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6
- 在线时间
- 小时
- 主题
- 好友
- 帖子
- 日志
- 精华
- 分享
- 威望
- 点
- 魅力
- 点
- 经验
- 点
|
各种创伤一般多会有出血,这是因为来自血管内的压力使血液流出。出血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微血管出血。
动脉出血时,鲜红色的血随心脏的收缩而大量涌出,呈喷射状,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尤其是四肢大的动脉出血,如不及时止住,很快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静脉出血时,暗红色的血缓缓流出,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逐渐增多,如不及时止血,逐渐形成失血性休克。
微血管出血只是渗血,常可自行凝固止血。
人体自身具有止血凝血的生理功能。在受伤出血时,血管断裂端会自行收缩,减少失血,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因为出血而激活,加速凝血的过程,使血形成凝块,像栓子一样堵住血管出血的通路。伤口血流越慢,越易形成血凝块而止血,反之亦然。
正常成人一次流失500毫升血液对身体影响不大(例如一次献血量可达200~400毫升),但失血超过2000毫升,后果就很严重了,剩余的血不能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供血,造成生命危险,必须快速正确止血。
如何判断出血的量呢?当出血量超过800毫升时,病人出现口渴、面色苍白、出冷汗、皮肤湿冷、心慌,脉搏快达每分钟100次以上。继续失血大脑的血供减少,出现头昏、眼花、晕厥、四肢无力,严重的出血病人出现休克、血压下降,很快神志不清,濒临死亡。 下面介绍正确的创伤止血方法。
(一) 小伤口止血法
只需用清洁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盖上消毒纱布、棉垫,再用绷带加压缠绕即可。在紧急情况下,任何清洁而合适的东西都可临时借用做止血包扎,如手帕、毛巾、布条等,将血止住后送医院处理伤口。
(二) 静脉出血止血法
除上述包扎止血方法外,还需压迫伤口止血。用手或其他物体在包扎伤口上方的敷料上施以压力,使血管压扁,血流变慢,血凝块易于形成。这种压力必须持续5~15分钟才可奏效。较深的部位如腋下、大腿根部可将纱布填塞进伤口再加压包扎。将受伤部位抬高也有利静脉出血的止血。
(三) 动脉出血止血法
分指压法和止血带法两种。
1指压法
方便及时,但需位置准确。用手指压迫出血部位的上方,用力压住血管,阻止血流。经过指压20~30分钟出血不停止,就应改用止血带止血法或其他方法止血。
2止血带止血法
适用于四肢大出血的急救。这种方法止血最有效,但容易损伤肢体,影响后期修复。方法是,上止血带前抬高患肢12分钟,在出血部位的上方,如上臂或大腿的上1/3处,先用毛巾或棉垫包扎皮肤,然后将止血带拉长拉紧缠绕在毛巾等物外面,不可过紧也不可过松,最多绕两圈,以出血停止为宜。止血带最好用有弹性的橡胶管。严禁使用铁丝、电线等代做止血带。上好止血带,在上面做明显的标记,写明上止血带的时间,每30~50分钟放松一次止血带,每次2~5分钟,此时用局部压迫法止血,再次结扎止血带的部位应上下稍加移动,减少皮肤损伤。放松止血带时应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如出血不多,可改用其他方法止血,以免压迫血管时间过长,造成肢体坏死。支脉出血经初步止血后必须尽快送医院手术治疗。
传统止血方法操作时间长,步骤复杂,容易造成肢体坏死等损伤,止血工具不容易携带。
但CELOX止血王却做到了快速又安全可靠的止血。
CELOX止血王的特点:
◆“CELOX止血王”用途广泛。
“CELOX止血王”几乎适用于各类创伤性出血情况,尤其是事故中常见的突发性创伤大面积出血的救治,彻底改变了传统外伤药品对外伤动、静脉止血效果不佳的局面。针对伤员在重大事故和突发事件中造成的重度外伤导致的动、静脉大出血,还有在救援过程中造成的二次创伤出血,以及救援人员在救援时造成的急性创伤出血,“CELOX止血王”都可在第一时间进行自我紧急救护,不仅可以在救援的“黄金4分钟”内有效的止血,而且可大量延长救治时间,避免因失血过多导致送达医疗单位途中错过最佳救援时间导致的休克甚至死亡。同时防止传统止血方法给伤员造成的终身伤残,从而更有效地保障了伤员的生命安全
◆“CELOX止血王”使用简单,操作方便。
通过“止血四步法”就能达到大动脉出血的止血作用。
快速止血四步法:
第一步:快速去除多余的血液。
第二步:立即将CELOX整袋倒入伤口。
第三步:用敷料(纱布、绷带、毛巾、衣物等)持续按压伤口5分钟。
第四步:绷带包扎伤口,保持局部压力。
◆“CELOX止血王”安全可靠。
止血王直接作用于伤口,不产生任何热量。此产品获得美国FDA认证及欧盟CE认证,通过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证,同时北京华乐医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全军最高的认证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进行的动物创伤模拟实验,报告结论写到:它是一款适用于战争、院前急救、意外伤害等紧急救援的快速新型止血产品,得到各方专家的认可,安全可靠。
详情可关注我公司网站:
www.celoxchina.com www.celox.com.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