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21|回复: 2

语言暴力与“上纲上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4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言暴力与“上纲上线”
文章提交者:穆鱼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作者:鄢烈山

  我们的生活空间充斥着暴戾,比强拆民居、马路抢劫和杀人灭门案情更多的,当然是语言暴力了.从北京工人体育馆震耳欲聋的“京骂”声,到网络上不绝于耳的“汉奸”、“卖国贼”恶骂及喊打喊杀声,都是我们充分领略了的.综合刘再复先生(香港《明报月刊》2001年4月号《论语言暴力》)和陈丹青先生(《退步集续编》之《关于教育的人文素质》)的说法,语言暴力(及其体现的人文素质)是一代比一代恶劣:“五四”新文化运动颠覆了中国古代儒家倡导的温良恭俭让传统;“文化大革命”更将暴力革命的传统发扬光大;近百年动荡造成的文化断层一代人比一代人严重,“红卫兵”父母教育的年轻一代更糟糕,这种语言上的暴戾看不到“伊于胡底”,而今香港人也沾染了这种不良话语风气.

  我基本同意两位先生的意见.从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三个“推倒”,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中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到满街的“炮打”、“火烧”、“油炸”,中国历代先贤倡扬的中庸之道确实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了.但古代中国也不是真的那么美好,比如,亚圣孟子骂人为“禽兽”,雍正皇帝将与他争位的兄弟命名“阿其那”、“塞思黑”(意为猪狗不如的东西),草莽英雄李逵们叫嚣的“杀到东京,夺了鸟位”,等等等等,都是够暴力的话语.

  语言暴力有好多种,不算口头禅式并无恶意的“国骂”之类,不算表示亲昵的“打是疼,骂是爱”,也不算体育比赛和社会活动中借用的“进攻”、“战斗”之类等战争年代的习用语,本文只讲入罪性、宣判性、诬蔑性等具有威胁性和攻击性的语言暴力.这种有杀伤性的语言暴力就是一种“上纲上线”.

  “80后”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何为“上纲上线”.所谓“纲”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纲”,“线”是毛主席革命路线(不容置疑地等同于“正确路线”)的“线”.在那个最最“讲政治”的年代(“政治挂帅,思想领先”),要求人们用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眼光看待一切、分析一切,即将人们的一言一动都分成是“拥护”还是“反对”,这就是“上纲上线”.那个动辄得罪的年头,谁不怕被扣上“三反分子”的帽子?这种红色恐怖(当时这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正大光明有人抢的旗帜)之下,语言暴力成了寻常风景.什么“牛鬼蛇神”、“走资派”、“保皇狗”、“小爬虫”之类的命名,“战斗队”、“造反兵团”之类组织,“批倒批臭”、“好个屁”之类誓词与詈语满天飞.这个时期的语言暴力与“无产阶级专政”(群众专政)的暴力是合二为一的.一个昔日令人尊敬的“学术权威”,一旦被挂上“反动”的前缀,他的学生和校工都可以向他吐唾沫乃至施展拳脚.更有因一时紧张导致口误,“恶毒攻击”毛主席或“文化大革命”,而被当场打翻在地的.

  没有政治权力做后盾和支持的政治性话语暴力,那只是恶语相向.鲁迅骂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创造社时期的郭沫若骂鲁迅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除了惹人生气,没有什么实际危险.这样的恶谥如果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梁实秋和鲁迅肯定不能一笑了之或回骂便了.所以,在“最最革命”的年代,想整倒某人,便挖空心思给那个人“上纲上线”,巴不得借权力之手除掉对方.或者无心或者被诬陷,“上纲上线”一直到“文革”结束后多年,都令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心有余悸”.

  值得欣慰的是“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全面监控公民、动辄“上纲上线”以致人人自危的年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不管怎样,我们今天再也不会纯粹因为发几句牢骚、表达几句“不满”就被入罪了;一般性的公民维权和时政批评也不必心怀恐惧;这就是讽刺性的短信段子满天飞,网络上的帖子如潮涌,报纸争相开办时评版的社会条件.

  至于“彭水诗案”、“稷山文案”、济南“红钻帝国”跟帖案等,皆因针对了具体的人和事,被语及的官员或权力机关认定对他(它)们的政绩和形象有不利影响,他(它)们便利用手中的权力(暴力机器)进行惩罚,杀鸡吓猴.他(它)们今天的“上纲上线”不是用意识形态做案由,而是用“诽谤”、“造谣”、“煽动”、“破坏社会秩序”等罪名,或者要另找经济犯罪、嫖娼卖淫之类由头收拾.老实说,对于某些掌权者这么做,我是能够“理解”的.他(它)有可以滥用的权力而不用,“过期作废”嘛!至于掌权者的道德良知,本来就靠不住,只怪我们当老百姓无能,还没有“驯服权力”.估计这些滥用权势者的好日子不会武运久长了.时代不同了,他们的“上纲上线”不再所向无敌,而是甫出手往往在他们的地盘之外受到社会舆论强烈的公开质疑和谴责,让他们陷于尴尬.比如,某地官员在化工项目受阻民意后,刚放风想立“法”管制网络,就被媒体批得灰头土脸.

  可是,有些惯于“上纲上线”的人,却没有看到中国正从政府监督人民向人民监督政府转变的历史趋势,仍想借用政治权力来打压与自己思想观点或利益诉求相左的人.这些人可恶又可怜.

  在公众的反对中,自今年5月以来备受社会关注的北京东四八条拆迁项目暂停.《青年周末》报道《老爹主拆 女儿管盖 文保专家被指以权肥私》,文中涉及的核心人物——古建专家王世仁,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时,不是用事实为自己辩护,而是说什么“这些攻击是别有用心的,甚至是政治上的别有用心……应该让安全部门去调查”,并上纲上线说质疑他的人“一定是有来头、有背景的,肯定不是一个人,是一个集团,一个怀有政治目的的集团”.嘻,肯定不是“胡风反革命集团”和刘邓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吧?那么睡在王世仁同志身边的这个别有用心的政治集团是些什么人呢?

  忘不了此前何祚庥先生针对我等对官煤勾结导致矿难频发的谴责,声色俱厉地说,激烈批评“有些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将GDP数字增长置于‘人’的悲欢安危之上,甚至不惜牺牲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条件”,“实质上是在激烈批评‘发展是硬道理’,激烈批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意在攻击和“摧毁这个政权”.(《新语丝》2006.02.16)好大的帽子!幸亏他老人家手中没有杀人的钢刀.

  以上两位是在政治运动中成长的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留恋“上纲上线”,倒也在情理之中.难以理解的是,我的同辈人,年纪在五十岁上下的某些知识精英也不愿放弃“上纲上线”战法.众所周知,有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指责媒体“挑拨社会不满情绪”,或者煽动“仇富”,煞有介事地警告不要“引起混乱”.假如重新来一次“反右”,估计有人会欢呼“非常必要”.然而,同时我估计这样的美梦不会成真.

  政治上的“上纲上线”无可奈何花落去,道德的“上纲上线”却方兴未艾.这个“纲”由“阶级斗争为纲”的“纲”,转变成了纲常伦理的“纲”.中国自古以来大逆不道的罪名,一是谋反(包括反朝廷的阴谋篡位和反政府的公然造反),二是违反天伦人伦的败德恶行.明代异端思想家被检举的罪过,除了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惑乱人心”,“尤可恨者”就是“肆行不简”,乱搞男女关系.如今时代变了,败德便增加了虐待猫狗等义项.这两年酿成的轰轰烈烈的网络事件不少.所谓“铜须门”事件是传统的反通奸,虽然通奸(古人叫“和奸”)在法律上已非罪化,一些网民却恨不能将当事人乱石砸死或用古法沉潭.所谓护士虐猫、南京烧狗事件,以及最近发生在江西的所谓“史上最毒的后妈”,都是以“爱”的名义在上纲上线.这些自以为有爱心有正义感的“道德民兵”,却对犯案嫌疑人毫无爱心,不满足于在网络上口诛笔伐、发“通缉令”,还仗着人多势众走下网络面对面地惩罚他们判决的缺少反制力量的“恶人”.他们与历史上最冷酷的酷吏一样专横武断和野蛮,有一种“宁可错杀,决不放过”的狠毒.

  如果说这些人是假道学、伪君子,好像也不完全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表现出这么强烈的“爱心”和“正义感”,但匿名围殴也没有名没有利呀.更让人搞不懂的是那些网上“爱国主义者”(或被贬之者称为“极端民族主义者”、“新义和团”、“粪青”、“爱国贼”,后两种对骂的称谓也属语言暴力),他们对追求切实的社会公正没有表现出多少勇气和耐心,对改善身边具体的人和事麻木不仁,却一看到别人的国旗就像西班牙公牛一样敏感而亢奋.近日在网上看到两幅连续图案,所谓洗涤剂广告,说一幅白布中间有一个血球一般的污点,经过那么一洗,红色圆球便消失了.为其“创意”叫好者的跟帖不少,不用说这是一帮什么人了!我这样写,若被他们看到了,肯定也要被他们臭骂,加上“汉奸”、“卖国贼”的污名,再掺和一大堆与祖宗或性相关的污言秽语.

  以上两种人,“道德民兵”和网络“爱国”愤青,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包括下网啸聚替天行道)发威,按照刘再复先生的分析,其成因当属革命动员、群众专政之后的第三种:宣泄的需要.按袁晓明先生近日的说法则是“苦毒发泄”.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挫败感和无力感,而缺乏成就感和归宿感.参与这样的道德讨伐和“爱国”大合唱,确实可以安全地找到一点可怜的自我精神满足,人五人六地仿佛自己真有了改造世界的正义感和伟大力量.

  “上纲上线”流派当然还有.比如,与“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立场相反,思维模式却同出一辙的某些冒牌“斗士”.刘再复先生在香港看到的是他们骂钱钟书先生是“巧妙的无耻”、仿清朝皇帝将巴金命名为“贰臣”;我感受的是被他们诬为受“招安”、是知识分子被“成功收买”的例子.刘先生说这些人是出于“实现欲望的需要”,出于“投机”,以打倒别人作沽名钓誉的终南捷径,借助语言暴力去“暴得大名”.刘再复的以上话是6年前讲的,至今仍然有效,但现实的发展比他大致的分析当然更丰富多彩.那种投机于另一种“政治正确”,打扮成“大陆的李敖”开骂而在国际社会捞分的仿“五四青年”,居然可以标榜自己是谦卑、博爱的基督徒.

  我觉得,与那种以讲粗话痞话为荣的“时尚”划清界限并不难,而要与“上纲上线”的语言暴力撇清却很难.长期受其潜移默化的几代人包括我自己,要摆脱其影响谈何容易!

  然而,如上所述,“上纲上线”的语言暴力式微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人民监督政府而不是政府监督人民的时代正在来临,“扣帽子、打棍子”的威力正加速衰减.另一方面,只要真正着力建设以“民主、自由、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的社会,公民享有日渐充分的言论自由,人们的苦毒心理就会得到有效缓和,网络和舆论的自我净化能力就会得到加强,平恕宽容、与人为善就会成为全社会的主流.

  至少,我期待这样.
发表于 2007-8-24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今的社会太乱了,太需要整治了!!!!!!!
发表于 2007-8-24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哪有言论自由的影子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5-7-13 22:22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