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449
- 在线时间
- 小时
- 主题
- 好友
- 帖子
- 日志
- 精华
- 分享
- 威望
- 点
- 魅力
- 点
- 经验
- 点
|

楼主 |
发表于 2010-6-2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全教育培训程序文件之(78)
 (四)危险源
 1、定义:从安全生产角度解释,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首先,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导致伤害、疾病、财物破坏和损失的潜在能力;其次,它本身是一种“根源或状态” ,意指可导致伤害或疾病等的主体对象或可能诱发主体对象导致伤害或疾病等的状态(从人、机、管、环四方面找)。
 2、构成要素:即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触发条件。
 (1)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 (2)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的状态,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
 (3)触发因素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易燃易爆物,热能是其敏感触发因素;压力容器,压力是其敏感触发因素。
 3、事故隐患与危险源的区别:
 事故隐患被认为是风险程度达到使事故很可能发生的危险源,即构成险情的危险源。所以,事故隐患一定是危险源,而危险源不一定是事故隐患。本书中认为能量源、能量载体、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和产生、储存危险物质的设备、容器或场所等也是危险源。
 (五) 重大危险源
 1、根据«安全生产法»的定义是指长期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 2、根据«重大危险源辩识»的定义是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 说明:1) 危险物品指爆炸性物质、易燃物质、活性化学性物质,有毒物质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
 2) «重大危险源辩识»标准不适用于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军事设施、采掘业和危险物质的运输。
 3)在«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0)标准中,给出了爆炸性物质、易燃易爆物质、活性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等共142种物质生产场所和储存区的临界量。
 4)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制定应急预案,并报政府安监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 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 (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 3、重大危险源的辩识依据: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是否达到临界量)。
 4、重大危险源的分类:
 1) 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分为爆炸性物质、易燃物质、活性化学物质、有毒物质。
 2) 储存区重大危险源。
 说明:
 1) 生产场所是指危险物质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场所,包括生产、加工及使用等过程中的中间贮罐存放区及半成品、成品的周转库房。
 2) 贮存区是指专门用来贮存危险物质的贮罐或仓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
 5、重大危险源的辩识指标:
 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当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 2)当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按下式计算;若满足要求,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 q1/Q1+q2/Q2……+qn/Qn≧1
 式中:q—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t;
 Q—与各危险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贮存区的临界量,t。
 根据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辩识»标准,生产作业区乙炔、氢、甲烷3种物质的临界量均为1t,而实际使用量分别为0.6t、0.2t和0.6t,问在何种情况下应辩识为重大危险源?
 A.同时使用了乙炔和氢B.同时使用了氢和甲烷
 C.同时使用了乙炔和甲烷
 D.都未达到临界量,无重大危险源
三、安全、本质安全
 (一)安全
 1、定义: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
 2、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是指“不发生工伤事故、职业病、设备或财产损失”。
 3、系统工程中的安全,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事故中都包含有不安全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 理解(记):(1)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种模糊数学的概念;
 (2)危险性是对安全性的隶属度;
 (3)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
 (4)安全性(S)与危险性(D)互为补数,即S=1-D,安全工程贯穿于系统整个寿命期间。
 4、辩识:
 A、多年来一直没有发生伤亡事故。
 B、不可接受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
 C、基本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没有违法即安全)。
 D、没有超过允许限度的危险。
 E、不存在发生事故的危险
 F、按照系统安全工程观点,安全是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危害。
 4、安全条件指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人员伤亡、职业病或设备、设施损害或环境危害的条件。
 5、安全状况是指不因人、机、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失效、人员损害或其他损失。
 (二)本质安全
 1、定义: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是生产中“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
 2、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 (1) 失误—安全功能(看内容)
 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 (2) 故障—安全功能(看内容)
 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对本质安全而言,设计是制造、维修、使用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
 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四、课堂练习1
 1.“安全”就是_。
 A.不发生事故
 B.不发生伤亡事故
 C.不存在发生事故的危险
 D.所存在的发生事故的危险程度是可以承受的
 2.下列关于劳动保护的论述中不确切的是_。
 A.劳动保护采取的措施包括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 B.劳动保护的目的是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 C.劳动保护措施是生产经营单位为其员工提供的安全保护措施
 D.劳动保护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中员工的自我安全保护
 4.下列对“本质安全”理解不正确的是__。
 A.设备或设施含有内在的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
 B.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
 C.包括设备本身固有的失误安全和故障安全功能
 D.可以是事后采取完善措施而补偿的
 5.安全生产就是使生产过程在__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以防止人身伤害及各种危险的发生。
 A.符合管理要求 B.符合生产要求
 C.符合安全要求 D.符合社会要求
 6.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_。
 A. 人的不安全行为 B.物的危险状态
 C. 管理上的缺陷 D.遭受恐怖袭击的可能性
 7.劳动保护的对象是__。
 A.从事生产的劳动者 B.从事管理的人员
 C.职业病人 D.工伤人员
 8.安全生产管理是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有关__等活动。
 A.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
 B.计划、组织、控制和反馈
 C.决策、计划、实施和改进
 D.计划、实施、评价和改进 |
|