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5208
- 在线时间
- 小时
- 主题
- 好友
- 帖子
- 日志
- 精华
- 分享
- 威望
- 点
- 魅力
- 点
- 经验
- 点
|
华国锋晚年的小院生活,必做啥事?
作者:[暴力云与送子鹳]
发表时间:2013-04-05 15:02:51
[收藏] [发短信] [回复] [投诉] [添加好友] 恬淡的小院生活
本刊记者 刘畅 李荣刚
北京西皇城根的一个院落,原是明代礼王府的一部分。1980年以后,华国锋同志一直居住在这里。
近日,记者有幸走进这座院落。这是一个两进的四合院。前院正中央有一个葱绿的小瓜果园,将正房遮掩了一半。正是午休时间,小院显得异常宁静。
“韩姨最近累坏了,这两天刚刚缓了口气,今天最好不要打扰她。”工作人员习惯称呼华国锋同志夫人韩芝俊为“韩姨”。
四合院南侧房间,是华国锋同志的炊事员谢师傅的住处。他是1984年来这里工作的。“正面的屋子是华老和夫人住的,两侧是他们的儿女住,剩下就是我们工作人员的住所。我们同住在一个屋檐下,这里就和一个普通的大家庭一样。”谢师傅说。
谢师傅住的房间不大,家具也很陈旧,一张木板床上,洁白的床单铺得平平整整。“这里的家具都很平常,华老屋里用的沙发和我们的也是一样的。”谢师傅边说边招呼我们坐下:“家里的家具只有用坏了、破了,才会去换一个,两位老人很节俭,生活上的要求不高。”
华国锋同志夫妇喜欢在院内和沿外墙根种上果树和蔬菜。通向会客厅的小道,被装饰成了一条林荫走廊。两旁时不时能看到辣椒和油菜花,头顶还挂满了葫芦,后院种的是葡萄、苹果、樱桃、核桃……整个院落充满浓郁的田园气息。
“华老对农业和农作物很有研究。记得我刚来这里不久,他就带着我们在后院‘开荒’,琢磨着开辟出一块果园来。”谢师傅说,平日里,华国锋同志与夫人都亲手侍弄这些树呀、花呀、菜呀的,自享其果,自得其乐。“种的植物,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出果实,华老都把握得特别准确。我们一家人都听他的指挥,也一起干。”
华国锋同志的生活一直极为简朴。衬衣、夹克,所有衣服都是最普通的,冬天就是大棉袄。衣服脏了,工作人员会抢着洗,他就到处藏衣服,不让工作人员找到,然后偷偷交给老伴洗。有一次华国锋同志在山西的侄女苏凤仙来看他,见房子里很暗,便问:“叔叔,怎么不开灯?”华国锋同志语重心长地回答说:“现在国家能源紧张,时刻要注意节约呀。”
两位老人的作息时间也非常规律。华国锋同志的夫人每天起床比较早,清晨五六点钟她就先在菜园里忙活起来了,到了七点钟再叫醒华国锋同志。早饭后,华国锋同志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写字和看报。“华老看的报纸种类很多,党报、经济报、参考类等等。他看报纸很投入,有时候叫他吃饭都叫不走。”
据谢师傅讲,每次吃过午饭,华国锋同志夫妇都会在小院里散步几十分钟。“有时我们工作人员吃完饭正赶上他们散步,大家就一块在院子里遛弯、聊天,偶尔还会一起打打牌,但时间有控制,也就一个小时。”
平常,华国锋同志身体好的时候,有时会在下午见一两拨客人。客人来自全国各地,有山西的老乡、湖南的老部下,也有原来身边的工作人员,等等。下午没事的时候,华国锋同志就在院子里溜达,或者等两个孙女回来,陪陪她们。有时候看到谢师傅等工作人员正好在屋里,他也会串串门,和他们聊聊天,问问情况。
晚间,收看《新闻联播》是华国锋同志雷打不动的习惯。之后,他有时也会看看其他电视节目。
华国锋同志非常关心北京奥运会。“他原来还打算去看奥运会的,有管理局发的票,也有我们工作人员帮他买的票。没想到他最后这次住院,就再也没能回来……”谈起华国锋同志,谢师傅几次难过得泪流满面。

- 2楼 [暴力云与送子鹳] 发表时间:2013-04-05 15:05 [回复] [投诉]
几十年不变的口味
本刊记者 刘畅 李荣刚
华国锋同志的饮食习惯数十年不变:简单。谢师傅说,给华老做饭很省事,因为他爱吃的东西就那几样,从来不变。蔬菜喜欢吃大白菜、萝卜、南瓜、山药,这些大多是自己在院子里种的;肉类只爱吃水煮羊肉;至于海鲜、鱼,他从来不吃。“只要是这些菜,你怎么做他都吃。他是个特别善良的老人,即使不可口,也不提意见,只是少吃点。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哪次说‘不吃’。”
早上,谢师傅给华国锋同志准备的是牛奶、鸡蛋羹、一个小馒头、一个小花卷,再炒一份圆白菜或是洋葱,偶尔有一份水煮羊肉。快到中午,谢师傅就开始准备面食:拉面、刀削面、莜面卷、“猫耳朵”……都是华国锋同志最爱吃的山西面食。配的菜是三道:一道荤的,一道素的,一道半荤半素。起初,刚到华家工作的谢师傅压根儿不会做面食:“都是韩姨手把手地教我,和我一起在厨房里忙乎。”有时,华国锋同志还自己动手。每年西红柿上市的季节,他就让家人买很多,自己装到坛子里,做成西红柿酱,留到冬天吃。
最近几年,考虑到华国锋同志的身体状况,医生给谢师傅下了死命令:控制华老的主食摄入量,每餐只许吃1两米饭,或是一小口面。晚上的食谱更简单,一碗米汤,或是一碗粥,有时吃个烧饼。
华家吃饭,一直实行分餐制。“华老单独一份饭菜,夫人和孩子们另做一份饭菜,一家人同桌不同餐,这是华老很早就养成的习惯。华老认为国家对他有特殊照顾,吃得好点,但不能让全家人都沾光。”
谈起华国锋同志的最后时光,谢师傅哽咽了。“华老今年6月底住院,我没想到有这么严重。他晚年也常去医院,住一段时间就回来。他住院时,我就像往常一样,每天做好一日三餐,拿保温桶盛好,由他家人带过去。7月底8月初的一个周末,华老出院了,我以为没事了。但他在家里只呆了两天,又被送进医院。我想他住一段时间就会回来了,也就没去医院看他……现在,每到下午四点多,我脑子里还不自觉地想,晚上该给华老做什么。然后一转念,唉,老人已经走了……我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把韩姨照顾好,帮助老人家挺过去。”
华国锋同志在逝世前一个月,还吃过一次他最喜欢的萝卜丝酥饼。曾经给毛泽东当过警卫员的王明富,退休后在北京南长街开了一家小餐厅,名叫“泽园酒家”。他将当年毛主席和其他一些领导人常吃的菜肴的做法保留下来,做成自家的招牌菜,吸引了不少顾客。其中,用老北京麻酱和面做成的萝卜丝酥饼,华国锋同志很喜欢。但华国锋同志很少去店里吃,他说:“老是抛头露面的不好。”于是,王明富常常派人送萝卜丝酥饼到华家。今年7月,华国锋同志的秘书打电话给他,说华老突然想吃他做的萝卜丝酥饼。和往常一样,王明富很快派人将做好的点心、小菜送去了。“我真是万万没有料到,这是最后一次给华老送餐。我真后悔没亲自送去,没能见华老最后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