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自由空间

OHSMS和安全质量标准化要素对比分析(内容丰富、不断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险管理与隐患整治
GB/Z 280012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
4.3.1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持续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这些程序应包含: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组织还是由外界所提供)。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时,考虑这些风险评价的结果和控制的效果,将此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方法应:
——依据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进行确定,以确保该方法是主动性的而不是被动性的;
——规定风险分级,识别可通过4.3.34.3.4中所规定的措施来消除或控制的风险;
——与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适应;
——为确定设施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和(或)开展运行控制提供输入信息;
——规定对所要求的活动进行监视,以确保其及时有效的实施。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控制事故的发生。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是危险源,要想控制事故的发生,必须首先辨识危险源,控制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所以危险源成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核心。
    系统安全认为,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系统中之所以发生事故,是由于系统中危险源的存在,防止或减少系统中事故的发生,可从消除系统中危险源或降低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入手。所以,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围绕危险源管理而展开的。
    围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策划,确定目标、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检查落实完成和遵守情况,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素依次展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每个要素要求的设立,都是为了控制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不断持续改进,其根本目的是风险控制程度的不断提高。
组织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根据其所拥有的危险源这个管理核心,按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要求,设立和展开其管理要素。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险管理与隐患整治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1)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是建立OHSMS的基础,容许组织在逐渐进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水平。
(2) 要充分研究生产设施,工艺过程及生产活动方面的信息,包括:
   ① 现场生产计划;
   ② 工艺流程图;
   ③ 危险物料的库存清单(原材料、化学品、废物、产品、副产品);
   ④ 毒理学和其他职业安全卫生资料;
   ⑤ 事故、事件及不符合的监测数据;
   ⑥ 作业所环境数据。
(3)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步骤:
①     辨识危害严重程度;
②     评价现有(或拟定)控制措施情况下的风险(考虑在特定危险中的暴露、控制措施失败的可能性、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潜在后果);
   ③ 评价对残余风险可接受程度;
   ④ 如果残余风险仍超出可接受程序,则必需增加的风险控制措施;
   ⑤ 评价风险控制措施是否足以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序。
(4)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应考虑的准则
①     在考虑适用法律和其他要求的同时,应界定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性质、时限、范围和方法;
②     应确定风险控制中对人员培训的要求。
③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应该是一项预防性的而不是反应性的措施,即,它们应在新的或修改的活动或程序发生之前进行,并且要做到在变动发生之前,通过该过程提出的风险降低措施得到落实;
④     应从随后的运行过程中建立一个反馈机制,以便根据实际运行过程对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加以改进;
⑤     应把人为失误看作为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考虑;
⑥     除考虑组织内员工进行的活动所带来的危害和风险外,组织还应考虑承包方和访问者活动中以及产品的使用或由外部提供的服务中带来的危害和风险;
⑦     应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得到了监督,且是按时完成的;
⑧     组织应保持有关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文件、资料和记录是最新的,并在新开发或改造活动实施之前,就将文件、资料和记录扩充到以涵盖这些活动。
(5)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评审计划
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应按管理部门预定的时间进行评审,评审期限取决于:
   ① 危险源的性质及事故隐患的状况
   ② 风险的大小
③     运行的变化情况
④     由于组织内的变化使现有评价的有效性产生疑义,也应进行评审。这类变化包括:
   h 产品、人员、设备、生产组织及服务等的扩大、收缩、限制;
   h 管理及技术职责的重新分配;
   h 作业方式或行为模式的变化。
(6) 应建立以下程序和记录
   ① 危害辨识程序
   ② 风险评价程序
   ③ 风险控制程序
   ④ 相关记录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危险源很多,存在的形式也较复杂,这在辨识上给我们增加了难度。如果把各种构成危险源的因素,按照其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划分成类别,无疑会给我们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带来方便。
    安全科学理论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以下两大类:
    1. 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于是,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2. 第二类危险源
    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但是,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故障),则将发生事故。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 物的故障
    物的故障是指机械设备、装置、元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的功能的现象。从安全功能的角度,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物的故障。物的故障可能是固有的,由于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由于维修、使用不当,或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造成的。
    (2) 人的失误
     人的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被要求的标准,即没有完成规定功能的现象。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属于人的失误。人的失误会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故障,使屏蔽破坏或失效,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3) 环境因素
    人和物存在的环境,即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会促使人的失误或物的故障发生。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此外,还可从一些广义的角度对危险源进行分类,例如:
    ——机械类、电气类、辐射类、物质类、火灾与爆炸类;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和生理性、行为性、其他。
    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也可列出一份问题的提示单,例如:
    ——在平地上滑倒(跌倒);
    ——人员从高处坠落;
    ——工具、材料等从高处坠落;
    ——头上空间不足;
    ——与工具、材料等的手提/搬运有关的危险源;
    ——与装配、试车、操作、维护、改型、修理和拆卸有关的装置、机械的危险源;
    ——车辆危险源,包括场地运输和公路运输;
    ——火灾和爆炸;
    ——对员工的暴力行为;
    ——可吸入的物质;
    ——可伤害眼睛的物质或试剂;
    ——可通过皮肤接触和吸收而造成伤害的物质;
    ——可通过摄入(如通过口腔进入体内)造成伤害的物质;
    ——有害能量(如电、辐射、噪声、振动);
    ——由于经常性的重复动作而造成的与工作有关的上肢损伤;
    ——不适当的热环境,如过热;
    ——照明度;
    ——易滑、不平坦的场地或地面;
    ——不适当的楼梯护栏或手栏;
    ——合同方人员的活动。
    上面所列并不全面。组织必须根据其工作活动的性质和工作场所的特点编制危险源提示单。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危害、危险与风险
    “危害(hazard)”和“危险(danger)”都表示不安全。但危害着重表达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可以理解为危险源或事故隐患。而危险着重于表达有使人或建筑物或其它接受体遭到损害或破坏的可能性,是特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危险可认为是潜在的伤害,可致伤、致死、中毒、设备与建筑物等财产损失。它具有两个特性,一是可能性,二是严重性,二者缺一就不认为有危险存在。例如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可使人员受到生命或健康损害,或使建筑物等受到不应有的破坏,也会危害周围环境。其危害程度,与事故中释放出的能量大小有关,而其发生的概率,与预防措施(包括工程技术防护措施和安全管理绩效)有关,只要预防工作做得好,这种可能性就会降低。                                                                                                                                                                                                            
   “风险(risk)”和“危险(danger)”并非同一概念。危险的预期结果是坏的,失败的,对人不利的,破坏性的;而风险的预期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坏的,失败的,对人不利的;而另一种可能是好的,成功的,盈利的。例如,人类利用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有失事和翻沉的危险,但如果飞机和轮船的安全保障技术完善和交通安全管理搞得好,就会快捷、经济,给人带来利益。又加人们利用核能发电,就有发生泄漏遭受辐射的危险,这种危险是客观固有的,但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采取各种工程技术措施使其与人隔离,并严格管理,使它没有泄漏的渠道,那么人员受到辐射的危险就会降到最低程度,人们就可从核电站中获取廉价的能源。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工作要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管理原则,不断评估出工作中的不符合项,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环境污染和职业病的发生,从而达到改善企业安全、环境与健康业绩的目的。

1   组建一个精干的风险评估小组
      风险评估是一项非常细致、烦琐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这项工作。因此,工作组组长最好由管理者代表担任,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财力资源保障。评估小组成员应该由工作热情高、专业素质强的技术人员组成,最好是专职,以便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   必须做到全员参与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的最终目标是杜绝任何事故的发生。要实现这个目标,全员参与是关键。HES管理部门的培训、宣传推广小组要深入基层,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让所有的职工掌握风险评估的方法,认真分析本岗位的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工作环境存在的不符合项,使之明确自己周围存在的危害和风险,从而达到“事前预防”的目的。
3   选择合适的危害识别方法
      危害识别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目的性和应用范围,只有选择合适的识别方法,才能正确分析出识别对象存在的危害。
4   风险评价一定要实事求是
4.1   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评价是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的核心,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以下问题:
4.1.1   不完整性
      风险评价的不完整性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危险辨识阶段,分析人员不可能保证找出所有的危险;其次是对已辨识的危险,不能保证能考虑到所有可能引发事故的原因和事故后果。
4.1.2   主观性
      由于风险评价具有高度主观的性质,评价结果与假设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的评价人员使用相同的资料评价同一个问题,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尽管有很多经验性的预测方法,风险评价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判断的正确与否,尤其是假设条件。
4.1.3   恐惧心态
      在进行风险评价的过程中,特别是一线的岗位职工,不理解该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认为找出自己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后,可能影响单位的荣誉或害怕领导追究自己的责任,因此避实就轻。
4.2   评价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针对上述风险评价中的限制因素,要求风险评估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进行风险评价,让职工真正明白风险评估的意义,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可操作性,为以后工程控制、行政控制、人员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适用性的原则。
4.2.1   科学性
      在进行风险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即确实能识别出岗位、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等存在的所有危险。应该承认,许多危险是能够凭经验或知识辨识出来的,但容易受到现有技术水平的制约,受到分析人员的素质、专业限制、心态、观念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分析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分析:a)采用询问、交谈的方式,与岗位职工共同完成某项风险的识别,找出存在的危险源;b)观察现场:通过对工作环境的现场观察,发现存在的危险源,但从事现场观察的人员,必须具有安全技术知识,掌握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准;c)查阅相关记录:查阅相关的事故、职业病的记录,从中可发现存在的危险源;d)获取外部信息:从有关类似组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面获取有关危险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可以辨识出组织存在的危险源。
4.2.2   系统性
      危险性存在于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只有对系统进行详细解剖,研究系统与子系统间的相关和约束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辨识危险源。
4.2.3   综合性
      系统安全分析和评价的对象千差万别,涉及企业的人、物、环境、管理的各个方面,不可能用单一的方法就能完成任务。例如在对某一具体的设备进行分析时,可同时采用安全检查表(SCL)、失效模式(FMEA)分析;对某一油罐维修时,可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预危害分析(PHA)方法。因此评价时要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多种、合适的评价方法,最大限度找出危险源。
4.2.4   适用性
      系统分析和评价方法要适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即具有可操作性。方法要简单,结论要明确,效果要显著,这样才能容易被接受。
5   风险评价是一个不间断PDCA循环的过程  
      根据危害识别出来的风险,依据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判别标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划分出可容许、不可容许两种范围的风险。针对不可容忍风险度的大小,分别制定管理方案、运行控制文件或应急预案。该项工作完成后,并不意味着风险评估工作的结束。因为生产设备、装置、工艺过程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期间会不断生成新的危险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规划(PLAN)→实施(DO)→验证(CHECK)→改进(ACTION)的PDCA管理模式,不断进行风险评估工作,将新生的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预测性。

   1、科学性。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是分辨、识别、分析确定系统中存在的危险,而并非研究防止事故发生或控制事故发生的实际措施。它是预测安全状态和事故发生途径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时,必须以安全科学理论作指导,使之能真正揭示系统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并预以准确描述,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表示出来,用合乎逻辑的理论预以解释。

    2、系统性。危险、有害因素存在于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因素要对系统进行全面、详细地剖析,研究系统和系统及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清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相关的危险、有害性。

     3、全面性。识别危险、有害因素时不得发生遗漏,以免留下隐患。要从厂址、自然条件、总图运输、建构筑物、工艺过程、生产设备装置、特种设备、公用工程、设施安全管理制度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识别;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操作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还应分析、识别开车、停车、检修及装置受到破坏及操作失误情况下的危险、有害后果。

     4、预测性。对于危险、有害因素,还要分析其触发事件,亦即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出现的条件或可能的事故模式。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应注意的问题

   1、为了有序、方便地进行分析,防止遗漏,宜按厂址、平面布局、建筑物、物质、生产工艺及设备、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公用工程)、作业环境等几个方面,分别分析其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列表登记,综合归纳。

   2、对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诱导原因进行重点分析,从而为确定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和采取控制措施计划提供依据。

   3、对重大危险、危害因素,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输、操作时的危险、危害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分析设备、装置破坏及操作失误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危险、危害因素。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大危险源管理

1 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2 按照国家或行业有关规定及自身要求,认定重大危险源,并登记建档。

3 定期检测、评估、监控重大危险源,记录完整。

4 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5 向地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重大危险源及相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

危险物品与废料

1 编制所有使用中的物质:包括原材料(含辅料)、生产出的产品、副产品和废料的清册,并保持更新。

2 评估化学品在正常和异常环境下的兼容性。

3 认定危险物品与废料,并编制MSDS和专门清冊。

4 认定及评估与危险物品与废料有关的风险,包括意外失控引发的环境安全风险。

事故隐患整治

1 建立与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程序配套的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制度。

2 开展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应首先找出事故隐患这种现实风险,并加以认定和评估。

3 事故隐患排查被作为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的经常性内容,并随时更新相应的风险认定和评估结果信息。

4 对事故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措施及时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验证。

5 事故隐患的整改应根据风险认定和评估结果,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以下整改原则:

—对事故隐患,应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做到“四定”(即定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完成期限);

—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向上级直接主管部门或/和当地政府报告;

—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应急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

—重大事故隐患及整改情况应由安全管理机构汇总并存档。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化学工业危险因素归纳的九个类型:
1.工厂选址
   (1)易遭受地震、洪水、暴风雨等自然灾害;
   (2)水源不充足;
   (3)缺少公共消防设施的支援;
   (4)有高湿度、温度变化显著等气候问题;
   (5)受邻近危险性大的工业装置影响;
   (6)邻近公路、铁路、机场等运输设施;
   (7)在紧急状态下难以把人和车辆疏散至安全地。  
2.工厂布局
   (1)工艺设备和贮存设备过于密集;
   (2)有显著危险性和无危险性的工艺装置间的安全距离不够;
   (3)昂贵设备过于集中;
   (4)对不能替换的装置没有有效的防护;
   (5)锅炉、加热器等火源与可燃物工艺装置之间距离太小;
   (6)有地形障碍。
3.结构
   (1)支撑物、门、墙等不是防火结构;
   (2)电气设备无防护措施;
   (3)防爆通风换气能力不足;
   (4)控制和管理的指示装置无防护措施;
   (5)装置基础薄弱。
4.对加工物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1)在装置中原料混合,在催化剂作用下自然分解;
   (2)对处理的气体、粉尘等在其工艺条件下的爆炸范围不明确;
   (3)没有充分掌握因误操作、控制不良而使工艺过程处于不正常状态时的物料和产品的详细情况。
5.化工工艺
   (1)没有足够的有关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数据:
   (2)对有危险的副反应认识不足;
   (3)没有根据热力学研究确定爆炸能量;
   (4)对工艺异常情况检测不够。
6.物料输送
   (1)各种单元操作时对物料流动不能进行良好控制;   
   (2)产品的标示不完全;
   (3)风送装置内的粉尘爆炸;
   (4)废气、废水和废渣的处理;
   (5)装置内的装卸设施。
7.误操作
   (1)忽略关于运转和维修的操作教育;
   (2)没有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
   (3)开车、停车计划不适当;
   (4)缺乏紧急停车的操作训练;
   (5)没有建立操作人员和安全人员之间的协作体制。  
8.设备缺陷
   (1)因选材不当而引起装置腐蚀、损坏;
   (2)设备不完善,如缺少可靠的控制仪表等;
   (3)材料的疲劳;
   (4)对金属材料没有进行充分的无损探伤检查或没有经过专家验收;
   (5)结构上有缺陷,如不能停车而无法定期检查或进行预防维修;
   (6)设备在超过设计极限的工艺条件下运行;
   (7)对运转中存在的问题或不完善的防灾措施没有及时改进;
   (8)没有连续记录温度、压力、开停车情况及中间罐和受压罐内的压力变动。
9.防灾计划不充分
   (1)没有得到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
   (2)责任分工不明确;
   (3)装置运行异常或故障仅由安全部门负责;
   (4)没有预防事故的计划,或即使有也很差 ;
   (5)遇有紧急情况未采取得力措施;
   (6)没有实行由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共同进行的定期安全检查;
   (7)没有对生产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的继续教育和防灾培训。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危险物品、工业噪声与振动、温度、湿度和辐射等。

A.噪声

噪声能引起职业性噪声聋或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统等疾病的高发,会使操作人员的失误率上升,严重的会导致事故发生。

工业噪声可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和电磁噪声三类。

噪声危害的识别主要根据掌握的机械设备或作业场所的噪声确定噪声源、声级及频率。

B.振动

振动危害有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可导致中枢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压升高、也会导致设备、部件的损坏。

振动危害的识别则应先找出产生震动的设备,然后根据国家标准,参照类比资料确定振动的危害程度。

C.温度与湿度的危险有害因素

生产性热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工业炉窑,如冶炼炉、焦炉、加热炉、锅炉等

电热设备,如电阻炉、工频炉等

高温工件(如铸锻件)、高温液体(如导热油、热水)等

高温气体,如蒸汽、热风、热烟气等

高温危害

除能造成灼伤外,高温、高湿环境可影响劳动者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温度急剧变化时,因热胀冷缩,造成材料变形或热应力过大,会导致材料破坏,在低温下金属会发生晶形转变,甚至引起破裂引发事故

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材料的腐蚀

高温环境可使火灾危险性增大

温度、湿度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了解生产过程的热源、发热量、有物表面绝热层,表面的温度、与操作者的接触距离等

是否采取了防灼伤、防暑、防冻措施,是否采取了空调措施;

是否采取了通风(包括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换气措施,是否有作业环境温度、湿度的自动调节、控制

D.辐射的危险有害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化学反应、金属加工、医疗设备、测量与控制等领域,接触和使用各种辐射能的场合越来越多,存在着一定的辐射危害,辐射主要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

电离辐射伤害则由αβX r粒子和中子极高剂量的放射性作用所造成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31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筑施工行业大体上可由下列途径来获取事故隐患存在的信息。
  (1)施工班组每天上岗前检查和作业中检查,工地安全员每日每时巡回监督检查,不间断地收集动态信息。
  (2)设备、安全、技术、施工、消防、卫生等各种专业人员的不定期检查,了解关键设备、重点部位、受监控的危险点(源)和安全卫生、消防设施的工作状态,从中可能掌握安全信息。其特点是专业性强,有针对性和仔细全面。这一点对企业加强对关键要害(重点)部位和过程安全监控力度,更为重要。因为关键要害(重点)部位和过程的安全状况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起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影响作用。可以这样说,管好了关键要害(重点)部位和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基本掌握上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大局。
  (3)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例如季节性安全检查、节假日前安全检查、每月一次的公司大检查等),可以从面上得到大量安全信息(如问题、缺陷、苗子甚至直接的隐患)。
  (4)在基础和主体结构施工中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分部分项质量评定等,从中发现结构安全隐患或缺陷、问题。
  (5)通过机械设备大检修、中修或紧急停机后的抢修,获取有关机械设备的实际安全信息。
  (6)通过事故分析,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寻找隐患。
  (7)运用危险性预分析、安全评价、风险评估、事故树逻辑分析等各种安全科学方法,寻找潜在危险,发现事故隐患。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
1.查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程序,分析程序内容。
2.查证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程序的实施过程。
2.查分析风险认定和评估的结果和传达。
3.查分析风险认定和评估的结果更新情况。
风险控制计划与措施
1.查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程序或其他文件,确认是否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风险控制计划原则。
2.查阅采取的风险削减/控制措施/年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3.查有关资料,确认是否对风险削减/控制措施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验收,并重新认定和评估采取措施后的风险。
重大危险源管理
1.查制度文本。
2.查重大危险源登记档案。
3.查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
4.查重大危险源的备案文件。
5.查定期检测、评估、监控的材料。
危险物品与废料
1.到主管部门查阅物料清册。
2.到主管部门查阅危险物品与废料清冊、MSDS
3.查风险认定及评估结果,确认是否对危险物品与废料意外失控引发的环境安全风险予以评估。
事故隐患整治
1.到安全管理机构查制度文本、相关记录。
2.查风险认定及评估结果,确认是否对事故隐患单独归类处理。
3.查风险认定及评估结果的更新,确认是否根据事故隐患排查结果及时更新风险认定及评估结果。
4.查事故隐患整改资料档案,确认是否分析原因、制定措施、验证整改情况。
5.选取5项隐患整改项目,现场查验整改实施的全过程并验证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全质量标准化中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要素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认识和了解并遵守执行与其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相关要求。用制度来保证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提高法律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同时为了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执行,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消除违规现象。还要进行符合性评审,通过评审查找违法现象和行为,确保企业和从业人员能够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安全生产。其具体要求如下:

1、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确定获取渠道、方式和时机,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定期进行更新。

2、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3、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方。

4、企业获取法律法规应该是主动的、经常性的,而不是被动的。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到法律法规、标准后,要对适用的法律法规条款进行识别,并确定适用部门或单位。

5、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进行符合性评价,消除违规现象和行为。

6、企业应制订健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发放到有关的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

7、企业应根据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特点和原材料、辅助材料、产品的危险性,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规范从业人员的操作行为,控制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安全操作规程要发放到有关的工作岗位。

8、企业应明确评审和修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时机和频次,定期进行评审和修订,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性,保证岗位所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
 楼主| 发表于 2009-3-6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EHS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获取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识别、确定适用于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和风险因素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建立获取这些法规和要求的渠道并应用,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活动相关的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识别、获取、更新和应用活动的控制。

3 职责

3.1 办公室负责相关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识别、获取、摘录、登记、发放、更新的工作;

3.2 人力资源部负责制定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培训计划;

3.3 生产部

3.3.1 负责确认相关外来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文件的适用性,制定并发放《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文件;

3.3.2 负责组织、实施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内部培训工作。

3.4 各单位负责本单位适用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要求的识别、登记和传达,并确保员工遵照执行。

4 工作程序

4.1 与公司相关的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包括:

4.1.1 中国政府签署的各种有关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国际公约;

4.1.2 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

4.1.3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性文件;

4.1.4 环境保护、安全、卫生等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4.1.5 地方政府相关法规和其他要求;

4.1.6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标准;

4.1.7 地区性有关规定和要求。

4.2.获取的方法

4.2.1办公室通过政府机构、上网查询、行业、协会、出版机构、图书馆、书店、专业性报刊杂志、咨询机构、认证机构等渠道获取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最新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传递到生产部,并保持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变化的及时跟踪;

4.2.2各部门和单位有责任将获取到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信息传递给生产部。

4.3 确认适用性

4.3.1 根据公司的行业特点以及它的相关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因素,生产部组织有关人员确认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的适用性,填写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报管理者代表审批;

4.3.2 生产部应针对本单位实际运作情况,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具体内容进行识别、摘录具体的管理要求、管理要点和管理对象后,形成《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表》,报管理者代表批准;

4.3.3 生产部应将收集到的有关法律、法规中的具体适用内容及时传达至各单位,具体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4.3.4 当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监测和运行中发现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时,应对不符合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4.4 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管理

4.4.1 所获取的法律、法规原文保存在办公室。各单位根据自身特点,从办公室获取全文或部分内容。办公室应对获取和确认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妥善保管,建立文本档案和管理清单,提供给有关人员查阅,并负责跟踪其变化;

4.4.2 办公室每年要进行一次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全面更新和跟踪确认工作,如有更新,则按要求对法律、法规进行变更并报生产部。生产部对《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表》改版,并重新分发,但需在两个表格上对新增加的内容加以注明,如注明“新要求”,以提醒有关人员及相关使用人员;

4.4.3 办公室在日常工作中,还应通过网络、报纸、杂志、接收的通知等途径了解法律、法规的变更情况,及时识别和更新最新的管理要求,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传达至相关单位;

4.4.4 生产部每年进行一次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其他要求适用性评审,以便及时跟踪法规变化,保持其法律、法规文件均为有效版本。

4.5 法律法规的应用

4.5.1 各单位负责人应及时把《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合规性表》的内容通过文件、会议及岗位培训等方式传达到全体员工,使员工了解并遵守;

4.5.2 公司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管理体系过程,如制定方针、目标和管理方案时,应充分考虑《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表》的有关内容。各单位在编写作业文件内容时,应将相应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内容转化在作业文件中,在日常工作中,执行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5 相关文件

5.1 《文件控制程序》

6 记录

6.1 《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

6.2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表》
 楼主| 发表于 2009-3-6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相关的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国际公约的朋友请留下邮箱,我给您发。
发表于 2009-7-18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OHSMS和安全质量标准化要素

内容是我所需要的 ,但是为什么看不到附件呢
发表于 2009-7-23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牛啦,那么多材料。
发表于 2009-7-24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了  刚好是我需要的
发表于 2009-7-26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banzhushizixungongsidema
发表于 2010-6-23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you  jian di
发表于 2010-6-23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hen hao ,hen qiang d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业务合作!

QQ|安全论坛 ( 晋ICP备2023016270号-1 )

GMT+8, 2024-5-10 13:00

Powered by anquan.com.cn X3.9 Licensed

© 2003-2023 Azh Lt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