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敏思慎言

[转帖]北大清华早该反思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1 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h1>香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心</h1><div class="text">2006-06-28 12:26:32 来源: <a href="http://talk.163.com/06/0628/12/2KN2J74P00301IJH.html#" target="_blank">南方报业</a> <a class="cDRed" href="javascript:reply_allReply()" target="_self">网友评论 <span class="cDRed" id="replycounttop">8</span>&nbsp;条</a>
        </div><div class="clear"> </div><!--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div id="main" style="BACKGROUND: #f9fcfe;"><div id="text"><p>  <strong>作者:薛涌</strong>
                                <br/><br/>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香港特区政府短期内将成立跨部门督导委员会,推动香港成为区域教育中心。立法会还动议辩论“将香港发展成为区域教育枢纽”议案,最后获一致通过。一些议员建议,香港应放宽入境限制,提高大专院校收取非当地生学额比例;容许修读全日学士课程的非当地学生从事兼职工作,减轻经济负担;拨地给院校建寄宿设施。还有议员说:香港学府或许能培养出未来的中国领导人。吸引内地学生到香港就读,对教育、经济及政治都有利。 </p><p></p><div class="left"><iframe 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adclient.163.com/html.ng/site=netease&amp;affiliate=talk&amp;cat=article&amp;type=tvscreen&amp;location=1" frameborder="no" width="360" scrolling="no" height="300"></iframe></div><p>  我最近写了一系列文章,认为香港的主要大学将超越北大清华,挖走顶尖的内地学生,成为中国的一流。我同时还分析:香港由于长期出生率低,人口老化,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年轻劳动力。从内地的高考精英中“掐尖”,进行高质量的人才补充,是维持香港竞争力的根本。在这方面,香港的胃口会越来越大。 </p><p>  这两个预言,在短短的时间内都在相当程度上被证实了。第一,从今年高考考生的意向看,香港的大学确实热过了北大清华。第二,香港特区政府和立法会的上述举动,也证明了香港在引进内地学生方面确实有我所分析的意图。当然,香港的高等教育并非没有问题。其大学将对内地名校构成的冲击,也不应该夸大。不过,从香港方面上述的动作看,他们也正是在力争突破自己的局限,把其高等教育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 </p><p>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香港大学的容量。我和香港有关大学的人士接触了解的情况是,香港8所受政府资助的大学,每年录取14500名学生,现在每年容许录取10%的外来学生。所以在内地招生的上限是1450名。不过,10%的比例很容易突破,比如达到30%。因为香港人口萎缩,本地生源实在太少。大学也会根据当地的人才需求扩大总招生数量。所以,香港的大学每年来内地招几千学生的潜力还是有的,对内地一流大学的冲击不可小视。 </p><p>  香港的大学的第二个问题是教育成本太高,培养一个学生要20万港元,即使照标价收学费,还需要政府大量补贴。港府自2003年起提供了为期三年共9000万港元的奖学金计划,以吸引优秀的内地学生到香港攻读大学学位课程。未来将容许院校提供更多奖学金给优秀的非当地学生。香港的纳税人是否愿意花这么多钱资助大量外来学生就成了问题。从长远看,这笔投资对香港还是好的。因为如果香港不能有效地引进和训练年轻劳动力,就无法维持现在的经济增长势头,生活水平也会下降。许多香港人也许会想: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美国现成的大学毕业生直接招来,省得自己投资教育经费?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验看,香港能保住现有人才就不错。这些人早晚会回到现实。 </p><p>  香港方面最近的动作,实际就是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扩大在内地招生的人数:容许外来学生兼职工作,实际上是鼓励来自内地的学生自己解决一部分费用。香港生活费高,但工资也高。如果学生能打工,再免掉学费,学业就基本能支持,不需要全花纳税人的钱。这样香港的大学可以多提供一些半奖,扩大在内地的招生规模。 </p><p>  从香港高等教育的近期历史可以看出,香港的高等教育扩张非常突然,现有的“硬件”也可能一夜之间突破。过去由港府支持的正式“大学”仅有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两所。如果以此为标准,香港的大学生仅占适龄人口的3%。20世纪90年代初期香港高级人才外流,每年达四五万人。为了稳定人心,保持香港的竞争力,港府把其他的学院提升,又建立了香港科技大学。这样,香港就有了8所受政府资助的大学。不过,即使以这8所大学在校人数统计,香港适龄人口上大学的比例也仅为18%,远达不到一个后工业社会的要求。于是在董建华任上,香港学习美国经验,鼓励办私立的社区大学,即相当于我们的大专学校。把这些学校的学生加起来,香港适龄人口上大学的比例就增加到了60%,完全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可见私立大专院校的学生远多于8所主要大学。 </p><p>  如今香港方面提出容许外来学生打工支持学业,并正逐渐提高大专院校中非当地学生的比例。这恐怕意味着一些低端的社区大学、短期大学也会进军内地,对内地各个层级的大学都会形成冲击。今后香港的高等教育如何发展,要看香港经济的表现。有一点可以肯定,香港的经济发展,将严重依赖内地,依赖对内地的了解和内地的人才。而本地的劳动力供应则每况愈下,甚至已经出现连中小学都填不满的现象。如果香港未来从内地的人才引进上尝到甜头,香港的大学招收内地学生的胃口就会大增。而现在那些私立的社区学院,会为香港高等教育的扩张提供现成的硬件基础。那时香港高等教育的容量,就不是现在可比。内地的大学如果还是只知道向国家要钱,通过寻租抬高教育成本,忽视对弱势阶层的扶助,而不是实质性地提高教育质量,就会把高等教育的领导位置拱手让给香港</p></div></div>
发表于 2006-7-11 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隶书" color="#ff0000" size="7">正视现实,敢于面对挑战,改革教育制度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才有出路!</font></p>
发表于 2006-7-11 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img alt="" src="http://cimg2.163.com/education/2006/4/19/20060419151714fffff.jpg" border="0"/>
发表于 2006-7-11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p>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br/>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br/>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br/>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br/>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   顶顶 顶顶顶顶顶<br/>顶顶顶顶顶  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 顶顶   顶顶顶顶<br/>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br/>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  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br/>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  顶   顶顶顶顶顶<br/>顶顶顶顶顶   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br/>顶顶顶顶 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   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br/>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  顶顶 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br/>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 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br/>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  顶顶 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br/>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br/>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br/>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p>
发表于 2006-7-11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b>香港高校的哪些优势是你看重的?</b><br/><br/>  更加全球化&nbsp;&nbsp;81.6%<br/><br/>  毕业生求职时更有优势&nbsp;&nbsp;66.8%<br/><br/>  学术氛围更好&nbsp;&nbsp;50.9%<br/><br/>  能给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nbsp;&nbsp;46.1%<br/><br/>  师资力量更雄厚&nbsp;&nbsp;44.4%<br/><br/>  继去年北京市理科状元陈秀野放弃清华转投香港科技大学之后,今年该市文理科状元在报了北大之后,又双双出现在香港大学的面试考场上。一时间,人们开始为北大、清华这两所内地顶尖高校的生源操起了心。旅美学者薛涌近日连续撰文称,“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网上更有人断言“北大、清华将阿Q式地回忆祖上荣光”。<br/><br/>  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内地公众怎么看尖子考生的“转投”现象?在他们的选择中,香港知名大学和内地顶尖高校到底孰先孰后?<br/><br/>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考试频道联合开展的一项有2767人参与的调查显示,如果同时被香港知名大学和内地顶尖高校录取的话,71.2%的人更愿意选择香港的大学。与此同时,有59.5%的人认为,与20年前相比,内地高校的竞争力正在下降。<br/><br/>  这一调查结果也许能够解释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的火爆――据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介绍,今年香港大学在内地录取的学生在300人左右,而申请人数是101134。她特别强调,“今年申请哈佛的比例大概是18∶1,我们是30∶1。”<br/><br/>  去年,因为出国或前往香港就读等原因,30多名被北大录取的学生最后没有报到。<br/><br/>  “其实,放弃北大、清华,去国外或者香港接受本科教育的事儿早就有了。”一名曾在上世纪90年代就读于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大二时,有一回上课,老师点名点到一个女同学,底下哄堂大笑。老师一问才知道,这个同学已经转学去了加州理工大学。不过这种事情还是不多见。一是那时没有常规的途径,再一个更重要的是,我们都还坚信北大的本科教育是最好的。”<br/><br/>  但是在今天,人们对北大、清华的看法,似乎和以前有了不同。越来越多的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始将香港以及国外的知名大学作为首选。<br/><br/>  和内地顶尖高校相比,香港知名大学具备什么优势?人们在选择去读香港的大学时,看重的又是什么呢?<br/><br/>  调查显示,有81.7%的人看重香港的大学更为全球化的背景,在各项因素中列第一位,而“丰厚的奖学金”仅以46.3%的比例列第四位。<br/><br/>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关于大学曾有一句名言:“人要来自五湖四海,派要出于三教九流。”成立于1991年的年轻的香港科大,教授几乎都是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有很强的国际学术背景。<br/><br/>  “除中文系外,我们学校从教材到课堂全部采用英语教学。很多教授是外国人,不会讲汉语。”黄依倩称,该校每年选派20%的学生到内地或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大学交流。香港中文大学则每年有600多名外国学生来交流,也送出400多名学生到20多个国家的180多所大学交流。<br/>
发表于 2006-7-11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不要对香港的大学国际化期望过高”,在大话西游BBS(内地学生讨论留学相关问题的论坛)上,一名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提醒人们。“上课老师当然要用英语,因为下面坐的有香港人、内地人、印度人还有欧洲人。可要是下课后问问题,用英语就不爽了,许多老师本身就是内地人或是香港人,所以我们干脆就用普通话。”<br/><br/>  调查显示,66.8%的人看重香港的大学“毕业生求职时更具优势”。与此同时,在内地高校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中,列第一位的是“应试教育,不能学以致用”。<br/><br/>  5月25日,香港大学发布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9%的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该校2006年应届毕业生已知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br/><br/>  “我们培养学生,不光要看能考多少分数,而是今后在社会上能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合格的人。”<br/><br/>  反观内地,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走低趋势,这一方面固然与近十年高校不断扩招和宏观就业环境有关,而更深层次原因则是现在内地一些高校仍在“关门办学、应试教育”。<br/><br/>  一名清华大学毕业生在香港科技大学念了四年研究生后这样感慨:“多年来,我顺顺当当地接受了一路功利教育的培养,可现在却发现完全上当了。我能成功地通过一次次考试,可我却不知道通过这样的考试是为了什么。有不少年年得奖学金的‘优秀学生’是这么一个怪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生活是什么;对社会毫无接触,二十出头,一见女孩子就浑身不自在;会解各式各样的方程,却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br/><br/>  调查中,有50.9%的人看重香港知名大学所具有的学术氛围;同时,学术氛围与科学精神在内地高校的缺失,被61.7%的人认作是它们竞争力下降的原因。<br/><br/>  “清华集中了很多人才,但学术氛围不够,现有管理模式很像官僚体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这样描述清华大学的现状。“各种各样的表格和各种各样务虚会,很像一个官方的管理体系,而不像一个有学术氛围的大学。”<br/><br/>  据了解,在内地一些高校中,最有优越感、教学科研资源分配中最有竞争力的往往不是那些学术和教学上的“精英”,而是那些脚踏行政和教学两只船的“学官”。结果,一些教授、学者为了争得更多的教学科研资源,不得不身在“学营”心在“官”,最终造成了学术研究的荒芜和大学精神的流失与变异。<br/><br/>  “港大并非来抢清华北大生源”,来内地招生的黄依倩在表达了对北大、清华的“羡慕”之后,非常谨慎地说,“港校这两年才出现,大家感到很新鲜,估计两三年后将不会这样火爆。”但两地高校在教学科研等关键方面的差异,特别是近年内地公众“重学”态度的微妙转变,显然值得内地教育工作者深思警醒。<br/><br/>  记者注意到,面对香港高校的“掐尖行动”,有内地高校称,部分优秀生源选择香港知名大学,绝不会导致内地名校被“横扫”,理由居然是――香港的大学招生名额有限,而且一年十万港元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会让很多优秀生望而却步。<br/><br/>  诚如一些评论所指出的,对于大学而言,生源素质固然重要,但“状元”的有无毕竟不是一流大学的全部,对于个别高分考生转投,确实不值得大惊小怪、小题大做。<br/><br/>  舆论之所以强烈关注“状元转投香港”,人们其实想表达的是一种对内地高校办学质量的不满和追问:自1998年国家将北大、清华、复旦等34所全国重点大学列入“985”工程开始冲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后,这些高校得到了上千亿元建设资金。然而在公众的印象中,这些著名高校除了多了一座座雄伟气派的大楼,多了一个个停车场之外,为公众所知的科研成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我们的大学什么时候不再论“官”排辈、不再“唯行政论”,而完全由学问做主、由能力做主?我们的大学什么时候不再孤芳自赏,而是用真正的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应全球化竞争和中国当下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br/>
发表于 2006-7-11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隶书" color="#ff0000" size="7">正视现实,敢于面对挑战,改革教育制度机制不合理的问题,国内高校才有出路!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才能快速适应社会,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font></p>
发表于 2006-7-12 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h3>中国考生的新选择:7名广东状元争报香港高校(图)</h3><div class="text">2006-07-11 09:07:38 来源: <a href="http://www.ycwb.com/" target="_blank">金羊网-新快报</a>(广州)  <a class="cDRed" href="javascript:reply_allReply()" target="_self">网友评论 <span class="cDRed" id="replycounttop">127</span> 条</a>
                <a href="http://bbs.163.com/">进入论坛</a></div><div id="endText"><p style="TEXT-INDENT: 2em;">新快报记者陈晶晶何姗实习生潘艺廖秋燕</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深读指引</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7名广东状元报考香港高校,自1998年初次在内地招生,去年招揽北京、广东、海南、成都状元后,香港高校今年在内地招生又创新高,刚刚公布的广东第一批本科普通类第一次投档情况显示,今年广东学生报考香港高校的情况非常踊跃,而多所高校内地的报考人数都比去年增长一倍。</p><p style="TEXT-INDENT: 2em;">香港高校“进军”内地,是继出国留学后,中国学生尤其是尖子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外的又一个新选择,香港高校与清华、北大等名校的这场竞争实际上是两种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的较量,这场较量将给中国教育体制尤其是高考制度以怎样的冲击?</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最高录取比例48:1</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今年全国高校投档线分数线增幅最大的是香港的两所高校,香港中文大学的投档线是774分,比去年698分上涨了76分,香港城市大学的投档线也高达732分,比去年652整整高出80分,仅次于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和北京外国语学院,而录取比例更高达33:1。</p><p style="TEXT-INDENT: 2em;">据统计,今年8所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计划约1300人,而全国报名人数却突破3万人。录取比例大约为23:1。8所高校向全国发出超过5000份面试邀请。</p><p style="TEXT-INDENT: 2em;">报考人数最多的是香港大学,内地报考人数超过一万人,比去年的4848人翻了一倍多,录取比例达33:1。其中广东、上海、北京的报考人数都各有1000多人,广东就有1200多人。经过综合高考成绩和英文笔试成绩的筛选,广东500多名考生进入了英文面试环节。</p><p style="TEXT-INDENT: 2em;">香港科技大学去年内地生报考人数为3000人,从中录取150人。今年报名人数骤升到6300多名。录取比例高达42:1。科大通过各省高考分数线筛选了一批学生参加面试,其中广东省参加面试的考生高考成绩必须达到780分以上。</p><p style="TEXT-INDENT: 2em;">香港理工大学去年内地考生报考人数是2700多人,今年报考人数却超过9600人,是去年的三倍有余。理工大学从中录取200人,录取比例高达48:1。</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放弃国内名校投奔港校</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900、812分、816分、785分……上周,平时分散在全省各地的尖子生都汇聚在广州,分别参加香港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香港高校面试活动。</p><p style="TEXT-INDENT: 2em;">广州市今年9名高考状元中,6人都报考了香港高校。孙贝贝、黎嘉慧、陈雨然和吴辰熙等4名状元都报考了香港大学,陈栩铭、杨洋、陈雨然和吴辰熙等4名状元都报考了香港科技大学。除了陈栩铭坚持投身向往已久的清华大学外,其他几名状元都在港大、科大和内地重点大学的选择中徘徊。香港科技大学当场拍板录取杨洋,并给予全额的奖学金。经过初步的考虑,杨洋也有意放弃清华大学,转投科大的门下。除广州外,另有一名广东状元也报考了香港的大学。</p><p style="TEXT-INDENT: 2em;">记者在香港大学的面试名单看到,报考香港高校的大部分都来自各地重点中学。如华师附中、广东实验中学、广雅中学、二中、六中、广大附中等等。据了解,今年光是第一志愿报香港地区大学的学生在广东实验中学就至少有10个,网上申请的更多,一个化学班里面就有七八个学生报考。广州市二中的学生小吴也说,学校至少有20多人报考了港大,不少都是一模800分以上的“高手”。</p><p style="TEXT-INDENT: 2em;">小炜和小扬都来自深圳外国语学校。小炜高考成绩是856分,已经保送了浙江大学,但是为了读香港的学校,小炜还是参加了高考。小扬高考考了887分,他报考了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小扬说,他们班总共有38人,近20人报考了香港的高校。</p><p style="TEXT-INDENT: 2em;">状元等尖子生投奔港校门下并不是今年才有的现象,香港科技大学去年录取的160名内地生人数中,就包括北京、广东及成都高考状元以及13名分别获全国或省区学科竞赛一等奖的学生。</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面试招本科生:全世界罕见</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与国内高校录取只看分数相比,除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两所高校参加全国统一招生录取以外,多所香港高校都选择了结合面试、笔试和高考成绩甚至作品和论文等方式进行。</p><p style="TEXT-INDENT: 2em;">面试全部以英语问答,学校希望通过面试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对与表达能力、对自身的了解以及对不同事物的见解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小组讨论面试独特</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多所高校中,港大采取小组讨论形式进行的面试最为特别和富有挑战性。</p><p style="TEXT-INDENT: 2em;">据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负责人范冠豪介绍,港大录取学生综合考虑高考成绩、英文笔试和英文面试三因素,三个方面都一样重要。就算高考成绩很高,但笔试、面试不行一样会被淘汰。</p><p style="TEXT-INDENT: 2em;">港大这次动用了30多名教授,分赴全国13个考点,用了6天的时间,才完成全国4000多名考生的面试,从中选拔250~300个学生。“除了物质上的成本,教授的时间也是很宝贵的,因为占用了我们的研究和教学时间。”香港大学助理教授刘俏说,对本科生进行面试,在全世界的大学中都是少见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讨论挺激烈</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7月5日下午4点,来自顺德李兆基中学的考生小周从港大面试室走出来,紧张得满头大汗。对于刚才自己的表现,他觉得还算满意。</p><p style="TEXT-INDENT: 2em;">小周这组在每个人做完简短的自我介绍后,面试老师就问:“现在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你觉得这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你有什么解决办法。”</p><p style="TEXT-INDENT: 2em;">小周第一个发言:“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在经济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应该援助不发达国家。”</p><p style="TEXT-INDENT: 2em;">第二个学生则建议:“应该让老年人再次学习,参加各种相宜的工作,用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p><p style="TEXT-INDENT: 2em;">第三个学生点头表示同意,并指出这样也会对社会有贡献。</p><p style="TEXT-INDENT: 2em;">第四个学生却不以为然,反问:“这是个问题吗?问题的实质是什么?”</p><p style="TEXT-INDENT: 2em;">另一个学生接着说,这个问题是年轻人提出来的,年轻人对老人的关怀不够,才会觉得这是问题……“整个讨论过程挺激烈的,”小周笑着说,“但也有跑题的时候,当时我提到这个问题关系到经济问题,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度比较完善,照理说老人应该比较多,但没有出现老龄化问题,为什么中国社会社保不完善反而出现这个问题呢?大家扯到计划生育,就越扯越远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考官:从不在乎答案正确与否</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组中学生的见解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担当考官的香港大学金融学助理教授刘俏却说:“我们从来不在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乎学生如何表达他的答案。”</p><p style="TEXT-INDENT: 2em;">刘俏说,港大面试主要是考察学生能否用英语表达思想以及他的组织思想的逻辑能力,是不是能有效地表达他的思想。经过几天在武汉和广州的面试,刘俏认为,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能力都很不错,个别的学生非常优秀,其用英语组织思想的能力,使用的词汇以及思想的深度都很惊人。</p><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以我当时考大学的水平来考,真是一点竞争能力都没有。”刘俏笑言。</p><p style="TEXT-INDENT: 2em;">刘俏认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快就能比较出考生的素质水平。</p><p style="TEXT-INDENT: 2em;"></p><center><img src="http://cimg2.163.com/catchpic/E/E0/E093067CA06FB64BB33A716B5C8EE00C.jpg" border="0" alt=""/></center><center>图:香港科技大学录取比例高达42:1。新快报记者陈昆仑实习生尹艺/摄</center><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链接:复旦交大破冰面试录取</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今年,国内大学入学考试体制也进行了一次“破冰”试验,1185位学生分别走进此前电脑排位所定相应的5个房间,每位学生分别在5个房间各进行15分钟“一对一”面试,总计75分钟的面试后,教授们将进行综合判断是否被复旦大学录取。</p><p style="TEXT-INDENT: 2em;">面试问题根据学生的个人信息和自荐信进行发问,如对报考医科学生问“不少媒体披露过医生收红包的事件,对于医德问题,你有何看法,应如何避免‘红包事件’发生?”。老师的推荐信中,被认为在数学、管理方面有突出才能的考生就被问及:“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矛盾,你有何观点和看法?”“有些演算题可能需要经过冥思苦想才能得到答案,你有无这样的经历,举例说明,并分析当时的心情。”</p><p style="TEXT-INDENT: 2em;">复旦大学发布自主选拔录取招生改革方案后,近6000位报名学生通过复旦大学申请资格测试,1208位学生入围面试,最终面试录取的300名学生,约占复旦大学2006年总招生比例的10%。</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香港大学面试部分讨论话题:</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1.老人越来越多,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p><p style="TEXT-INDENT: 2em;">2.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的利与弊?</p><p style="TEXT-INDENT: 2em;">3.对婚前同居的看法?</p><p style="TEXT-INDENT: 2em;">4.香港电影事业和唱片事业</p><p style="TEXT-INDENT: 2em;">5.香港电影为什么短期内会发展得如此繁荣?</p><p style="TEXT-INDENT: 2em;">6.如果给你300亿,你如何改进中国状况?</p><p style="TEXT-INDENT: 2em;">7.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p><p style="TEXT-INDENT: 2em;">8.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创建了微软,你认为中途退学对个人的成功好不好?</p><p style="TEXT-INDENT: 2em;">9.有没有必要在上海建迪士尼乐园?</p><p style="TEXT-INDENT: 2em;">10.在公共场合吸烟应不应该被罚款?</p><p style="TEXT-INDENT: 2em;">11.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12.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你认为国际人才的要求是什么?</p><p style="TEXT-INDENT: 2em;">13.如果你跟胡锦涛见面,你会跟他讲什么?<a href="http://news.163.com/"><img class="icon" height="11" alt="卓林" src="http://cimg2.163.com/cnews/newimg/arc_i.gif" width="12" border="0"/></a>
                </p></div><!--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5-7-16 11:22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