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66|回复: 20

排查整改红绿灯防止“中国式过马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30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排查整改红绿灯防止“中国式过马路”
2012年11月30日06: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本报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张洋)“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一则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网络调侃,前一段时间曾引起了社会热议。日前,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已部署开展交通信号灯排查整改,加大对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的违法教育,防止“中国式过马路”。

  公安部派出了9个工作组赴25个重点城市开展指导检查。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对照国家标准,对交通信号灯的设置条件、安装方式、排列顺序、安装位置以及使用和管理存在的信号排序不符合标准等问题,对群众反映的交通信号和标志位置不当、配时不合理、与标志标线不协调等问题逐项排查整改。

  据不完全统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共排查交通信号灯99372组,整改各类问题信号灯4807组,重新安装信号灯1108组。

  12月2日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题是“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公安部交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交通参与者可继续通过122报警服务电话对交通信号灯、标识标线的设置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呼吁广大交通参与者,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按照交通信号的指示,守法、安全、文明通行。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探访中国式过马路 市民:既然没车为何不过

2012年10月19日16:56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分享到...
  • 分享到人人
  • 分享到QQ空间



  海珠区工业大道中与石岗路交界的十字路口,不少人在斑马线外等着过马路。 记者 何伟杰 林园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过马路,和红绿灯无关———“中国式过马路”的新闻近日爆红网络,引发众人讨论。
  经记者测试,周围很多人头一回听到这个说法,都忍不住笑了,这种笑代表什么?笑作者幽默?笑自己被言中?还是……
  在广州,这样的“中国式过马路”行为多不多?
  记者用两天时间走访了全市多个装有红绿灯的路口,意料之中的是,闯红灯过马路行为遍地开花;意料之外的是,在很多路口,行人闯红灯实属无奈之举。
  镜头一 实属无奈型:遵守规则也得避车
  【地点】海珠区工业大道中与石岗路交界
  【直击】一字排开齐冲对面
  18日早上8时许,十字路口人车混杂。
  窄窄的斑马线无法容纳过马路大军,为了不被前面的人挡路,等待过路的行人像田径赛场准备起跑的运用员一样,一字排开,把整条石岗路拦腰截了一半。
  大约等了20多秒,有人按捺不住,左右张望,脚步前挪。待车流稍缓,几名骑自行车的市民看准时机,猛踩脚踏板,朝着马路对面冲过去。身后一些市民看见有人尝了“头啖汤”,纷纷瞄准时机冲到对面。
  记者发现,若行人遵守规则过马路,仍需避让从石岗路右拐到工业大道的机动车,但不远处,有一座新建的人行天桥,但使用者寥寥。
  【对话】闯红灯者如是说
  记者:绿灯还没亮,你怎么就跑过来了?
  路人:其他人也跑过来了,你怎么不问他们?
  记者:为什么不遵守过马路的基本规矩?
  路人:就算守规矩,最后还得避车,冲不冲红灯都一样危险。
  记者:旁边不是有天桥么?
  路人:那个……你走一下就知道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镜头二 振振有词型:既然没车为何不过

  【地点】农林下路与东风东路交界

  【直击】十数协管也管不住

  农林下路与东风东路一带,上班族云集,每到上下班高峰,就会有大量白领挤在各个路口等候过马路,每个路口两边会分别配置一名交通协管员。高峰期,协管员和志愿者多达12人。“严管”之下,闯红灯现象不算太多。

  1分45秒的等待时间里,不少争分夺秒的市民十分烦躁。在等待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干脆从人行道慢慢挪到大马路上。有人另辟蹊径,由于该路口北延段并没有护栏,有市民不走到路口就直接横穿马路,“这样既不用看协管员脸色,也节省了很多时间。”一位男白领对自己的“发现”有点得意。

  沿着农林下路向南走100米到王府井路口,体现了“中国式过马路”的“井喷”现象。但由于车流并不多,市民往往对红灯视而不见,尽管协管员会及时劝导,但只要马路上没车,一般鲜有人理会。

  【对话】交通协管员如是说

  记者:这么多人闯红灯,你为何不管管?

  协管员:我们也没办法,我们一直都在劝导,但人家会反问:马路上没车,为什么不能过去?我回答不了他们。

  记者:红灯停绿灯行是基本交通规则,为何你回答不了?

  协管员:我现在也疑惑了。举个例子,曾有一个老太太拉着一个小女孩路过这里,虽然是红灯,但老太太一个劲往前冲,后面的小女孩拉着老太太说:“奶奶,这是红灯不能走。”那老太太回头吼了孩子一句,没车还不走?你说现在这个社会是不是奇怪了,以前大人教小孩如何过马路,现在是小孩教大人这些规矩,但他们还不听,明明不对,还振振有词,连我都糊涂了。

  我们尽了劝导的责任,多说一句反而会挨骂,这个路口已经出现过好多次类似事件了,所以现在我只是提醒一下行人,毕竟自己的生命还是得自己负责。

  镜头三 被迫违规型:交通指示灯坏了大半年

  【地点】越秀区小北花圈附近

  【直击】行人被“中国式过马路”

  没有红绿灯,只有黄灯在闪,在越秀区小北路,因为指示灯的“先天不足”,许多街坊被“中国式过马路”了。

  原来,小北路拐入东风中路处,马路被分为了三段,有两处隔离带。而靠近一家影楼门前,隔离带和马路之间只有机动车的交通指示灯,而且24小时只有黄灯在不停闪烁。

  下班高峰的傍晚,没有交通协管员,行人往往头也不抬往前冲,机动车时常被逼得卡在斑马线上。而此时,行人又转而绕道走在斑马线外过马路。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走到这个路口,望着川流不息的车流,先是犹豫了一下,见有路人轻巧地在车间绕过,便拉着孩子的手,绕到一辆公车身后而过。后面的私家车随即喇叭大响。“这里几乎24小时都听得到车喇叭声,有时半夜被吵得睡不着。”街坊黄先生透露,这里只闪黄灯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大半年了,不仅行人过路危险,车主也很头疼。

  【对话】过马路者如是说

  记者:这里没有红绿灯,你要如何过马路?

  路人:看着车少,或是有别人走,就赶紧过。

  记者:不会觉得很危险吗?

  路人:那也没办法,这里的指示灯要改进。

  记者:如果这里安装了红绿灯,当红灯亮着,你会不会因为车少或很多人都在过马路时,也跟着过?

  路人:(犹豫了几秒)可能也会,毕竟那样危险不大。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镜头四 偷懒取巧型:视而不见冲锋陷阵

  【地点】天河区林和西路

  【直击】红灯亮得“超极限”

  在地铁林和西D出口旁的红绿灯路口,记者发现接连亮起的10次红灯,每次均有不少人熟视无睹,直接过马路。

  记者统计发现,红灯亮的时间长达两分多钟。红灯亮时,指示灯也提醒路人,可按行人过街按钮。有别于许多交通指示灯濒临马路边缘,这个路口的红绿灯柱距离马路有六七米远。一些路人看到对面亮起的红灯,左顾右盼,才发现了在自己身后好几米远的过街按钮,懒得往回走,直接罔顾红灯前行。一些行人不仅闯红灯,干脆连斑马线也不走,直接走在马路上,接着绕过中间围栏,继续“冲锋陷阵”。

  记者亲自按下过街按钮,发现等待时间需要一分钟。有调查显示,在德国,行人等红绿灯的时间极限是60秒,因此德国设计的最长红灯时间都不超过60秒,英国则是45秒。

  【对话】遵守规则者如是说

  记者:看到有些人闯红灯了,你想跟着他们过去吗?

  路人:我不像他们赶时间。

  记者:如果赶时间呢?

  路人:应该不会,规则还是要遵守的。

  记者:那你怎么看那些闯红灯的人?

  路人:反正自己对自己负责,有些人你劝他,他还骂你。

  镜头五 行为不一型:大学城不守规进市区会遵守

  【地点】大学城中环路

  【直击】只要没车就大胆闯

  “红灯停,绿灯行”的法则,在大学城内也时常“失灵”。

  大学城所在的小谷围岛内采用环形加放射的道路网络。主要道路为三条环路,外环路每个路口都设有斑马线,但有几处路口红绿灯并未投入使用,仅是黄灯不停闪烁。行人经过这些路段,也就不看交通指示灯只看车流,来选择何时过马路了。而中环路的红绿灯,学生大多都不遵守。“一条路望过去,都没有什么车,所以不用等绿灯亮,红灯也可以过了。”有学生说。

  中环路中山大学路段,下课时分,许多学生从教学区走回宿舍区,中途途经中环路。环顾四周一辆车都没有,有学生便径直穿过马路。不过,仍有不少学生选择留守在马路边。”

  【对话】大学生如是说

  记者:你会不会闯红灯?

  学生小林:在学校里警惕性会降低,平时跟同学一起走,有时跟着大队,自己都不怎么看红绿灯。大学城很大,车又少,有时觉得在空旷的马路边等,自己都有点傻。

  记者:只在学校里会这样吗?

  学生小林:是的,到市区一般都会很遵守交通规则,宁愿跟着红绿灯的指挥去过马路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镜头六 见缝插针型:能闯赶紧闯反正没监控

  【地点】沙河顶批发市场一带

  【直击】没有监控人车如麻

  早上8时30分,水荫路与先烈东路的十字路口,此路口毗邻沙河顶批发市场,早晚高峰时段,送货的小面包、上下班的市民扎堆过马路,人流量车流量相当大。路口东西方向不足百米远,却连续设置了两个红绿灯。等一个红灯大约要100秒,而绿灯通行时间仅为35秒。

  记者在路边看到,一拨等红灯的有十几个人左右。红灯还没结束,两三个“排头兵”就迫不及待地趁着车辆已经停下的间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穿过了马路。剩下的八九个人,也赶忙紧随其后。之后,行人、自行车、公交车、手推车便纠缠在一起熬成了“一锅粥”。有街坊透露,这个路口没有安装监控摄像头,根本不用怕罚款。

  【对话】公交车司机如是说

  记者:你们在路上行驶会不会经常看见闯红灯的人?

  公交车司机:经常看见,我们很怕这些人,他们突然冲出来,我们都会抱怨一下。

  记者:那自己平时过马路也会守规矩吗?

  公交车司机:会的,自己经常驾车,看见太多行人因为乱闯马路发生交通事故。

  镜头七 罔顾责任型:不想变肉夹馍硬闯却更危险

  【地点】一德路与解放南路的路口

  【直击】成群的拉货仔“突围”

  18日下午4时30分,一德路与解放南路路口。此路口恰处高架下,临近小商品批发市场,人流密集度相当大。记者估算,高峰时段每次通过路口的人数近百人。

  记者发现,路口的宣传指示牌上清楚地写着“行人,非机动车冲红灯要受罚”,每个路口都有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监督下,肆意闯红灯的行人少很多,但闯红灯的三轮车、电瓶车却成为了“主力军”。

  四五辆骑着三轮车送货的小伙子轻松在人群中突围,从协管员面前呼啸而过。等到哨声响起,他们早已过了马路。红灯再次亮起,两辆运满货物的三轮电瓶车,开足了马力,从几辆正准备左拐弯的轿车缝隙中穿梭而过,部分正准备左转弯的车辆被弄得动弹不得。

  【对话】三轮车小伙如是说

  记者:拖着这么重的货物,还闯红灯?

  小伙子:不闯就来不及啊!绿灯那么短,我拖的货那么重,走得慢,一走到中间变了红灯,我就成“肉夹膜”了。

  记者:你不觉得危险么?

  小伙子:顾不了那么多了,别的拉货的也一样。(记者 冯小静 林园 何伟杰 汤铭明 )

(来源:羊城晚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者解析中国式无序现象:实用主义阻碍规则遵守

2012年11月05日18:15    来源: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分享到...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近日,在河北石家庄,交通协管员们用拉绳方式阻止人们闯红灯。 (资料片)

  中国式“药方”能否治中国式“病”

  “中国式”三个字,把“过马路闯红灯”这个天天见的现象带火了。

  在“中国式过马路”出现后的20多天里,“中国式”三个字成了最热的流行词。似乎一切社会病,都可以贴上“中国式”的标签。

  有“病”就得有“药方”,于是,陆续有城市针对“中国式交通”,开出了中国式“药方”。初衷是想对症下药,但“疗效”如何,却有待时间检验。

  诊疗“中国式交通”,对于其他最近被集中关注,实际却已流行多年的各种“中国式XX”,似乎都有借鉴意义。

  大部分“中国式”

  可归为“中国式无序”

  闯红灯,这个几十年来让中国人习以为常却又屡屡困扰的问题,在20多天前再次被翻出来,成为一个更为热烈的全民讨论话题。

  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它穿上了“中国式”的外衣,被包裹进“中国式过马路”的概念里。

  “中国式过马路”最早出现在一则笑话里:“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谁也没想到,这个笑话会引发一场大讨论,然后发生连锁反应,几乎一夜之间,中国出现了无数个“中国式××”。

  就交通方面来说,接过“中国式过马路”接力棒的,是“中国式接孩子”。校门口每天必然出现的交通拥堵场面,终于有了合乎国情的解释。

  “中国式跨栏”、“中国式堵车”、“中国式旅游”、“中国式排队”,甚至连校门口家长们伸长脖子等孩子的样子,都被刻画成了“中国式交通”图中一幅幅极具特色的画面。

  然而,戳中现实和网络的,并不是“闯红灯、过马路”,而是这些现象左边的前缀:“中国式”三个字。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对这些密集出现的“中国式××”感觉很复杂,他认为“中国式”这个词语显然充满了贬义。似乎,“中国式”就像是一个筐,往里面装什么东西都合适。

  在夏学銮看来,“中国式”后面这些现象,多是社会问题症结所在,困扰了中国社会许多年,却总难以根治。

  “这一次,这些本该严肃探讨的话题,以一种调侃的方式被重新拿出来,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

  “通过各种‘中国式’的走红路径可以看出,它的传播更多带有对社会积习或者陋习批评、嘲讽的意味,很多消极的、不满的现象都可以附加到上面,然后找出一个托辞。”

  夏学銮表示,“中国式”之后附带的现象和问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是一直存在的。“中国式”的出现,只不过是用这个贴切、形象的词语,把一直隐形存在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社会文化淋漓尽致地放大、表达,并引发社会的集中讨论。

  在夏学銮看来,各种“中国式”现象,大部分可以归为“中国式无序”。

  “中国式”的流行,背后隐藏了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情绪。“现在看,调侃、戏谑甚至是无奈的心态对一般人来说更多一些。最早说出这个词的人,本身也是调侃。这些情绪里,隐藏着公众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抱怨式关注。”

  夏学銮注意到,社会情绪开始隐隐有了以调侃的心态进行自我反省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他甚至把这种趋势称为“文化自觉”的体现,这种萌芽般的诉求,意味着对社会文化,有了自知之明的重新打量,正视不足,并希望能够寻求到解决之道。

  “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期小农社会的过渡,公众的规则意识并没有形成。现代文明尤其是汽车时代到来后,核心的原则就是规则必须被遵守,秩序才能正常运转。但公众的观念意识停留了,特有的‘实用主义’也阻碍着对规则的遵守。”

  “于是,‘中国式交通’就出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式过马路里,人治很重要”

  当夏学銮为“中国式交通”寻找根源的时候,有的城市已经率先为“中国式交通”开出了“药方”。

  在河北石家庄,行人闯红灯、不走人行横道、在路口随意穿行、翻越中心隔离护栏等交通违法行为将被处以50元以下罚款。这样的规定,已经施行了十几天。

  在这一场为期两个月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有专门针对“中国式过马路”进行的处罚,而这样的处罚,本身就带有浓重的中国式色彩——“法不责众”:在大路口闯红灯的行人群体中,管理部门将会处罚前三名。只有在小路口,闯红灯的行人会全部处以50元以下罚款。

  一位熟悉情况的人士向记者透露,大、小路口之所以会有处罚的区别,主要是考虑到执法的可操作性。如果大路口闯红灯的行人太多,逐一处罚并不现实。即使只“处罚前三名”,也要面临操作、认定方面的难题。

  这也是许多交通协管员最头疼的问题,在大路口,人流量这么大,很难看清谁是闯红灯的前三人。

  这位人士并不否认“处罚前三名”的作用。“在路口,只要有人带头闯红灯,后面会跟上一大群人。如果最前面的几个人守规矩等绿灯,后面的大多数人也同样能一起耐心等待。”

  除了处罚,还有一个比红绿灯作用更明显的“药方”,这就是管理人员想出了拉上绳子防止行人闯红灯的“笨办法”。

  记者了解到,在石家庄新华路与泰华街交叉口,红灯亮起时,两名协警在非机动车道等停线位置,拉起一根绳子,放置在行人和非机动车前。一旦绿灯亮起,协警松手,绳子落在地上便是放行了。

  协警对此的总结是:虽然觉得这个办法“有点笨”,但没想到“效果非常好”。

  有些事情似乎是过于巧合。

  千里之外的上海闸北区,实施的也是处罚“带头者”的办法,只不过是对闯红灯第一拨人中的第一个人进行处罚。

  而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天目西路梅园路路口,同样回归到拉绳子这种“笨办法”,来防止行人闯红灯。

  于是,交通协管员手里的绳子,成了比红绿灯更管用的通行指挥工具。对于这种方式,闸北交警也只能表示,“很尴尬很无奈”。

  已经有评论人士开始质疑这种只处罚前三个或者第一个的“中国式”执法。在他们看来,选择前三名或者第一名会带来一个问题——公平性的问题。因为同罪同罚是公民社会最基本最朴素的要求。只要违犯了规则都要处罚,而不是区别大小路口,或区分谁先走谁后走。

  讨论之下,又有网友开始把这种交通管理,戏谑地称作“中国式药方”。

  但即便如此,谁也不能否认这种“中国式药方”的作用。三天内,石家庄有300多名交通违法者接到罚单,管理部门表示,效果很好。

  早在2006年,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讲师倪颖就开始研究“中国式过马路”中的行人行为与心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她所在的课题组做了一个长达5年的“交叉口行人过街行为以及心理研究”课题。

  从一个交通工程师的视角来看,倪颖发现,红绿灯对行人约束的作用,远远比不上交警,甚至是没有执法权力的协管员的口头约束。根据他们的研究,在有交警和协管员的路口,闯红灯的几率大幅下降。

  “中国式过马路里,人治很重要。”倪颖说。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带任何色彩的“药方”也许更管用

  倪颖发现,各个交通因素之间有相互作用的结果,她把其中一部分称为恶性循环的过程。

  “举个例子,行人闯红灯会影响机动车正常通行,由于车辆通行不畅,交警就会把信号灯时间放得更长一点,比如把90秒长的红灯放到120秒。但行人等待的时间更长了,更容易导致闯红灯,这就是恶性循环。”

  倪颖并不认为“中国式交通”仅仅局限在红灯等待时间过长。“绿灯放行时间不够,马路又特别宽,让行人怎么过马路。行人通过绿灯时,右转车辆不避让。这些交叉问题都拉长了等候时间,很容易让行人产生焦躁心理。”

  她并不回避一些客观因素对行人闯红灯等交通行为的影响。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不合理、过街距离过长、没有安全岛和过街天桥等都可以影响。“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设计不科学、设施不完善,导致的不是有序,而是无奈,进而发生无序。

  课题组在上海共收集了超过1800个行人的过街行为,并搭建了一个实验平台,在电脑屏幕上模拟了虚拟的路口。实验者根据“信号灯”、“车流”情况和心理变化,来“过马路”。课题组以此来研究客观条件的变化对行人违章心理和可忍受的等待时间的影响。

  实验结果很有意思,也让倪颖发现究竟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到行人的违章心理。

  “我不否认现在的交通参与者素质有待提高,素质肯定是一方面因素。但除此之外,行人本身的性格特点、过街时有没有同伴,或者一些天气条件,比如高温、降雨天气,都能够像红灯等候时间一样,影响行人的心理,导致产生违章行为。”

  但面对如此繁多的“影响因素”,又岂能“症症开出药方”?

  在这个课题研究中,课题组的结论是:在交通流量较大的主支相交路口,行人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为90秒,超过这个时间值,行人过街将处于不可控局面。这就意味着,当等候超过90秒,信号灯作用趋于零。

  与石家庄、上海的尝试不同的是,也有城市开出的是最普通、也是最普遍的“感冒药”。

  在杭州莫干山路,自去年4月率先倡导“人行横道礼让”后,最先设置爱心斑马线的地方,只要有行人通过,车辆就会立刻减速停车,礼让行人。

  为此,当地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车在斑马线前不让行,将被扣2分,还要罚款100元。

  施行仅仅两个月,这条路上就处罚了近5000名未让行司机。这些司机包括开公交车、出租车、工程车、公务车以及私家车的人。但也仅仅在两个月后,“车让人”的理念已经深入杭州人心,并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无论开车者还是步行者,都从中收获到了遵守良好秩序的甜美。

  深圳市也修订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法规,加大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深圳行人闯红灯拟罚款100元,汽车在斑马线不减速,可能视同不避让行人,同样罚款500元。

  许多社会学家也赞成加大惩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的做法。

  “可以借鉴国外严惩方法,新加坡就是一个典型的勇于对老百姓说‘不’的国家。”夏学銮对新加坡的严惩之下出秩序,更为看重。

  醉驾入刑似乎是一个更好的例子。当酒驾、醉驾的违法成本通过严惩而成倍增加后,效果足以说明问题。

  严管、严罚可能不是最好的办法,但面对各种“中国式××”,这张不带任何色彩的“药方”也许更管用。(记者 任鹏)

(来源:齐鲁晚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者解析中国式无序现象:实用主义阻碍规则遵守
2012年11月05日18:15    来源: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url=]分享[/url]推荐           字号 分享到...
    分享到人人
  • 分享到QQ空间


  近日,在河北石家庄,交通协管员们用拉绳方式阻止人们闯红灯。 (资料片)

  中国式“药方”能否治中国式“病”

  “中国式”三个字,把“过马路闯红灯”这个天天见的现象带火了。

  在“中国式过马路”出现后的20多天里,“中国式”三个字成了最热的流行词。似乎一切社会病,都可以贴上“中国式”的标签。

  有“病”就得有“药方”,于是,陆续有城市针对“中国式交通”,开出了中国式“药方”。初衷是想对症下药,但“疗效”如何,却有待时间检验。

  诊疗“中国式交通”,对于其他最近被集中关注,实际却已流行多年的各种“中国式XX”,似乎都有借鉴意义。

  大部分“中国式”

  可归为“中国式无序”

  闯红灯,这个几十年来让中国人习以为常却又屡屡困扰的问题,在20多天前再次被翻出来,成为一个更为热烈的全民讨论话题。

  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它穿上了“中国式”的外衣,被包裹进“中国式过马路”的概念里。

  “中国式过马路”最早出现在一则笑话里:“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谁也没想到,这个笑话会引发一场大讨论,然后发生连锁反应,几乎一夜之间,中国出现了无数个“中国式××”。

  就交通方面来说,接过“中国式过马路”接力棒的,是“中国式接孩子”。校门口每天必然出现的交通拥堵场面,终于有了合乎国情的解释。

  “中国式跨栏”、“中国式堵车”、“中国式旅游”、“中国式排队”,甚至连校门口家长们伸长脖子等孩子的样子,都被刻画成了“中国式交通”图中一幅幅极具特色的画面。

  然而,戳中现实和网络的,并不是“闯红灯、过马路”,而是这些现象左边的前缀:“中国式”三个字。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对这些密集出现的“中国式××”感觉很复杂,他认为“中国式”这个词语显然充满了贬义。似乎,“中国式”就像是一个筐,往里面装什么东西都合适。

  在夏学銮看来,“中国式”后面这些现象,多是社会问题症结所在,困扰了中国社会许多年,却总难以根治。

  “这一次,这些本该严肃探讨的话题,以一种调侃的方式被重新拿出来,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

  “通过各种‘中国式’的走红路径可以看出,它的传播更多带有对社会积习或者陋习批评、嘲讽的意味,很多消极的、不满的现象都可以附加到上面,然后找出一个托辞。”

  夏学銮表示,“中国式”之后附带的现象和问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是一直存在的。“中国式”的出现,只不过是用这个贴切、形象的词语,把一直隐形存在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社会文化淋漓尽致地放大、表达,并引发社会的集中讨论。

  在夏学銮看来,各种“中国式”现象,大部分可以归为“中国式无序”。

  “中国式”的流行,背后隐藏了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情绪。“现在看,调侃、戏谑甚至是无奈的心态对一般人来说更多一些。最早说出这个词的人,本身也是调侃。这些情绪里,隐藏着公众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抱怨式关注。”

  夏学銮注意到,社会情绪开始隐隐有了以调侃的心态进行自我反省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他甚至把这种趋势称为“文化自觉”的体现,这种萌芽般的诉求,意味着对社会文化,有了自知之明的重新打量,正视不足,并希望能够寻求到解决之道。

  “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期小农社会的过渡,公众的规则意识并没有形成。现代文明尤其是汽车时代到来后,核心的原则就是规则必须被遵守,秩序才能正常运转。但公众的观念意识停留了,特有的‘实用主义’也阻碍着对规则的遵守。”

  “于是,‘中国式交通’就出现了。”

发表于 2012-11-30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话被用泛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无锡阿来


    所有国人的素质都有待提高。
发表于 2012-11-30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提是 政府 不再弄愚人的教育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ahuiweb
发表于 2012-11-30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只怪行人,执法不严也是重要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cxq0635

同意
发表于 2012-11-30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12-1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想问你个……"
“我很幸福”
…………
呵呵
这就是交通安全现场调查的小笑话,就跟“我姓曾”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小辣椒2011


    被绑架了
发表于 2012-12-3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GGGGGGG
发表于 2012-12-3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不只是中国式的过马路,更是各种“中国式”的缩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5-5-17 14:39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