家庭全部人口的年龄都在60岁及以上的家庭,即包括独居老人家庭,夫妇都在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家庭,也包括少量其他老年亲属同住的老人家庭,例如85岁的母亲与60岁儿子同住的情况。

  16区县中,纯老年人户人口最多的,依次是海淀区、朝阳区和丰台区,分别为6.8万人、6.5万人和4.6万人。

  全市共479名百岁老人

  截至2011年底,全市百岁老年人共计479人,比上年增加了45人,其中男性140人,女性339人。

  目前,北京市向90岁及以上老年人按月发放高龄津贴,95岁及以上老年人,由政府补助,就医免费。

  ■ 追访

  高龄化意味着什么?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高龄化,将伴随出现养老的三大棘手问题:贫困,疾病,失能。一个人在80岁以后,失能进展非常快;面临多种疾病威胁,以及养老金可能入不敷出的窘境。虽然我们还缺乏准确的评估,但可以估算,全市80岁以上老人中,半失能和失能者,超过一半。还有穿插在上述三大问题中的“孤寂”,老年群体普遍存在“面对不断失去”的心理危机和考验。

  如果大家关注养老,最应该关注这四大问题;如果我们对养老还有恐惧,那就应该科学认识人生的老年期,共同参与,争取破解这四大问题。

  空巢、独居老人养老如何解决?

  李红兵:实际上,大多数的儿女,上大学或工作后,就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了。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城市,多数中青年人,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和老人分开居住。应该说,更多老人,在儿女长大后,都处于空巢或独居状态。这就意味着,以儿女,以家族为基础的传统养老模式,面临巨大的变化。纯老年家庭里的老人,他们除了自己照顾自己外,更多要依靠社会资源,来解决养老问题。

  【老龄化之“最”】

  重庆为全国“最老”城市

  31个省市自治区中,已有26个地区的老年人口超过了10%

  新京报讯 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代表何安瑞介绍,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中国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

  2010年,重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为中国“最老”的地区。而西藏60岁及以上人口不到总人口的8%,为中国最“年轻”地区。

  目前31个省市自治区中,已有26个地区的老年人口超过了10%,而10年前的2000年,仅有14个省份达到这一比例。

  杜鹏提供的具体数据则显示,以往老龄化程度排名第一的上海,则排名第六。老龄化程度排名前六的地区依次为:重庆、四川、江苏、辽宁、安徽、上海。老龄化程度最低的六个地区分别为: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广东、内蒙古。

  以往的地区老龄化研究中,东部沿海地区老龄化程度往往较高,排名靠前。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主任吴玉韶介绍,以往地区老龄化研究更多针对户籍人口。此次调研则主要以居住地人口为研究口径,更加细化。

  我国在外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庞大,形成了人口输入地因为大量年轻劳动力到来,实际老龄化程度拉低,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上海、广东等较发达的地区。而人口输出大省,如四川、河南等地,只留下老年父母在家养老,因此实际的老龄化程度要高很多。

  杜鹏介绍,也正是人口流动的因素,使得我国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的留守老年人。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近10年来不断上升,与城市老龄化差距不断拉大,这是非常需要注意和研究的动向。

  A06-A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韩宇明 魏铭言

  新京报制图/赵斌

(来源:新京报)
发表于 2012-10-23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都会老的,将来我们怎么办?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7# lzq68


    船到桥头自然直
发表于 2012-10-24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个!
发表于 2012-10-24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九月九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9# martin吴晓

谢谢支持
发表于 2012-10-24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1# 为安全为环保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2# martin吴晓
发表于 2012-10-26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怜的、失去独生子女的老人们,自己要坚强的活着,社会和政府应该给他们增加一点温暖和关怀!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4# 黄建忠


    同意
发表于 2012-10-30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怜的重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6# aihenqc20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5-7-14 15:10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