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氧气瓶充装爆炸事故原因分析 2003年1月16日下午1时左右,江都市某工业气体充装站在氧气充装过程中发生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造成1死1伤。现将有关事故调查分析情况介绍如下。 事故的基本情况 2003年1月16日上午12时许,一位氧气代充客户到江都市某工业气体充装站充装气气,共6只氧气瓶。充装工将氧气瓶卸下后,先将30只氧气瓶分两组各15只进行充装。约在12点50分左右,其中一组充装结束,现场充装工关掉充装总阀,紧接着就开始卸充装夹具,当充装工卸下第3只气瓶夹具时,其中一只气瓶发生了爆炸,一名充装客户当场炸死在充装台上,一名操作人员受伤,该站共有6间充装间,每站站房长4m,宽6。充装间设有30个充气头,气瓶爆炸后,后浪把主充装间的防火墙推倒,把充装间充装管线全部炸坏,窗子的玻璃被震碎,充装间屋面全部掀光。爆炸气瓶被炸成3块,大块重29kg,中块得23.5kg,小块重3.5kg,气瓶爆炸后3.5kg的小块瓶片从屋内飞到充装站围墙外的麦田里,距爆炸点有35m。 事故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从现场取证情况和查阅有关资料分析,意见如下:
1.对该站储罐内剩余液氧,邀请了扬子石化西欧气体有限公司有关专家进行现场取样,并带回南京分析,结果确认该储罐内液氧合格,排除了气源不合格的因素;
2.根据爆炸碎片上原有的气瓶制造和检验标记,从无缝气瓶检验站查阅该瓶检验报告,得知该瓶检验合格,并在检验有效期范围内,排除了过期瓶充装的因素;
3.在爆炸现场,发现该瓶主体被炸成3块(后在清理过程中发现颈圈),经称重约为56kg,与检验报告上称重量相符,一块重约3.5kg的碎片飞离充装站围墙外,距爆炸点约为35m。又从爆炸碎片中发现,瓶体内中下部一侧表面有一段400mm×150mm范围的金属烧熔痕迹,并留下了金属氧化物,这些情况都说明此次氧气瓶爆炸具有化学性爆炸的特征;
4.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充装记录,并对现场进行勘察,同有关人员进行了询问、笔录,了解到充装台上的安全阀、压力表均在有效期内,有校验报告,当时充装压力为11.0MPa。又对爆炸现场进行了清理,发现爆炸瓶右侧有3只瓶内尚有气体,现场进行压力测试,发现这3只瓶内均有压力,且在10.0MPa左右,这就进一步排除了物理性爆炸的可能(不超压);
5.对上述3只气瓶采用吸耳球取样,并用着火烟头试验,发现烟并没有有明显的助燃作用,无气体爆鸣,同时对1只气瓶又进行了压力测试显示为9.0MPa。之后将3只瓶压力降至2.0MPa左右,经可燃性气体报警仪测试,未发现瓶内有可燃性气体。
综上所述,该起事故是由于氧气瓶内混有其它可燃性物质(该可燃性物质为油脂类的倾向较大),该瓶内可燃性物质在充装达程中与氧气混合发生了化学性爆炸。 二、间接原因
1.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得不够严格。根据气站有关气瓶充装管理制度规定,该充装站属于易燃易爆场所,非充装人员不允许进入气瓶充装站,而该站却允许充装客户进入气瓶充装场所,根据事故现场清理分析,右侧3只气瓶尚有气体,可能是死者参与了气瓶关阀操作,气站没有人发现,说明该站安全管理工作上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
2.气站没有严格执行气瓶充装前安全检查的规定。按照国家气瓶充装有关规定,气瓶在充装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充装过程中还应不断对瓶体温进行逐个检查,目的是防止气瓶内混有其他可燃性物质,防止气瓶温度在充装中升高,这也是气瓶爆炸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故教训
1.气体充装前,除严格执行外检工作外,还需要进行取样分析和充装过程中的检查,这是防止气瓶爆炸的重要措施;
2.气站充装间必须严格执行闲人免进的安全管理制度;
3.加强职工的安全培训教育,不断增强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事故经过 起重脱钩 砸死操作工 2000年4月25日8:30,某冷轧厂准备车间轴承班班长张林召开班前会,对当天工作进行安排。当天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安装机架,分2组进行,一组为李明、王新、刘伟3人,负责安装2台机架;另4人为一组,负责安装3台机架。行车工张齐配合2组进行吊装作业。
10:30,李明这一组第一台机架安装完毕,准备将机架吊离安装平台。李明打手势让张齐将行车开到安装平台上方来,刘伟和王新对机架进行兜吊捆绑,刘伟在机架靠近大门一侧挂钢丝绳,王新在刘伟对面挂钢丝绳,李明站在刘伟同侧进行指挥。王新挂好后问刘伟挂好没有,刘伟回答说挂好了。王新即开始指挥张齐起吊,指挥信号为打“口哨”和“手势”。行车驾驶位置位于机架安装平台斜上方,行车工看不见所吊机架,只能听信号起吊。张齐听到指挥信号后,即打铃警示并提升卷扬。刚一提升,张齐就看到王新快速后退并摔倒在地,便赶快停止起升。此时,王新这一侧的钢丝绳已脱落,而机架已被提升,并被拉倒砸在王新身上。
现场作业人员闻讯后,急忙用脱落的钢丝绳重新捆好机架,将机架迅速吊起。王新经抢救无效死亡。 原因分析
1.人的因素
(1)侥幸作业
在起重操作中,王新挂好钢丝绳后,未执行规范指挥信号和手势,而是打口哨指挥起吊,发现钢丝绳脱落后,没及时给信号示意停吊和落绳,而是抱以侥幸心理,认为还未完全起吊,在未经确认的情况下就上前准备重新挂绳,这是严重的违章操作,是造成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2)操作不当
行车工张齐起吊机架时,未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未待钢丝绳绷紧后再听指挥起吊,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3)无证上岗
王新本岗位工龄不到1年,且无司索、指挥人员操作证。行车工张齐有操作证,但行车作业时间不足1年,经验不足,识险、避险及自我防护能力差,是本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2.设备因素
(1)机架无起吊提升装置,不便于捆扎,以至于在起吊过程中机架稍有摆动就发生脱绳,是导致机架倾翻的直接原因。
(2)由于行车驾驶位置位于机架安装平台斜上方,行车工不能看见所吊机架,只能听信号起吊。当发生机架脱绳后,行车工不能及时看见和处理,也是导致机架倾翻的直接原因。
3.环境因素
机架安装平台上安装工具乱扔,王新在后退的过程中脚绊到扳手上而摔倒,是导致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防范措施 为防范、减少起吊过程中的事故和隐患,提出以下预防措施。
1.建全各项制度
企业应建立和建全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岗位责任制,起重机械司机、指挥作业人员、起重司索人员安全操作规程等。
2.严格持证上岗
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包括起重机械司机、指挥作业人员、起重司索人员等,必须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做到持证上岗作业。
3.狠抓现场管理
每一次起重作业前,至少进行15min的操作前安全教育。操作前安全教育由班长负责,主要讲解此次起重作业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预先对“危险源点”进行辨识和预防。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和“互联保”制度。设专人指挥,强调行车工和信号工必须严格执行起重作业“十不吊”的安全规定。地面指挥及司索人员必须远离吊载,站在安全位置,吊物下面及其附近不准站人。采用正确的捆绑方法,如该机架应采用背扣法捆绑,这样可锁住机架,在其游摆时不会发生滑脱事故。
4.加强培训教育
定期组织作业人员对安全操作规程的学习,每位职工必须要牢记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坚持开展反违章纠查和事故反思教育,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职工预防事故的安全技术素质和判断处理事故的技能。 液氯钢瓶充装过量跑氯 发生日期:1966年7月1日 发生单位:上海某厂 经过:该厂在充装液氯钢瓶时,磅秤失灵,又未复磅,致使充装过量后入库。在发货时,发现该瓶有氯气泄漏情况,随即卸下钢瓶待检查处理,不久,该瓶突然爆裂,大量液氯外泄,死亡3人,1人重伤,142人吸氯中毒。 类似液氯钢瓶因充装过量跑氯的事故,其它厂也曾发生多起。 原因分析:(l)计量磅秤失灵,充装过量。 (2)缺少复磅环节。 (3)露天堆放液氯钢瓶,曝晒受热。 (4)滚动钢瓶相互撞击。 (5)用蒸汽加热使钢瓶受热。 教训:(1)液氯钢瓶要严格执行复磅制度,做到复磅时换秤换人。 (2)计量磅秤要每班检查,定期校验,做到计量正确。 (3)露天不准堆放液氯钢瓶。 (4)搬运液氯钢瓶要做到轻装轻卸。 (5)严禁使用蒸汽直接加热液氯。 (6)严格执行《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和国家有关部委等部门的有关规定。 (7)对液氯岗位作业人员要经教育、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