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60|回复: 5

修行人要放下这四种畏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修行人中,许多人由于各种畏惧心理,反而被障碍的寸步难行。

  一、是畏惧生活

  整天为眼前的生活和未来生活顾虑重重,总怕生活没有保证。因此虽修行,心却不能清静,总有后顾之忧,故难以修出清静心。其实,今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今生挣多少钱花多少钱皆是定数,何况天无绝人之路。

  修行人的生活越简单越好,只要能维持生活就行,其它一切时间、精力都放在修行和度众生上,其它别无多求。担心生活者,只是杞人忧天,心生妄念,反而给自己修清静心设置了障碍。

  二、是畏惧恶名

  在修行、度众生的过程中,总怕别人议论自己。由于一些人暂时不理解,或许还会毁谤、误会、攻击自己。怕落下不好的名声,由此而心生委屈和烦恼。并障碍自己在修行路上畏首畏尾,畏缩不前。

  这是由于一方面还未看破、放下虚名,才畏惧落下骂名。另一方面,还未悟到凡是这些误会、诽谤、攻击自己的人和事,都是帮自己修定力和忍辱的助缘。在开悟真修者看来,实为难得,是大菩萨来助自己修行证道,不仅不生委屈和烦恼,反而应该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是他们在帮助自己断尽尘沙烦恼。如果没有这些修行的助缘,菩萨行“六度法”中的“忍辱”又如何成就?

  过去有一典故:一对未婚男女相恋,女有身孕生子,父母逼问与何人所为,女不敢说出真情,谎称是临村寺中的老和尚。乡民围寺怒骂和尚,并把孩子推给和尚,和尚一句话也未解释,接过孩子回寺抚养。几年后,女子良心不忍,说出实情。乡民知错,跪拜寺门请罪,和尚仍无一句怨言,把孩子还给女子,回寺打坐。此乃已修行证道的高僧,对恶名和清白已无分别,只是借此因缘修炼忍辱和定力而已。

  如果畏惧恶名,说明还在分别善恶,执着虚名。别人夸赞你时,你就高兴,同样是动心动念,在分别好坏,失去了定力和清静心。别人对你的误会和毁谤,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大多是业障现前,如明此理,既修忍辱,又可随缘消业障,有何烦恼?

  其实,顺境、逆境都是人心里分别出来的,对自己有利就认为是顺境,对自己不利就认为是逆境,然后又分出个好坏来。从宇宙本性的角度来看,顺逆只是两种不同的客观存在,根本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缘聚缘散的作用而已。如明此理,无论何境都是帮自己净心修定的助缘。

  如此才能精进,才能在万缘之中放下万缘,在万境之中修出清静心。如能悟透本性真空,骂名何在?有位同心大德,别人由于观点不同曾骂他“放狗屁”。他却恢谐地说:“放是放下、轻松之意,狗是忠诚之意,屁是通畅之意,又有何不好,尽管来吧,我这里已经开始接功了。”这就是开悟者的烦恼转菩提。

  三、是畏惧过失

  害怕自己有过失,怕别人不理解而埋怨自己,因而在为众生做事或度人时畏首畏尾,顾虑重重,不敢大胆地行菩萨道。甚至躲在家里不愿与众生接触,怕自己粘上什么是非。这样的修行并非真修行,真修行的人必须在生活中磨炼自性。在与众生交往之中,错误是难免的,是很正常的。

  如果怕脚上磨泡就不敢爬山,你就永远也不能领略山顶的无限风光。如果你怕风浪而不敢行船,那么你永远也到不了辉煌的彼岸。风浪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不正常的是你的心理,这仍然是你心理自设的障碍。如细分析,害怕过失实际上是尚未放下虚名和小我,宁可放弃度众生,也不愿为众生承担责任,还是自私自利、心胸狭小的心理。

  在修行过程中,要想断掉尘沙烦恼,必须在度众生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和消除。由于你畏惧过失而不敢度众生,你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尘沙烦恼。烦恼和障碍不除,何日能登达彼岸?

  只靠自己修行而不度众生是不可能成就的。这种畏惧过失而不敢行菩萨道的人,不明白自己与众生的关系。修行者如大树,众生如土壤,是大树需要土壤,而不是土壤需要大树。大树要想成材,如同修行人想成佛证道,在修行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助缘来助你成道。即使是你已开悟,也仅仅是修行的开始。

  你需要在世间与众生的交往中去证,去检验你悟得真理。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需要一个长期的磨性和渐修过程。因此,有过失是正常的,无过失倒非正常,而且不可能没有过失。而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是没有的。

  深一步来讲,宇宙的本性中是没有过失和缺点的。所谓的“过失”也是人心里分别出来的。即使你做的再适当,也难满足众人之心。所谓“众口难调”正是此理。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挑毛病,怎能不分别出所谓的“过失”?其实,所谓的过失也是虚妄,也是人心里想出来的,这本身就不是正知正见。如果因此而畏惧过失,则是心随境转,障碍着自己寸步难行。

  这种畏惧过失的心理,大多是由过于执着“善”所形成的。在一个开悟者的心里,自己和别人都没有什么过失和缺点。宇宙的一切都是本性中显现出来的自然现象,只有作用,而无好坏。一切都只是随缘去做,即使是杀盗淫妄,也都是正常的,不过是因缘果报的显现而已。只有存在分别心的人,才会分别出“过失”,而且因畏惧过失而被其所障。

  四、是畏惧困难

  许多修行人误认为学佛道路非常艰难,只有慧根好的人才有希望修成,自己没有希望。因而自暴自弃,知难而退。但是,众生是一个法身,本性完全相同,无优劣之别。只是你自己因放不下而被障盖了本性的显现。说得再确切一些,是你自己的大脑不停地在思想,被妄念转成的“识”,障盖了你的根本智。其实,“修道不难,唯嫌捡择,成道不难,放下既是”。更多的修行人则是被惰性所障,贪图享受,害怕各种困难。

  例如:打坐时腰酸腿疼而不能坚持;炼动功怕冷、怕热,怕起早而不能睡懒觉;有一点病就疑惑动念,畏惧不前,停止了修行。

  由于贪图享受,还会给自己找出种种借口:“我工作忙,生意忙”;“家里有孩子上学”;“我还要照顾孙子”;“我爱人不支持我修行,总干扰我”;“我还要照顾老人”等等。总之,如果不想下功夫去克服困难,破除惰习,能找出一百条理由为自己开脱。这些障碍都是来自内心,贪图享受的懒惰习气是修行的最大障碍,是尚未修出浩然正气的表现。

  科学的发展,是在引导人类走一条逐渐享受之路,使人类惰性越来越大,在这种大环境中,修行人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堕落的非常快。因此,修行人必须时刻提起警觉之心,万不可贪图享受,滋长惰性。每个人都有根深蒂固的惰习,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从小未吃过苦,更贪享受,主要表现在贪吃、贪睡方面。虽信佛,但又不能吃苦修行,即使修炼,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长期被自己的惰性所障。

  因此,修行的过程,就是改正习气和战胜自我的过程。只有破除自我个性,才能融入那整体的、平等的真我本性。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名安全工作者,要有行善积德之心。
  行善就是做好事,积德是行善的后果。做好事有很多种,锦上添花是做好事,雪中送炭也是做好事。作为一名安全工作者,我们的工作职责就是最大限度的避免工作中事故的发生,避免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这也是在行善积德。如果没有行善积德之心,就不会把工人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如果没有行善积德之心,就不会把预防事故放在主要位置;如果没有行善积德之心,就不会热爱自己的工作,更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作为一名安全工作者,要有敏感细腻之心。
  敏感细腻之人,也许会被认为不好相处,因为大家更喜欢和大大咧咧的人在一起。但是做安全,一定要敏感细腻。敏感,是对工作环境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敏感;细腻,是对安全工作一丝不苟。没有敏感细腻之心,也许不会看出在施工现场路边一个突出的钢筋也可能是一场事故的前奏曲;没有敏感细腻之心,也许不会看出一个烟头也可能是一场大火的催化剂。没有敏感细腻之心,也许眼里看到更多的不是危险隐患,而是一切正常。
  作为一名安全工作者,要有不厌其烦之心。
  虽然安全工作无小事,但是安全工作都是琐碎的事。要把这些个琐碎的事情都做好也着实不易。要是没有不厌其烦之心,就不会一句句的提醒工人要把劳保用品穿戴整体。要是没有不厌其烦之心,就不会一次次的纠正工人的违章操作,哪怕被误解。要是没有不厌其烦之心,就不会一步步的去把安全工作落实到细节。
  作为一名安全工作者,要有辛苦奉献之心。
  安全工作是很辛苦的,每天10个小时上班时间可能8个小时都是在现场的。跟工人师傅一样,无论刮风、下雨、日晒,都要会在现场监督。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在自己眼皮底下才能放心,他们把现场的工人视为自己的亲人,不希望任何一个人在现场受到伤害。安全不像生产那样,能看到效益;不像质量那样,被大家重视。而它,要投入金钱、投入时间、要投入人力,且短期内看不到回报,所以有时候安全不受重视,安全人员也不受重视,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前途无亮,所以做安全的人要默默奉献自己。
  作为一名安全工作者,要有大无畏之心。
  安全工作有时候不被理解,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安全人员在制止违章的时候会被以为是故意找茬,在要求停产整顿的时候会被以为影响生产。甚至有的安全人员曾因此而受到过人身威胁。因此从事安全工作要有大无畏之心。如果没有大无畏之心,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畏手畏脚。没有大无畏之心,也许将不能坚持从事安全。但是作为安全人员更要注意自己工作的方式方法,要让别人理解安全工作的目的。
发表于 2013-6-3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
发表于 2013-6-3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赞同
发表于 2013-6-3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3-6-3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5-5-17 08:50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