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8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主题
- 好友
- 帖子
- 日志
- 精华
- 分享
- 威望
- 点
- 魅力
- 点
- 经验
- 点
|
新华社记者陈国军、王海鹰、罗博 摆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份救护队员名单:刘光耀、满崇利、陈军。他们3人,一个28岁,一个38岁,一个36岁。 7月10日凌晨5时许,正是东方破晓之时,他们3人却倒在了枣庄“7·6”煤矿火灾事故救援巷道中。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悲壮的救援中,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英雄影像。 ·救援:打开生命之门的艰难抉择 6日18时45分左右,枣庄薛城区防备煤矿井下负255米车场处一台空气压缩机突然着火,63人成功升井,28名井下作业人员被困。一场紧张的救援就此拉开。 “救援工作面临着高温、着火以及矿道堵塞、一氧化碳过高等几大问题。”一直待在一线的救援指挥部副总指挥江卫说,井下煤质属气肥煤,易燃,着火点因此反复出现。现在灭火主要用水,水用少了蒸发,用大了可能造成冒顶。即使在已基本扑灭明火的位置,环境温度大多达60摄氏度以上,有的地方达到80摄氏度以上。 灭火、降温、再灭火、再降温……成为救援人员最主要的任务。 9日傍晚,血红的夕阳缓慢向地平线坠落,映红了忙碌救援的枣庄防备煤矿。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已过,28名井下被困人员依然生死不明。 但在救援现场,再现生命希望的曙光开始在人们心里冉冉升起。 9日,巷道的明火基本被扑灭,救援最前线环境温度从七八十摄氏度下降到四五十摄氏度;9日,救护队员越过空气压缩机着火点,进入火灾发生后曾有4名被困人员的区域;9日,救护队员从原着火点向前突进超过60米,到达井下变电所第一道风门外…… 一条条充满希望、给人信心的消息不断从井下传来。“只要救护队员跨过约40米高温障碍区,打开2500运输巷中距离146米处的风门,就能为营救被困人员打通生命通道。”救援专家组专家的话,让在场的人甚至有些激动和兴奋。 全力以赴救人的时机似乎已来临。在专家组多次论证后,指挥部决定争分夺秒打通生命救援通道。 10日凌晨1时左右,第一道风门被打开,似乎也将生命之门缓缓开启。 “快上井口!”10日5时许,突发的一道指令让井上救援人员霎时紧张起来。医护人员拎起急救箱、抬上担架就跑,消防队员迅速集结,矿工们也自发聚集。不到6时,救护人员全部到达井口指定位置。井口空地周边挤满焦急等待的人们。 “出来了,出来了!”6时18分左右,有人从升降罐笼上被抬出井口。“快!快!快!”消防人员迅速接过担架,医护人员上前施救。“啊?橘红色!”“救护队员?”在场的人倒吸了一口气。现场突然静了下来,静得有些可怕,空气也似乎凝固。 7时8分左右第二个人被抬出,接着第三个……救护车急促的叫声,划破了矿井一时的沉静。 救人者被救上来,被救者音讯全无。希望瞬间转为凝重。救援,此刻显得格外悲壮,令人扼腕哀伤。 ·火区:三名救护队员悲壮倒下 “我每天睡觉都梦到当时井下的场景,梦到他们3个。醒时常常有种感觉:他们没走,还和我们在一起。”5天了,枣矿集团救护大队救援小队小队长邵周兴脑海中,依然无法忘记三位殉职兄弟的音容笑貌。 让邵周兴魂牵梦绕的是和他并肩战斗的队友刘光耀、满崇利、陈军。 10日凌晨4时30分,按照抢险救援指挥部的命令,枣矿集团救护大队邵周兴、刘光耀、满崇利、陈军等6名骨干救护队员领命下井。作为第四批突入高温区的救护队员,此行他们肩负重要使命,要突破高温区,向2500运输巷内受灾区域突进,侦查运输巷内复杂情况,伺机搜寻被困人员。 这是一次艰难抉择后的唯一选择。如果不摸清情况,生命通道就无法打通,被困人员就会面临越来越危险的威胁。 从下井处到2500运输巷第二道联络巷的距离300多米,巷道宽高都在2米左右。每名队员都身穿三四公斤的隔热服,背负16公斤重的正压氧呼吸机。 “我们好像是在烟气腾腾的烟囱里爬行。”邵周兴回忆说,“很热,到处是烟雾,只能看见一米左右。巷道黑乎乎的,地上满是扶棚用的木料、电线,还有从顶上落下的碎石。靠近着火点的井架被烧毁,支撑钢架也已变形。” 第一次穿过高温区时,队员们发现“温度不算太高,大概40摄氏度,墙摸上去也不算烫手,也没有看见火点。”邵周兴说。 在2500运输巷向前蹲行突进220米左右,刘光耀他们6人挪到了指挥部指定到达位置--第二道联络巷。 “全身是汗,戴的手套都让汗水湿透了。”副小队长戴增伟说。为了避免有害气体的侵扰,300多米的距离,他们半蹲着一步一步地挪动,竟花了10多分钟。 短暂的休整后,刘光耀他们开始搜寻,没有发现被困人员,没有发现着火点,温度也不算高,见到的只是弥漫的烟雾。任务完成,按照指挥部事先下达的命令,一行6人开始回撤。 当重新经过高温区时,“原来的阴燃点复燃了,周围有了明火,温度大约在60摄氏度,就像进了火炉一样。” “温度突然升高,烟雾更浓,看不见路。当时的感觉就像中了暑,头晕,头疼,全身大汗淋淋。耳朵蹭到电缆,一下就被灼伤了。”戴增伟说,在高温起火区,每挪动一步,都是对救援队员意志的严峻考验。 突然,走在最前面摸索探路的刘光耀晕倒在地。紧跟其后的满崇利、陈军,见状奋不顾身地上前架起刘光耀,3人跌跌跌撞撞地挪动了三五米,踉跄间一起摔倒。此时,离后续救援队所在的新鲜风流处只有50米远。 “快出去!喊人!” 邵周兴发疯似的对戴增伟喊道。 不知从哪来的力量,疲惫不堪的戴增伟咬着牙一口气竟蹲行到后续救援队所处位置。“有情况,救人!”话未说完,戴增伟再也站不住了,瘫倒在巷道壁上。 人命关天,刻不容缓。“走!”后续救援队员迅速向高温起火区奔去。 ·接力:生命救援不言放弃 当刘光耀、满崇利和陈军被后续救援队员抱出时,当急救车绝尘而去时,邵周兴期盼着医务人员能用妙手让他的战友起死回生。 现实是如此残酷无情。刘光耀、满崇利、陈军终因高温中暑引起热痉挛,导致热衰竭。医护人员全力救治,也未能挽回他们年轻的生命。 “他们都是出类拔萃的技术尖子。其中满崇利拿过枣矿集团技术比武状元和全省技术比武冠军,参加过10多次抢险救灾。没想到……”枣矿集团救护大队党总支书记刘广艾再也说不去下了。 枣矿集团田陈煤矿救护队队长王传启所在的救援组是在刘光耀组前面下井的。王传启说:“如果满崇利他们不去救援刘光耀,肯定能自己爬出来,可那种情况下,谁愿意扔下自己的兄弟不管!” 3名救护队员的殉职,带来了2500运输巷内受灾区域的基本情况。 7月11日晚,救援指挥部决定,采取从251正巷向下小断面掘进下山与2500运输巷勾通的办法,绕开明火高温区域,开拓新的救援通道。待掘通下山通道后,救护队从新掘下山巷道进入2500运输巷进行侦察以及救援。 而就在此前,为井下被困人员输送空气的透巷孔工程也在9日晚开钻,抢险救援人员在距离井口东北方向直线距离1公里处钻井,为井下被困人员送风。 “还有28个兄弟在井下。我随时待命,准备下井救援。” 邵周兴说,虽然失去了三位好战友,心情非常难过,但不能忘记救护队员的职责。 15日,事故救援已进入第10天。据记者了解,当时被困矿工们并未携带食品,每人随身只带着一个过滤式自救器和一个装满水的水壶。
尽管生命迹象越来越渺茫,但从抢险救援指挥部到救护队员,没有一个人放弃。人们期待着生命的奇迹!(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