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了解安全隐患存在的特点:安全隐患存在具有潜伏性、隐蔽性、动态性、广泛性、知识性、专业性、科学性、客观性、习惯性、社会性、风俗性,还具有随时爆发事故的必然性等特点;没一个隐患就是一起事故“导火线”。其次,根据隐患存在的特点,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针对专业从设计的引用的标准到设计规范,从设备的制造到安装,从设备的调试到使用,从设备管理到维护保养;从工艺理论指导到选择,从工艺指标的指定到执行,从工艺指标的控制到调试,从生产过程的管理到生产过程控制;从人员的管理到激励机制的制定,从人员的配备到岗位定员,从人员的操作技术到生产岗位的适应;从制度的制定到执行,从制度的教育到理解,从制度的全面性到科学性,从制度的具体到适应性;从安全设施到个人防护用品,从防护用品的配备到使用;从事故应急预编制到演练。等生产的过程和管理过程及各个环节,都要逐项地对照和核准。从中找出差距和错误。这些差距和错误可以认为就是安全隐患。第三、实际与标准的差距或错误分别出是比较复杂和困难的过程。在识别安全隐患时所涉及到的标准和法律法规等资料是比较多的。所以识别安全隐患时,应组织专业人员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参加进行专业识别。第四、对技术性强和隐蔽的隐患要利用器具测量的方法,不失时机地进行检测,从检测的数据中找出隐患。第五、利用安全评估理论科学的方法,利用逻辑、判断、分析,计算、推理等方法进行识别。第六、按照事故经验教训进行查找。在同行业曾发生的事故原因中,是否有同类原因。总之,识别安全隐患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和复杂,要针对现状利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有敌放失地开展此项工作。如对化工企业进行动火作业、动土作业、设备内作业、抽堵盲板作业、高处作业、设备检修作业、吊装作业等各种作业前的隐患识别,就涉及诸多的方面。为做好作业隐患(危害)识别工作,首先应明确隐患识别目的,即通过事先分析、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现事前预防,达到消减隐患、控制风险的目的;是防止从事此项作业的人员不受伤害,不使他人受到伤害,不能使设备和其他系统受到影响或损害,即实现“三不伤害”的目的,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其次知道隐患分析内容,即在隐患分析时,不仅要分析作业人员工作不规范的,还要分析作业环境存在的潜在隐患;将工作不规范产生的和工作本身存在隐患都识别出来。然后对作业步骤隐患识别,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险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划分的工作步骤要适当,不宜过粗和过细);对于每一个步骤都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给自己提出问题如下:(1)身体某一部位是否可能卡在物体之间?(2)工具、机器或装备是否存在隐患因素?(3)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接触有害物质?(4)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滑倒、绊倒或摔落?(5)从业人员是否可能因推、举、拉用力过度而扭伤?(6)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暴露于极热或极冷的环境中?(7)是否存在过度的噪音或震动?(8)是否存在物体坠落的隐患因素?(9)是否存在照明问题(光线太暗或过强)?(10)天气状况是否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寒冷、暑热、雪天、雨天、大风、大雾、雷雨等)?(11)存在产生有毒、窒息、辐射的可能吗?(12)是否可能接触灼热物质、有毒物质或腐蚀性物质?(13)空气中是否存在粉尘、烟、雾、蒸汽?(14)作业上方是否存在易坠落物?(15)是否存在触电的可能?(16)是否存在可能有砸伤,挤伤,绞伤、压伤等机械危害?(17)是否存在着火、爆炸的可能?(18)作业环境周围是否存在有毒物质进入作业范围?(19)其他致伤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