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自由空间

加工企业应急救援预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0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铜板带厂燃气管道泄漏事故抢险预案
1  一般要求与适用范围
1.1由于煤气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特性,一旦用户的煤气管道、设施发生泄漏,易发生火灾、爆炸、中毒事故,使用户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因此,维修人员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火灾、爆炸、中毒事故的发生。以及在发生事故时使事故损失尽可能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杜绝次生灾害的产生。
1.2本预案适用于铜板带厂燃气管道及其附属设施。

2  抢修的一般要求
2.1值班人员接到户内燃气管道泄漏事故的报告后,应立即通知生产调度室,生产调度室应详细做好记录,详细地点、时间、报案人姓名、电话及事故严重程度等,并通知生产科和抢险队进行抢修,同时报告本部门领导。
2.2抢修过程应严格执行CJJ51━2001规程。

3  作业现场
3.1抢修人员应佩带职责标志,到现场后,应根据燃气泄漏程度确定警戒区,并迅速切断气源,打开门窗进行通风,驱散聚积的煤气,在警戒区内严禁明火,严禁开启一切电器开关或使用室内电话、手机、对讲机等,其它无关人员不得进入作业区。
当煤气设施发生泄漏时,根据泄漏点的不同可直接关闭灶前阀和表前阀;若所有阀门失灵而且又无立管阀门时,可将进户支管拆除,用丝堵或湿布(临时用)堵住三通的进户一端,即可切断进入厂房的气源。
3.2抢修作业应配置防护面罩,消防器材如干粉灭火器等;燃气管道的抢修宜在降低燃气压力或切断气源后进行。
3.3 抢修人员到达作业现场后,对中毒和烧伤人员必须及时救护。
3.3.1当发现有烧伤人员时,应立即将烧伤人员送往医院救治。
3.3.2当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后,在医务人员来到之前或护送医院之前,应采取下列措施:
⑴迅速把中毒者从煤气污染的地方救出,放置在新鲜空气或下通风处。
⑵解除中毒者一切有碍呼吸的障碍,敞开领子、胸衣、解下裤带、清除口中的异物等。
⑶当中毒者处于昏迷状态时,则使其闻氨水、喝浓茶、汽水、咖啡等,不能使其入睡,如果中毒者身体发冷则要用热水袋或磨擦的方法使其温暖。
⑷中毒者失去知觉时,除采取以上措施外,应将中毒者放在平坦的地方,用纱布擦试口腔,在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恢复知觉后要使其保持安静,人工呼吸要延续,不得中途停止,直到送入医院为止。
3.4作业现场经测定泄漏的煤气与空气混合体达到以下浓度时,应划为污染区:
⑴燃气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或超过爆炸下限的20%,即煤气浓度小于1%。
⑵混合气体一氧化碳浓度大于0.01%。
3.5在作业时,要符合下列规定:
⑴除抢修人员、消防人员、救护人员以外,其他人员未经许可严禁进入作业区。
⑵进入作业区的操作人员应按规定严禁穿带钉的鞋和化纤服装进入作业区。作业时必须有人监护,严禁单独作业。
⑶作业区内不得使用塑料管、橡胶管和胶板等高绝缘材料;严禁使用非防爆型的机电设备及仪器、仪表,如录像机、对讲机、电子照相机、碘钨灯等。
⑷作业时,应进行强制通风,清除聚积的煤气,严禁产生火花现象。
⑸管道及设备修复后,应做全面检查和清扫,防止燃气窜入地下室、休息室。
⑹事故未查清、隐患未消除的现场,应采取安全措施,并宜有专人监护。
3.6抢修恢复供气后,应进行复查,现场可用肥皂水泡沫涂抹燃气管进行检验,确认不再存在不安全因素后。抢修人员方可撤离事故现场。

4   火灾与爆炸
4.1因燃气泄漏发生火灾或爆炸等事故,将严重危及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应立即进行抢修,防止事态扩大。
4.2燃气火灾的抢救工作,应采取切断气源或降低压力的方法,控制火势,并防止管内产生负压。
4.3火势得到控制后,应迅速扑灭火焰,加强现场通风,并按上述有关规定进行抢修。
4.4燃气管道发生爆炸后,抢修人员应迅速控制气源,防止次生灾害,保护事故现场。
4.5火灾或爆炸灾情缓解后,应对管道进行全面的检查,杜绝隐患。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0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铜板带厂职业中毒、放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做好职业中毒、放射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中毒事故的危害,减轻中毒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应急救援措施。
1.3适用范围
本应急救援措施适用于铜板带厂各有关单位。
2  组织体系及相关机构职责(略)
3  预警预防机制(略)
4  应急响应
4.1职业中毒事故应急行动计划:
⑴发生职业中毒事故,事故单位应当迅速通知医疗组织和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同时应立即向市职业病预防控制所报告并咨询(电话63213636)。安排受照人员接受医学检查或者在指定的医疗机构救治,同时对危险源采取应急安全处理措施。
⑵立即撤离有关人员,封锁现场;并在现场划定警戒区域,由警戒保卫组负责警戒。切断一切可能扩大中毒的环节。
⑶现场空气中被有毒气体或蒸气污染,如患者己昏迷在内,或不能自行脱离,首要任务是将患者迅速救出现场,应根据现场条件,采取紧急措施,如向内送风等。
⑷进入现场救护者应配带防护设备,同时必须有人进行监视,并携带呼救设备,安排下一步抢救及送医院等工作。  
⑸在以上情况下,切忌在毫无防护措施下进入现场抢救,因为现场可使抢救者立即昏迷,造成更多人中毒,使抢救工作更为困难。
⑹经呼吸道吸入中毒,应立即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的场所,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⑺皮肤污染,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皮肤(冬天宜用温水)。如遇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应先用干布抹去污染物后,再用水冲洗。
⑻经口中毒应立即采用引吐、洗胃、导泻等措施,必要时切开洗胃。
⑼对严重中毒者应尽快采取现场救治措施,严密注意其意识状态、瞳孔、呼吸、脉率、血压。若发现呼吸、循环有障碍时,应及时进行复苏急救,具体措施与内科急救原则相同。
4.1.1中毒抢救治疗原则
4.1.1.1防止毒物的继续吸收
⑴吸入性中毒:应立即使患者脱离中毒现场,给予吸氧或呼吸新鲜空气,注意保暖,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
⑵接触性中毒:立即除去污染衣物,一般用清水冲洗体表,要特别注意毛发、指甲缝和皮肤皱褶处。热水可使体表血管扩张、促进毒物的吸收,应避免使用。需要时在流水冲洗后可酌情使用中和剂冲洗,然后再用清水洗去中和剂。
常用的碱性中和剂有:5%碳酸氢钠、3%氢氧化钙溶液
常用的酸性中和剂有:3%硼酸、25%乙酸溶液
对稀释性强,遇水生成刺激性更强或释放较多热量的化学物,如四氯化碳、氧化钙等,宜先将毒物拭净后再用水冲洗。
⑶食入性中毒:常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
a催吐:可采用物理刺激咽喉部或口服0.2 -0.5%硫酸铜100-250毫升或1%硫酸锌200毫升,每5-10分钟服一次,直至呕吐。
呕吐的禁忌证:昏迷、惊厥、休克、肺水肿、内服腐蚀性毒物和石油蒸馏物如汽油、煤油等。
b洗胃:洗胃越早越好,即使超过6小时,只要无禁忌症仍应洗胃。洗胃应反复灌入和吸出,直至洗出液澄清、无气味为止,一般多需洗胃液  10000—20000ml
c导泻:常用25%硫酸钠50ml,50%硫酸镁50ml,20%甘露醇100ml,口服或洗胃后经胃管注入。
d灌肠:可用生理盐水或温水灌肠,促进毒物排泄。
4.1.1.2延缓毒物吸收和保护胃黏膜
对于食入性毒物可采用胃黏膜保护及或能与毒物在胃肠内起理化作用的药物,从而降低毒物的毒性,阻止和延缓毒物的吸收,常用的有:
⑴吸附剂 活性炭20-30g;白陶土30-40g;思密达15g.一次服用,可吸附多种毒物。
⑵润滑剂 蛋清;乳类;米粥。使用于腐蚀性毒物中毒。
⑶中和剂 镁乳,适用于强酸中毒。1%醋酸或稀释食醋,适用于强碱中毒。
⑷氧化剂 1:5000高锰酸钾,适用于生物碱及有机物、吗啡、烟碱、奎宁、毒扁豆等。
⑸沉淀剂 4%鞣酸或浓茶,适用于生物碱、某些糖苷或重金属中毒;2%碘酊,适用于铅、汞、银、奎宁、士的宁中毒;25%硫酸镁、硫酸钠,适用于铅、钡中毒;8%淀粉溶液,适用于碘中毒;1%碘化钾、碘化钠、适用于铊中毒。
⑹通用解毒剂 有活性炭2份、氧化镁1份、鞣酸1分加温开水200ml而成,适用于吸附、沉淀或中和生物碱、甙类、重金属盐类。
4.1.1.3清除体内毒物
⑴利尿疗法:常用的利尿剂有速尿和甘露醇。
⑵血液化疗法:在中毒后8—16小时内采用,疗效更佳。如:血液透析、血液过滤、血液灌流等。
4.1.1.4使用解毒剂:
二巯基丁二酸钠:铅和有机汞首选
巯乙氨:治疗急性四乙基铅中毒
依地酸钠钙:用于铅中毒,也可用于治疗锰中毒、铜中毒
氰化物中毒:选用亚硝酸异戊酯吸入,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静注。
亚甲蓝(美蓝)、甲苯胺蓝:用于亚硝酸盐、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乙酰氨(解氟灵):治疗急性氟乙酰氨中毒
有机磷农药中毒:选用解磷定、氯磷定、阿托品
羟乙基乙二胺三乙酸:用于治疗硫酸亚铁中毒、也可用于体内铜、的排除
青霉胺(PCA):治疗慢性汞、铅中毒(青霉素过敏患者慎用)
葡萄糖酸钙:氟化物中毒选用
4.1.2其他应急救治原则
4.1.2.1肺水肿急救措施
⑴纠正缺氧,给以面罩、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末正压(PEEP)加压给氧;
⑵使用去泡沫剂(二甲硅油)吸入;
⑶速尿20mg,肌注或静注
⑷肾上腺皮质激素;
⑸处理并发症如感染、酸中毒、休克、纵隔气肿、气胸等。
4.1.2.2脑水肿救治措施:
⑴吸氧;
⑵脱水治疗
⑶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50%葡萄糖60~10ml静注;
⑷速尿20mg,肌注或静注
4.1.2.3呼吸功能衰竭救治措施:
⑴纠正缺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
⑵呼吸兴奋剂的使用;
⑶处理酸碱失衡,纠正电解质紊乱;
⑷控制感染;
⑸对症处理,如止咳、祛痰、止喘
4.1.2.4心肺复苏:
⑴胸外心脏按摩;
⑵人工呼吸;
⑶药物复苏:心室停搏:静脉或心腔内注入利多卡因、阿托品、碳酸氢钠、氯化钙、异丙基肾上腺素;
⑷呼吸停止:气管插管,呼吸三联针:可拉明0.5g、洛贝林3~6mg、回苏灵8mg肌肉注射;
⑸对症治疗
4.1.3药物治疗原则
⑴金属络合剂:主要有依地酸二钠钙(CaNa2EDTA)、二乙三胺五乙酸三钠钙(DTPA)、二巯基丙醇(BAL)、二巯基丁二酸钠(NaDMS)等,用于治疗金属类毒物中毒,如铅、汞、砷、锰等。
⑵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剂:常用的有美蓝(亚甲蓝),用于治疗急性苯胺、硝基苯类中毒。
⑶氰化物中毒解毒剂:如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主要用于救治氰化物、丙烯腈等急性中毒。
⑷有机磷农药中毒解毒剂:主要有阿托品、氯磷定、解磷定等。
⑸氟乙酰胺中毒解毒剂:常用的有乙酰胺等。
⑹对症治疗:
4.1.4刺激性气体救治措施
4.1.4.1常见刺激性气体种类
⑴水溶性大:氯气、氨、氯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氯等
⑵水溶性小:氮氧化物、光气、硫酸二甲酯
4.1.4.2毒作用表现
⑴急性刺激作用:水溶性大刺激性气体可引起眼和上呼吸道炎症;化学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吸入高浓度可引起喉痉挛。喉痉挛严重可导致呼吸中枢抑制、昏迷、死亡。
⑵化学性肺水肿:吸入刺激性气体导致化学性肺水肿,水溶性大的其潜伏期短,水溶性小的其潜伏期长,一般为4~12小时,个别长达36~48小时。
4.1.4.3救治措施
⑴现场处理措施:同现场处理原则;
⑵纠正缺氧:自鼻导管塞给氧,氧浓度为50%;
⑶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⑷改善和维持通气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吸入去泡沫剂二甲硅油,改善弥散功能。根据毒物种类不同, 尽早雾化吸入4%碳酸氢纳或2%硼酸或醋酸,以中和毒物,还可适当加入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解痉药;必要时气管切开、吸痰;
⑸肺水肿治疗(同前)
⑹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
4.1.5窒息性气体救治措施
4.1.5.1分类
⑴单纯窒息性气体:如甲烷、氮气、二氧化碳、乙炔、乙烷、水蒸气。
⑵血液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一氧化氮、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蒸汽等
⑶细胞窒息性气体:氰化物、硫化氢等。
4.1.5.2毒作用特点
⑴单纯窒息性气体:导致空气中的氧的相对含量明显降低,使机体缺氧窒息。
⑵血液窒息性气体: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的运输,导致组织缺氧窒息。
⑶细胞窒息性气体:导致细胞内呼吸酶失活,阻碍细胞对氧的利用,发生细胞内“窒息”。窒息性气体的主要致病环节均是可引起机体缺氧。治疗时,除进行有效的解毒治疗外,关键是脑缺氧治疗和脑水肿的预防和处理。
4.1.5.3治疗原则
⑴迅速脱离毒物现场;
⑵给氧,对因治疗;
⑶脑水肿患者应用高渗脱水剂、激素;
⑷给予血管扩张剂,改善脑微循环障碍,使用促进脑代谢药物。对迟发性脑病患者,可给予高压氧、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等;
⑸对症治疗。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0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4.1.6常见有机溶剂救治措施
4.1.6.1常见有机溶剂:
苯、甲苯、二甲苯、汽油、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甲醇、正乙烷、丙酮、环丙烷、三氯乙烯。
4.1.6.2毒作用表现:
皮肤:过敏性皮炎,剥脱性皮炎(三氯乙烯);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眩晕、步态不稳、语言不清、倦怠、嗜睡、衰弱、易激怒、神经过敏、抑郁、定向力障碍、意识错乱或丧失,以至死于呼吸抑制。
肝脏损害:接触剂量大、接触时间长的情况下,任何有机溶剂均可导致肝细胞损害。
4.1.6.3救治原则:
以一般急救措施和对症处理为主。
4.1.7化学性皮肤灼伤的救治措施
4.1.7.1急救处理:
⑴迅速移离现场,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分钟。   
⑵酸类: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皮肤,再用50%苏打水溶液洗涤中和,然后用清水冲洗。
⑶碱类:局部用大量水冲洗,再用2%醋酸溶液洗涤中和,然后用清水冲洗或用3%硼酸水湿敷。
⑷氰化物:先以清水冲洗,再用2%~4%硼酸水湿敷,或用高锰酸钾水溶液冲洗,再用硫化胺溶液洗涤。
⑸溴:以清水冲洗,再以10%硫代硫酸钠溶液洗涤,然后涂上5%碳酸氢钠糊剂或用25%氨水1份,松节油1份、96%酒精10份制成的混合剂处理。
⑹铬酸:先用水冲洗,再以5%硫代硫酸钠溶液或1%硫酸钠溶液洗涤,然后以清水冲洗或涂上2%二巯基丙醇软膏。
⑺氢氟酸: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50%硫酸镁浸泡约半小时,灼伤1d~2d内可局部注射10%葡萄糖酸钙1ml~1.5ml,然后用皮质激素软膏涂于局部并包扎,并用10%葡萄糖酸钙10ml~20ml静脉注射。
⑻酚:先以大量清水冲洗,或直接用75%酒精洗涤,再用25%硫酸钠溶液湿敷。
⑼焦油、沥青:不必立即清除,待病情稳定后用汽油或氯仿、松节油、二甲苯清拭去除粘在局部的焦油或沥青,然后涂上保护膏(皮质激素软膏、维生素E霜等)。
⑽氧化钙(生石灰):先以植物油清除皮肤上沾染的石灰微粒,再用2%醋酸溶液洗涤。
⑾黄磷灼伤后应及早切痂,防止磷吸收中毒。
⑿化学灼伤合并休克时,冲洗从速、从简,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⒀积极防治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4.1.8化学性眼灼伤的救治措施
4.1.8.1脱离接触致病物;
⑴冲洗:眼部化学灼伤后,必需争取时间,就近取得清水或生理盐水,分开眼睑充分冲洗结膜囊,至少持续10分钟。注意冲洗液自流压力不要过大,冲洗要及时、有效。如不合并颜面严重污染或灼伤,亦可采取浸洗,即将眼浸入水盆中,频频瞬目,效果也好;
   ⑵中和溶液的应用:酸性物质灼伤可用2~3%碳酸氢钠;碱性则以2~3%硼酸, 0.5~1%乙酸、1%乳酸、2%枸橡酸或 3%氯化铵等弱酸性溶液中和;或结膜下缓冲液注射。理论上这些为理想方法,但实际应用却成效甚少,一般不作为主要措施,仍以清洁水即时、彻底冲洗为主;
   ⑶去除残留化学物: 在急救时,应即去除残留化学物,
尤其要仔细检查结膜穹窿部。石灰伤留下的石灰小粒,可用粘有眼膏的棉鉴粘取之,待裸眼观无异物时,用 0.37% EDTA-2Na溶液冲洗或滴眼。磷灼伤时先用 0.5%硫酸铜溶液洗眼后,再拭除黑色的磷化铜颗粒。
  ⑷球结膜放射状剪开和前房刺开术:一般用于严重碱灼伤。目的在于消退球结膜水肿,改善局部循环,冲去渗入结膜下的化学物及坏死组织, 使房水更新,减少化学物对眼深部组织的进一步损害。
4.1.8.2防止虹膜后粘连
散瞳。
4.1.8.3睑球粘连的防治
⑴结膜囊玻璃棒分离,每日2~3次。
⑵粘膜移植:适用于较重的结膜灼伤,而巩膜尚未坏死的病例,可作自身球结膜或口唇粘膜移植,藉以去除残留在结膜中的化学物质,改善角膜周围血管网的血液供应,预防睑球粘连。
4.1.8.4防治感染:
抗生素滴眼剂,如氯霉素、庆大霉素眼药水等,每日滴眼3~4次。防止感染,保护创面。必要时可考虑全身抗感染治疗。
4.1.8.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近年研究表明,化学灼伤后第一周及第4~5周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安全的,第2~3周为危险期。碱灼伤后第一周内,口服强的松30mg/d,能有效地减轻组织的急性损害,减少炎性渗出和因渗出物堵塞或机化造成继发性青光眼的机会。
4.1.8.6维生素C
10%注射剂结膜下注射0.5~1ml,或50~100mg,每日一次。 口服0.3g/次,每日3~4次,可促使结缔组织的形成,减少角膜溃疡和穿孔发生率,对组织愈合起一定的作用。
4.1.8.7肝素
灼伤后早期结膜下注射肝素,每日一次,每次375u(稀释至0.3ml),对溶解角膜缘血栓,疏通和恢复血循环, 减少角膜溃疡和穿孔的发生率具有一定效果。
4.1.8.7其它药物治疗
如柠檬酸钠,胶原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以及血管扩张药物如妥林等。
常见急性职业中毒救治
4.1.9氨中毒
4.1.9.1临床表现
吸入性中毒,轻者眼、鼻、咽喉部有辛辣感、流泪、咳嗽、头痛、头晕、声音嘶哑等,高浓度大量吸入,可引起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支气管黏膜损伤时,可咯出坏死组织,甚至堵塞呼吸道,需密切注意。极高浓度氨吸入时,可发生喉头水肿、喉痉挛而引起窒息,也可出现呼吸抑制、肺水肿、昏迷、休克。
4.1.9.2急救与治疗:
⑴立即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到空气新鲜、流通的地方(上风向)。
⑵如患者发生了喉头梗阻时,应及早考虑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
⑶有坏死支气管黏膜堵塞气管时,要及时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⑷氨水溅入眼内:①立即用清水冲洗;②随后用3%硼酸水洗眼;③洗后涂金霉素眼药膏,每日3~4次。
⑸支气管炎和肺炎处理
a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b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c积极防治肺水肿
4.1.10氯中毒
4.1.10.1临床表现:
吸入氯后发生急性眼结膜炎、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或肺水肿,重度中毒可发生支气管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吸入高浓度氯后,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停止而出现“电击样”死亡。
4.1.10.2急救与治疗:
⑴立即脱离现场,吸氧,保暖、静卧,至少观察12h~24h。
⑵雾化吸入中和剂2%~5%碳酸氢钠10mL~20mL,每次10分钟。
⑶早期、足量、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
⑷解痉、消泡:可选用氨茶碱、博利康尼等。有大量泡沫痰时可喷雾吸入消泡净(1%二甲基硅油)。喉痉挛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必要时气管切开。
⑸对症治疗,剧咳者可给予科福乐或可待因口服,呼吸衰竭者给予呼吸兴奋剂。防治感染,保护心肌,并对症处理气胸、休克、酸碱平衡紊乱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0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4.1.11氮氧化物中毒
4.1.11.1临床表现:
⑴轻度中毒:仅有眼部不适、咳嗽、胸闷、咯痰,检查可有呼吸音增粗,偶闻罗音。
⑵中度中毒:除有上述表现外,经过4~6小时的潜伏期后,症状逐渐加重或骤然发生,出现头晕、头痛、胸闷、剧咳、咯粉红色泡沫痰,气急、乏力、两肺满布中小水泡音等。
⑶重度中毒:可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紫绀、恶心呕吐、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休克以至于昏迷。
4.1.11.2急救与治疗:
⑴患者应迅速脱离中毒现场,保温、静卧休息。有呼吸困难者吸氧并给予必要的紧急处理。
  ⑵对密切接触氮氧化物者需观察24~72h,注意病情变化,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
  ⑶积极防治肺水肿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可给予1%二甲基硅油消泡气雾剂。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正压给氧;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及利尿剂,限制液体输入量和输液速度等。
 ⑷出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给予亚甲蓝、维生素C、葡萄糖液等治疗。
  ⑸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⑹对迟发性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应尽早使用大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4.1.12.硫化氢中毒
4.1.12.1临床表现:
接触低浓度硫化氢时,表现为畏光、流泪、眼灼痛、眼结膜充血水肿、角膜炎、视灯光时可见彩色光环;咽喉灼热和痒感;刺激性咳嗽及胸前区闷痛。
中度中毒时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意识障碍。同时伴有细支气管炎或肺水肿。
高浓度硫化氢吸入后,呼气带臭鸡蛋味,患者通常首先出现头晕、心悸、呼吸困难、行动迟缓,继之出现谵妄、躁动不安、惊厥,迅疾昏迷,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最严重时,大量吸入硫化氢气体后,即倒地而猝死,称“电击样”中毒。
4.1.12.2急救与治疗:       
⑴急性中毒现场抢救原则
a抢救人员必须戴防毒面具或送风的情况下,进行抢救。
b尽快将患者抬离中毒现场,到新鲜空气流通的地方,解开衣扣,裤带。
c对窒息患者应立即实行人工呼吸,直至呼吸恢复。
d昏迷者要加压给氧。
⑵药物治疗
a可应用大剂量谷胱甘肽、半胱胺酸或胱氨酸、维生素C、ATP、辅酶A、能量合剂等。一般不主张用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而应以对症及支持疗法为主。
b积极防治肺水肿:如速尿、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c积极防治脑水肿:吸氧或送入高压氧舱;头部冰帽;脱水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d对症治疗:眼有刺激症状者,可给以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继而,用3%硼酸洗眼或金霉素眼膏涂眼。如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可用5%碳酸氢钠喷雾吸入。
4.1.13氰化物中毒
4.1.13.1临床表现:
头疼、头晕、胸闷,中毒早期患者呼吸和呕吐物有苦杏仁味,面部皮肤潮红,皮肤黏膜呈鲜红色。
⑴急救与治疗:
a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
b口服者,立即用清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彻底地进行洗胃。
⑵药物急救
a立即在现场将亚硝酸异戊酯1-2支包在手帕或纱布内打碎,给病人吸入15-30s,每隔3min重复应用1支(一般最多用6支),直至使用亚硝酸钠为止。(如呼吸停止,则在人工呼吸的同时给予吸入)。
b接着缓慢注射3%亚硝酸钠10-15ml,约2-3ml/min,注射时要严密观察血压变化,防止血压下降。
c紧接着用同一针头缓慢静脉注射25%-50%硫代硫酸钠溶液20-50ml(即10-25g)。随时观察,若中毒征象重新出现,可按半量再给亚硝酸钠和硫代    硫酸钠。若伴有休克或血压下降,不利于抢救,此时可单用硫代硫酸钠,但用量要足,疗程要长。同时给予高压氧治疗效果更好。
4.1.14一氧化碳中毒
4.1.14.1毒作用表现
急性重度中毒时,意识障碍严重,呈深度昏迷或植物状态。常见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正常或迟钝,四肢肌张力增高,牙关紧闭,或有阵发性去大脑强直,腱壁反射及提睾反射一般消失,腱反射存在或迟钝,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脑水肿继续加重时,表现持续深度昏迷,连续去脑强直发作,瞳孔对光反应及角膜反射迟钝,体温升高达39~40℃,脉快而弱,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四肢发凉,出现潮式呼吸。严重的脑水肿。
4.1.14.2治疗原则
对急性CO中毒患者,应立即移至空气新鲜处,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注意保暖,密切观察意识状态,迅速给予下列治疗:
   ⑴给氧   轻度中毒者可给予氧气吸入。中度及重度中毒者,应积极给予常压口罩吸氧治疗,有条件时给予高压氧治疗,无氧时可静注0.3%双氧水(100-200ml缓注)。
   ⑵对症及支持治疗   急性中毒性脑病者,早期足量投用糖皮质激素、ATP或能量合剂、适当利尿脱水;纠正酸中毒、促进脑血液循环等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加强护理,积极防治并发症。对迟发脑病者,除高压氧治疗外,可用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或抗帕金森综合征药物及其他对症和支持治疗。
4.1.15苯中毒
4.1.15.1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轻者可出现酒醉状,先有兴奋、面部潮红、眩晕、头痛、胸闷、手足麻木、恶心和呕吐等;重者神志模糊,肌肉痉挛,全身抽搐,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快而浅,个别患者有心室颤动。甚至发生呼吸麻痹。
4.1.15.2急救与治疗:
⑴紧急处理
a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呼吸新鲜空气,注意保暖,保持安静。
b口服者,要①立即用5%碳酸氢钠溶液反复、彻底洗胃;②洗胃后随未拔之胃管注入橄榄油或液状石蜡60ml。
c可选用葡萄糖醛酸内酯(肝泰乐)、维生素C等治疗。
⑵严密观察心脏、血压、预防呼吸中枢麻痹,如发现呼吸抑制,可用中枢兴奋剂、同时给予吸氧;必要时给予人工呼吸。
注意:禁用肾上腺素,因其易诱发心室颤动。
⑶水肿:对于昏迷的病人,要积极预防和治疗脑水肿。
a及早应用脱水剂
b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c对症治疗
d如有抽搐时:用10%水合氯醛15ml灌肠。
e癫痫持续发作者,可用安定,但需注意呼吸抑制。
4.1.16光气中毒
4.1.16.1临床表现:吸入光气当时,仅有眼和上呼吸道黏膜刺激和头痛、头昏、恶心等症状。由于上述症状较轻,常易被忽视,以至贻误早期治疗的机会。待1~10小时的潜伏期后,症状开始逐渐加重。常可引起肺水肿,若未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4.1.16.2急救与治疗:
1、紧急处理
⑴发现有发霉干稻草样气味后,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者和已确立光气中毒的患者,要立即移离光气现场,到空气新鲜、流动的地方。
⑵有光气吸入者,①应绝对静卧和严密观察24小时;②立即给予氧气吸入;③立即给予氢化可的松50~100mg或地塞米松2~5mg与0.25%~0.5%异丙肾上腺素1~2ml一起加入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至10ml雾化吸入。
⑶也有报告,对接触光气后,尚在观察的病人,可早期注射20%乌洛托品10~20ml,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皮肤污染可用75%的酒精涂擦。
光气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光气泄露时微量可用蒸汽冲散;大量时可用液氨喷淋解毒。可选用内装2/3苏打石灰颗粒和1/3活性炭的过滤式防毒面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0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4.1.17汽油中毒
4.1.17.1侵入途径:呼吸道、 消化道、皮肤
4.1.17.2急性吸入:
⑴吸入较高浓度汽油蒸气后,可出现头晕、头痛、四肢无力、心悸、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复视、酩酊感、易激动、步态不稳、眼睑、舌、手指微震颤、共济失调等;严重者有谵妄、昏迷、抽搐等。
⑵部分患者可有惊恐不安、欣慰感、幻觉、哭笑无常等精神症状。
⑶吸入高浓度蒸气可引起流泪、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少数可发生化学性肺炎。
⑷吸入极高浓度可迅速引起意识丧失、反射性呼吸停止。
4.1.17.3误服:       
⑴出现口腔、咽及胸骨后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吐物和大便带血。
⑵严重者可有类似急性吸入中毒症状,并可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和肝肾损害。
4.1.17.4吸入性肺炎:
⑴违章用口吸取汽油时不慎呛入气管,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少数可并发渗出性胸膜炎。临床表现为剧烈咳嗽、胸闷、胸痛、痰中带血、发热、呼吸困难、发绀及肺部罗音。
⑵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胸部X线示肺纹理增强或片状阴影。
⑶汽油同时进入胃内,可出现消化道或全身中毒症状。
4.1.17.5处理原则
4.1.18急性吸入中毒:
⑴迅速脱离现场,呼吸新鲜空气或氧气。
⑵呼吸、心搏停止者,立即施行心、肺、脑复苏术。
⑶给予对症治疗,注意防治脑水肿。
⑷忌用肾上腺素,以免诱发心室颤动。
4.1.18.1误服:
可饮用牛奶或植物油洗胃并灌肠。忌用催吐,以防诱发吸入性肺炎。注意保护肝、肾功能,积极防治肺炎。
4.1.18.2吸入性肺炎:
⑴早期、短程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⑵给予吸氧及其它对症治疗。
⑶适量应用抗生素以防治肺部继发感染。
4.1.18.3皮肤接触:皮肤污染时可用肥皂和清水冲洗。如发生皮炎和灼伤,可按接触性皮炎和化学灼伤治疗原则处理。
4.2放射事故应急行动计划:
4.2.1放射事故应急处理
4.2.1.1事故报告
⑴接到放射事故报告后,立即报告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人。
⑵组织相关人员携带必备的仪器赶赴现场。
⑶与发生事故的用人单位取得联系,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核实事故的情况,估算受照剂量,判定事故类型级别,提出控制措施及救治意见。
4.2.1.2不同放射事故的处理
⑴发生人体受超剂量照射事故时,事故单位应当迅速通知医疗组织和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同时应立即向市职业病预防控制所报告并咨询(电话63213636)。安排受照人员接受医学检查或者在指定的医疗机构救治,同时对危险源采取应急安全处理措施。
⑵同位素污染事故的处理
a立即撤离有关人员,封锁现场;并在现场划定警戒区域,由警戒保卫组负责警戒。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
b对可能受放射性核素污染或者放射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援措施,在采取有效个人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组织人员彻底清除污染并根据需要实施其他医学救治及处理措施。
c迅速确定放射性同位素种类、活度、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
d 抢修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应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迅速开展检测,严防对其他人员及水源的污染;e污染现场尚未达到安全水平以前,不得解除封锁。
4.2.2放射源丢失、被盗事故的处理
组织有关人员携带有关仪器设备赶赴事故现场,事故单位应当保护好现场,并认真配合公安机关、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侦破。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0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液氨泄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为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性安全事故能力,及时、有序、科学、有效地组织应急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证企业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本着“自救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根据单位实际,制订本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职业病防治法》、《消防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        本预案适用于铜板带厂生产过程中突发液氨泄漏安全事故的处理。
2.        管理职责(略)
3.        管理内容与要求(略)
4.        应急响应
4.1.        液氨泄漏的现象:液氨泄漏时,从泄漏处冒出大量的烟雾,周围环境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泄漏处的设备、管线发冷,严重时结冰。
4.2.        液氨泄漏的原因
4.2.1.        液氨储罐破损;
4.2.2.        液氨储罐的出口阀门密封不严泄漏;
4.2.3.        各接头及压力表的安装处密封不严泄漏。
4.3.        液氨泄漏的处置措施
按程序报告公司应急救援总指挥部,报警电话:64948062、64938273。并立即采取:
4.3.1.        疏散人员至上风口处,并隔离至气体散尽或将泄漏控制住;
4.3.2.        切断火源,必要时切断污染区内的电源。
4.3.3.        开启消防水及喷林装置对泄漏部位进行喷淋。
4.3.4.        应急人员佩带好液氨专用防毒面具及手套进入现场检查原因。
4.3.5.        采取对策以切断气源,或将管路中的残余部分经稀释后由泄放管路排尽。
4.3.6.        在泄漏区严禁使用产生火花的工具和机动车辆,严重时还应禁止使用通讯工具。
4.3.7.        参与抢救的人员应戴防护气势手套和液氨专用防毒面具。
4.3.8.        逃生人员应逆风逃生,并用湿毛由、口罩或衣物置于口鼻处。
4.3.9.        中毒人员应立即送往通风处,进行紧急抢救并通知专业部门。
4.4.        液氨储罐泄漏处理
4.4.1.        液氨储罐的处理:液氨储罐的出口阀门泄漏可能的原因为阀门处的填料阀门泄漏。处理方法是戴好防护面具及手套用消防水进行掩护将出口处的阀门关死如果仍然泄漏就需一直保持喷水,直到泄漏完毕。
4.4.2.        连接管路泄漏处理:对从液氨储罐之后的泄漏,必须先关死液氨储罐的出口阀门,再进行连接处泄漏的处理,如果仍然泄漏就需用消防水进行长期喷水。
4.5.        现场防护器材配置:防护服、空气呼吸器、防护手套、液氨专用防毒面具、急救药品等。
4.5.1.        防护器材:消防水带、水枪(雾状水枪)、消防栓专用扳手、防护手套、液氨专用防毒面具。灭火剂可采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硫化碳、沙土。
4.5.2.        环境要求: 液氨区域严禁使用明火作业。
4.5.3.        人员要求:作业人员懂得液氨的理化特性,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作业;熟悉应急处理措施,能及时有效的处理液氨的泄漏事故;消防人员须戴防毒面具,穿防护服。在上风处灭火。
4.6.        大量氨泄漏危害特点
4.6.1.        中毒:由于储罐内压力较高,泄漏到空气中,液氨迅速蒸发,而且蒸发速度非常快,会迅速占据空间,大量气氨在空气中蔓延,会使人中毒。
4.6.2.        着火:大量泄漏的氨气,如遇上明火,会发生燃烧。
4.6.3.        爆炸:大量泄漏的氨气,没有接触到明火,或者没有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暂时不会爆炸。但当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
4.6.4.        灼伤: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和皮肤灼伤。
4.6.5.        冻伤:液氨从容器内泄漏出来后,由于压力变化,液氨开始气化,同时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下降,如接触人员,易造成人体皮肤冻伤。
4.7.        泄漏的健康危害
4.7.1.        侵入途径:吸入、冻伤。
4.7.2.        健康危害:低浓度吸入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性坏死,引起化学性肺炎及灼伤。
4.7.3.        急性中毒:轻度者表现为皮肤、粘膜的刺激反应,现出鼻炎、喉炎、气管炎;可能有角膜及皮肤灼伤。重者出现喉头水肿、声门狭窄呼吸道粘膜细胞脱落、气道阻塞而窒息,可有中毒性肺水肿和肝损伤。氨可引起呼吸停止。如溅入眼内,可致晶体浑浊,角膜穿孔,甚至失明。
4.8.        急救措施
4.8.1.        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4.8.2.        呼叫120或者其他急救医疗服务中心。
4.8.3.        皮肤或眼睛不慎于接触到该物质要立即用清水进行冲洗至少20分钟。
发表于 2008-1-24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的帖子

dingdi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5-7-14 00:27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