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49|回复: 7

十年后中国最便宜的东西就是房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0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年后中国最便宜的东西就是房子
作者:[乡下客]
发表时间:2013-12-08 16:57:28
[收藏] [发短信] [回复] [投诉] [添加好友] 作者: 青小禾

(转发一篇来自我微信朋友圈的文章,没标明作者,只注明:“来自资源整合第一平台”,估计是整合几篇文章而成的。请注意,我并不完全同意其中全部观点,不过,觉得此文比较诚恳地分析了中国房价问题,特转贴在此,供大家仅作参考。)


如果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十年后中国最便宜的东西有可能就是房子,说十年后房子便宜,是相对人均收入而言的,比如现在人均月收入是3000元、房屋均价是每平方8500元,而十年后人均月收入是1万元时,房屋均价可能是每平方12000元,相对而言,房屋的价格当然比现在便宜多了,因此,现在高价买的房屋放到十年后非但不保值增值,还会严重贬值!为什么呢,原因如下:


一、对比古今中外房价,中国现在的房价处在房价最高时期,以目前的房价,一个年收入8万元的家庭,全家不吃不喝整整15年才能买得起一套100平米的三居室普通商品房,这个代价是非常高的,房价如果继续上涨,社会各方面都无法承受,既然无法承受,房价就失去了上涨的动力,也就是说现在的房价,相对老百姓的收入来说确实已经到顶了。



二、中国已经实施了十几年的“土地财政”政策,随着“地王”时代的结束,“卖地财政”越来越难以为继,政府部门开始转变思路,将逐渐从“土地财政”向“物业财政”模式转变,也就是向房屋持有人征收’物业税”的方式取得新的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这无疑会增加房屋所有人的持有成本,降低房屋作为家庭财富的吸引力。


三、那些目前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持续吸引外来人口流入,是促使房价不断走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随着区域经济开发步伐的加大和产业资本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经济发达地区的总人口在十年内会出现此消彼涨的趋势,2010年开始的“用工荒”已经是一个苗头,预计十年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外来人口将会是负增长的趋势,人口的负增长当然会导致房屋需求减少,进而促使房价下降。



四、中国已经实行30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终结房屋价格上涨的最强有力的杀手,支撑房价不断上涨的最根本的动力还是“钢需”,即“新人”的需要,可是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新人”的数量逐年减少,事实上中国社会现在已经步入“老龄化”国家,再过十年,中国社会将会更加衰老,年轻人将成为“稀缺”一代,对房屋的需求将会大幅度降低。



五、目前的社会中坚是60后、70后的这批人,这些人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无疑是整个社会中最强的,市场上购买别墅和豪车的基本上都是这批人,这些人中的许多人现在拥有不止一套高档商品房,而这批人的后代恰恰都是“独一代(独生子女一代)”,十年后“独一代们”也长大成人了,这些“独一代”从父母和祖父母那里继承的房屋将达到“人均三套房”的水平,请问“独一代”如何消耗这些房屋呢?只能或租或卖吧?可是指望同为“独一代”的同龄人互相“接盘”无疑是天方夜谈!



六、十年后,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将达到25%,可能会有大量老年人住进老人院(“独一代”以一对四,无力照顾这些老人),老人们住进老人院后会产生大量空置房屋,也许今天的许多老新村在十年后因人气太少将沦为“鬼村”。



鉴于以上所述的原因,房屋将不会成为财富保值增值的手段,那些做了几十年房奴的人等来的将是房屋的贬值,现在高价买房的人换来的将是无限的悔恨!



  • 2楼 [114.93.93.*] 发表时间:2013-12-09 10:59 [回复] [投诉]
15年不吃不喝买间房作灵堂嘛?政府应提供亷价租赁房!穷人家庭几辈子也买不起的!富人倒卖房子应予以没收其非法所得!判以重刑!定一条:剥夺他人居住权罪!至少让炒房者倾家荡产!

  • 3楼 [113.81.110.*] 发表时间:2013-12-09 12:25 [回复] [投诉]
回复:1楼
你的比如是怎么比如的???当下月收入3000元的房屋每平方为8500元?100平方为85万.
3000元/月X12月=36000元/年X24年=864000元。买套房还能剩点!

年收入8万元的家庭不吃不喝需要15年才能买得起百平米的房子??
8万/年X15年=120万 买100平方85万就可以你咋还要多给人家35万?

再谈谈月收入3000元十年后怎么就变成10000元了?你在哪个国家啊?我也想去。想想父母他们那一带,10年前和现在的工资翻倍就不错了。你还翻3倍多。

现在85万买套100平的房子十年后120万买一套房子怎么算是贬值了?就算此例成立一套百平的房子出租一个月3000不多吧 租出去十年36万吧 到了10年我卖掉120万应该说获利70多万。不卖接着租也可以,租金也上长了。
而在十年后月收入1万,买房要120万这十年你要租房吧!我也比如36万。你起码在十年后还要奋斗10年以上.这时我那你还要租10年。我心善房租不给你涨了。你还要支付36万。这时候你的积蓄有了84万。离买房120万还有些距离。房价也不涨了。你还要住起码4年你才能买的起算一起你。实际你买房用了24年。而这24年你都在不吃不喝中.我说呢,你怎么在胡说八道。原来你是饿迷糊了?
如果人员不外出打工资金不流通十年后你想挣一万每月,可能是做梦!!你继续做梦哈!!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ty 同意!!!
发表于 2013-12-11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是这样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 谢谢支持
发表于 2013-12-13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愿望,做梦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6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梦  中国梦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6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公众而言,外交部发言人是了解中国外交政策最直接的窗口。在网站论坛上,发言人的言论经常成为讨论热点,有叫好的,有编“段子”调侃的,也有“拍砖”的,甚至有人给发言人寄过钙片,意思是发言人在有些问题上表态太“软”。

  外交部第21位发言人刘建超此前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外交不能搞成“出气外交”,因为出气并不一定能办成事。程曼丽说,外交部发言人代表国家发声,并非个人行为,在这背后有国家机制、发布制度的安排,如何发言是政策研究和信息获取分析的结果。

  在民间,人们往往会对发言人富有个性的回答津津乐道。但在李肇星看来,发言人不是即兴表演、追求自我表现的演员,也不是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学生答卷,必须掌握两条:说我知道的,说我可以说和应该说的。

  秦刚也认为,记者会不是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不追求所谓“明星效应”。“发言人要爱国、通晓内外、找准定位,要牢记大我,忘却小我,底气才会更足,表达才会更准确自如。”秦刚说。

  不过,在严格把握政策的前提下,在面对棘手、刁钻的问题时,很多发言人都会选择用灵巧的方式“四两拨千斤”。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一次记者会上李肇星回应各方对邓小平健康的关注,称其身体很好。一位外国记者问:“邓小平是在家里还是在医院拥有这良好的健康状况?”李肇星幽默地说:“一个具有普通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应该住在哪里。”

  2.0时代:发言人如何再出发?

  在一些重大方针政策和事件上,可以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进行深度解读,跨部门合作也将越来越多

  过去,外交部记者会是外界能够听到中国声音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如今,信息发布有了越来越多的手段和平台。在2.0时代,发言人制度会如何发展?

  在程曼丽看来,发言人和记者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依然会被保留。从发言人角度看,这种能看到面孔和表情的交流能够增加传播亲和力;对记者而言,可以直接得到信息回馈,而且有现场感。

  “同时也要考虑到新媒体时代,如何优化新闻发布机制,如何使用让公众更能接受的方式。这需要打一套组合拳。”程曼丽解释,在一些重大方针政策和事件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受众,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信息发布,可以利用网站、微博、微信进行深度解读,以进行更有效对话、消除误解偏见。

  1983年外交部建立发言人制度后,中央提出建立全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国家统计局、外经贸部等部门发言人先后走上前台。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由于新闻发布不及时,造成民众恐慌,此后中国政府开始制定信息公开条例。今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强调,要完善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

  程曼丽认为,有越来越多的问题涉及跨部门合作,例如食品安全、东海防空识别区等,在对外发布上也应该形成合力,使得各个部委部门间有更好的协同互动。

  在外交部发言人制度30周年暨外国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上,外交部新老发言人和来自国新办、国防部、商务部、教育部、国台办、卫计委等部门的发言人拍了一张合影,在场的记者笑称,这是中国发言人的“全家福”。也许,在未来,这样的“全家福”会越来越多。

  文/本报记者 刘一

  提问发言人

  发言人有何挑战?如何减压?

  北青报:被问到印象最深刻的问题是什么?

  秦刚:答不好的问题。

  洪磊:每场记者会都是全身心投入和精心准备的,因此每个问题都是印象深刻的。

  华春莹:一个周五下午,原本是轻松的心情,但第一个问题就是一位西方记者以极其挑衅的口吻攻击中国,我顿时热血沸腾,理直气壮予以驳斥。会后同事们告诉我,他们当时也都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北青报:发言人通常承受很大压力,如何减压?

  秦刚:我没有觉得工作是压力,只是比较繁忙。

  洪磊:把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进行体育锻炼,主要是打乒乓球。

  华春莹:打网球。

  北青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秦刚:自己。没有不好的问题,只有不尽如人意的回答。发言人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洪磊:我前面已经有24位外交部响当当的发言人,我如何传承好这一棒,在这个岗位上不辱使命,是我天天要面对的题目。

  华春莹:回答好每个问题。既准确传递中国政府的声音,又以大家听得进去、听得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文/本报记者 刘一

  发言人素描

  我从来没有跟人吵过架

  围巾斜搭肩上,笔挺西装,12月14日,颇有“五四青年学生范”的李肇星,借新书《说不尽的外交》发布,与北大学生面谈。

  今年73岁的李肇星是外交部第九任部长。1959年踏入北大,投靠中文系不得被西方语言文学系收留,做过司机梦、记者梦等各种梦,却从没做过外交梦的他,因而一只脚踏入外交的门槛。1964年,中法建交,李肇星也正式进入外交部。在《说不尽的外交》中,李肇星回顾了亲身参与的美国炸馆事件、“9·11”恐怖袭击、中美汇率博弈等重大事件,这些信息都是首次披露。

  “身经百战”的李肇星曾舌战群儒,但在接受媒体提问时,却肯定地说,从来没跟人吵过架,不管是做外交还是生活中,他都强调摆事实。在北大校友面前,李肇星回忆饥荒时代做在校门口捡烧饼的梦,没事爬到未名湖畔的桑树上吃桑葚,带着桑葚汁进教室的故事。北大的大师让他印象尤深,入学之初在小卖部偶遇美学大师朱光潜,而在日后的外交生涯中,他也一直牢记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话:假话不说,真话不全说。在《说不尽的外交》中,李肇星说,我说的都是真话。文/本报记者 邹春霞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发言人趣事

  发言人说“酒话”念叨台湾不可分割

  “外交部流传着一个笑话,外交部前发言人沈国放有一次和朋友喝酒,喝高了开始说‘酒话’,嘴里一直念叨着两句话: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俗话说,酒后吐真言,这位发言人的真言恰恰说明了台湾问题在中国外交官心中的分量。”

  摘自李肇星《说不尽的外交》

  “(发言人)台上和台下还是有不同,台上西装革履,台下比较休闲,所以被认出来的情况也不是特别多。有的时候老百姓会把发言人弄混,比如我有一次就发现有两个人一边瞟着我一边悄声说,“那不是发言人秦刚吗?”可能那段时间是秦刚主持记者会,上电视比较多,长得也比我帅,所以大家以为发言人都叫秦刚。”

  北京青年报2009年1月专访外交部前发言人刘建超

  背景新闻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30年大事记

  1982年3月  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在外交部主楼门厅处举行记者会,就中苏关系发布简短声明,这场“三句话发布会”成为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雏形。

  1983年3月  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齐怀远在国际俱乐部举行第一次例行记者会,宣布中国外交部从即日起建立发言人制度。外交部在中国国家部委中率先建立发言人制度。制度建立初期,每周举行一次发布会,只发布消息,不回答提问。现场采用中英文交替翻译。

  1983年  每月第一周发布会上现场答问。

  1986年  现场答问增加为每月两次。

  1988年  每次记者会都允许记者提问。

  1995年  记者会改为一周两次,每周二、周四下午举行。

  1997年  例行记者会取消对记者提问的次数和发布时间限制,现场答问至无人提问为止。记者会翻译改为中英文同声传译。

  2000年  设立发言人办公室值班手机,每天24小时包括周末和节假日受理记者提问。

  2011年9月1日  正式启动新闻发布新机制,例行记者会由每周两次增至五次。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30年:“三十而立”展现中国开放与自信


延伸阅读: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三十年:发布台上的外交风云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30周年暨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举行
传递中国声音 见证中国开放——外交部发言人制度走过30年
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开始“暑假”
秦刚揭秘外交部发言人运作机制 背后有强大后盾
秦刚详解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形象的重要手段
分享到: 11
(责编:袁勃、赵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5-7-16 01:19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