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30|回复: 9

工人日报:“压力全球第一”与沙鼠的焦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2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工人日报:“压力全球第一”与沙鼠的焦虑

张枫逸

2012年10月19日08:22    来源:工人日报     手机看新闻



据10月17日《生命时报》报道,世界知名办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上班族在过去一年内所承受的压力,位列全球第一。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职场人士中,认为压力高于去年的,中国内地占75%,香港地区占55%,分列第一和第四,都大大超出全球的平均值48%。其中,上海、北京分别以80%、67%排在城市的前列。

人生在世,压力无所不在。一定的压力可以产生动力,但压力过大则会产生负面作用。继前些年“压力山大”成为都市白领的流行词汇后,如今中国内地上班族压力全球第一,这背后的深层次根源值得探究。正如《人民日报》去年推出的系列报道“关注社会焦虑”指出的,焦虑渐成一种普遍心态,在许多人看来,身边往往危机四伏,总有原因让人感到不安。实际上,“压力全球第一”的背后恰恰折射出时下公众的三重焦虑。

第一,福利焦虑。在一些发达国家,从小学到高中都免学费,公立大学收的也是低学费,医疗有保险,失业可以领救济金,生孩子有补贴……这样的高福利保障,差不多涵盖了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而我国民生保障还处于“低水平、广覆盖”的阶段,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居民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对上班族来说,上有老下有小,承担着养家糊口的主要责任,当社会应提供的医疗、养老、教育等福利保障不够完善和充分时,个人身上的担子就显得尤其沉重。

第二,身份焦虑。目前,我国人口的跨城市、跨区域流动日趋频繁,已有2亿多名农民工进入了城市,其中1亿多人常年在城市生活。然而在同一座城市中,因户口不同造成的用工壁垒、社保差异等,却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地人深感“居之不易”。没有户口,不能在当地领结婚证;没有户口,不能申请经适房、廉租房;没有户口,孩子上学更是难题……“在北京这么多年,她是外地人;到了老家,她感觉自己也成了外地人”——小说《漂二代》中主人公的这段话,就是对这种社会心理的宣泄。

第三,公平焦虑。一方面,转型期社会财富分配机制尚不健全,部分行业工资水平增长过快,水平过高,拉大了社会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人保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显示,一些企业高管工资可比农民工高出千倍。同时,一些地方权力世袭、萝卜招聘、公立幼儿园只收公务员子女的事情时有发生,如果没有背景,缺少资本,一些人即便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实现个人的既定目标,如此一来怎能不“压力山大”?

非洲撒哈拉沙漠中有一种沙鼠,每当旱季到来前,都要囤积大量的草根,以便度过旱季的艰难日子。即使沙地上的草根足以使它们度过旱季,它们仍拼命寻找草根,运回洞穴,否则便焦躁不安。研究证明,沙鼠出于一种本能的担心,要囤积尽可能多的草根来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同样道理,常让人们深感不安的往往并不是眼前的事情,而是那些不可预知的“明天”和“后天”以及可以预知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前景。

纾解全民压力,不能仅通过旅游、购物等渠道减压,更应通过完善社会福利,消弭身份裂隙,创造机会公平,让每一个人看到未来的美好和希望,不做焦虑的“沙鼠”。(来源:工人日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才是缓解上班族压力的泄压阀?

2012年10月18日10:02    来源:西安晚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分享到...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据某世界知名办公方案提供商最新调查显示,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1.6万名职场人士中,认为压力高于去年的,中国内地占75%,列第一,大大超出全球平均值48%。其中,上海、北京分别以80%、67%排在城市前列。

  能够见证中国上班族巨大压力乃至“压力山大”的各种证据,无论直接还是间接证据、微观还是宏观证据,无疑都十分丰富。比如,普遍超长的工作时间,有调查显示,中国职场人士每周工作时长超过40小时的达76.3%,其中28.8%超过50个小时。

  再比如充满浓厚“逃离”、“发泄”色彩的休假方式——或者是人满为患的“黄金周”旅游;或者是宅于蜗居的沉迷网络“发泄情绪和不满”。再如,紧张乃至显得戾气十足的人际关系,“一点小小的摩擦都能引发激烈的冲突”……

  压力到底来自于哪里?拿什么才能为巨大的压力“解压”、提供有效的“泄压阀”?

  直观来看,压力之所以挥之不去,或许正如上述报道分析总结的:“背后无非就是个‘钱’字”。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上班族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都可以归纳简化为这样两种与“钱”字密切相关的压力,一种是:不得不“赚钱”、“赚更多的钱”以便养家糊口的压力,另一种则是必须“花钱”、“花愈来愈多的钱”为各种生活成本埋单的压力,如为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埋单的压力。

  此前有调查显示,超六成国内白领表示压力主要来自“买房供房”。92.1%受访者对“走不动以后”的生活感到焦虑,57%觉得养老还得“靠自己另外攒钱”。

  那么,要化解这种源自“钱”字的压力,相应的“解压”或“泄压”的渠道,当然也主要是这样对应的两方面。一方面是,直接为上班族增加工资薪水——通过推动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劳动报酬比例,尽快遏制扭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人社部日前发布的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显示,“部分行业工资过高导致拉大收入差距,部分企业高管收入增长偏快”。另一方面是,间接减轻上班族的生活成本、花钱压力——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投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劳动者“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等的后顾之忧。

  其实,透过“钱”字的直观表象,从更深层社会法治秩序的角度追根溯源,中国上班族面临的压力的真正来源,不仅只是一个“钱”字,更是“权利”两个字。显而易见,无论“赚钱”还是“花钱”的压力,站在法治秩序视角,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权利匮乏、保障不到位的结果。

  比如,普通上班族之于老板的劳动报酬权利,消费者之于垄断行业的反垄断权利,广大纳税人之于政府财政和官员行为的知情、监督权利……这诚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曾指出的:“贫困应该被理解为权利的缺乏,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

  因此,要想釜底抽薪地为上班族压力解压、泄压,根本出路只能是:改变权利的缺乏局面、全面落实保障权利。试想一下,如果面对老板,劳动者拥有充分的报酬议价权利;面对垄断行业,消费者拥有有力的反垄断权利;面对政府财政、官员行为,纳税人拥有彻底的知情监督权利,那么,劳资之间、垄断与非垄断之间的悬殊收入差距,依赖于权力寻租和腐败的灰色收入,如何可能扩大膨胀?而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公共投入,又怎么可能总是显得不足?张贵峰

(来源:西安晚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西都市报:“上班族压力第一”的应然与失当
蒋璟璟

2012年10月18日09:17    来源:华西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分享到...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被称为“史上最长黄金周”的中秋、国庆假期刚过,某世界知名办公方案提供商发布了它的最新调查结果:中国内地上班族在过去一年内所承受的压力,位列全球第一。至于压力到底来自于哪里?统计显示,“工作”、“个人经济状况”、“来自老板的压力”排在前三位。此外,《生命时报》的一项调查也表明,所有受访白领中,仅12.28%的人认为自己完全健康,超过四成人觉得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

  国人“亚历山大”,即便没有量化的数据支持,也不缺真情实感的体验。“内地上班族过去一年所受压力全球第一”,此一结论也许并不精准,但至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坊间嗟叹久矣,“脚下这方土地,位处一个高压社会。”焦虑、迷惘,缺乏安全感,对未来少有稳定预期……凡此种种,有见于拥挤的马路,有见于疲惫的车厢,更见于上班族的言行倦态。

  “压力第一”的结论,或重要无比,或无甚所谓。毕竟,抱持宏观论视角,整体上升的社会期内,“压力”也即动力:一方面,拼搏、向上的浮士德精神,是此阶段奉行的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福利法则,渐从“个体对个体负责”变成“社会对个体负责”。由此,有压力的生活,恰是有希望的生活:你能触到梦想边缘,但先须跨越一段坎坷。

  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就在于他们试图挣脱旧有的生活范式,却无法承受奔向“新生活”所要支付的身心成本。某种意义上,“上班族的压力”,同样是基于效率、公平的筛选机制——顶住压力者向上流动,反之则反!空叹“压力大”,几乎毫无价值。重要的是,个人如何以科学的方式自我调适?全社会如何避免上班族的“勤奋”,畸变成一场集体的“精神自戕”?

  人际竞争,固然是城市的活力之源;但,一旦“竞争”突破人性的底线,便在酝酿危机。所谓“全球第一的压力”,无疑是“过度竞争”的后果。可惜的是,“上班族”无意识、无能力,消化此类负面的压力:根据民调,旅行、购物、上网等,是国人泄压的主要方式。但,集中、单一的休假模式,注定了“上班族”的旅行时间有限、品质堪忧;至于购物、上网等释压选择,意图以物质刺激、虚拟世界填补心灵缺失,更是饮鸩止渴之举。

  处处“加压”、无处“解压”,才是“高压社会”的尴尬。市场供给层面,心理干预、情绪护理等行业,尚且未能充分发育;而公共服务层面,卫生机构仍不曾建构起,完善的精神健康监测、疗治体系。“不累倒不休息”的职场文化中,工作狂式的“强人”,竟成被推崇的偶像。毋庸讳言,这种逻辑有些病态,也有些无奈。“玩命干活”的人群,并未被传授,对冲压力的技巧。

  以“压力”为内核,城市的苛刻竞争和筛选,得以持续不断的展开。人口红利期、社会上升阶段,企业就是有这般的“优待”。只是,社会的治理机构,总不该任由过度竞争、负面压力继续爆棚。众所周知,它们悖于抽象的正义,且潜在隐患多多。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网:压力下的国人如何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
李妍

2012年10月18日10:43    来源:湖南红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分享到...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在百度上搜索“压力山大”,这个由“亚历山大”谐音而来,用诙谐手法表达压力像山一样大的词汇,网络搜索量竟达到数百万条。这或能解释如下的调查结果:据世界知名办公方案提供商发布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压力最大的国家。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职场人士中,上海、北京分别以80%、67%排在城市前列。其中“工作”、“个人经济状况”、“来自老板的压力”排在前三位。(10月17日《深圳商报》)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就曾说过:“每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现在的年轻人头上压着三座大山:蜗居、蚁族、职场压力。”这似乎和上面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高昂的房价、残酷的工作压力、不尽如人意的医疗、教育、养老福利兜底、怎么也跑不过CPI的薪酬收入……都让越来越多在城市中奔突劳碌,怀揣梦想的人,屡屡遭遇现实的碰壁。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大概就是都市生活的真实写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资本快速积累之下,理想和现实却发生激烈碰撞,物质在增长,心灵却在被撕裂。当每个人都在房子、车子、教育、医疗、养老中苦苦挣扎,却难以有笃定稳定的预期兜底时,因为“工作”、“个人经济状况”、“来自老板的压力”等原因滋生经济困扰,其实也正是个体压力缓慢生长的过程。

  正如调查分析所说:压力背后无非是个“钱”。这似乎间接印证了民间的一句俗语:“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在这样的欲望都市中,经济基础往往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拥有尊严的重要表征。要想挤进一种主流的生活方式,在别人眼中拥有“尊严”,房子、车子等物质基础,往往成为其必备要素。而营造这种舆论,几乎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多年前,英国学者马克·莱昂纳德就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写了一本《中国在想什么》。现在,也许我们可以告诉他,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教育医疗、投资理财等经济生活题材,涵盖了国人日常谈论八成以上的话题。谁要不想被这些话题同化,妄图独立而外,不去做房奴、车奴甚至是孩奴,谁就会被主流话语圈排斥而外,成为生活上孤独的行者。

  物质需求,欲望膨胀,社会舆论氛围……种种元素,都把都市人的生活逼上了一条单一的物质轨道,最终陷入“有压力觉得累,没压力觉得可怕”的恶性循环中。这种没压力也要找压力,在城市生活中寻求存在感的日子,也让许多人不堪重负,只能选择用网络、手机、大假旅游等方式逃离,重者甚至以暴力、自杀宣泄。

  这样的现状,其实也在说明,压力当然可能成为动力,却也可以让心灵扭曲变形。压力下的国人,又该如何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呢?当然需要不断完善的公共服务,去为个体福利去兜底,给予公众更稳定的预期,让个体心灵在激烈的社会转型中,免于被撕裂的危险。而对每个个体而言,不陷入人云亦云的话语体系中,真正以独立姿态去生活,让出一些谈话空间,而不仅是谈论物质上的单一话题,才能让生活拥有更多元的想象。毕竟,压力是一群人的事情,没有谁应该孤身上路。(来源:红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查:“没有自己的时间”成为员工重大压力源

2012年05月10日08:23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员工日均工作8.66小时,其中30%以上的日均工作超10小时,约2/3的员工回家后还需继续工作,“没有自己的时间”已经成为员工的重大压力源。这是日前由智联招聘和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在“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中披露的情况。

  此次调查涉及全国28个城市,历时4周,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共收取全国3万余份有效问卷。

  根据调查,全国28个城市员工平均工作时间中包含在公司平均工作时间的8.38小时和在家工作的0.28小时,30%的员工日均工作超10小时。部分职场“工作狂” 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7个小时,有的甚至超过77个小时。而我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超量的工作时间,加上平均近一个小时左右的工作往返时间,使得职场员工平均睡眠时间仅为7.33小时,其他时间为7.55小时。“工作狂”这两项所花费的时间仅为6.88小时和4.33小时。

  据调查,在少得可怜的自由时间里,员工所用时间最多的就是在家休闲娱乐,一周为8.025小时,而外出休闲娱乐时间仅2.385小时,用于体育健身的时间平均每周不到1小时。

  该调查推出了平衡指数的概念,即用0~100分来表示平衡的程度,分值越高表示平衡程度越高。根据该方法,全国28个城市中平衡程度较好的是宁波、厦门等几个城市,指数都在49分以上;北京以48.71的指数位于失衡倾向较严重的城市行列。

  记者采访几位职场员工发现,长时间的工作让他们倍感压力,有人感叹:“工作没完没了,太烦人。”“一天到晚加班,让人郁闷到抓狂。”

  智联招聘人力资源专家表示,大部分职场员工的平衡指数较低,反映出当下职场人在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导致工作与生活处于失衡的状态。他建议职场员工选择积极的事、保持积极的心态,实现内心平衡。(记者 邓崎凡)

(责任编辑:李宇浩(实习)、段欣毅)
发表于 2012-10-22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唉,我现在就在加班!
发表于 2012-10-22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社会没有压力不行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zlq73a


    人没压力也不行的
发表于 2012-10-23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英明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itos4dP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5-5-16 21:27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