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征时期的彭德怀。编者按:10月24日是彭德怀同志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彭德怀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怀念和爱戴。 彭德怀出身农民,家庭贫寒,不甘乞讨谋生年幼便卖苦力;他反对剥削压迫,带头粜米“吃大户”,为逃避追捕,他参加了旧军队。1928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战争年代,他叱咤风云,在艰难恶劣的条件下指挥大军英勇作战,屡建奇功;建国后,他尽心尽职,担负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重任,参与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功勋卓著;晚年,他不幸蒙受大冤却仍忍辱负重,壮心不已。彭德怀波澜壮阔的战斗生涯,形成了他忠诚、勇敢、刚正、坚韧、自律的鲜明的人格精神特质。他的一生,是无时无刻不在实践着他的伟大人格,并以他人格的巨大魅力来教育、激励、警醒当时和今后无数人的一生。
| 人格一词,最初来自拉丁文,且西方的人格理论较为丰富。然而,生活在源远流长的东方伦理文化氛围里的中国人,却早已在社会人生实践上开始了对人格理想的孜孜追求。焕发着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饮雪吞毡、坚贞不屈望南归的苏武,抬着棺材上皇殿、以死相谏的海瑞等等,他们的悲壮、高洁、豪气,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人格的伟大精神和巨大魁力,这是一种中华民族独有的生生不息的物质精魂。千百年来被中国的优秀儿女所发扬光大。
彭德怀,这个为中国人民所熟悉所爱戴的共和国元帅,被毛泽东所称颂的“彭大将军”,便是现代中国高尚人格精神的典范。彭德怀出身农民,家庭贫寒,不甘乞讨谋生年幼便卖苦力;他反对剥削压迫,带头粜米“吃大户”,为逃避追捕,他参加了旧军队。1928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战争年代,他叱咤风云,在艰难恶劣的条件下指挥大军英勇作战,屡建奇功;建国后,他尽心尽职,担负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重任,参与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功勋卓著;晚年,他不幸蒙受大冤却仍忍辱负重,壮心不已。彭德怀波澜壮阔的战斗生涯,形成了他忠诚、勇敢、刚正、坚韧、自律的鲜明的人格精神特质。他的一生,是无时无刻不在实践着他的伟大人格,并以他人格的巨大魅力来教育、激励、警醒当时和今后无数人的一生。
一、忠诚,是彭德怀人格的第一品质
中国古代就有“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为国之本,何莫由忠?”一类阐述和推崇“忠”的名言。自古至今,中华民族区分人格之有无,辨别人格之高下,首看忠诚。忠诚,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和中华民族人格的要义。忠诚,也是彭德怀人格的第一品质。抓住忠诚这个纲,就抓住了彭德怀的灵魂、心路、情怀,就能够充分认识彭德怀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革命斗士的人格精神,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认同和发扬彭德怀树立的崇高人格。
彭德怀是中国共产党忠诚人格精神的杰出代表和具体体现。自从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他时刻忠于党忠于人民,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表现出忠心赤胆,历经磨难初衷不改,奋斗终身矢志不移。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在革命由高潮跌入低谷的时候,许多原来参加革命的人变节了、犹豫了,但是彭德怀却正是从大革命的失败中真正认识了共产党,他在自述中写道:大革命失败了,蒋介石疯狂屠杀共产党人,但我还是要求入党,愿为中国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彭德怀自述》第63-67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这种对党无比坚定的信念也就是他对党赤热的耿耿忠心。从此,他一生听从党召唤,坚守井冈山,开辟湘鄂赣边区,一打长沙,五反“围剿”,长征开路,陕甘立马,百团大战,鏖战西北,抗美援朝,党指向哪儿他就打向哪儿,以无比的忠诚写下了个人的光辉奋斗史并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格风范。彭德怀对党忠诚,不是愚忠,他对党内的错误倾向毫不姑息,绝不盲从,在真理的追求和认同上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即使遭受打击、迫害,至死他仍无愧地说“我不反党,不反毛主席”,竭尽忠诚。彭德怀秉性耿直,宁折不弯,不懂苟且,不讲通融。他在旧军队时豪侠仗义,结交了不少朋友,但是在政治问题上他从不迁就,每逢需要在友情与原则问题上作出抉择的关键时刻,他都毫不犹豫地以革命利益和人民利益为砝码,不惜得罪有恩有惠于己的长官同事。他发动平江起义,会使顶头上司周磐丢官,这是他可以预见的。尽管这样,彭德怀仍然义无反顾,举旗起义。因为这是党的号令,人民的愿望。在革命原则问题上,他从来是立场坚定,断然果敢。
古往今来,中外的军事家无不争兵权。彭德怀是从旧军队过来的人,也知道兵权对于军队将领的至关紧要,但是自从他以身许国、投身革命,就只为党和人民争革命的兵权,毫不计较个人的兵权。平江起义时,他把一团兵力和所有银元全部交给了党。组建了红五军,为中国工农红军增加了一支主力部队,以后发展为红三军团。1930年,红一军团和红三团会师长沙城外,组成红一方面军,彭德怀主动提出,由红一军团领导兼红一方面军的主要领导,而从未考虑个人职务的正副高低,并在战斗中以实际行动维护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的正确领导,说服三军团干部服从党对军队的统一指挥。长征过后,军委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任命彭德怀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委,彭德怀又提出为保留井冈山的旗帜,取消三军团建制的意见,将三军团并入一军团。他这种以革命为重、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不计个人权利的高尚的人格品性,使全军上下钦佩不已。
彭德怀忠于党忠于革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决地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正确路线站在一起,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堪称大忠。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同红四方面军长征会师之时,张国焘派秘书携牛肉干、大米和银元来看望彭德怀,表示特别慰问,企图从彭德怀这里寻找同盟者以分化党和红军。彭德怀坚决站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一边,并十分警觉,在得知张国焘企图将红军南调和危害党中央的情报后,亲自前往毛泽东的住处请示应急措施,中央红军得以先行北上。
“忠诚”与“责任”是联系在一起的。古人云:“致忠而公”,“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彭德怀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他渴望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伸张正义,为捍卫国家主权上阵杀敌,打败入侵者,恢复中华。他自我感到,彭德怀生于天地间,天生就是为中国人民而战斗的军人。彭德怀的忠诚,是以强烈的责任感为底蕴,是救国为民的自我责任的升华。他一生始终如一地烙守这一品格,在现代中国树起了高尚人格的一座丰碑。
1959年7月14日,彭德怀秉笔直书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立即招致出乎意料的上纲上线的严厉批判。在这样的情形下,许多人都劝他改变一种方式,或者私下里和毛泽东交换意见,然而刚正倔强的彭德怀以自己坦荡的襟怀和蔑视权威的凛然正气,在庐山会议上连排重炮,向“左”倾错误开火。他相信党,也相信自己来源于调查事实的正确判断。他不是要争权夺利,他要求的只是纠正当时党内的“左”倾错误,使国家和人民免遭损失。他心中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念,这是他从参加革命、加入共产党就坚定地树立、执著地追求、勇敢地捍卫的信念,这种信念,早已与他的血液、肉体融为一体,化为他的意志、灵魂、人格、精神,这是任何敌人也打不倒的,是任何困难也压不垮的,是任何艰苦曲折也征服不了的。彭德怀敢于直言不讳,敢于报忧,确实体现了共产党人忠诚品格。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正是这种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品德作风,让人们更加了解了彭德怀对革命对人民的忠贞不渝,真切地见识了彭德怀那铿锵跳动的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
二、勇敢,是彭德怀人格的英雄本色
勇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三达德”(智、仁、勇)之一。勇德是传统道德所一贯推崇的。因此,中国人崇尚的人格,应该是也必须是勇敢的人格。古往今来,大浪淘沙,留传人间广为赞颂的都是舍生取义、勇猛无畏的英雄,是英雄们勇武的精神、勇猛的作风、勇决的能力。而那些贪生怕死的怯懦之辈,只能作为勇敢者的陪衬而遭人耻笑。因此,勇敢不勇敢,成为中国人评价人格的一块试金石。
彭德怀是一位新时代富于勇猛勇敢精神的杰出代表,勇敢,是他人格的突出物质。凡同彭德怀打过仗、交过手的国内外敌人,他们最怵的是彭德怀的一个“勇”字。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彭德怀更是一位勇于战斗、勇于负责、勇于献身、勇于胜利的大勇士。而彭德怀自己从小便立志要做一个勇敢的人,参加革命后,多少次临危受命,履险赴难,更加磨炼、培养了彭德怀奋不顾身、勇挑重担、敢字当头、压倒一切而绝不向任何敌人和困难屈服的英雄气概和勇敢精神。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革命力量弱小的情况下,彭德怀率领勇敢善战的工农武装同武装到牙齿的强大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百团大战,震惊中外,战果辉煌,打得日本侵略者魂飞胆丧,怎一个勇字了得。然而正如古人所云“悍戆好斗,似勇而非”,真正的勇是与蛮勇、冒险相区别的。彭德怀正是从他认定的原则和目的出发,以他心中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深层动力。在历次党内思想斗争中,他只服从真理,不害怕教条,不迷信权威,敢讲真话。对于“左”倾机会主义倾向,他同样敢于抵制、敢于批判。他为人处事,雷厉风行,敢负责任,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在彭德怀一生的战争档案中,只有不会打的仗,没有不敢打的仗;不会打,可以从战争中学,按党的指挥打;不敢打,那是与彭德怀天生的秉性脾气相悻的。为国征战是军人的天职,临阵怯懦是军人的耻辱。在湘军中,彭德怀就以勇猛赢得上司、同级、士兵的敬佩。加入革命工农武装之后,彭德怀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他的勇敢人格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集中的体现,在人民军队英勇善战的史册上留下了写不尽的篇章。
红三军团一打长沙,以少胜多,以弱克强,靠的是红军作战勇猛顽强,不怕牺牲,但更离不开彭德怀的智谋、胆量和气魄,离不开彭德怀指挥果断和敢于胜利的勇气。当红军架高浮桥渡过浏阳河直攻长沙受挫,敌人出城反扑,红军伤亡很重纷纷后撤之时,彭德怀不被困难和失败所击退,决意置之死地而后生,他站在浏阳河边,挥舞战刀,激励战士,大有当年张飞当阳桥头喝退曹军的名将气概,给予了红军战士以令下如山倒、气势摧敌营的极大鞭策和鼓舞,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终于占领了湖南省会长沙。
在战争实践中,不示弱、不服输是一种勇敢,而敢于示弱、主动放弃则需要更大的勇气。在长期同强大敌人的殊死搏斗中,硬拚死打只是一种蛮勇,古人云,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与之争斗,此不足为勇也。面对强敌,求实知退才是真正的勇敢。从红五军到红三军团的战斗历程中,彭德怀有过多次“示弱”承认红军兵少枪少不应同敌人拚消耗的战场指挥,结果都证明他的建议和意见是正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