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有限空间有:贮罐、压力容器、管道、锅炉、沼气池、下水道、发酵池、垃圾站等。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 2 月 5 日,北京一压缩机公司 3 名员工在气浮罐清理罐内的淤泥中毒死亡,随后河北、江苏等地相继发生有限空间作业事故。近期,由于天气变暖,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问题又再次凸显。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复杂,危险有害因素多,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作业人员遇险时施救难度大,盲目施救或救援方法不当,又容易造成伤亡扩大。企业 EHS 人员应当如何做好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呢? 1、作业前必须审批 建立有限空间安全作业证管理制度,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对作业环境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并经企业负责人批准。凡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工、检修、清理作业的,必须经过作业审批,办理《有限空间安全作业证》,未经作业负责人审批,任何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2、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 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检测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 30 分钟;在作业过程中应当进行定时检测或者连续监测;作业中断超过 30 分钟,应当重新通风、检测合格后方可再次进入。作业过程中应当采取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禁止采用纯氧通风换气。发现有限空间内氧含量浓度低于或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限值时,企业必须立即停止有限空间作业。 3、警示标志和危害评估 有限空间作业时应保持出入口畅通,在进入点附近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告知作业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防控措施,防止未经许可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还要根据检测结果对作业环境危害状况再次进行评估,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确保整个作业期间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4、作业现场安全监护 作业现场必须有负责人员、监护人员,不得在没有监护人员的情况下作业。对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员、检测人员、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严禁在事故发生后盲目施救。 5、个体防护措施 根据有限空间存在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为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教育监督作业人员正确佩戴与使用。采取可靠的隔断(隔离)措施,将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设施设备、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空间与作业地点隔开。 6、应急救援措施 制定应急预案,配备相关的呼吸器、防毒面罩、安全绳索等应急装备和器材。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要掌握相关应急预案内容,定期进行演练。发生事故时,现场人员应及时报警,救援人员要做好自身防护,配备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严禁盲目施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