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hslk

浅谈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点滴心得共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6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国家有职业卫生评价方面的职业考试吗?
发表于 2007-7-26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真正执行的话,还是不错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老出差,看来短时间内是写不完了

2 采样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样品应该在职工可能接触有害物质最高浓度的那些天或时段进行采集(事实上这完全取决于企业本身,何时浓度最高,企业内部最清楚。有些企业并不愿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采样监测,因为这个时候浓度往往会超标,他们会觉得冤,觉得平常情况下并不超标,所以一般企业会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如果条件允许,应尽可能采用个体采样来确定职工的接触危害。区域采样(定点采样)通常用来评估工程控制措施的效果或是最差的一种状况。

•最大暴露风险的职工
一个好的采样方案,能够模拟典型的以及最差的状况下职工的暴露水平。由于成本上的控制,不可能对接触某种危害因素的所有职工进行采样,此时,应考虑对具有最大暴露风险的职工(如离操作位置最近或者在高暴露区域工作时间最长)进行采样监测(参见NIOSH sampling strategy)。在这种情况下若是结果未超标,则认为各种情况下职工都是安全的;反之,则应采取措施以降低危害。关于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GBZ 159-2004也有规定,基本与国外相一致。

•个体采样
个体采样是指代表个体暴露水平的空气采样方式。采样时,将个体采样仪器的空气收集器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鼻子和口),采集的样品用来代表被职工吸入的有害物质的浓度。之所以要用个体采样,有多种因素,主要是为了与规定的标准相一致,另外当职工需要在不同区域频繁走动时,个体采样显得尤为重要。遗憾的是,尽管GBZ 159-2004详细描述了个体采样的方法,而且GBZ 2-2002中的职业接触限值又是代表个体暴露水平,但是国内在实际的监测采样中,各级政府的CDC绝大多数还是采用区域采样,且采样时间不长,因此数据的代表性也不够。这是现有的国情决定的,一是受国标的分析采样方法所限,二是各地CDC的仪器设备及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一。根据国标,很多物质的是需要溶液吸收采样,有些还有腐蚀性,任谁都不敢把这样一个“定时炸弹”戴在身上。

待续……
发表于 2007-7-30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某些企业已发现到职业危害(白伤)问题,然而采取的措施是将职业危害岗位不安排合同制工人(所谓正式工),却临时招聘所谓的临时工,干一年换一批,将危害因素彻底“分解”了,也省了国内CDC监测费用,你说该企业高不高?
发表于 2007-8-1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起再说
发表于 2007-8-2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您辛苦了,严重支持!
发表于 2007-8-2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到目前为止,职业卫生检测机构的资质认证工作还在卫生部门,安监局负责安全评价机构的资质认证工作,这两个认证应该侧重点是不同的
卫生部门之所以把职业卫生部分工作交给安监部门也是迫不得已,执法力度方面卫生部门完全不能同他们相比,加上卫生部的某些领导怕承担责任…………
最重要的一点,职业健康危害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的过程,即使做了大量的预防工作,仍然不能看到明显的效益,导致了政府领导不愿意重视,担心影响经济的发展,而安全事故出了后,领导可能要掉顶子的,所有很重视

[ 本帖最后由 月半人 于 2007-8-2 16:38 编辑 ]
发表于 2007-8-11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目前的我国的职业卫生现状,大致就是大家所论述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发表于 2007-8-12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各地都差不多
发表于 2007-8-24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大家啦

看到大家的贴,我真的认为大家可以在一起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虽然现在的职业病监测很困难,包括检测人员的水平也很底.到县级内懂专业的人很少等.这都是很大的问题,我希望楼主建立一个学习的网站.让大家到里面学习\交流工作经验.
一个在基层工作的CDC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多月没过来了,想来真是惭愧,原本的意思是写完之后再发的,结果因为这一个多月基本在外出差,还在整理公司的培训课件,所以就搁浅了。九月还是忙,不过尽量整理一部分出来,免得变成太监贴,呵呵!
发表于 2007-8-31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受益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续几个月在外出差,又有报告要写,这边的帖子算是完全拉下了。本想就此算了,考虑再三,加上自己先前说的话,还是尽量再写一部分出来。不过由于具体的采样工作是有很多注意事项及技巧的,单纯一个人的文字描述限于水平很难说得清楚,因此我就不详述了。下面就把一些基本的,也是偏理论性的东西说玩吧。

•个体采样
个体采样是指代表个体暴露水平的空气采样方式。采样时,将个体采样仪器的空气收集器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鼻子和口),采集的样品用来代表被职工吸入的有害物质的浓度。之所以要用个体采样,有多种因素,主要是为了与规定的标准相一致,另外当职工需要在不同区域频繁走动时,个体采样显得尤为重要。遗憾的是,尽管GBZ 159-2004详细描述了个体采样的方法,而且GBZ 2-2002中的职业接触限值又是代表个体暴露水平,但是国内在实际的监测采样中,各级政府的CDC绝大多数还是采用区域采样,且采样时间不长,因此数据的代表性也不够。这是现有的国情决定的,一是受国标的分析采样方法所限,二是各地CDC的仪器设备及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一。根据国标,很多物质的是需要溶液吸收采样,有些还有腐蚀性,任谁都不敢把这样一个“定时炸弹”戴在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采用区域采样了。

个体采样监测有四种适用于呼吸区采样的方法,详见下表。通常是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便更精确地评估职工地暴露危害。不管是选用何种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收集足够多的样品,以确保能精确确定暴露水平在统计学的置信区间内。

个体采样的方法
方法种类                                          应用
Full-period single 整个班次单样品                     采集整个班次内化学物质的浓度。
                                             提供有代表性的8小时暴露值。
Full-period consecutive 整个班次多个样品          在整个班次内连续采集样品,
                                             可评估峰值浓度。
                                             通常用于急性有毒物质,由于收集
                                             容量所限而无法采集单个的长时间
                                             的样品。
                                             样品数目多,可以改进统计分析
Partial-period consecutive 部分时间连续采样          当职工的暴露在整个班次内都较为
                                             一致时。
                                             估算职工的日暴露浓度。
Grab 随机采样                                提供直读的化学品浓度
                                             识别任务相关的暴露及区域的最高
                                             浓度。
                                             确定暴露控制方法是否有效。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区域采样(定点采样)
区域采样用来代表工作环境的污染物质浓度。在这种类型的采样过程中,样品是在工作区域的固定位置采集的。这种采样方式的一个缺点是它不能代表单个工人的实际暴露水平,但它能识别潜在的高暴露区域及操作。在有些情况下,例如当工人固定地在单个的工作台工作,则此时区域采样可看作是正确的。区域采样还可用来确定与特定的操作或设备相关的潜在高暴露浓度。

区域样品的结果在告知职工时,不能把它们当作是职工个人的暴露危害,除非采样过程确认是可以代表个人的暴露危害。这个采样技术可能会明显低估或高估个人暴露浓度,尤其是当环境条件(如气流)波动很显著时。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3 采样监测结果与暴露标准的比较
当把采样的结果与制定的化学品暴露限值比较的时候,应采用下面的树型决策序列
A 如果该化学物质存在法定的暴露限值(例如GBZ 2-2002 的OEL或是OSHA的PEL),则引用法定暴露限值。在有些情况下,如TLV值低于法定暴露限值时,应引用ACGIH的TLV值。
B 当法定暴露限值缺失时,可引用ACGIH的TLV值
C 当A和B都缺失时,可参考美国工业卫生协会制定的工作场所暴露评估限值(WEEL)。
D 当ABC都缺失时,可参考供应商或制造商内部制定的的职业接触限值。
E 当以上任何限值都缺失时,应向公司总部EHS部门寻求帮助。同时评估物料处理方式,已知的毒性,以及制造商提供的暴露指南。

4 采样方案的确定(TWA和STEL采样)
采样方案或者说计划必须要确保获得的样品能代表在暴露评估(定性评估)中确认的物质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及短时间接触浓度。根据危害定性评估收集的信息,确定采样结果究竟是与8小时TWA比较还是同15分钟的STEL比较。采样的方式取决于操作的持续时间,职工在操作期间的暴露,以及法律是否规定需要何种类型的采样方式。


这个帖子就写到这里,不再继续了。顺便给大家提供今年的两个新标准(报批版)
发表于 2009-5-24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个其实蛮好的
发表于 2009-8-27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学习了
发表于 2009-8-27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既执行国家法规,又结合单位实际。
发表于 2010-2-20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主要还是由预防医学做,不过可能也只是建立一个程序,很多太专业的还是要由政府或第三方来完成
发表于 2011-12-23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多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5-7-15 08:01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