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uling654321 于 2018-5-18 09:35 编辑
2017年6月5日凌晨,山东临沂金誉石化有限公司石油液化气爆炸,10死9伤,如天津港瑞海、滨源、润兴事故一样,金誉石化事故又一次让我们心惊胆战,承担该企业安全评价的济南华源安全评价公司处于风口浪尖。
读看完政府对该事故情况的通报,作为在业内工作二十几年的一员,也想为我们这些小工程技术人员说句话,虽然我们的声音与媒体及官方的声音相比,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由于本人早年在从事工程设计的同时,也在安评行业摸爬滚打数年,说的大一点,也算该行业老人之一。见证了该行业从无到有,也算了解业内相关规则。所谓的技术负责人,过程控制负责人,乃至政府安委会专家组成员等角色也都一一涉猎,深知安评这碗饭其实不好吃(这也是在从事该行业几年之后果断转向自己的主业的重要原因)。
其实,安全评价这个术语本身就是极不准确的,各位想想,都安全了还评价什么?国外所用的‘‘风险评价’’的到了我们这里就成了自相矛盾的用词。国人就是这样,国外的东西都想往回搬,拿进来却搞成了四不像。随着工业经济的腾飞发展,各行各业生产经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数量倍增,为管控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风险,预防事故的发生,引进国外先进的风险评价的概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评价本来无可厚非,但就像众多技术引进方式是一样,没有理论支撑和历史积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苦果必定自尝。
离开该行业多年后回头想想才意识到,从一开始,安全评价的主体就错了。在国外风险评价的主体是政府或银行,换句话说,是政府或银行购买专业评价公司的服务去衡量建设项目的风险,为其管控或投资提供参考。而评价到了国内,主体却成了企业,也就是说,让企业购买评价公司的服务去评价自己拟建的项目是否安全。看到这里大家可能都会明白,为什么几乎所有评价报告在强调完项目存在诸多风险诸多有害因素后,形成的评价结论却一定是符合或基本符合安全生产要求了。因为你要是下不符合要求的结论就意味着你的评价费不想要了。道理就是如此简单,评价结论是否公正取决于评价公司是乙方还是第三方。也决定了事故发生后是否被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领导们骂的狗熊喷头。真的是冤枉,公平何在?
领导们开始的时候是不知道怎么做安评的(那时候一个加油站的验收都要动用十几号人马),也更不知道怎么去验收安评报告的(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编制导则的)。但领导毕竟是领导,手段确实高明,不是我也不懂吗,可我会学啊,于是告诉评价公司你们放手去做。等做完了,领导们手里拿到了一堆评价报告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在把拿到的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的总结归纳之后,领导们立刻摇身一变成了老师,严厉的老师。谁谁谁做的不好暂停业务,谁谁谁做的不好取消资质。从此学生们愈发的卑微,老师们愈发的盛气凌人,甲方在领导们那里受了气也一股脑发泄到学生们身上。于是学生们为了那仨瓜俩枣的评价费只能两头受气,一肚子苦水没处倒,从来没有人在乎这群小工程技术人员十几年如一日的四处奔波与挑灯夜战。
让评价公司不知所措的还有被业内人士和砖家们看成红线的现行的标准规范。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提到“重大危险源”这几个字,估计行业外的人士没有不害怕的。但“重大危险源辨识”这个GB里规定的汽油的临界量是20吨,也就是说一个汽车加油站储存汽油超过20吨(柴油储存量折半算成汽油储存量),按照规范即定义为重大危险源,你见过哪个加油站汽油储存量少于20吨的。那么问题来了,按照这个定义,几乎每个加油站都是重大危险源。换句话说,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城市都遍布重大危险源,可怕不?可笑不?这就是我们的标准规范,让我们无可奈何。
由于经常遇到各行业标准规范互相矛盾又互相解释不通的问题,难倒了这群小工程技术人员,到底去执行哪一本规范呢,学生们也蒙了,去问老师(老是被训斥,学生们也学乖了)。老师们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你自己看着办,是你评价还是我评价(而且告诉你,结论一定要明确);另一种是甲方与老师们沟通(众所周知,沟通方式却绝对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后,告诉学生们一个三方都皆大欢喜的答案,你好我好大家好,前提是别出事。如果出了事,这个答案背后隐藏的风险却推到了学生们背上,如此,学生们能做的只能默默祈祷上帝保佑背上的炸弹不会炸。但是他们却忘记了“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才是绝对的”的概念。身上背的炸弹多了自然多了被伤到的概率。事故一旦发生,所有人立马站到你的对立面,宣布与你划清界限,揪出你写的那个本子说你前后矛盾,甚至说你一派胡言。你说,公平何在?
众所周知,生产经营企业最大限度追求效益和回报,安全评价,对于他们是被动接受的。在他们眼中,安全评价只是项目建设绕不开的一种形式,用完了就是废纸一堆。所以甲乙双方没法谈,因为业主从心里就不认可你的劳动,怎么会给你很多的报酬,况且国内安评也无收费标准,于是双方谈判便成了在菜市场买菜,你出一个价我还一个价,你不卖反正有人卖。而且从03年至今十几年的时间里,评价费一直是个白菜价,建设总投资十几个亿的项目安全评价费最多收到几十万,类似汽车加油站的经营类项目一千块甚至几百块就有人抢着干。为了支撑公司的正常运营,很多评价公司一年的合同数量是几百个甚至上千个。而一个评价公司有多少人呢,多则几十人,少则几个人,除去市场内勤和各级管理人员,一个评价人员一年就得完成至少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项目的评价工作。公司产值不高就养不起人,很多评价公司专业缺失严重,十来个专业的内容由一个人来写,你说评价报告的质量会高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一个项目安全评价质量的,是支撑安评合同的评价费,是行业内的市场秩序,也是社会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然而,属地管理导致的市场混乱,放低门槛让评价机构数量倍增从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不可避免的成为导致安全评价工作质量不高的罪魁祸首。
还是那句话,事故一定会发生,除非把占整个工业产值五分之一的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全部砍掉。事故过后领导们对这个行业的态度和做法,让这些还在坚持的小工程技术人员心凉了一大半。希望大家明白相对安全的概念,评价只是对事故风险在采取措施后的可接受程度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本身就是难度很大、是具有挑战性的、应该被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和对待。所以,请理解这些小工程技术人员,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安全生产。
加油,安评; 加油,还在业内从事工程设计与咨询的小工程技术人员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